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寧
1838年美國作家霍桑寫了一篇散文《海濱足跡》(Foot-prints on the Sea-shore)。當時的文化名人,霍桑后來的大姨子,伊麗莎白·芘伯蒂 (Elizabeth Peabody)把它拿給散文大家愛默生。愛默生看罷說了句莫名其妙的話:“沒有里子?!蔽易x研時給散文名家琳·布隆姆(Lynn Z. Bloom)做過研究助手,后來自己在美國做教授講美國文學,也教過散文,知道好的散文是作家為自己的思想糾結尋找解答的過程。英國作家福斯特說:“在看到我寫出的東西之前,我怎么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呢?”這說明寫作過程,尤其是散文的寫作過程,是一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發(fā)現(xiàn)的結果常常不光滑完整,而難免思想掙扎帶來的“疤痕”?!懊孀印鄙瞎怩r愉快的散文里沒有自相矛盾、為難窘困的東西,其真實的思想性、原創(chuàng)性就打些折扣。用詩人惠特曼的話說就是:“我自相矛盾嗎?那么好吧,就讓我自相矛盾吧。我胸懷寬廣,吞吐大千!”愛默生的散文理論也可以解釋我讀書的偏好,即欣賞讀時自相矛盾的感受(一會兒喜歡,一會兒又反對剛才喜歡的地方),更珍惜所讀之書互相矛盾的地方。我少年時蒙先父和啟功先生耳提面命。他們讀書并無計劃,而是把書分成軟、中、硬幾類,根據(jù)自己的精力和健康狀態(tài)選擇“軟讀”或“硬讀”。先父說怹兒時在天津附近海邊看人趕小海,潮水沖上來什么,人們就撿起什么。怹說讀書也這樣,不能帶太多功利性目的性,碰到什么就收獲什么,如孩童在書海拾貝。我的偏好是新書如果和我以前讀過的舊書相矛盾,捋不順,就是好東西,要小心地收獲起來。這是讀書的“里子”。簡言之,我讀書有習慣(不一定是好習慣),無“方法”,更無漂亮書單。交代了自己的偏好,就可以小結一下2017年讀書的點滴收獲。
2017年元旦,接到南京大學魯國堯大哥來信,要求我讀一讀美學理論。我本無這方面意圖,不過既然兄長有命,連忙買來斯蒂芬·堪(Steven M. Cahn) 和 艾閏·昧斯金(Aaron Meskin) 二人合編的《美學論文集》(Aesthetics: 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2014年牛津黑井出版社版)。對我來說,這本書屬于中等硬度,因為其中有些文章我讀過不止一遍,新文章里面有一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哲學教授艾倫·卡爾森(Allen Carlson)寫的《美學欣賞與自然環(huán)境》,與康德美學的基本思想,即審美須以超然的態(tài)度與審美對象保持一定距離,相矛盾,甚至質疑傳統(tǒng)美學把自然美分為田園、如畫、崇高這三大類。他批評說:“傳統(tǒng)美學要求審美者把環(huán)境簡化為風景。但我們必須牢記,環(huán)境不是一道風景,不是某種東西的代表,不是靜止的、二維的平面。” 我在這段邊上用鉛筆寫道: “卡爾森稍嫌簡單抽象。還是王仁裕復雜豐滿?!蓖硖圃娙送跞试懽匀画h(huán)境,寫人與動物,特別是他的《放猿》《遇放猿再作》不是二維扁平的、不是靜態(tài)再現(xiàn)、不是固定在一個場景的,而是活動的、立體三維的、群體和諧互動(包括猿與人之間的互動)、是與特定棲息地相互作用的網(wǎng)狀審美。這個矛盾如果深究下去,就能得到一篇以生態(tài)批評和環(huán)境美學理論分析唐詩的很不錯的文章。反過來,也可以用王仁裕復雜的環(huán)境思想來豐富環(huán)境美學:環(huán)境非但不是場景,而且是人類與其他物種共享的棲息地,猿類的社會生活為晚唐戰(zhàn)亂的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啟發(fā)王仁裕思維的參照系。這是卡爾森的思維尚未涉及的。
2017年所讀的硬書當數(shù)喬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與馬克·約翰森(Mark Johnson)合著的《肉體內的哲學》(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ge to Western Thought )。這本書雖然是1999年出版的,卻是認知科學的一個里程碑性質的著作。我教授西方文學理論,其中包括“認知批評理論”,涉及我以前未學過的認知科學知識。我讀此書有補課的味道,需要全神貫注。說來可笑,我從中得到的最好玩的感想是慶幸自己讀研時“淘氣”。上世紀80年代國內研究生必修馬克思理論,文科的必讀《反杜林論》,理工科的讀《自然辯證法》。我上政治課不好好聽老師講《反杜林論》,反而在課桌的掩護下偷偷讀《自然辯證法》。我在《肉體中的哲學》書邊上寫了英文筆記,譯成中文大意是:“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得出的‘個別——特殊——一般之認識路線可以此為依據(jù):實驗證明我們的一億個視神經細胞共享一百萬根神經纖維。所以我們神經系統(tǒng)之構造決定了我們的認識只能從簡單的個別的逐步上升至復雜的一般的水平。”該書解釋哲學中因果關系這對范疇時,以人類使用肌肉做出運動,達到某種目的的身體經驗為最根本的基礎,實在是妙解,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細讀這本書堅定了我長久以來對起源于法國的結構主義理論和解構主義理論中不合理部分的懷疑與批判:人類的發(fā)展首先要保證肉體的生存,語言的結構與解構理論如果有悖于肉體生存的實際,就不可能是正確的。紀實電影《走進荒野》里面的年輕人克里斯·麥堪德理斯弄不清野土豆與野甜豆之區(qū)別,結果喪了命。這是對法國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 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是一種補充:語言與實物的兩兩對應關系雖然起初是任意的,但一定確定下來,這個關系就是鐵面無私的。違反它要付出或輕或重的代價。我們肉體的生存,依賴于這種兩兩對應的關系。
另一本硬書是彼得·斯托克維爾(Peter Stockwell)的《質感:閱讀的認知美學》(Texture: A Cognitive Aesthetics of Reading)。讀這種專業(yè)書當然收獲多多,最好玩的是其第二章 《回響與強度》,因為它引起我對《滄浪詩話》里面《詩辯》一節(jié)的再思考。嚴羽說: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endprint
這段話常被學者引來解釋錢起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為何引起讀者不盡的回味。嚴羽排列了一連串比喻,其效果是讀者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清代郝懿行、王照圓夫婦在《詩說》解釋《君子偕老》一詩時,也用比喻:“一‘也字如游絲裊空,余韻繞梁,言外含蘊無窮。此文章之歇后法也?!边@夫婦二人加了一句小結,對讀者有所幫助:歇后,就是省略了后面的話。至于省略為何“余韻繞梁”并無解釋。斯托克維爾之書用當代的認知科學理論解釋西方詩歌,提出了一個相當完整的體系來研究回響之空間,將其細化為注意力、分散力、忽略法、吸引因子、維持法、解脫法、堵塞法、焦點、涉入法、淡出法、消除法等不同階段,這就具體地解釋了詩歌以意象喚起讀者左腦的注意,轉交右腦保存,某些省略引導讀者自行填補空缺因而產生“余韻繞梁”的效果。這就利用了古人無從得知的新興科學把古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學現(xiàn)象解釋得清楚可信。不可言傳與可以講清楚這對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小矛盾,給我?guī)砹艘黄∥?,已經提交將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第十九屆唐代文學研究會。這是在書海隨機撿到一枚小小貝殼,并非刻意追求的結果。
中文的硬書,首先是蕭滌非等人的《杜甫全集校注》。這是一個優(yōu)秀團隊共同努力三十多年的學術成果,杜甫是我最佩服的詩人,所以皇皇十二大冊,逐字逐句的細讀是必需的,一入手就學到了很多東西,書邊上寫了密密麻麻的筆記。美國文學家索羅說:“讀者讀書要像作者著書一樣認真?!蔽矣X得讀這部書時要把索羅的話擴展一下,把校注團隊的精心負責的態(tài)度也包括進來,閱讀時我對他們抱著誠摯的感恩之心。感恩閱讀,要把排印時難免的疏漏記錄下來,以期或有提示校注者的機會。我覺得疑問比較集中的地方,是現(xiàn)代標點符號的使用,特別是問號。例如《春日憶李白》的尾聯(lián):“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這明顯是設問,為什么不用問號呢?《龍門》詩的末句“生涯盡幾廻”和《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詩中“幾歲寄我空中書”都用了疑問詞“幾”,但前者用了句號,后者用了問號。其中緣由是什么?四月得此書,六月回國探親,讀完了第一冊,暫時中斷。在北京,我住在六里橋中華書局宿舍,逯弘捷大哥以七十歲高齡頂著炎炎烈日,騎著自行車親自到中華書局,給我送來了三大冊《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我教美國文學多年,近來回歸唐詩研究,自知隔行如隔山,中古以前的文獻本無重新細讀計劃??墒清謿J立老前輩以一己之力,在沒有電腦的時代,獨自完成的這部巨著,顯示出深厚功力,深深地震撼了我;而其長子弘捷大哥親自送書上門,深情厚誼,深深地感動了我。當晚我就放下一切,開始細讀,機場候機,長途旅行,都沒放下這本好書。至秋季開學前,也讀完了第一冊。這兩部書,具體的收獲不勝枚舉。最大的感受是感恩的讀書,使我心中很溫暖。
我現(xiàn)在為了保護眼睛,不讀軟書,改為聽有聲書,以保持活潑的語感和對經典作品的熟悉。我旅美三十年,教授美國文學與西方文論,把書法荒疏了。沒想到2016年我寫了《啟大爺》一文,引來一些朋友向我索字。只好溫習故技,每天練習一小時,臨摹《九成宮》,自書《心經》。練字時放上有聲書,邊練邊聽。平均一周左右聽完一本,隨手抓過來,不論經典或流行小說,早年讀過的也可以重溫。2017年聽過的包括《伊利亞德》《遠大前程》《海狼》,也有新的流行小說《深海生物圈》《公雞酒吧》, 非虛構敘述《生活圈》,等等。
還有一種“雞肋讀書”,我盡量堅持每天半小時,但常常做不到。最坑人的格言,莫過于“藝不壓身”這句。青年時期在房管局做瓦工時師傅講的,我當了真,苦不堪言。我在國內讀研時學過兩年德文,勉強能閱讀商務印書館改寫的簡易讀物。這點能力,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但是想到“藝不壓身”這句話,就想把它保持下去,沒想到它把我不多的閑暇壓縮殆盡,而且?guī)缀醭蔀閴旱柜橊劦哪歉静荨5矫绹?,沒有簡易讀物了,發(fā)現(xiàn)作家的書信常用簡單的詞匯和句法。讀書、教書、寫文之余,嘗試每天讀一段德文書信,不過一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最近忽然苦未盡,甜小來,無意中讀到了卡夫卡寫給未婚妻菲麗絲的信,有四封提到了清代袁枚的七絕《寒夜》??ǚ蚩ㄕ`解、歪批袁枚,既好笑又好玩。我磕磕絆絆地讀完這四封信,看穿了卡夫卡既不愿和菲麗絲結婚,又想和她長期保持關系的小心思。覺得好玩,就寫了一篇短文。這是意外的收獲,雖說沒到 “不識肉味”的程度,但一想起來心里總是美滋滋的。讀書,有苦有樂。應該避苦趨樂,不顧面子,抓住里子,隨手拾貝。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边@是四川新都寶光寺的上半副對聯(lián),和同好們分享。
(作者系美國西華盛頓大學英文系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