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摘 要:首先,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其實踐能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得到提升,服務意識與責任感、使命感也得到加強。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也存在志愿精神“空洞化”,服務方法缺失,服務內容單一,表彰激勵不顯著等一些不利于我國青年志愿工作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志愿者工作;問題
志愿服務是指民眾出于自由意志而非基于個人義務或者法律責任,秉承以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的宗旨,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為己任所進行的各項輔助性服務。相對應于大學生志愿者涵義,大學生志愿服務也具有無償性、社會性、自愿性等特點,由于其根植于高校這一特殊環(huán)境,還呈現(xiàn)出獨特之處。首先,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一方面滿足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的迫切愿望,一方面也可以將學生所學應用于服務民眾和社會,達成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其實踐能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得到提升,服務意識與責任感、使命感也得到加強,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借助志愿服務載體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題中應有之意。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我國青年志愿工作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有助于更加準確的把握現(xiàn)實情況,促進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發(fā)展。
一、志愿精神“空洞化”,志愿價值觀缺失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務的靈魂,是志愿服務行動的內在引領,“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是志愿服務過程中必然堅守的價值底線。大部分志愿者在參加服務活動時,是想要“服務社會”和“奉獻愛心”。但是有少部分志愿者認為所參加的志愿服務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際意義”和“對個人的影響不大”。由于長期以來在高校中過于片面強調志愿者精神思想道德建設的育人功效,又受行政化管理模式干預過多的影響,往往突出“志愿精神”中“無私奉獻”的崇高一面,而將志愿服務片面的等同于“無償服務”,和簡單的“付出不求回報”等行為。使志愿精神流于漂亮的口號和空洞的說教;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志愿服務往往強調其“增進社會福利和改善社會問題”的單向目的,強調以“志愿者”為主體的“助人”意愿和“助人”行為,而忽視了在服務過程中服務“客體”的需要、主客體之間的互動以及客體對主體造成的反饋性影響。使得“志愿精神”有時顯得一廂情愿和缺乏說服力。志愿精神的空洞化導致大學生志愿者志愿價值觀的缺失。甚至有一些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是因為想要消磨空閑時間或者積累個人資本、擴大朋友圈等。此類想法并非大多數(shù)學生志愿者所有,但是卻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部分學生志愿價值觀的缺失。健康正確的志愿價值觀的學生進行志愿活動的首要前提,否則志愿活動將失去原有的積極作用,變成沒有意義的活動。
二、志愿知識不足,服務方法缺失
傳統(tǒng)大學生志愿服務強調學生專業(yè)知識的指導與滲入,提倡學生結合所學專業(yè)知識開展服務活動,在服務過程中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既服務社會,又加深了專業(yè)學習。這依然被看作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趨勢。然而大學生專業(yè)千差萬別,并不是都便于應用于志愿服務,即使像醫(yī)學、法律等知識可以應用于社區(qū)服務等志愿活動中為居民提供相關的咨詢等便利服務,但服務本身所需要的專門知識和方法仍然處于缺失狀態(tài)。志愿服務活動需要的不僅僅是“志愿”,更加需要與所做工作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而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需要志愿服務組織對學生志愿者進行有效地培訓。通過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訪談和發(fā)放調查問卷顯示,約有一半的大學生志愿者表示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培訓。同時,在對接受過培訓的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培訓存在“培訓效果不明顯”、“培訓形式單一”、“培訓內容與實際聯(lián)系不緊密”等。由此可見,志愿服務活動缺乏系統(tǒng)的專門理論指導,相關服務方法和技巧往往也只在志愿者招募后作為短期培訓的內容,而沒有被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因而也造成了服務活動的盲目,甚至有時不當?shù)姆諏τ诮邮芊盏膶ο笤斐刹槐匾穆闊┖蛡Α?/p>
三、服務內容單一,運行模式有待創(chuàng)新
雖然目前總體的志愿服務活動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開放性,但志愿精神的空洞化與志愿服務理論、方法的缺失導致了志愿服務內容的單一化和表面化。不僅是公眾即便是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個體甚至是組織者對于志愿服務內容的理解也流于膚淺和簡單,對于服務的認識僅停留在“學雷鋒活動”、“公益勞動”、“支醫(yī)支藥指教”等層面,服務對象狹隘、形式僵化,服務前缺乏相應的需求調研,服務后缺乏科學的評估和相應的反饋、激勵機制,無法深入、持久、有效的保證服務活動的開展。我們可以看到,高校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活動多為社區(qū)服務、助老助殘、環(huán)境保護等的傳統(tǒng)服務項目。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化和單一化,使得部分原本對志愿服務活動充滿熱情和向往的同學在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受挫”,最終造成志愿者隊伍的人員流失。尤其是對于志愿服務主體的90后的大學生來說,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志愿活動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愛心和熱情。同時,在參與時間和頻率方面,僅有極少部分被調查者表示“經常”和“定期”參加,大部分大學生選擇“不一定”。 隨著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其運行機制也在逐步向經?;⒊志没l(fā)展的路子邁進。項目化的運作方式已成為志愿服務發(fā)展的大勢所趨。但大學生自身升學、畢業(yè)的流動性加之志愿行動本身的自愿性質,使得一些需要長期堅持進行的項目化的服務在人員上不能夠做到延續(xù)性,而人員的斷層往往導致了服務知識(包括對項目的了解與熟悉)與服務情感(包括與被服務對象建立的情感及關系)的斷層因而使服務項目不能夠保持連續(xù)性和持久性,也很難進一步深入推進,甚至最后不了了之。
四、表彰激勵不顯著,制度法規(guī)有待完善
對于志愿服務者的表彰和激勵,不僅僅是對其出色志愿服務工作的肯定,同時也鼓勵志愿者以后更加努力的做好志愿服務工作。受到了表彰和激勵的學生志愿者會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和環(huán)境,進而更好的理解志愿服務工作的積極意義并且繼續(xù)努力的工作。但是現(xiàn)實的調查卻表明,有60%以上的志愿者從未受到表彰或者表示不清楚志愿服務工作的表彰和獎勵項目。同時許多志愿者反饋激勵方式不夠人性化和細致、激勵內容單一、老套、缺乏公平性以及獎勵范圍狹窄。社會、學校的激勵制度尚停留在應激階段,缺乏完善的法規(guī)和政策性保障,無法在制度層面對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給予支持和激勵,弱化了志愿服務良性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亞當斯曾經說過:“好的生活是一種行動而不是一種接受;是出于社會利益,處于滿足人的社會本能的一種自然行動……使得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成為可能。對它們的破壞,或即便加以不必要的控制,就是在耗竭社會生命之流。這是一個得失攸關的精神問題。正是在這種精神的自由之中蘊藏著真正的力量源泉,蘊藏著可以將物質世界的手段轉換為美好社會的目標的能量……志愿行動具有實驗性,易適應于改革進步,它比法定權威更易調整自己的機制和方式,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條件和各種情況。這種實驗的能力,反復嘗試的能力,是社會生活中最寶貴的特質之一。”這是對志愿者行動最為形象與精辟的闡述。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yè)伴隨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轉型、市場經濟發(fā)展誕生、壯大,高校作為孕育其成長的土壤,提供了動力與支持,伴隨和諧社會建設的深入與全民參與志愿服務時代的到來,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未來發(fā)展也必將立足于國際視野,與時代和社會發(fā)展同步,其德育教育的本質永不退色,服務社會的功能也將進一步凸顯。如何進一步挖掘志愿者精神具有中國特色的內涵與深意,并結合高校育人理念和目標融入志愿行動和德育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國家政府、公民社會大環(huán)境的各種政策、資源,回饋服務于社會公眾,對高校志愿者工作進行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研究,并在實踐情境中進一步探索成為最好的回答。
參考文獻:
[1]韓蕓.應急救援志愿服務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探討[J].青年探索,2010(2):12-15.
[2]紀文曉.志愿服務于社會工作差異互動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10):18-20.
[3]劉俊彥.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機制建設研究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5-31.
[4]張乾坤,中國大學生志愿者激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5]謝盈.論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管理[J].消費導刊,2007(12):106-107.
[6]于光松.加強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7):51-52.
[7]余逸群.青年志愿服務的組織建設和保障機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14(3):17-20.
[8]吳東民、董西明.《非盈利組織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9]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動研究:類型、評價與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0]李亞平、于海編選:《第三域的興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