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先春
進入臘月,我在宜昌自然就想起了臘梅,想起那黃柏河畔的臘梅花真香啊。
黃柏河天福廟水庫大壩前臘梅的鵝黃,梳枝上那團毛絨絨的嫩黃,像剛出殼的小雞小鴨的黃毛毛,你緊緊盯著凝視幾秒,朵朵梅花的芳香自然就會沁人心脾。一場不期而遇的暴風雪銀裝素裹,仿佛考驗臘梅的意志似的。臘梅在大壩前的雪野傲人綻放。不經(jīng)意間路過的人們,都會行注目禮,寒冬臘月的日子,臘梅花的風采。
當然,城區(qū)公園里也是有臘梅花的??晌夜虉?zhí)以為,怎么也沒有黃柏河畔臘梅花那么耐看,那么芬芳?;蛟S是自己愛屋及烏吧,從黃柏河畔走出的我,自然會知道那一叢叢梅花應該是從建設大壩,伴隨著大壩而生存生長的。她們都是有故事的臘梅。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天福廟水庫漿砌石拱壩是湖北省第一座,在全國也屈指可數(shù)。作為當年黃柏河流域梯級開發(fā)的首級水庫工程,可謂輝煌。一九七八年二月八日(農(nóng)歷正月初二),原國家水利電力部部長錢正英到天福廟工地拜年,提出“大壩為什么冒汗”的問題;黃柏河工程也是平原找山區(qū)借水的工程,跨地三百里,爬山一千米(海拔增高一千米);當時的枝江、當陽、宜昌三縣民兵萬人大會戰(zhàn),參戰(zhàn)者都是受益地區(qū)的青壯農(nóng)民,累計總數(shù)達到二十萬人次;1974年4月25日,正值春季,天福廟成立黃柏河水利電力工程指揮部,萬人會戰(zhàn),人山人海,這狹長的山谷人聲鼎沸、紅旗招展。三縣民兵團歷時四個春夏寒冬,于1978年1月12日天福廟水庫封孔蓄水。黃柏河工程作為湖北省宜昌地區(qū)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40年前成功實現(xiàn)了宜東地區(qū)100萬畝稻田的灌溉(不含50萬畝旱地,紅旗渠灌區(qū)54萬畝),40年后搶救了水電之都宜昌市城區(qū)100多萬人口的飲水生命線(2002年宜昌城區(qū)生活供水水源由運河改為黃柏河),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百萬”大幕演繹。也可這樣說,黃柏河水由過去宜昌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的命脈”變成了今天大宜昌的“國民經(jīng)濟的命脈”,水利建設的“水”之紅“利”達到了極致。
巍峨的天福廟水庫大壩硬是在三縣人民的肩挑背扛、人力小車下,在灣灣的黃柏河上建成了,錢正英與原省委副書記王群考察黃柏河水利工程天福廟水庫工地。當時壩前的臘梅花開得正艷,在沸騰的工地,一縷縷梅花的幽香格外清冽。
我想這一切,黃柏河畔的臘梅花肯定也親見著了吧,我們的大壩也應非常榮幸了。當時這就是本地最大的工程,而且黃柏河工程當時最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為三三O工程即葛洲壩水庫攔截泥沙。
臘梅花啊,寒冬臘月里,氣壯山河的三縣民工團勞動號子,你見證過。
臘梅花啊,黃柏河工地上火熱的勞動競賽場面,你見證過。
臘梅花啊,我懂你,因為我在這大壩前也工作了二十多年呢,當初,看見你,真看不起眼的,你沒有牡丹的高貴,更沒有玫瑰的嫵媚,你太平凡、太普通了,吸引我的就是你在嚴寒中傲然抗爭的品格,或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才真正讀懂了你,臘梅。你不就是我們水利人最真實的寫照么!求實奉獻、敢于擔當。
大壩修高了,再次加固了,那些最初的建設者幾乎都老了,遠去了,日升月落,水漲水跌,而你——臘梅和你的花兒依舊芬芳!
臘梅哦,你見證著黃柏河流域水電工程創(chuàng)造的奇跡,從百萬畝農(nóng)田灌溉豐收的保障,到今天二百萬市民的飲水保障,毫不夸張地說,在宜昌連續(xù)三屆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黃柏河流域的水庫功不可沒!
去年3月的央視新聞聯(lián)播,專門宣傳了黃柏河的生態(tài)保護,那時的臘梅都已凋謝了。如果你到宜昌,從宜昌城向西,向西,百十公里蜿蜒的黃柏河靜靜地流淌著,如果你趕上臘月也想欣賞臘梅,驅車百十里,一路向西,幸福宜昌人民的母親河,黃柏河畔的臘梅花正爭奇斗艷。
責任編輯:肖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