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鋒
在6~9世紀的隋唐時代,在16~19世紀的明清年間,揚州是一座被運河包圍著的,可以代表中國形象的最富有、最美麗且具有影響力的城市。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俘越王勾踐。接著,吳軍揮師渡江,吞并了江北的邗國,這里正是日后揚州城的所在地。
將邗國納入版圖后,夫差的目光投向更遠的北方。但當時的長江和淮河之間并沒有一條通聯(lián)的水道。公元前486年,吳國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決策:開挖邗溝。
邗溝的開鑿,掀開了中國大運河的序幕。它就像兩千多年前埋下的一顆種子,在此后的漫長歲月中,逐漸長成了枝干茂密的大樹——聯(lián)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水網(wǎng)體系。
而最初的邗國所在地,即如今的揚州城,也成為地位極其重要的大運河城市,在千年的時光中,得到大運河的浸潤和滋養(yǎng)。
惜墨如金的《左傳》中,有關(guān)開鑿邗溝的記載只有短短的七個字:“吳城邗,溝通江淮”。
據(jù)后世專家考證,從揚州城北的蜀崗下開始,吳國開挖人工運河,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河。利用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天然水道和湖泊,吳國兵船能夠輕松地進入淮河,進而駛?cè)氡狈降你?、沂、濟諸水,以實現(xiàn)吳國水師北上爭霸的戰(zhàn)略。
“古邗溝是中國大運河生長的原點?!蹦暇┐髮W歷史系教授賀云翱說,邗溝是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條有確切開鑿年代的運河,也是中國大運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
對邗溝的使用和維護一直在延續(xù),東漢時期,政府對邗溝進行整治,使其成為從洛陽而來的大運河的重要一環(huán)。由當時全國最大的漕糧中心洛陽入汴渠,至徐州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轉(zhuǎn)經(jīng)邗溝可直達江南。
隋朝統(tǒng)一中國以后,國家的經(jīng)濟中心漸漸轉(zhuǎn)移到長江流域的南方地區(qū)。長期研究大運河的淮陰師范學院副教授李德楠介紹,公元605年,為了加強首都洛陽與南方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聯(lián)系,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運往北方,隋煬帝下令開鑿通濟渠、永濟渠,重新疏浚邗溝,疏鑿江南運河。各條地方性運河被連接起來,以洛陽為中心,東北抵涿郡、東南延伸至江南的“Y”字型大運河得以形成,中國大運河在歷史上第一次全線貫通。而揚州正是這一龐大內(nèi)陸水運交通動脈的重要水運樞紐。
曾經(jīng)擔任揚州總管的隋煬帝楊廣,在當上皇帝后,依然對揚州念念不忘。他三次乘坐龍舟,率領(lǐng)首尾長達二百余里的船隊,通過大運河來到江都(揚州),沉迷于揚州城的旖旎和繁華。
李商隱在《隋宮》中說他“欲取蕪城作帝家”(蕪城是揚州的別稱)。有學者認為,隋朝有三個都城:長安是西都,洛陽是東都,江都是南都。
大業(yè)十四年(618)三月,在江都醉生夢死的隋煬帝,面對農(nóng)民起義軍的步步緊逼,依然拒絕回到洛陽。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人趁機利用禁軍的思歸之情,發(fā)動政變,縊死隋煬帝?!暗弁跞贪哑疥悩I(yè),只博雷塘數(shù)畝田”,這位生前最愛揚州城的帝王,死后也得以長眠于此。
2013年4月,揚州邗江區(qū)一處房地產(chǎn)項目施工時發(fā)現(xiàn)了兩座規(guī)模不大的古墓,經(jīng)考證,其中一座的墓主,正是隋煬帝楊廣。
元代,中國大運河迎來了第二次南北大溝通。由于政治中心轉(zhuǎn)移到北京,元世祖忽必烈組織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將大運河改造成直接溝通北京與江南地區(qū)的內(nèi)陸運輸水道。
明清兩朝維系了大運河的這一基本格局,并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維護與修繕,使大運河一直發(fā)揮著漕糧北運、維系國家繁榮穩(wěn)定的重要功能。在這條大運河沿線,揚州依然是重要的節(jié)點城市。
元代,經(jīng)由大運河來到揚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揚州延續(xù)了前代的繁榮,集中了眾多富商大賈,它的絲織業(yè)、藥材業(yè)、木器業(yè)都非常有名。1793年,沿著大運河順流而下的英國馬嘎爾尼使團在揚州停泊時,至少看到了上千艘各種各樣的船只。
李德楠說,在6~9世紀的隋唐時代,在16~19世紀的明清年間,揚州是一座被運河包圍著的,可以代表中國形象的最富有、最美麗且具有影響力的城市。
2006年12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大運河申遺正式啟動。2007年9月,“大運河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辦公室”成立,就設在揚州。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48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
大運河沿岸共有7個遺產(chǎn)區(qū)、28個遺產(chǎn)點段,其中15個遺產(chǎn)點分布在揚州境內(nèi),包括淮揚運河揚州段、劉堡減水閘(寶應)、盂城驛(高郵)、邵伯古堤(江都)、邵伯碼頭(江都)、瘦西湖、天寧寺行宮、個園、汪魯門宅、鹽宗廟、盧紹緒宅等(以上均位于揚州市區(qū))。
揚州不僅是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之一,也是江蘇省乃至全國擁有大運河遺產(chǎn)點最多的城市。
大運河是揚州文化的孕育者,也是揚州文化的最重要載體。揚州的園林、美食、民俗、文學等,深受大運河的浸染和滋養(yǎng)。
揚州城北,邗溝故道和京杭大運河在這里匯聚,岸邊一座重修的廟宇巍然屹立,這就是在揚州家喻戶曉的邗溝“大王廟”。
廟內(nèi)神龕上,兩尊峨冠博帶的神像并肩危坐。右邊的是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他開鑿了大運河的前身邗溝;左邊的是西漢時期的吳王劉濞,他開挖了大運河重要的支流茱萸溝(運鹽河),從揚州茱萸灣經(jīng)海陵(泰州)延伸至海邊,高效地將鹽場所產(chǎn)食鹽運至揚州,再從揚州通過大運河和長江擴散到全國。
茱萸灣和大運河的連通,帶給揚州城的不僅是美麗的詩情畫意,更是揚州城延續(xù)千年的鹽業(yè)中心的地位。
早在唐代,天下鹽商就匯聚于此,以揚州為中心,把鹽運往全國各地,包括帝國的首都長安。
發(fā)展到明清,揚州已然成為兩淮鹽業(yè)中心、中部各省食鹽供應的重要基地。兩淮鹽稅甚至直接關(guān)系到帝國的經(jīng)濟命脈,在官府督辦下經(jīng)營鹽業(yè)的鹽商迅速崛起,他們壟斷鹽源,左右鹽價,積累起巨額財富。
大運河使得揚州成為鹽業(yè)中心,而蜂擁而來的鹽商們,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明清兩代揚州的城市面貌。
在揚州城南的古運河畔,有一座列入大運河遺產(chǎn)點的鹽宗廟。這是兩淮鹽商們修建的全國獨一無二的鹽宗廟,廟內(nèi)供奉著夙沙、膠鬲、管仲三位“鹽神”。
同樣地,對于大運河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夫差和劉濞,厚道的揚州人因為從未忘懷(盡管這兩位諸侯后來都身死國滅),立大王廟祭祀,并將他們奉為民間財神,香火不絕。
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作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一座,揚州城古跡眾多,園墅樓臺遍布。很多至今保存完好的宅園亭臺,與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因大運河匯聚于此,留下了大量鹽商建筑,代表之作汪魯門宅和盧紹緒宅更是成為大運河遺產(chǎn)點。汪魯門宅前后共有九進,現(xiàn)存老屋近九十間。正廳鋪地的竟然是出自蘇州的“金磚”,要知道,這特制的“金磚”,本來是皇家建筑才能使用。
康山街的盧紹緒宅坐落于鹽宗廟隔壁,時時得到鹽業(yè)祖師的庇佑??瞪浇质乔宕鷵P州鹽商富賈匯聚的場所,盧紹緒宅位于最東首,寓意穩(wěn)居商家席位之首。在這座堪稱“晚清揚州鹽商住宅之最”的宅子里,鹽商人家的富庶豪奢處處可見。比如,盧宅的墻體極高極寬,最高處超過12米,森嚴厚重,宛如城郭之威勢。
更多的鹽商熱衷于打造園林。李德楠說,揚州的園林興起于18世紀中晚期,最盛之時,城市宅園遍布揚州街巷,大到亭臺樓閣,小至一花一草,園林風景,無處不在。時至今日,很多名園雖然已經(jīng)消失,但留存下的個園、何園、小盤谷、汪氏小苑等,依然記錄著這座園林城市的昔日芳華。
大運河遺產(chǎn)點中的個園位于揚州東關(guān)街景區(qū),除了以竹聞名之外,個園的魅力更在春夏秋冬四座假山上。假山采用了太湖石、黃石、宣石等多種石料,并大膽地加以混用,卻絲毫沒有突兀別扭的感覺,達到了渾然一體的效果。
“揚州本不產(chǎn)石,揚州園林中的大量假山石從何而來?正是通過大運河和長江上的船運來?!睋P州著名文化學者韋明鏵說。
《揚州畫舫錄》中如此評價揚州、蘇州、杭州三地,“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揚州鹽商造園,所需建材、山石、花木,大多由運河、長江水系運送,高昂的運輸成本,也只有“有錢任性”的鹽商才能負擔。
大運河更塑造了揚州園林的獨特面貌。步入個園,能清晰感覺到,房屋廳堂軒敞雄偉,用料華貴,廳堂多用楠木,地面多鋪方磚,有來自北方的大氣和疏朗。移步換景,又處處是蘇派園林的柔美和雅致。
韋明鏵說,大運河溝通南北,生活在運河邊的鹽商們視野開闊,他們充分借鑒了北方皇家園林和南方蘇杭私園,加以完美融合,并采用徽派建筑手法,使揚州園林具備了“南秀北雄”的迷人魅力。
在漫長的歲月里,慕名來到揚州的,有詩人、官員、學子、商賈、宗教人士各色人等,還有九五之尊的帝王。
除了隋煬帝,清代那一對喜歡旅游的爺孫皇帝——康熙和乾隆,也都在南巡的途中,將揚州列為重要的一站。康熙六次南巡,乾隆七次南巡,幾乎每次都會坐船經(jīng)大運河,抵達揚州,并考察沿途水工河務。揚州寶塔灣和城內(nèi)的天寧寺,分別建有康熙和乾隆的行宮。
列入大運河遺產(chǎn)點的揚州天寧寺,就是當年乾隆行宮遺址所在地。行宮前還有“御馬頭”石碑,此處是乾隆乘龍舟,由大運河南下,在揚州登岸的“第一站”。御碼頭用青石壘筑而成,經(jīng)歷兩百多年依然完好無損,堅固如初。
揚州城的標志景觀瘦西湖也是大運河遺產(chǎn)點,其與沿運河而來的乾隆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將展開第四次南巡之旅。揚州地方官員、兩淮鹽商特地打造了著名的瘦西湖二十四景。
韋明鏵說,從瘦西湖的建筑,亦能看出大運河對揚州這座城市的深刻影響,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的五亭橋就是典型的例子。五亭橋的設計者也是鹽商,往來于大運河上的他們熟悉南北建筑的不同風格,并巧妙地熔于一爐。因此五亭橋上的亭子纖巧靈動,俯視猶如五朵盛開在江南水鄉(xiāng)的蓮花;橋體則穩(wěn)重大方,華美恢弘,有北方皇家建筑的雄渾之勢。
從邗溝開挖算起,大運河已經(jīng)在揚州城邊靜靜流淌了兩千五百多年,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進,這座古老的運河城市,將煥發(fā)出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