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有“知己”。但宜昌中考作文題跳出以往認知的窠臼,不要求寫我們慣常認為的“小伙伴”“好同桌”等以“人”為知己的套路作文,而是要求學生以“物”為知己,寫與自己心意相通、情意契合的一種“物”。 世間萬物皆可入筆,考生在考場上選擇何種“物”作為自己的表達主題,選擇材料往往決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彰顯個性,多元立意,考場作文定可“美”不勝收。
關鍵詞:考場作文;選材;立意;多元;創(chuàng)新
和往年一樣,2017年的宜昌中考作文再次受到業(yè)內(nèi)人士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及好評。題目如下: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有過如下一段議論:
天下有一人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茶以陸羽為知己;鵝以右軍為知己;鼓以禰衡為知己……一與之訂,千秋不移。
張潮雖然列舉了眾多“物”以“人”為知己的故事,其實,都是“人”以“物”為知己的傳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長的成長經(jīng)歷中,一定也有過這種“一與之訂,輕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請以《我以 為知己》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記敘文。
要求: 1.先將題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人名、校名。
這道作文題的題目用語典雅,要求明確,讓每個考生都有話可寫。作文題所要求寫作的對象是“知己”。知己,就是最親密的朋友;知己,就是了解并欣賞自己的人;知己,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且關系密切的人。但本作文題的出奇之處在于,跳出以往認知的窠臼,不再要求寫以“人”為知己的作文,而是要求學生以“物”為知己——考題引用了張潮的一段精彩論述,列舉了多個“物”以“人”為知己的事例,實際上反映的是“人”以“物”為知己的情感,這就對學生作文的選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寫與自己心意相通、情意契合、神韻相融的一種“物”。
考場上,學生把選材的視野投放到現(xiàn)實生活中,投射到傳統(tǒng)文化中,投放于真情實感中。在他們的筆下,世間萬物皆可入筆:或許是墻角的一朵小花、路邊的一株小草、江邊的一顆鵝卵石;或許是書房里的一只筆、一本書、一把吉他;或許是一直伴隨著“我”成長的一條古巷,陪著“我”深夜挑燈夜讀的窗前的一棵梧桐樹,一面始終放在我書包里的鏡子等。這時候,“物”的身上已經(jīng)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體驗與不同層次的生命感悟??忌诳紙錾线x擇什么樣的“物”作為自己的表達主題,通常決定了該考生作文的思想高度。
考場上莘莘學子展現(xiàn)了別樣的寫作智慧,精心選材,多元立意,精彩紛呈,“美”不勝收。
一、體現(xiàn)青春成長的過程之美
大量的考場作文表現(xiàn)了處于青春期的初三學生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在他們的文字里,記錄著自己成長路上與“物”相伴的喜怒哀樂:
我翻出自己所有的畫:畫上有大笑的頑童,也有哭泣的小鹿,水彩素描我都淺淺涉獵。畫是隨著年齡心境而改變的,我坐在那堆畫中,一張張翻看,時哭時笑,時歡時悲。往事隨著一張張畫卷在腦海中一幀幀上演,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和一支筆,小女孩和她的畫筆繪過童年,走過青春,最終結于感動得淚水漣漣……
在作文中,考生借助“物”表現(xiàn)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從幼稚走向成熟、由不諳世事到學會承擔的生命拔節(jié)之美。如在《我以扁擔為知己》的考場作文中,考生寫道:
記憶中,那扁擔似乎永遠屬于父親。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父親用它擔起了整個家。但父親病了,于是就輪到我來挑起它,仿佛是挑起責任。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跡,壓彎了它曾經(jīng)挺直的肩背,曾經(jīng)青綠的外衣被歲月剝?nèi)?。我拴住兩只寬大的木桶,將扁擔置于右肩,微微弓身,“嘿”地一聲,挑了起來。“很簡單啊,一點都不累?!蔽倚χ嬖V父親。父親什么也沒有說,眼神肅穆而莊重,仿佛是在參加什么儀式。我點點頭。很快地,竹扁堅韌的材質(zhì)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肩骨在它的壓迫與摩擦下仿佛發(fā)出陣陣呻吟。我只好停下,揉揉發(fā)紅的肩膀?!罢娌恢栏赣H是怎么做到的?!蔽冶г沟馈1鈸鷧s發(fā)出“吱丫”的聲響回應著我。此時,我明白了臨行時父親眼神的深意。這是磨練啊,是承擔責任的磨練,挑起這扁擔則是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我輕輕拍了拍扁擔,它也回應著我。一種奇妙的聯(lián)系油然而生,仿佛知己,深懂我心?!拔視疬@個責任的!”我輕輕說著。家已遙遙在望,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二、表現(xiàn)萬物蘊藏的哲思之美
在《我以鵝卵石為知己》的考場作文中,考生這樣寫道:
石是不言不語的,它們只會用最原始的渾厚的印記告訴我如何擁有如石一樣的人生——淡定、從容、豁達、厚重。告訴我即使身處生命的谷底,也要擁有仰頭看天的云水情懷;即使沐浴人生的風雨,也要擁有撥云見日的堅毅眼神。 以石為知己,我變得像石一樣,厚重而不呆板,豐富而不張揚,深刻而不玄奧。以石為知己 ,我笑了,在人生的長河里,我也變成了一顆石,一顆永恒的、沉靜的石,一顆美麗的、快樂的石……
以鵝卵石為知己,讀懂一顆石子所蘊含的哲思,成為考生心靈升華的契機。
三、抒發(fā)滋養(yǎng)心性的真情之美
在考生筆下,紅圍巾成了傳遞親情、伴我左右的溫暖信物:
奶奶老了,再也沒有能力為我織一條新圍巾了,我感慨時光催人老,奶奶卻一直笑,笑我長高了,笑我長大了……紅圍巾,陪伴了我13年,猶如一座從奶奶通向我的橋,將親情不斷地傳遞過來,就像一件信物,就像一個憧憬這份知己的愛。
四、侵潤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之美
題目提示語中“菊、梅、竹、蓮、石、茶、鵝、鼓”等均是帶有濃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物”,許多學生在考場作文中回歸經(jīng)典,寫出物之厚重、物之華彩、物之情趣、物之特點,奪人眼球,令人欣喜。如考生以書法為知己,關于楷書、隸書、草書侃侃而談,如數(shù)家珍,令人信服他(她)確是一個書法高手,且確是以之為友:endprint
每每沉淪于喜怒哀樂中時,獨愛與水墨丹青互吐衷腸。欣喜自若時,筆便似輕了不少,墨色輕輕濡濕紙面,一橫一豎一鉤一折間,夾雜著輕輕的喜悅與靈動。若枝頭翻飛的喜悅小雀,筆底像生了一雙輕翼,在紙上低翔淺唱。煩悶難以自已時,便極凝重地提筆,一腔悲傷順著筆尾輕輕流淌,極慢地劃開一道墨跡,橫則方正渾厚,豎則力穿全字,折像古木殘枝在悲風中“吱呀”一響,鉤如浸滿寒霜的鐮刀“唰”地留下一道寒光。怒氣難平時,渾厚筆力在揮灑間直透紙背,墨汁淋漓紙上,不拘古意肆意流淌,字大半為墨隱去,也無妨!潑灑,抒情,揚起,奮飛。一筆一畫皆情語,而水墨丹青知我懂我,將我心之所向化作一幅幅作品,為我笑,為我哭,同憂共樂。我以書法為知己,一筆一畫之間教我人生道理:一豎,教我做人要正直;一捺,教我做人要大度;一勾,教會我要抓住機遇;一橫,警戒我做人要平穩(wěn);一點,教會我遇事要靈活;橫折彎鉤,告訴我成長路上要懂屈伸、知進退。我以書法為知己,橫豎撇捺,即為成長;我以書法為知己,成長之路,更加堅定。
五、體現(xiàn)精神世界的豐盈之美
在短短的考試時間里,考生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超越年齡的思考表現(xiàn)了自己飽滿豐盈的精神世界,令人感慨萬端。在考生筆下,香樟樹成為陪伴其實現(xiàn)夢想的摯友,竹林成為其棲息靈魂的仙境,泉水是其洗濯靈魂的圣水……尤為可貴的是一個考生用典雅的句式寫下了自己與梔子花靈魂共舞、物我交融的感受,讀來令人齒頰生香,心似蓮花:
四周無人。繁星閃爍,若隱若現(xiàn)。皓月之下,花潔如玉,幽香如縷。江風徐徐拂來,樹葉簌簌作響,花朵微顫,不嬌不媚。昏昏欲睡者,聞之可神清氣爽;蠢蠢欲動者,嗅之而心平氣和。……而梔子素顏依舊,白衫綠裙,笑語盈盈,宛若窈窕淑女。然烈日之下,花枝低垂,惹人憐愛,終不如月下之色。由此觀之,梔子之勝,月下最佳。雖其形僅隱約可見,然其暗香,遠甚他時。兼之四周靜謐,無熙熙攘攘之客,唯窸窸窣窣蟲鳴,與知己獨處,可謂美哉!
六、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在考生筆下,萬物皆有靈,草木均含情。以樹為知己,可寫滿目綠云解我煩憂:
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一張糟糕的試卷放在書包里,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不敢回家,卻不由自主地奔向云彩的懷抱……寂寥婆娑的綠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那抹沁人心脾的綠一下子將我從題海的漩渦中拽出,疲勞被滌蕩得一干二凈。我微笑低喃:知己,有你真好!如蓋的綠傘,為我遮擋住一切風雨,我抱著你就像抱著自己的親人一樣,它靜靜地聽著,用寬大的胸懷接納我,就像海洋接納一只小船……
本次作文命題,在選材上有特定的限制,但唯有這限制,才能凸顯考生的智慧;在立意上有較高的要求,但唯有這要求,才會讓優(yōu)秀的考生為我們帶來一篇篇氣韻不凡的考場佳作??忌晕餅橹?,或在“物”中汲取力量,或在“物”中明白事理,或在“物”中交流心事,或在“物”中升華心靈。考生說,在中考考場上遇見這樣的作文題,真好!
作者簡介:易萬成(1965— ),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實驗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作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