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美國第68屆全國圖書獎獲獎名單揭曉。在2017年的推薦作品中,共收到書籍1529部,其中虛構(gòu)類作品394部;非虛構(gòu)類553部;詩歌245部;兒童文學(xué)337部。從所有這些作品中,按照“虛構(gòu)類”“非虛構(gòu)類”“詩歌類”和“兒童文學(xué)類”首先評選出了長名單(longlist)作品,然后又推出了入圍作品(Finalists),每個類別各5部。最終,產(chǎn)生了每個類別的獲獎名單。
虛構(gòu)類作品
五部入圍作品包括沃德(Jesmyn Ward)的《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Sing, Unburied, Sing)、奧克曼(Elliot Ackerman)的《黑暗的十字街頭》(Dark at the Crossing)、麗莎·柯(Lisa Ko)的《離岸者》(The Leavers)、李明錦(Min Jin Lee)的《彈子球游戲》(Pachinko)、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的《她的身體與其他參與者》(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 Stories)。最終,沃德的《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拔得頭籌。
杰斯米·沃德是小說家,早年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xué),獲得本科和碩士學(xué)位,目前是美國杜蘭大學(xué)(Tulane University)英語系副教授。這是她第二次獲得這一大獎了。2011年,她就因其第二部長篇小說《拯救骨肉》(Salvage the Bones)摘取過美國國家圖書獎虛構(gòu)類作品獎。這部作品講述的是美國南部小鎮(zhèn)的貧窮與人們在自然災(zāi)難中的親情與友情。沃德此前曾經(jīng)在南阿拉巴馬大學(xué)(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擔(dān)任助理教授。2008—2010年,她還在斯坦福大學(xué)做研究。2010—2011年在密西西比大學(xué)(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擔(dān)任住校作家。她2013年出版了自傳《我們所收獲的男人》(Men We Reaped),2014秋季入職杜蘭大學(xué)。2017年,她剛剛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Grant)。這次,她再度摘得國家圖書獎,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兩度榮獲國家圖書獎的女性作家。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是沃德的第三部小說,也是一部批評指向性極為明顯的小說,矛頭直指南方的貧窮、落后、種族等社會現(xiàn)實。2017年9月5日一出版就受到媒體和批評界的廣泛關(guān)注,好評如潮。《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將該部小說與桑德斯(George Saunders)的《林肯在中陰界》(Lincoln in the Bardo),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寵兒》(Beloved)相提并論,也有批評家認(rèn)為這部作品頗有福克納《我在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的懷舊風(fēng)范。由此可見,媒體和批評界對其評價極高。
除了獲獎之外,《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還被《紐約時報書評》評為2017年十佳圖書,被《時代》周刊評為2017年最佳小說。表面上看,這是一部公路小說和靈異故事相結(jié)合的作品,講述了密西西比小鎮(zhèn)上的一個家庭,在經(jīng)歷卡特里娜颶風(fēng)前后所發(fā)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喬喬(Jojo)是一個13歲的孩子,試圖去了解長大成人的意義。在大人中,他卻因為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父輩們的表現(xiàn),及其不同的言行方式,導(dǎo)致他感到迷惘。喬喬的母親里奧妮(Leonie)在他的成長中并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她并不是一個好媽媽,也不時地跟自己鬧別扭和周圍的人們難以和睦相處。她是位黑人,但她的孩子們的父親都是白人。她想做個好母親但卻不能,因為她無法讓自己孩子的需求凌駕于自己之上,特別是她還吸毒。每當(dāng)她吸毒的時候,她就會回憶其自己已故的父親,這讓她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感受到一絲溫暖。
當(dāng)孩子們的父親即將從監(jiān)獄里釋放出來時,里奧妮打點好行裝、帶上孩子們,駕車北上,來到了位于密西西比河的州立監(jiān)獄帕希曼農(nóng)場。在這里,也有一個13歲的孩子,是一個同獄犯人的鬼魂,他了解南方所到之處所有丑陋的過去。他也在教會喬喬有關(guān)父輩們、兒子們的事情,當(dāng)然還有過去的故事,不乏暴力,也不乏愛?!陡璩?,未葬者,歌唱吧》是一部動人而令人難忘的家族故事。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作為一部家庭史詩,希望、掙扎貫穿其中,通過描述密西西比的過去與當(dāng)下,也讓人們看到了美國故事背后的丑陋的真相,和家庭紐帶的力量與局限性。其核心是要通過其敘事,幫助我們能夠理解我們自身,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可能永遠(yuǎn)無法填補的鴻溝,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難以用言辭所表達的,又需要通過儀式與歌曲來加以表現(xiàn)的真理。沃德的創(chuàng)作矛頭直指現(xiàn)實生活,讓你感受到人生的痛楚與愛。
非虛構(gòu)類作品
五部非虛構(gòu)類作品分別為:格森(Masha Gessen)《未來即歷史:極權(quán)主義如何重返俄羅斯》(The Future Is History: How Totalitarianism Reclaimed Russia)、鄧巴(Erica Armstrong Dunbar)的《從未被捕:華盛頓一家對逃亡之奴——歐娜法官——的無情追逐》(Never Caught: The Washingtons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ir Runaway Slave, Ona Judge)、菲茨杰拉德(Frances FitzGerald)的《新教:努力塑造美國》(The Evangelicals: The Struggle to Shape America)、格蘭恩(David Grann)的《花月兇手:奧色治謀殺案與FBI的誕生》(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麥克萊恩(Nancy MacLean)的《鏈條中的民主:美國激進右翼秘密計劃的深度歷史》(Democracy in Chains: The Deep History of the Radical Rights Stealth Plan for America)。最后贏得大獎的是格森的《未來即歷史》。endprint
格森是俄裔美國人,現(xiàn)為記者、作家和翻譯家,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以公開批評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美國總統(tǒng)川普而聞名。格森既用英語創(chuàng)作,也用母語俄語寫作。她曾出版有多部非虛構(gòu)類作品,也是美國《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的多產(chǎn)作家。
格森出生在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家猶太人家庭。1981年,在她十幾歲少女時期全家移民到了美國。她曾短暫地在普羅維登斯的羅德島設(shè)計學(xué)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以及紐約的庫伯聯(lián)盟(Cooper Union)學(xué)習(xí)建筑。現(xiàn)在,格森擁有俄羅斯與美國雙重國籍。
格森的《未來即歷時》出版后備受歡迎,被《紐約時報書評》《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譽之為2017年最佳圖書。這部書寫普京的傳記式作品試圖探討俄羅斯何以在一代人的時間內(nèi),就向一種更為致命、似乎也更加不可征服的新的專制制度繳械投降了。在格森看來,俄羅斯近年來所發(fā)生的種種事件與各種力量都極為獨特,仿佛是前無古人。在作品中,格森追蹤了四位出生在據(jù)說就要誕生了民主的俄羅斯人的生活。他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對未來的期望都空前高漲。他們中有些是新俄羅斯的第一代孩子,也有些是第一代的孫子輩人,但他們都在成長中,從各自的職業(yè)——作為實業(yè)家、活動家、思想家、作家——中找到了新的發(fā)現(xiàn)與新的未來。
詩歌類作品
入圍的五部詩集分別為:比達特(Frank Bidart)的《曙光:1965—2016年詩選》(Half-light: Collected Poems 1965-2016)、哈里森(Leslie Harrison)的《終結(jié)之書》(The Book of Endings)、松哲(Layli Long Soldier)的《然而》(WHEREAS)、麥克雷(Shane McCrae)的《我的狩獵者說》(In the Language of My Captor)、史密斯(Danez Smith)的《別稱我們?yōu)樗勒摺罚―ont Call Us Dead: Poems)。最后摘取桂冠的是比達特的《曙光:1965—2016年詩選》。
比達特出生于1939年,是位資深學(xué)者與詩人。在此次獲得國家圖書獎之前,他曾三次進入普利策獎入圍名單。比達特出生在加州,自幼長于此。1957年就讀于加州大學(xué)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接觸到了艾略特、龐德等人的詩作,就此開始把詩歌創(chuàng)作當(dāng)做未來的職業(yè)道路。之后,他進入哈佛大學(xué)學(xué)習(xí),成為著名詩人洛威爾(Robert Lowell)和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的學(xué)生和朋友。1972年開始,他在衛(wèi)斯理學(xué)院(Wellesley College)任教授,也在同城的布蘭迪斯大學(xué)(Brandeis University)任教。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既有戲劇獨白式的寫作,也有從女性甚至從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去反映他們的生活與內(nèi)心世界的寫作。他也曾以懺悔詩的形式來公開寫作自己的家庭。
《曙光》這部詩集選錄了作者從1965到2016年間半個多世紀(jì)的原創(chuàng)作品。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所書寫的各種歷史事件,以及作者所發(fā)出的獨特的聲音。對于人類無論是現(xiàn)實還是心理的陰暗面,包括人類的貪婪、不合時宜、誤解與內(nèi)心的不解等,詩歌也多有反映。《曙光》幾乎囊括了他之前所有的作品,但也收錄了一些新的作品,輯錄為《饑渴》。其中簡要回顧了他的一生。他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總是與饑渴相連的生物,現(xiàn)在還在不斷渴望,不斷尋找自我,是宇宙中的怪人。在詩集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激烈碰撞,各種矛盾不斷更新、不斷再造,也引發(fā)了一行行無情的詩歌。
青少年文學(xué)類作品
五部青少年文學(xué)作品分別為:本威(Robin Benway)的《遠(yuǎn)離樹木》(Far from the Tree)、阿諾德的《女孩兒是如何造就的》(What Girls Are Made Of)、桑切斯(Erika L. Sanchez)的《我不是你完美的墨西哥女兒》(I Am Not Your Perfect Mexican Daughter)、加西亞(Rita Williams-Garcia)的《走往地下的克萊頓·伯德》(Clayton Byrd Goes Underground)、佐波(Ibi Zoboi)的《美國街道》(American Street)。最終勝出的是本威的《遠(yuǎn)離樹木》。
本威出生在加州,先后求學(xué)于紐約大學(xué)與加州大學(xué)洛杉磯分校。她主要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2008年出版了《奧德利,等等!》(Audrey, Wait!),一舉成名。2010年出版了《四五六月的絕妙秘密》(The Extraordinary Secrets of April, May & June)?!哆h(yuǎn)離樹木》講述的是孩子的故事,描述了三個極為不同,但又有血緣關(guān)系的孩子——格雷斯(Grace)、瑪雅(Maya)、喬坤(Joaquin)——看他們是如何去尋找家庭所存在的所有形式的意義,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是如何去發(fā)現(xiàn)它,如何保護它,如何去愛護它。故事非常動人,讓人們看到了當(dāng)今青少年所面臨的嚴(yán)峻的社會現(xiàn)實,包括收養(yǎng)孩子的成長問題、少女懷孕問題以及如何照顧兒童等問題。
獲獎作品的兩大特點
從評選結(jié)果看,2017年度的獲獎作品有兩個特點。首先,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少數(shù)族裔作家再度占據(jù)優(yōu)勢。在上述虛構(gòu)類、非虛構(gòu)類、詩歌類和青少年類這四大類別中,最終入圍的20部作品中,有15部作品的作者是女性,占據(jù)了全部入圍作家的四分之三。在最終四位獲獎作家中,女作家又占了3席,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同時,在獲獎作家中,格森、比達特都是同性戀作家。他們也一生致力于同性戀者的權(quán)益。其次,就主題而言,這四部獲獎作品全都直面歷史,但重在反映與再現(xiàn)當(dāng)代的現(xiàn)實與政治。而且,人們從中所看到的都是個人,以及個人周圍的世界與情感。正如沃德在接受采訪時所說:“你看著我,還有那些我熱愛的人們——窮人、黑人、南方的孩子們、女人和男人——你就看到了你自己。你看到了你的悲傷、你的熱愛、你的失去、你的遺憾、你的希望?!边@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所在,也是他們?yōu)樽x者所喜愛,受到媒體追捧的原因所在。
(作者簡介: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xué)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