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斯科塞斯用了二十三年,去尋找完美地拍攝《沉默》這部小說的方法,2016年底,他才終于把電影拍了出來。
大導演如此踟躕或許是因為一個魔咒:一流的小說很難拍成一流的電影,二流的小說反而容易被演繹成偉大的作品??撇ɡ敃r接手《教父》這部暢銷小說時可是非常不情愿。
遠藤周作在戰(zhàn)后寫的《沉默》是一部偉大的小說,甚至被譽為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最高峰。它是一部“大”小說,講述了日本十七世紀禁基督教的故事,在日本私小說的傳統(tǒng)下,這種直面宏大問題的題材很少見。
1549年,歐洲傳教士沙勿略踏上日本國土,開始傳教,沙勿略認為守禮恭敬的日本人是最理想的傳教對象,而當時的政權也默許了基督教的傳播。直到1587年,豐臣秀吉一夜之間轉(zhuǎn)變了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發(fā)布禁教令,從京都和大阪捕獲二十六名圣人,在長崎處以綁在十字架上刺死的刑罰。
我曾經(jīng)在東京的西洋美術館看過一幅表現(xiàn)“二十六圣人殉教”的油畫,那是一幅讓人無法凝視的畫,基督徒們被赤身裸體地綁在粗大的木樁上,長崎的海被夕陽和血水染成一片昏紅,被激怒的海掀起巨浪,隔著畫布都可以聽到畫中人的呻吟。
德川家康獲得政權之后,曾因為和歐洲的貿(mào)易而短暫地默許了傳教,在十七世紀初,日本天主教徒曾多達七十五萬人,長崎成為了“遠東的羅馬”。
短暫的平靜之后,幕府又決心禁教,且措施變得越來越慘烈。1622年,發(fā)生了元和大殉教,包括中國人在內(nèi)的五十五名教徒死去,此時的日本一旦發(fā)現(xiàn)教徒就會嚴厲懲處,并且利用寺院嚴密地監(jiān)控地方社會。
1633年到1639年,江戶幕府連發(fā)五次鎖國令,完全查禁天主教,日本徹底成為了貿(mào)易、文化、宗教上的孤島。
《沉默》講的是江戶幕府發(fā)布禁教令之后的故事。相傳葡萄牙傳教士費雷拉在日本變節(jié)棄教,消息傳到歐洲,歐洲教會和他的學生都大為驚訝,拒絕相信。費雷拉的三個學生決定偷渡到日本,驗證傳言,并且在這個宗教迫害的國家偷偷傳教。
小說的主角是其中一個叫作羅德里格的學生,他潛入日本之后,被一個村民,同時也是棄了教的基督徒吉次郎出賣,因而被捕。被捕期間,當局不斷以折磨拷打日本基督徒的方式來逼羅德里格棄教——棄教的方式是踏上一塊壓著基督像的踏板。
在被拷打,被迫聆聽他人被拷打的呻吟時,羅德里格唯一可以溝通的對象就是“上帝”,他不斷絕望地問上帝:為什么?為什么你面對這一切,依然保持沉默?
在聆聽到上帝的回復之前,羅德里格并不愿意棄教。后來,他見到了費雷拉——他為之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這塊土地的人,他始終不相信背叛了信仰的老師。他見到的費雷拉已經(jīng)改名為澤野忠庵,澤野不僅棄了教,而且正在編寫一本批判上帝教義的書。
在和費雷拉交談之后,羅德里格踏上了踏板,終于把被血和汗水弄臟的腳放在了凹下去的上帝的臉上,用五根腳趾掩蓋了自己愛的容顏。
直到小說的最后,上帝都保持著沉默,從來沒有回應過羅德里格的絕望與悲泣的求助,沒有賜予過他哪怕一瞬間圣潔的喜悅。
小說的結(jié)尾,已經(jīng)宣布棄教的羅德里格一段自述,讓小說之前累積的信仰危機與苦難化作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擊打著讀者的心,那種情感的強度是我很多年不曾感受到的。羅德里格接受了出賣他的吉次郎的懺悔,對自己說:
“在這個國家,我現(xiàn)在仍然是最后的天主教司祭。而,那個人(上帝)并非是沉默著。縱使那個人是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訴說著那個人?!?/p>
談起創(chuàng)作《沉默》這本小說的初衷,遠藤周作寫:“我并不關注那些光榮殉教的強者,而是將目光投向那些懼怕肉體折磨、害怕死亡、卑微怯懦、因一心拯救家族成員而放棄信仰最終踏上踏板的弱者。我要使他們重新從歷史的塵埃中蘇醒過來,在這個世界上昂首闊步地行走,傾聽他們的聲音,這只有文學家可以做到。”
宗教故事似乎總是強者的故事,如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血戰(zhàn)銅鋸嶺》,主人公的信仰在血肉的磨難中沒有受到任何的減損,反而變得愈發(fā)粗壯強大,最終贏得了精神與現(xiàn)實的雙重勝利,宛如神跡。可遠藤周作對強者的故事不感興趣,他要寫一個弱者的故事。
在整部小說中,遠藤周作說自己最像的角色是棄了教,并且出賣了羅德里格的丑陋的吉次郎。
遠藤周作是個肉體和精神都很孱弱的人。他1923年誕生于東京,童年生活在大連,父母離婚后,十歲的他隨離婚的母親和哥哥回到日本神戶,十二歲的時候在家庭的影響下受洗。
他在懵懂的狀態(tài)就信了教,就像是毫無知覺地穿上了一件不合體的西裝,余生都用來與這身西裝作對。
遠藤周作說曾經(jīng)想過要棄教,但有兩個原因讓他沒有辦法拋棄。第一,他發(fā)現(xiàn)拋棄這身西裝之后,就變成裸體,并沒有可以取代的衣服;第二,在母親辭世之后,這西裝是母親唯一留給他的東西,他覺得如果不仔細研究剖析這支撐了母親半生的信仰,會被愧疚吞噬,并且切斷他與母親最后的聯(lián)系。
為了更好地學習基督教的教義,遠藤周作赴法留學了兩年半。在法國,他肉身上疾病重重,心理上無法融入。
他有首詩寫了這樣的格格不入,詩中說:“我不想在你的懷抱中死去;你們過于整齊,過于潔凈,沒有一絲的柔軟和陰翳。”
曖昧柔軟、贊美陰翳的日本的確是和基督教格格不入的。芥川龍之介曾經(jīng)寫過小說《諸神的微笑》,故事里,代表日本諸神的老人對神父說:即便上帝那樣的神來到這個國家也不會獲勝。
日本諸神的意思是,日本的文化里有一種強大的改造的力量,孔子、孟子、莊子帶著文字和哲學來到這個島國,它們卻被日本人改造成自己的文化。宗教亦是如此。
在《沉默》中,無論是日本當局,還是費雷拉,都反復和羅德里格強調(diào):這塊泥濘的土地無法種植和滋養(yǎng)基督教的花。
遠藤周作無法改變這土地,于是他決定改變那花——創(chuàng)造出一朵在泥濘中也能綻放的花,那花即使是丑陋的,軟弱的,但它不敗、不倒、不凋、不飄零,無論面對雨雪打擊還是勁風來襲。endprint
他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孱弱的上帝,一個會妥協(xié)的上帝,一個選擇把信仰埋藏在心靈最深處,而不是向信眾慷慨陳詞的上帝。
《沉默》中的羅德里格的原型,一部分來自于遠藤周作和他母親的精神導師,一位叫作海爾茨格的神父。海爾茨格后來還俗,與一位日本女性結(jié)婚,這件事對遠藤周作的打擊很大,他寫道:“您已經(jīng)變成了另一種人,眼睛里泛起被拋棄的野狗那種悲傷的眼神?!比欢K究選擇原諒了海爾茨格神父,因為“在其他客人沒有注意的情況下,您快速劃了一個十字形的手勢,僅僅如此我便完全理解您了?!?/p>
在遠藤周作的另一部小說《深河》中,他找到的“上帝”的也是軟弱而丑陋的人,那人叫作大津,年輕時被女性誘惑,拋棄了宗教,后來重回基督教的擁抱,成為了神父,卻幾乎被教會拋棄。
大津來到了印度,開始把每個向往恒河,卻無力爬到神圣之水的人背起,帶他們到恒河去。
這是個奇怪的教徒,奇怪的神父,奇怪的“耶穌”,他為每個異教徒服務,背起他們,負擔著眾人的憂患和悲哀,渡他們到永生。
不同人的罪惡與心酸都被恒河包容,河水流淌,日月流年,而渡人到深河中的大津——神的化身,同樣浸泡在悲哀之中。
遠藤周作臨死前,要求親人將《沉默》和《深河》這兩本書放入靈柩內(nèi),和自己一起下葬。
——這兩本書是他信仰的裁縫吧,終于把他對抗了一生的不合適的西裝,剪裁成了和服。
據(jù)說遠藤周作在寫作之前一定會看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格雷厄姆·格林也認為遠藤周作是極其優(yōu)秀的日本作家。兩個作家都是天主教徒,寫宗教小說,可又與傳統(tǒng)而典型的天主教做著默默的對抗,兩人有著動人的惺惺相惜。
我在看《沉默》時,總會想起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說《權力與榮耀》。我?guī)啄昵敖?jīng)閻連科老師的推薦看了這本小說,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認為它是我讀過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權力與榮耀》的背景是宗教迫害時期的墨西哥,幾乎所有的牧師都被驅(qū)逐出境或者棄教,只有一個年老的牧師還在活動,這個牧師并不高尚,他酗酒、暴躁,還有一個私生女。警官——一個狂熱的宗教反動者,誓要捉住牧師。
牧師深知自己身處險境,準備偷渡到安全的地方,臨行前,他答應一個孩子,要為孩子臨死的母親做彌撒,因而失去了逃跑的機會,最后一個混血兒為了懸賞的七百比索而出賣了他,牧師被處決。
小說自始至終貫穿著警察與牧師的對抗,他們正是“權力”與“榮耀”的象征。
警察所代表的“權力”說:宗教不可能解救生活在苦難中的民眾,但是警察所代表的政府卻可以?!皺嗔Α币獜暮⒆觽兊耐曛邢磺兴约涸?jīng)經(jīng)歷過的苦難,消除一切貧窮、迷信和腐敗的事物。
而牧師代表的“榮耀”,的確無法改變現(xiàn)實的苦難,卻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牧師被抓進牢房,在骯臟擁擠的黑暗角落里,一對犯人正在忘情地做愛。那對犯人給了牧師新的體悟:
“圣人們總說遭受磨難是美好的。對我們來說遭受磨難是丑惡的:惡臭、擁擠和痛苦。對于角落的那兩個人來說,那是美好的,需要學一學用圣人的眼光來觀察事物。”
這就是“權力”與“榮耀”的區(qū)別,權力要清除一切惡臭和痛苦——當然,那是不可能的。
而榮耀,榮耀是要讓惡臭的人有權惡臭,痛苦的人有權痛苦,弱小的人有權弱小,污穢的人有權污穢,懦弱的人有權懦弱。
《權力與榮耀》和《沉默》中,兩個作者都創(chuàng)造了翻版的出賣耶穌的猶大,而讓主角原諒他們,依然為他們祈禱,聆聽他們的懺悔。
《權力與榮耀》和《沉默》中,主角神父為之犧牲、受苦的人都如牛馬一樣愚鈍麻木,安于茍且。但是兩個小說里的教父竟異口同聲發(fā)出同樣的感慨:為美麗、良善的東西而死是很容易的,為悲慘的、腐敗的東西而死才是困難的。他們都選擇了更為艱難的后者。
這就是榮耀戰(zhàn)勝權力的地方,這就是為什么權力不斷改換主人,而榮耀永遠保持著不熄滅的一束火苗。
在《權力與榮耀》的小說里,牧師被處死之后,又一個牧師踏上宗教迫害的土地,開始了秘密活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1865年,經(jīng)歷了漫長的鎖國和禁教令的長崎重新開港,一群浦上村的農(nóng)民叩開了教堂的門,他們指著圣母像說:“我的心和你們是相同的。”
他們的宗教信仰雖然被隱藏埋沒,他們的腳雖然踩上過圣像,但他們心里的光并沒有真正消失過。
我并不是一個基督徒,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我離基督教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年初微博上得知任教華東師范大學的江緒林老師自殺。他的遺書最后兩句是:“上帝啊,請你開啟希望之門。我恐懼,我要喝點白酒?!?/p>
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軟弱可以如此決絕,決絕可以如此軟弱。
而2016年全年,每每遇到世間荒誕無常的事,我總想起《舊約·詩篇》中的一句詩:“我們經(jīng)過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
——是無助吧,希冀一個更大的力量在目睹這世上發(fā)生的一切,即便他決計不施以援手,但他心中有數(shù)。
《沉默》和《權力與榮耀》這兩本書都讓我淚下,并不是因為其中的宗教力量,“信仰”這個詞可以被替換成“信念”,這信念可以是對公平的追求、對自由的向往、對弱者的同情、對藝術的熱愛。
要維持這些信念并不是口頭上說的那么簡單,而必須耗盡全身的力氣,抵抗現(xiàn)實對自己的咀嚼。人往往面對現(xiàn)實的力量是軟弱的,但就像遠藤周作所說的,人與神(對我來說,是高尚的信念)相遇,總會在人生中留下痕跡。
守護這痕跡,讓它不被踐踏和掩蓋。這是軟弱的人們所能做的底線。
在長崎,遠藤周作的一句話刻在面朝大海的石碑上:“主啊,人是這么的悲哀,海是這么的藍?!?/p>
是啊,人是這么的悲哀。但幸好,海永遠是這么的藍。
蔣方舟,作家,現(xiàn)居北京。主要著作有《我承認我不曾歷盡滄?!贰豆适碌慕Y(jié)局早已寫在開頭》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