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金花(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近代學校體育的報刊報道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國人從“體操”到體育的探索過程,體現了學校體育受軍國民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影響,逐漸將西方傳入體育思想、制度為我所用的現代化軌跡。農歷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頒布并真正實施新教育學制,規(guī)定所有大、中、小學的“體操”課,均“宜以兵式體操為主”,確定了兵操作為學校體操科的主要內容,一直施行到1911年清朝滅亡為止。1912年9月3日正式頒布的 “壬子學制”,但 “國民政府教育部1912-1913年頒布新的學制系統(tǒng)——《壬子癸丑學制》,在各級各類學校設立體操科目和‘以兵式體操為主’的規(guī)定與《奏定學堂章程》無實質性變化?!?915年后,由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戰(zhàn)的影響,學校體育出現了雙軌制現象,即“課堂教學仍以普通體操、兵式體操為基本內容;課外體育則廣泛開展田徑、球類等競賽性運動?!边@種“雙軌制體育”一直延續(xù)到1922年“壬戌”學制公布后才消失。1922年11月1日公布了《學校系統(tǒng)改革令》,1923年北洋軍閥政府頒布了“壬戌學制”,正式把“體操科”改名為“體育科”,徹底廢止兵操。壬戌學制以實用主義為指導思想,依照美國學制擬定,標志著從1903年以來一直受到日本、德國軍國民主義思潮影響的近代學校體育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學校體育在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的指導下“壬戌學制”的基礎上確立了新學制“戊辰學制”,標志著1927年后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走向系統(tǒng)化、制度化。
1903年學校體育制度化后,開始出現了學校體育報道,《蒙學報》第1期70頁“學界彙報”版面,刊載了一則名為“體育卒業(yè)”;1903年《大陸(上海 1902)》第11期卷“講筵,第五章:體操科教授法”;1903年《湖北學報》第 1卷、第 16期“小學校教授法改良方案,第九章:體操科”……在1903-1914年這一階段中,學校體育相關報道處于萌芽階段,報道面較窄,此階段報道主要受軍國民教育思潮和“尚武、強兵強種強國”等思想的影響,農歷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1906年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的《學校系統(tǒng)令》等教育制度的頒布,側重于學校體操(兵操)以及學校運動會兩方面內容,但其數量每年均不超過20篇。根據報道數量及內容可將這一階段分為前期(1903-1908)和后期(1909-1914),前期學校體育報道數量較少,學堂運動會占比重較大,運動會早期主要以游戲、田徑為主,后來增加學?!皢♀忬w操”、“棍操”、“槍械”等的比賽;后期學校體育報道面逐漸增加,“學校運動會”及“學校兵操”仍是主要報道內容,但在學校體操科開始出現鼓勵體操以外有益的運動,以1909年《教育雜志》第一卷第6期蔣維喬的《論學堂輕視體育之非》為標志,提出“智德體三育并重”,且小學應以游戲為主,體操為輔,中學重體操而輔之以游戲。且在1907年徐一冰等人創(chuàng)辦了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第一所培養(yǎng)體操專門人才的學校,1908年增設中國體操學校女子分部,同年期刊數據庫上刊載首則國內“體操學?!钡膱蟮?,1909年首次出現關于 “體育學校”的報道。
以1915年9月陳獨秀創(chuàng)刊 《青年雜志》(1916年改名 《新青年》)為起點的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發(fā)生質的變化時期,國人開始運用批判的眼光,對所有外來觀念進行消化、整合和重構。這一階段可以分為轉型前期(1915-1918)和轉型后期(1919-1922),報刊學校體育報道也從前期的推廣兵操報道并達到頂峰,到后期開始適應新的體育觀念、探尋學校體育的新道路,向西方體育項目的發(fā)展轉型時。1915年前后報刊中開始少量出現對軍國民主義指導下“學校體育”、“體育”的批判思考,1914年,徐一冰在報刊發(fā)表兩篇評論——《論學校體育》和《體育與武力辨》批判當時學校體育的發(fā)展。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的舉辦,推動了學校體育報道中對西方體育項目的關注,同年《政府公報》第1249期提出“學校注重體育組織課外運動”。1917年毛澤東同志化名“二十八畫生”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深刻揭示了體育之“真義”;同年惲代英同志也曾在《青年進步》上發(fā)表了《學校體育之研究》,社會上對于學校體育的改進、體育的目的出現了一輪討論熱潮。但由于一戰(zhàn)的爆發(fā),軍國民主義仍是這階段的主流社會思潮,影響著報刊學校體育報道。直至1918年德國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報刊對于“體操、兵操”的關注度有所下降。在1915-1918年,“學校運動會”的報道量達到頂峰。1919年后,運動會的報道內容從原來的兵操、各式體操為主逐漸轉向西方體育項目。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以實用主義為理論基礎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開始影響中國,1923年公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和《課程綱要草案》正式課“體操科”改為“體育課”使學校體育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俗稱《壬戌學制》),學校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制度正式確立。在這一階段,學校體育的報道內容、報道關注點也隨著發(fā)生變化,首先是從1921-1924年,“學校體育”檢索詞中,“體育學校”相關的報道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要內容,與這一時期“一批體育師資培養(yǎng)機構相繼創(chuàng)建”相關,刊載了大量的體育學校招生簡章、章程以及活動。其次,新學制的頒布,體育界及教育界人士開始重視對體育教育方法的研究,報刊相應開展了關于學校體育改進意見、教育方針、實施方案的報道。然后,西方體育項目足球、籃球、田徑賽事等在這一時期取代了兵操、體操,成為了報刊學校體育運動會報道的主要內容。而1926年第十一屆全國教育聯合會后,報刊中出現“學校體育應特別注重國技”的報道。報刊報道內容在這一時期受相關教育制度改革影響較大,由上一階段的引領學校體育制度改革,轉為為學校體育制度的轉變服務,并刊載了相關論說指導學校體育的制度改革的開展。隨著近代學校體育制度的確立,報刊學校體育報道也漸趨近代化。
報刊學校體育報道在1903-1927年這一初步現代化的階段,受到軍國民主義思潮、實用主義思潮等影響,從萌芽時期宣傳軍國民教育、強調添習兵操的重要性,到轉型時期的兩極發(fā)展,一方面在1915-1918年期間兵操報道達到頂峰;另一方面徐一冰等開始強調正當體育、毛澤東、惲代英等先進知識分子積極思考何為體育?!拔逅摹毙挛幕\動后,選擇仿美實用主義確立近代學校體育制度,報刊學校體育報道也隨之而重構,在報道內容方面也轉而側重西方體育項目。
近代學校體育發(fā)展具有明顯的外源性特點,“沖擊—反應”的內生特征,學校體育的制度受到外來體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影響而改變,因應制度的改變近代中國逐漸出現了體育師資培養(yǎng)學校及相關完善的課程。在這個“沖擊—反應”的機制中,報刊報道承擔者重要的作用,正是報刊報道這一橋梁,使更多的國人認識到兵操的作用、軍國民教育的意義,開始接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正是報刊報道讓國人知道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了解西方體育競技……
與此同時,報人、先進知識分子從一開始被動翻譯外國學校體育報道,逐漸刊登國內教育公布、報道國內運動會、兵操開展,再主動在報刊上對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方向進行討論,探尋體育的真義。
報刊學校體育報道記載了學校體育從無到有,從《奏定學堂章程》到《壬戌學制》,從師范學院設體育專修科到體育學校的設立,從受軍國民主義思潮主導到接受實用主義思想……近代學校體育報道從萌芽時期宣傳軍國民主義思潮,為近代學校體育的傳入奠定輿論基礎;到轉型時期提供輿論場所給國人爭論兵操的可行性、討論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前景,相關報道思想在無形中影響了學校體育近代化的走向;最后在重構時期,學校體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現代化,報刊報道也隨之而改變。
[1]羅時銘.中國體育通史第三卷[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2]閆靜,仇軍.近代我國學校體育制度變遷過程探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04.
[3]譚華.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薛文婷.中國近代體育新聞傳播史論(1840-1949)[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5]吳文華.中國近代普通學校體育研究(1870-1922)[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