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林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靜待花開;教學,也是慢的藝術,需要耐心等待;課堂,更是慢的藝術,需要生成期待。語文課堂尤其如此。行云流水、暢通無阻的語文課堂固然令人賞心悅目,但缺少了適切的課堂等待,不給學生適當留白,則會造成獨立思考與深度學習的缺失,算不得好的語文課堂。好的語文課堂應似一首旋律悠揚、節(jié)奏和諧的曲子,而語文教師就是這首曲子的演奏者。要想把這首曲子演奏好,教師應把握好幾個關鍵性的休止符,它們代表了語文課堂等待的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概括為“捂、焐、悟、晤”。
一、“捂”的環(huán)節(jié)
在語文課堂上,有的教師把問題提出來后,往往“捂”不住、不善“捂”,甚至不想“捂”。究其原因,還是在教學觀、師生觀上存在問題。對此,教師可嘗試做出以下調(diào)整。
一是改變教學觀念。要徹底摒棄填鴨式、滿堂灌課堂教學模式,用機智、恰到好處的設問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二是要改變對好課的認識。不要以為只有“一帆風順”的語文課才是好課,有時適度“不流暢”的課才是更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課。同時,教師提出問題之后應給學生一定時間的留白,也就是要有“捂”的過程。
三是要善于“捂”。一方面,教師對自己和學生都要有足夠的信心,要堅信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即使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某些偏差,也應運用教學智慧加以引導,而非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予以否定。要在不打擊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糾正錯誤。另一方面,教師要把握好設問的難度、角度和時機。難度應適中,不需要“捂”的問題盡量少提,因為缺乏思考價值;難度過大的問題也盡量少提,因為會挫傷學生的勇氣或成就感。角度要適切,應切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思維方式和文本的重難點。時機要適當、疏密有致,要么是打開局面式的提問,要么是拓展深化式的提問,要么是破舊立新式的提問。
四是要講究“捂”的形式,應以學生的自主思考為主。如提出有一定難度或具有一定探究價值的問題,再輔之以生生之間小組式的合作探究。
五是應注意“捂”的時間,應以大部分學生初步形成見解的時間為參考。若“捂”的時間太短,學生難以通過思考得出結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若“捂”的時間太長,也會浪費課堂時間,降低教學效率。
二、“焐”的環(huán)節(jié)
語文課堂需要等待,需要恰到好處的“捂”。為了讓語文課堂的等待更有效,更具思維品質(zhì),更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捂”前和“捂”中還要做好一件事,即“焐”。
一是在“捂”前“焐”。所有的課堂提問都不是孤立的,語文課堂也不例外。教師在拋出問題之前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思維環(huán)境,這就是“焐”,是指暖心或暖場的環(huán)節(jié)??梢詮呐f知引向新知,在研習新知之前,通過復習與之相關的舊知來創(chuàng)造思維環(huán)境;也可以創(chuàng)設與文本情感一致的情境,提示或引導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還可以制定一些相關的激勵措施,如安排多種形式的比賽來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是在“捂”中“焐”。在課堂等待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袖手旁觀,而應悉心觀察、巧妙點撥。要觀察學生思考的狀態(tài)與進展,了解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廣度,觀察學生研讀文本的速度與習慣,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方法。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是針對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還是小組的合作探究,若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停滯不前,教師應適時予以點撥、提醒,引導學生找到研讀文本的切入點或調(diào)整研讀方向,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zhì)疑。這樣,通過在“捂”中的“焐”,幫助學生思考更有效率,促進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深度學習,也為教師準確把握結束課堂等待的時機提供依據(jù)。
三、“悟”的環(huán)節(jié)
“悟”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踴躍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更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展示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學生個體的展示。對于思維難度不大、拓展性不強、合作要求不高的提問,在學生個體通過獨立思考之后,經(jīng)過較短時間的教學等待,就可以讓學生在班級范圍內(nèi)展示。二是小組展示。對于有一定思維難度、拓展性較強、合作要求較高的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也需要開展小組討論、合作、碰撞、整合,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
生生互動也有兩種形式。一是小組內(nèi)的互動。在教學等待環(huán)節(jié),當學生經(jīng)過個性化的自主思考,對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后,再讓他們回到小組中討論,才能使互動更有效。二是班級范圍內(nèi)的互動。個人或小組向全班學生展示思考的成果,其他學生或小組可以大膽地對其見解進行點評,讓學生在點評中學會質(zhì)疑、學會批判、學會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悟”的境界。
師生互動也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教師在小組內(nèi)與學生對話。這個互動面相對較窄,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將組內(nèi)學生的看法進行總結、挖掘、提升、完善,不一定要與正確答案相符。二是教師在班級層面與學生互動。在這個層面,教師首先要調(diào)動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其次才是教師與學生觀點的碰撞,或點撥、激勵,或肯定、指正,或質(zhì)疑、探討,或完善、深化,以幫助學生達到“悟”的程度。
四、“晤”的環(huán)節(jié)
“焐”在課堂等待中側重的是教師的活動過程,“悟”側重的是學生的活動過程,那么“晤”則是課堂等待的成果。語文課堂等待的成果不僅是學生知道了結果、懂得了答案、知道了對錯,而是要領悟到學習的基本要義,懂得學習的本真狀態(tài),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是學生“晤”出了自主學習的內(nèi)在要求。學生靜靜地思、慢慢地悟,體驗生本對話、自主學習的過程,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就感。
二是學生“晤”出了課堂對話的精彩紛呈?!抖Y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痹诤芏嗲闆r下,語文的靈感、頓悟除了來自于文本外,還來自于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以及生生對話。
三是學生“晤”出了語文思維的魅力所在。文本的精彩、文章的情感以及前人的智慧,不經(jīng)過一番揣摩、一番品味、一番深度思考,就沒有一股子“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精神,就會難以領略到文本之美。
綜上所述,適切的語文課堂等待,就是為了讓語文課堂回歸本真狀態(tài),避免迷失在喧鬧與繁華中。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教師準確把握好“捂·焐·悟·晤”四個環(huán)節(jié),有序推進,逐步實施,就能幫助學生靜心思考、積極呈現(xiàn)、有效對話,從而走向文本更深處,實現(xiàn)和諧共生的語文課堂。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