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敏
(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龍山鎮(zhèn)橋下小學,浙江 金華)
語文學科同時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兩者的高度統(tǒng)一,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向學生闡述基礎的語文學科知識,同時,還應當想方設法凸顯其人文性教育的特征,著重對學生人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及滲透。以下,我僅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進行初步分析與探討。
“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边@一耳熟能詳的標語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為賴以生存的地球作出應有的貢獻。小學語文教材涉獵范圍較廣,其中自然不乏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文本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此載體,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教育的巧妙德育滲透。
對此,我在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了積極嘗試。如,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這一文本時,我就借助多媒體教輔設備將不同時期黃河地區(qū)的面貌一一呈現給了學生。直觀的視覺沖擊使得學生倍感震撼,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認真思考黃河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搖籃以及憂患的具體原因。兩者對比鮮明,學生很容易便能在文本中找出其各自的原因,并對黃河變得兇暴猛烈的原因形成深刻認識:無限制的開墾放牧,使黃土高原天然的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如此,無須我多言,學生便能感同身受地形成“合理規(guī)劃利用土地、保護森林、植被資源是防止黃河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的重要舉措”這一認知,而這顯然為他們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價值觀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德育效果突出。
自古以來,愛國教育便是德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經典的愛國主義教育篇章,對此,我們教師應當對其進行合理利用,以此在小學階段就使得學生形成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感。
如,在教學《頤和園》這一課文時,我并沒有局限于帶領學生認識文章里面所涉及的新字、新詞,而是重點帶領他們認真分析了頤和園的優(yōu)美景觀:頤和園的長廊一眼望不到頭,兩旁栽滿了花木,微風襲來,讓人倍感清爽;萬壽山腳下,佛香閣閃閃發(fā)光;登上萬壽山,頤和園的美景大多盡收眼底……在細細閱讀的過程中,在認真分析頤和園景觀的同時,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的感受到了“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如此一來,其不僅很好地把握了這一文本的主旨脈絡,更重要的是內心不斷涌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而這顯然有益于其愛國主義情感的迸發(fā)與發(fā)展。
再如,在教學《黃繼光》這一文本時,我便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點探究了黃繼光這一英雄形象:黃繼光肩上腿上都負了傷,他用盡全力艱難地挪動著自己的身體。前進,前進!還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在這一句中,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出黃繼光當時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他身負重傷,但即便如此,他仍堅持著一點一點往前挪動。短短的距離,在此時的黃繼光看來卻異常困難,這也是為什么以“米”衡量其前進幅度的原因所在,前進太難了,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太難了,由此更可以凸顯黃繼光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體現的深重愛國主義情感。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得以洗禮,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輕松實現。
良好的品質是維持一個人獲得良好發(fā)展的重要奠基石。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個人品質形成的特殊關鍵時期,鑒于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且有必須積極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可用資源,以此作為對學生輕松進行品質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如,在教學《兩個地球同時落地》這篇文章時,我便帶領學生認真對比、分析了伽利略在比薩斜塔進行實驗前后,人們在對待伽利略及亞里士多德這兩人所具備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實驗前,人們普遍認為伽利略實在是膽大妄為、固執(zhí)己見,竟然敢挑戰(zhàn)亞里士多德已經提出并認同的觀點;實驗后,人們卻發(fā)現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不是全都對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兩相對比,學生自然能發(fā)現正是因為伽利略具備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認真態(tài)度,他才得以成功扭轉了人們對“質量重的物體先落地”的錯誤認知,而這一認知的形成顯然也使得他們能自覺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加以解決,而這之于他們勇于應對、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大有助益。由此可見,學生在輕松掌握文章思想內涵的同時,自身的品質也得以有效提升,效果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德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德育資源,并采取恰當的策略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般的滲透,如此,學生才能既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能樹立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實現德與智的均衡、協調發(fā)展,此乃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得以彰顯的最佳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