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化學新課程化學1模塊教學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去展開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活動是當前的一個核心問題。本文以硫元素為例對這些教學策略進行分析闡述。希望能給在職的教師們一點幫助,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元素化合物;硫元素;教學策略
一、 問題的提出
一直以來,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的教學一直受到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視,因為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構成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和骨架。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導出,是在對元素化合物知識感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發(fā)展,又要依賴于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擴展和深入。同時,化學實驗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生動的再現(xiàn)和認識,化學計算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定量研究,化學用語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記載和描述,所以離開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其他化學知識將成為無源之水。
既然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整個中學化學的基本知識構成,也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那么學好這部分知識便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談談元素化合物教學上的幾點教學策略,并以硫元素為例進行分析。
二、 高中化學新課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當前教學中比較熱門的話題,采用何種教學策略才能達到老師易教,學生易學?采用何種教學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這一直是當前教師們思考的一大熱點問題。因此,教學策略無論是對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深入發(fā)展,還是對課程與實踐的改革,甚至是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 問題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真實的情境過程。學習發(fā)生的最佳情境不應是簡單抽象的,而是只有在比較真實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習獲得更高的效率。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在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時可以從生活中取獲取相關的事例。這樣,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趣的同時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對相關知識的感性認識。
譬如在設計新《必修2》第四章第三節(jié)“硫和氮的氧化物”的這一節(jié)內容時,上課前可以作如下問題情境的設計,來引領學生通過討論,自主地探究二氧化硫的理化性質,將會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教學效果。
【生活情境】
(1)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黑火藥,你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嗎?
(2)讓學生劃著一根火柴,然后吹滅,并用手輕輕扇動,然后問學生聞到了什么氣味?它是什么物質?
這樣的教學情境的設計,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黑火藥、火柴是相對較熟悉的內容。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從相對熟悉的話題引入新知識,這樣,既創(chuàng)設了一種輕松、愉快、活躍的課堂氣氛,又比較自然地進入課堂主題,并且很好地調整學生的心理意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處于一種積極探求結論的心理狀態(tài)中。這樣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能吊起學生的好奇心,增強求知欲的教學情境設計,它的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化學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應用。
(二) 實驗探究
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中.要使學生形成物質的概念,必須從揭示物質的性質人手。而物質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化學實驗,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才能直觀地顯露出來,才能被學生所感知。所以,化學實驗是學生獲得物質及性質等事實的重要途徑,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離不開化學實驗。
在新《必修2》第四章第三節(jié)“硫和氮的氧化物”的這一節(jié)內容的實驗4-7時,為了便于學生的操作與觀察,我將做如下改變。(讓學生操作)
【實驗探究】
(1)用500mL塑料吊瓶收集滿二氧化硫,懸吊于黑板前,用一支盛滿蒸餾水的5mL注射器往吊瓶中注入蒸餾水,吊瓶很快就收縮。
(2)待(1)中的吊瓶不再收縮時,用另外一支注射器往里面注入少許紫色石蕊試劑,吊瓶內的溶液馬上變?yōu)榧t色。
(3)用5mL的注射器從(1)的吊瓶中吸取二氧化硫氣體,并將其注入盛有品紅溶液的試管中,邊注入蒸餾水邊振蕩試管,試管中的紅色馬上退去。然后給試管加熱,又發(fā)現(xiàn)恢復了紅色。
這樣將實驗生活化、簡單化、安全化并且使得實驗現(xiàn)象較為明顯。通過實驗的探究,學生從眼前的現(xiàn)象轉變?yōu)闀系闹R,這一過程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因此會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從而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由于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氣味、毒性,導致教材上的實驗不便于學生操作,所以我做如上更改。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把課堂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把教材上的實驗盡量修改為學生能參與的實驗。只有讓學生去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才能使這部分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當然不是每一個實驗學生都能親自參與的,有的可以找學生代表來觀察,如聞氣味、感受反應后的熱量變化等。都是大多數(shù)現(xiàn)象就是坐在后面的同學就望塵莫及了,想讓每個學生都觀察清楚,教師就得花費很多的時間,還不一定收到理想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要忽視了當今倍受歡迎的“多媒體”。利用投影儀實地攝影,然后再通過大屏幕使演示裝置得到放大。這樣不就能是全班同學都能清晰地觀察到現(xiàn)象,使學生對實驗產(chǎn)生很大興趣,印象深刻,加深記憶,從而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 啟示
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但是有效地教學策略才是教學的根本所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埋下伏筆,奠定良好的基礎。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才是有效地呢?這就要因材施教,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實際教學中應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多開展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多種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層次的探究,而不必拘泥于探究過程的完整性和探究要素的呈現(xiàn)順序,教師指導的程度可強可弱,活動的場所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在課堂外,探究的問題可來自書本也可源于實際生活,探究活動同時既注重過程也注重結果,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許燕紅,丘桂凱.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5):22-23.
[2]鄭長龍著.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 第一冊).2002.
作者簡介:
朱玉梅,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市第三中學空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