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明
摘 要:《藝文類聚》與《初學記》是唐代非常重要的兩部官修類書。兩部書“人”部這一部類存在較大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禮樂文化的影響力,“天、地、人、事、物”這樣嚴謹的部類體系與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劉本為《初學記》所做序文中更是吸收了荀子等儒學大家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到《藝文類聚》與《初學記》中包含著豐富的儒家思想。
關鍵詞:類書;《藝文類聚》;《初學記》;儒家思想
《藝文類聚》與《初學記》是唐代極為重要的兩部官修類書,《藝文類聚》規(guī)模宏大,編撰體例在繼承前代類書輯存文獻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性地將“事與文兩條龍并成了一條龍,變更了類書的常規(guī)體制”?!冻鯇W記》在此基礎上又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它的敘事部分將收集到的材料用線性關系重新組合,按照最容易被讀者接受的順序安排材料,比前者更為合理。體例方面則首創(chuàng)“事對”部分,這一部分對研究唐代詩歌的成詩過程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聞一多《類書與詩》一文中,已經看到了類書與詩歌創(chuàng)作間的關系,他說“假如選出五種書,把它們排成下面這樣的次第:《文選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初唐某家的詩集。我們便看出一首初唐詩在構成程式中的幾個階段……我們由《書鈔》看到《初學記》,便看出了一部類書的進化史,而在這類書的進化中,一首初唐詩的構成程序也就完全暴露出來了?!比欢恢挂吹竭@些,還要看到《藝文類聚》和《初學記》本身所包含的豐富的儒家思想。
夏南強在他的《類書通論》中說:“封建朝廷組織纂修的類書和著名學者編寫的類書,如《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北堂書鈔》《古今圖書集成》等,在類目的取舍,類目前后順序的安排上,大多煞費苦心,具有深意。它是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的思維觀念,了解當時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認識的鑰匙?!薄端囄念惥邸放c《初學記》在類目的前后順序上就具有著某種“深意”,確如其所言,可以從這其中了解到“當時人們的思維觀念”。
《藝文類聚》全書一百卷,共分四十六部,《初學記》全書三十卷,共分二十三部。兩部書都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按照“天、地、人、事、物”這五大類的順序劃分部類。
《初學記》的部類在《藝文類聚》基礎上有精簡的地方,也有自創(chuàng)的部類,如道釋部。然而最需要注意的是,從《藝文類聚》到《初學記》,“人部”這一部類位置有著明顯變化:《藝文類聚》為“人部、禮部、樂部、職官部”,《初學記》為“職官部、禮部、樂部、人部”??梢钥吹剑叭瞬俊边@一部類在《初學記》中被放到了“禮部、樂部”之后,然而“職官部、禮部、樂部”屬“事”類,“人部”屬“人”類,《初學記》卻將“人部”插入“事”類之后,似乎有打破“天、地、人、事、物”這一次序的嫌疑,是否真是如此?
筆者認為,并不是這樣?!冻鯇W記》二十三部只有“人部”的順序不符合“天、地、人、事、物”的規(guī)律,那么是否是二書“人部”的內容不一致導致編撰者放置順序的變化呢?對比《藝文類聚》與《初學記》“人部”中子目的情況:《藝文類聚》“人部”共二十一卷,卷一列頭、目 、耳 、口、舌、發(fā)、髑髏、膽等人的身體器官,卷二列美婦人、賢婦人、老等人的稱謂,卷三列言語、謳謠、吟、嘯、笑等人的言談,卷四、卷五列圣、賢、忠、孝、德、讓、智、友悌等人的品德,卷八、卷十三、卷十四列諷、諫、別,其他卷詳列關于人的種種;《初學記》“人部”分上中下三卷,“人部上”首列圣、賢、忠、孝、友悌、恭敬等人的品德,“人部中”列“交友、諷諫、離別”等,“人部下”列“美丈夫、美婦人、丑人”等人的稱謂。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藝文類聚》與《初學記》“人部”先列出的子目有明顯區(qū)別,《藝文類聚》從人體器官,到人的稱謂,人的言談,才上升到人的品德——抽象概念,而《初學記》首列的就是“圣、賢、忠、孝”,“美大夫、美婦人、丑人”這樣的稱謂在“人部下”才出現,與《藝文類聚》有較大區(qū)別?!冻鯇W記》的編撰者所重視的“圣賢忠孝”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被置于“人部”之前的“禮部、樂部”所包含的禮樂文化,同樣也是儒家所倡導的。也正是因為更加注意到禮樂文化對人的思想的影響,才將“人部”置于“禮樂”之后。
唐代的這兩本官修類書為什么要按照“天、地、人、事、物”這樣的順序分類?夏南強《類書通論》中對比了《北堂書鈔》與《藝文類聚》,他說:
與《北堂書鈔》相比,《藝文類聚》的分類體系在形式上有以下特點:將天、歲時、地三部由最后安排到了最前面;增加人部和與人有關的部類如居處、產業(yè)、雜器物、巧藝、方術等,以及反映釋、道知識的內典部、靈異部。其分類知識來源于儒家六經……書中“天、地、人、事、物”部類的排序,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這種排序結構,展示了綜合性的大型類書分類體系的新格局。
《藝文類聚》與《初學記》按照“天、地、人、事、物”排列部類,與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吨芤住は缔o》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笨梢钥吹剑疤斓厝恕钡姆诸愒缭谙惹貢r期就已經形成,而這種初步的分類又經過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的力捧,自成體系,影響頗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
“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庸能當是。”(《王道通三》)
“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為人臣者,其法取象于地”。(《天地之行》)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yǎng)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保ā读⒃瘛罚?/p>
天地人三者為萬物之本,而天地人之間又具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們之間井然有序,共同構成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其中,天,是至高無上的神,就如同君主,居于首位;地,好比臣子,眾星拱月般圍繞著天而存在;至于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居于物之上,居于天地之下,這樣,“天、地、人、事、物”的順序就基本形成了。而這種等級秩序被無形地運用在《藝文類聚》與《初學記》中,可見儒家思想之影響。
劉本為《初學記》作的序中也能看出明顯的儒家痕跡。劉本認為《初學記》“凡三十卷,開卷而上下千數百年之事,皆在其目前”,希望“學者摭此以成文,因文以貫道,祈至于文王孔子之用心處而后止”。他認為《初學記》的作用是能夠讓學者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學習真正的文章之道,“所謂郁郁之文,可以明經制;未喪斯文,可以備述作”。正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后世的帝王、學者大多受到曹丕的影響,這種文章之道的根源就來源于儒家思想——三不朽中的立言。
劉勰《文心雕龍》中說:“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倍鴦⒈舅浴笆ト梭w天地之道,成天地之文,出道以為文,因文以駕道”顯然也是繼承了劉勰的思想?!拔亩鞯馈薄拔囊择{道”都在說“文與道”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早在《荀子》中已初露端倪。
《荀子·儒效》中說:“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对姟费允?,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jié)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p>
“文”一字包含多種含義,《說文解字》里說:“文,錯畫也,象交文”,即“文”一字的本義是指花紋,通后世的“紋”字?!啊缎⊙拧分詾樾⊙耪?,取是而文之也”中的“文”,即是這個意思,只是名詞用作動詞,這句話是說:《小雅》之所以能夠叫做小雅,就在于它將深刻微妙的道理紋飾、潤色出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文”指的是浩渺如煙海的“文章”,“文”與“道”之間的關系是“文章”與“圣賢”體悟自然之大道之間的關系。那么從這個角度再看《儒效》,荀子認為:圣人通過自然之道、天下之道創(chuàng)作,統(tǒng)攝這些經典,而閱讀《詩》《書》《禮》《樂》《春秋》《大雅》《小雅》這些儒家經典文章,都可以從中體悟到圣人所說的“自然之道”。這種思想,被劉勰、劉本吸收,有所繼承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可以從《藝文類聚》和《初學記》“人部”順序的變化、宏觀部類的劃分以及序文中找到其中包含的豐富的儒家思想,可見儒家思想在唐代之影響。
參考文獻:
[1]荀況.荀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夏南強.類書通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1.
[3]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徐堅.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董仲舒.春秋繁露[M].張世亮,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8]劉勰.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