高玉敏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大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經(jīng)過道德法律意識與行為實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反復內化和外化的運行、發(fā)展過程。因此,把實踐性教學引入“基礎”課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增強“基礎”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時,“基礎”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課程,其實踐教學得以重視也是授課教師必然的選擇。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為了讓“基礎”課程教學“活起來”,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必須實施和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即: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制度,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要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guī)定學時,提供必要經(jīng)費;要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
“基礎”課程突出特點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對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內化與外化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要求我們在搞好課堂理論教學、引導學生在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法律基礎知識的同時,聯(lián)系自己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身體力行,努力把道德、法律認知轉化為道德和法律實踐,達到知與行的統(tǒng)一,這既是“基礎”課的出發(fā)點,也是它的歸宿?!盎A”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初就要正確認識大學生活的新規(guī)律,消除各種潛在的消極因素,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以順利度過本科學習階段,并為一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實現(xiàn)受教育者主體通過實踐感受和切身體驗,促進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內化和受教育者主體道德法律意識外化的兩大飛躍,是提高本課程教學實效的體現(xiàn)。
從教學效果來說,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jié),上課形式比較呆板、枯燥,實踐教學則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互為條件、不可分割的,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以“行為主體”的身份行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鍛煉他們的道德意志。引導大學生實現(xiàn)從品德認識到行為的轉化,“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1]。
實踐教學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教學模式,一般高校也都引入了實踐教學,并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不少頗具特色的教研教改成果,但是仍存在問題。
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一系列制度、硬件的保障,各高校雖然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實踐教學,但仍有一部分學校沒有將之納入教學計劃,約一半以上的被調查學校沒有專項經(jīng)費[2]。在實施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及時間尋找實踐教學場所。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相應的條件和經(jīng)費等原因,在“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堂理論教學始終作為教學的主要模式,實踐教學僅限于課堂討論、小型辯論等教學實踐,使“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知規(guī)律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在“基礎”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課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教師滔滔不絕,學生無動于衷的現(xiàn)象。“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需要建立“雙主體”結構,它是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共同參與的修身過程。在這個復雜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才能具有主動性、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調動全部精神要素參與,實現(xiàn)教學目的。
目前各大高校在教學上還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和操作機制。在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中,授課教師不注意實踐教學的操作過程,缺少考核學生實踐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的量化機制,缺少實踐課學分考核的具體舉措及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實踐教學出現(xiàn)走過場、應付檢查的現(xiàn)象。
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也是影響實踐教學效果的關鍵。大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較高,但需更多指導,遺憾的是,很多情況下教師對實踐教學的內容沒有進行具體的、細致的指導,或者缺乏具體的操作環(huán)節(jié),使整體操作鏈條中斷,這會使學生及教師在操作過程中缺乏具體參考,各行其是。
從目前學術界對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研究來看,實踐教學的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實踐性教學是區(qū)別于單純講授型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外、校外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廣義的實踐性教學是指除了進行理論講授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筆者對實踐性教學內涵做廣義理解,但也認同校內實踐教學也是“基礎”課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進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寒暑假三下鄉(xiāng)、志愿者活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過程,利于學生更好地從實際生活中認知社會,但存在活動經(jīng)費較大、活動覆蓋面卻不大的問題,且更適用于涉及比較宏觀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問題。然而在“基礎”課程設計中,理想信念、人生觀、愛國主義、世界觀等和大學生本身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卻很難通過社會調研達到教育目的。
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種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教育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受教育者的認知領域,而是需要在受教育者對道德認知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道德實踐活動,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質。在此意義上,實施校內調研就具有了充分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校內調研指的是大學生在大學校園內針對學生和教師進行的調查研究,旨在通過現(xiàn)場訪問、電話調查、街頭隨訪、網(wǎng)上調查、問卷等各種調查方式了解受訪者的態(tài)度和意見,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事物的調研方式。作為實踐教學重要形式之一的“校內調研”,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探索、主動思考、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社會實踐、調查訪談、查閱資料、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去體會書本中的理論,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社會,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它是一種學生自我教育、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促進知行統(tǒng)一的實踐教學活動。
3.1.1 校內調研可以使青年大學生開闊視野,綜觀全局,從整體上把握現(xiàn)象和事實 在“基礎”課中,“人生觀”“世界觀”“愛國主義”“理想”“誠信”等命題,無論教師的講解多么豐富生動,真正打動學生其實很難。21世紀出生的大學生大多數(shù)依然堅持“理想”“信念”,但由于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變革及他們自身的特點,部分大學生漠視“理想”與“信念”。校內調研讓學生面對他人、面向和自己一樣的同學,以不記名的方式,獲得他人的認識和理解,感受正確價值觀的存在和失落,尋求正確的對策和適當?shù)慕鉀Q方法,從而引起共鳴和重視,指導自己的行為方式,達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目的。
3.1.2 校內調研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多年的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盡管社會環(huán)境變化很大,各種社會現(xiàn)象、社會思潮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也很大,但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并沒有缺失,相反,在許多關鍵時刻,他們能夠表現(xiàn)出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和擔當,只是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現(xiàn)得不盡如人意。經(jīng)過校內調研,他們會發(fā)現(xiàn)其他大學生也有著理想信念,只是會有和自己一樣的迷茫。在群體中他們看到自己的力量,會更好地觸動調研者的內心,對各種現(xiàn)象進行認真調查,然后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和綜合、抽象、概括,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社會現(xiàn)象的正確認識,最終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jù)。
此外,校內調研在“基礎”上首先進行,對于剛進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學長、教師的現(xiàn)身說法和與人的思想碰撞能更好地促成大學生思考、反省,在同學中調研、訪談有助于大學生接觸真實的大學生活,盡快找到學習坐標、度過迷茫期,盡早適應大學生活。
3.1.3 校內調研更加利于發(fā)揮“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取得實效,不能僅停留在知識教育的層面,也不能只為單純“走出課堂”而實踐。校內實踐教學計劃要與學生對接,貼近學生需求設計實踐主題,建立與個人成才、社會發(fā)展、專業(yè)學習等相結合的調研內容體系。與此同時,在開展實踐性教學的過程中,學校要借鑒“工學結合”的課程理念,將“基礎”課中的部分內容和職業(yè)教育中的某些內容結合,采用體驗型實踐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充分的理解。
青年大學生通過參加校內調研,在實踐中學習認知真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自身的思想與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基礎”教學的實效性。
3.2.1校內調研一般在學校內部進行,時間和經(jīng)費具有優(yōu)勢調研如果涉及專業(yè)太過單一,可以到其他高校合并調研,各年級均可做抽樣(但抽樣需具代表性),校內所涉及專業(yè)均應包括。學生可利用午休、課間、晚自習、周末時間進行調查,既不耽誤學業(yè)時間,調研成本也不會太大,選題與“基礎”課程主要內容密切相關,如誠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等。
實踐教學既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需要,同時也是鞏固教學效果的需要。鄧小平同志指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不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了?!盵3]馬克思主義突出的實踐性,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實踐應用性,其教育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這就要求“基礎”課必須切實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3.2.2 校內調研的開展模式“校園調研實踐”多以小組為單位來實施。開學初即可布置,要求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擬好選題,做好策劃書,交教師審核后配合教學進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解具體要求后,由學生根據(jù)任務組合成4人左右的小組,彼此分工合作,開展相關的文獻查閱、調查研究、實踐活動、討論思考,最后完成調查報告、小論文、PPT課件等。成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定。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相互教育的功能,還安排學生撰寫論文、調查報告,進行PPT的演講、交流,最后由教師點評。比如上一學年筆者布置“大學生課余時間安排調查”這一研究性作業(yè),要求學生組成團隊,分工合作開展社會調查,并完成一篇調查報告,還要將調研成果做成PPT在課堂上交流,學生完成得非常出色。隨后在課堂討論、演講交流,同學們表示非常受教育,意識到原來大量的課余時間都被自己浪費了,如果不進行調查,可能還會繼續(xù)這樣的大學生活狀態(tài)。實踐教學應該成為學生理性情感體驗的場域,情感深化和發(fā)展的載體。
3.2.3 校內調研的內容 利用分組調研,可將具體調研題目分為“大學生活初感受”“校園道德現(xiàn)象面面觀”“我看校園法治”“蘭州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人、機動車違章統(tǒng)計調研分析”“自然之友環(huán)保宣傳活動”“兩地書——手寫書信寄回家”“校園網(wǎng)絡文明調查”“我為低碳生活獻計策”“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調查”“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調查”“公共空間中的人際交往”“大學生學習動機、態(tài)度調研”“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大學課余時間安排調查”“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大學生活中的法律現(xiàn)象剖析”“大學生社會形象調查”等等。
第一,要明晰實踐教學的目標與原則,周密策劃校內實踐教學方案,使實踐教學既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又便于規(guī)范化管理。教師不視其為負擔,學生不視其為“應付形式走過場”,保證校內實踐教學真正實施不落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要落到實處必須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理論教學主題的統(tǒng)領,否則就淡化了課程屬性。實踐教學要服務于理論教學、深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計劃要與課程內容對接,要依據(jù)教材內容進行實踐教學設計。教師要對實踐教學有足夠的重視,心中有數(shù),交代明白,這樣才能保證實踐教學的成效。
第二,如何建立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評價、考核機制,如何評估實踐教學的成效,這是大家普遍感到棘手的問題。“基礎”課校內調研應建立長效機制,可作為該課程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固化下來,建立實踐教學科學的考核制度。各高校應結合學校、專業(yè)的特點,聯(lián)系課程特點和大學生發(fā)展需要,精心設計校內實踐教學的主題和步驟,整合學校的資源,調動多方力量,開展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活動。把大學生校內調研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對大學生參加校內調研提出目標任務和要求,同時制定有效地成績考核和激勵措施,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成績要在考核權重中重點體現(xiàn)。
第三,教師必須向學生講清楚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讓學生明白該課程的學習務必注重聯(lián)系實際,務必堅持學以致用,讓學生對實踐教學有充分的心理期待和行為準備。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實踐什么”“如何實踐”“實踐所關聯(lián)的理論內容”等等。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進行教育和引導,這正是實踐教學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考驗教師的教育責任和智慧。如果教師只注重自身的整體教學任務和進度而忽略學生需求去安排實踐教學,很可能導致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熱情不足,難以保證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就達不到實踐教學的預期目的。
第四,成果形式宜以研究論文為主,實施范圍在全校大一新生中開展。
筆者在六年多的實踐教學中,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很有特色,比如課題設計“尋找身邊的感動”,“窺生活細節(jié),見自律之斑”“大學生課余時間安排調查”等。調查涉及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完成這一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們都很認真,他們不僅學會了合作,鍛煉了能力,同時也對大學生活、大學生的形象進行了反思,有些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建議,由教師匯總后上報學校有關部門,對教學工作、學生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研究成果的交流,更是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展示才華的機會,很多學生對這樣的教學實踐給予了肯定,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對學習“基礎”課程的積極性大大提升。
只有創(chuàng)新“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而實踐教學恰恰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模式是貫徹“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以學生為本”強調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給學生以自主權,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由“知識的容器”變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動主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將學習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之中?!盎A”課程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應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大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