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馨 彭海燕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江蘇南京210029;2.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210029)
肺癌是臨床高發(fā)惡性腫瘤,中醫(yī)藥療法在配合化療、放療等發(fā)揮增效減毒作用,以及晚期姑息性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1]。筆者在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中,運用“三位一體”體系辨治肺癌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探討如下。
“三位一體”辨治體系,是指將辨體質、辨病機、辨證候三者相結合,對疾病作出診斷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其特色在于更注重患者個體差異性,動態(tài)認知病機演變,精準確立證候實質,審證選方用藥。
1.1 辨體質 體質是不同個體的生理背景[2],不同體質者對病邪易感性、發(fā)病傾向性及病證演化方向均有可能不同,《靈樞·壽夭剛柔》中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辨別體質有利于了解個體的生理偏頗、其易感邪氣、感邪后可能的發(fā)病形式、病情可能的演變與轉歸,如《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到:“必先度其肥瘦、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臨床上,當患者癥狀表現無明顯特異性、脈癥不一致、疾病診斷難以明確時,辨別體質類型以采取針對性的調整干預措施,可以達到未病先防、保持健康的目的。當代醫(yī)家王琦教授[2]以陰陽氣血津液的盛衰、虛實變化為主,通過文獻學研究方法,客觀地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9種基本類型。在體質學說的基礎上,王琦教授又提出“辨體用方”[3]、“體病相關”理論[4],并提出中國式的“精準醫(yī)學”——“九體醫(yī)學健康計劃”[5],試圖通過將辨體質、辨病相結合的診療方式,為疾病防控提供新途徑。
1.2 辨病機 病機是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6],早在《內經》就提出病機十九條,并強調“審查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辨病機是指根據疾病出現的一系列癥狀而推斷出疾病發(fā)生的關鍵因素,在傳統(tǒng)中醫(yī)“四診八綱”的基礎上,近代又發(fā)展為“五診十綱”,補充了西醫(yī)查體、理化檢查等手段作為現代中醫(yī)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以豐富中醫(yī)診斷體系[7]。病機既與致病因素的性質有關,更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相關,是邪正斗爭的結果,反映人體的陰陽平衡、氣機升降、臟腑功能被破壞后的改變,將臨床表現出來的錯綜復雜癥狀,加以聯(lián)系和歸類,能反映病變的整體面貌,闡釋了病因與證候之間、證候與證候之間、證候與癥狀之間的因果關系,提示了疾病的發(fā)展演變與轉歸。中醫(yī)病機診斷與西醫(yī)病名、病理類型、臨床分期診斷相結合,有利于判斷整體的疾病狀態(tài),提高診斷的客觀性、針對性與目的性,加強了對疾病的預見性及治療方案的計劃性。
1.3 辨證候 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個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等狀態(tài)的綜合反應[8],表現為患者的外在癥狀、舌象、脈象以及整體神色形態(tài)。辨證候就是根據四診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質,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為治療疾病提供依據的過程,準確辨證是保證中醫(yī)臨床療效的關鍵。清代醫(yī)家徐靈胎說:“病之總者為之病,而一病總有數證”,提示了證候的多樣性,同一疾病在不同時間、環(huán)境、干預等情況下會出現不同證候,要遵循同病異治,對證選方用藥,即有是證用是方。在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見到不同疾病出現相同的證候則要采取相同的治法方藥,即異病同治。證候還具有階段性、多變性,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機體本身的體質特性、情緒波動、飲食狀況,以及邪氣的性質、正邪的交爭、外界客觀因素的作用、醫(yī)治用藥的干預,都會造成證候的改變,因此辨別證候不是一次完成的,在對患者的每一次診療中都需要重新進行,因而治法方藥也隨證不同而變。
肺癌患者既有共同的易患本病體質,又有各自特異體質而導致患病后病情輕重、對治療的反應、轉歸預后等不同,在充分考慮患者體質特點的基礎上,仔細分析其病機,分階段辨別證候,三位一體確立治療總體方案、針對性選方用藥,有利于提高療效。以下具體論述肺癌常見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痰濕質五種體質類型的病機特點、辨證治法方藥。
2.1 氣虛質 患者的體質特征為:面白神疲,倦怠乏力,氣短自汗,少動懶言,聲音低微,多有慢性肺病史,平素惡風怕冷,著衣多于他人,易于外感,口干不甚,痰白質稀,小便色清,食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病機特點為:肺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脾失健運,痰濕內蘊。常見證候為:肺脾氣虛證,營衛(wèi)不和證,肺失宣降證,脾虛痰濕證,氣虛血瘀證等。治療原則以扶正補益為主,基本治法為培土生金,常用參苓白術散為基礎方,偏于肺氣不足者合用玉屏風散,營衛(wèi)不和者合用桂枝湯,肺失宣降者合用止嗽散,痰濕壅盛者合用二陳湯,見有血瘀者合用血府逐瘀湯。在選擇用藥及劑量調整上,常重用生黃芪以扶助正氣、托癌毒外出;痰毒盛者加用貝母(浙貝母或川貝母)、制南星;瘀毒盛者加用三七、壁虎(即虎七散)。
近年的臨床研究顯示氣虛體質者易患肺癌,如郭倩倩等[9]調查顯示,肺癌患者的體質以平和、氣虛、陰虛、陽虛體質為主,且以氣虛質多見。鄭同寶等[10]對144例肺癌患者研究顯示氣虛體質會隨腫瘤病程進展而愈加明顯。張向農等[11]對355例腫瘤患者的體質調查研究發(fā)現,肺癌患者最常見的體質類型是氣虛質(42.93%)。綜合以上研究提示,肺癌患者以肺氣虛和脾氣虛為多,肺氣虛則衛(wèi)外功能下降,易受邪氣侵襲,邪勝而損傷正氣。脾為肺之母,子病及母,子盜母氣,常出現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病理改變,痰邪蘊肺;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形成血瘀,痰瘀互結,膠著為患,導致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日漸加重,終致成癌的病變基礎。
2.2 陽虛質 患者的體質特征為:面色白,畏寒肢冷,納差乏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大便溏薄,完谷不化,晨起可見眼瞼浮腫,午后易出現下肢腫脹,舌淡胖嫩,脈沉微。病機特點為:病程日久,或因治療中過用苦寒之品,陽氣受損,機體失于溫煦,陰寒水飲凝滯蓄積。常見證候為:脾腎陽虛證、痰飲犯肺證等。治療原則以溫補為主,基本治法為溫補脾腎,利水逐飲,常用腎氣丸為基礎方,火不暖土者合用四神丸,寒凝血瘀者合用陽和湯,痰飲犯肺者合用苓桂術甘湯或真武湯。在選擇用藥及配伍特點上,常選用桂枝或肉桂,二者均來源于樟科植物桂樹,前者為嫩枝,既能祛散外邪,又能通經止痛;后者為厚皮,守而不走,善于溫補腎陽,且能引火歸原。桂枝與麻黃相配,偏走肺經,祛風散寒;與甘草相配,辛甘化陽,補益心氣;與芍藥相配,調和營衛(wèi),兼治表里。肉桂與附子相配,專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利水可配茯苓、豬苓等淡滲之品,逐飲可合用小青龍湯、己椒藶黃丸等加減。
臨床研究中,任秀東等[12]認為老年性肺癌患者肺陽、脾陽、腎陽俱虛,陽虛則脈道失于溫通而滯澀,引起血液、水濕運行不暢,停積而成血瘀痰凝,最終發(fā)為肺癌。郭海濤[13]認為脾腎陽虛的肺癌患者,一方面,脾為肺之母,脾陽虛而使肺失脾土之護佑,另一方面,肺為腎之母,腎陽虛而子病及母,終致肺陽虛而痰濕內生,故主張用溫陽化痰法治療肺癌。張永杰等[14]認為由于陽氣虛,無力推動氣血,致使氣血運行失常,痰血瘀滯導致發(fā)生肺癌,采用溫陽法擬定的麻附益陽湯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與化療合用具有增效減毒作用。
2.3 陰虛質 患者的體質特征為: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心悸失眠,口咽干燥,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舌有裂紋或見花剝苔,脈細數,部分患者有肺癆病史。病機特點為:燥熱外邪傷肺、煙毒襲肺或癆蟲蝕肺,邪熱入里,損傷肺陰,實火虛火相兼,煎津為痰、煎血成瘀,痰瘀膠結于肺,化毒成癌。常見證候為:肺陰不足證、陰虛火旺證、肺腎陰虛證、陰虛瘀毒證等。治療原則為扶正祛邪兼顧,基本治法為滋陰清熱,常用沙參麥冬湯為基礎方,陰虛火旺者合用百合固金湯,腎陰虧虛者合用六味地黃丸、二至丸,虛火盛者合用青蒿鱉甲湯,實火化毒者合用五味消毒飲。在選擇用藥及配伍特點上,常用南沙參、北沙參、麥冬相配,既養(yǎng)肺陰,亦養(yǎng)胃陰;天冬、百合、石斛相配,既養(yǎng)心陰,亦養(yǎng)腎陰;生地與玄參相配,既養(yǎng)陰又清熱;青蒿與知母相配,既清虛熱又降實火。
臨床研究中,謝雄等[15]認為陰虛是肺癌發(fā)病重要病機,且貫穿病情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治療上應全程顧護肺陰,減少肺陰的損耗。孫有智等[16]提出“陰虛癌瘤相關”的假說,認為癌毒為陽毒,陰虛之人最容易感受癌毒而發(fā)病,癌毒會狂奪陰血,陰虧是惡性實體腫瘤發(fā)生的根本。于珊珊[17]認為,肺癌患者大多確診時已屬中晚期,經化療后多表現為肺毒壅滯,氣陰兩虛,治療選用百合固金湯,能養(yǎng)陰清熱,涼血止血,潤肺止咳,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實驗研究中,郭慧君等[18]研究了六味地黃丸和二冬膏對肺腫瘤小鼠的腫瘤發(fā)生情況和抗腫瘤免疫功能的影響,發(fā)現滋陰中藥能明顯提高小鼠脾指數、巨噬細胞活性,并降低其血清TNF-α含量。
2.4 血瘀質 患者的體質特征為:膚色晦暗,肌膚甲錯,胸部刺痛,痰中帶有血塊或暗色血絲,舌質紫暗、舌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迂曲,脈澀。病機特點為:或因氣虛推動無力,或因陰血不足,血脈空虛,血行遲緩而成瘀,或因邪阻氣滯而成瘀,或因血受熱邪煎熬而成瘀,常見于久病患者。血瘀質往往與其他體質同時存在,起初僅表現為氣虛、陰虛等,后因長期虛損而致血不循經,轉變?yōu)檠鲶w質。常見證候為:氣虛血瘀證、陰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熱瘀痰毒證等。治療原則當分虛實論治,基本治法為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氣虛成瘀者合用補陽還五湯,陰虛成瘀者合用沙參麥冬湯,氣滯血瘀者合用桔梗枳殼湯,熱瘀痰毒交結者予清金化痰湯、虎七散等合用加減。在選擇用藥及劑量調整上,血瘀始成時,可加用三棱、莪術等破血逐瘀之草本藥物;若病程日久,有形癌塊被無形之癌毒附著而迅速增大時,多加用蟲獸類化瘀之品,且采用磨粉制成散劑另行吞服,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的方法,增強化瘀消癥的作用;若見出血,常選用化瘀又止血的參三七,制成粉劑單獨吞服,用量從每日3g開始逐漸增加至每日10g。
臨床研究中,李麒等[19]認為肺癌患者存在血液“濃、黏、凝、滯”狀態(tài),影響其轉歸和預后,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肺癌,既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又能轉變其高凝狀態(tài),防止癌栓形成,提高其生活質量。劉英雄等[20]認為肺癌患者宗氣不足,肺脾氣虛,氣行無力導致血瘀狀態(tài),自擬祛瘀湯聯(lián)合西藥常規(guī)對癥治療,可有效改善非小細胞肺癌高凝狀態(tài)的各項凝血指標,從而避免引起肺血栓栓塞與深靜脈血栓栓塞等血栓并發(fā)癥,取得了滿意療效。王斌[21]采用活血祛痰法治療肺積血瘀痰凝型,能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并可明顯緩解中醫(yī)癥候。羅純等[22]認為晚期肺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因而在常規(guī)化療基礎上使用銀杏葉注射液,臨床研究顯示能明顯改善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有效地調節(jié)血管張力和末梢微循環(huán),防止毛細血管微血栓形成。
2.5 痰濕質 患者的體質特征為:形體肥胖,腹部肥滿松軟,咳嗽痰多,痰白質黏,口中黏膩,渴而不欲飲,身體困重,關節(jié)重著,肌膚麻木,倦怠乏力,胸悶脘痞,大便稀溏,或有腸鳴,小便混濁,舌邊齒印、舌苔白膩,脈濡滑。病機特點為:或因先天體質形盛氣虛,或因后天飲食不節(jié),痰濕內蘊,困遏脾運,阻塞肺氣。常見證候為:脾虛痰濕證、痰濕阻肺證、痰瘀化毒證等。治療原則以祛邪為主,基本治法為化痰散結,常用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為基礎方,偏于脾虛者合用香砂六君子湯,偏于肺氣阻滯者合用三物白散或小陷胸湯,痰、瘀、毒交結者合用消瘰丸、牽正散加減。在選擇用藥及配伍特點上,化痰散結草本類藥物常用夏枯草、大貝母、制南星相配,蟲類藥物常用僵蠶、地龍、全蝎相配,咸寒軟堅類藥物常選生牡蠣、鱉甲、穿山甲相配,病程短、腫塊柔軟者宜選草本類藥物,腫塊堅硬者宜選咸寒軟堅類藥物,腫塊位置較深且伴有疼痛者宜選蟲類藥物。
臨床研究中,楊必安等[23]利用經絡測評儀及經絡顯像儀,配合傳統(tǒng)中醫(yī)四診對腫瘤人群進行中醫(yī)體質篩查,發(fā)現痰濕體質偏頗者占72.3%,對腫瘤患者進行中醫(yī)治療糾正其體質的偏性,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姚海強等[24]發(fā)現痰濕體質患者在未病狀態(tài)下已經出現炎性反應、胰島素抵抗以及氧化應激這些病理狀態(tài),這為痰濕體質與腫瘤的相關性提供了現代醫(yī)學證據。研究顯示,痰濕體質患者是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肥胖、高脂血癥等代謝紊亂性疾病高發(fā)人群,而這些疾病又與腫瘤的發(fā)生高度相關。
尹某某,男,83歲。2017年3月25日就診。
患者確診肺癌3年余。有“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2013年5月體檢時發(fā)現雙肺結節(jié),后確診為肺鱗癌,因患者高齡,基礎疾病多,已無手術指正,故未予特殊治療。2016年12月28日出現咯血,于某三甲醫(yī)院就診,查胸部CT示:右肺上葉近肺門旁結節(jié),較前明顯增大,兩肺結節(jié),較前新發(fā)?;颊呒捌浼覍偎靵砦以阂蠹冎兴幹委?。就診時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形體消瘦,偶有咳嗽,咯痰質膿,痰中帶血色鮮紅,動則氣喘,口干咽燥,夜間燥熱明顯,伴見盜汗,夜寐不實,大便干結,尿黃量少,舌質紅、苔少、中多裂紋,脈細弦。辨體質屬陰虛體質。病機特點為素體陰虛燥熱,痰瘀阻肺,熱迫血妄行而溢于脈外??滔伦C候為陰虛火旺,肺絡受損。治擬養(yǎng)陰清肺,涼血止血。方選沙參麥冬湯合百合固金湯加減。處方:
南沙參15g,北沙參15g,天冬15g,麥冬15g,百合20g,石斛15g,玉竹10g,生地黃10g,玄參10g,白茅根15g,茜草15g,黃芩10g,三七粉(吞服)5g,小薊15g,生蒲黃(包煎)10g。常法煎服。
二診:服藥28劑后,患者自覺痰中帶血僅有2次,量亦很少,口干好轉,咳嗽仍作,動則氣喘,大便每日1次,夜尿頻,舌質紅、苔薄黃根稍膩,脈細。擬原方去生地黃、玄參、白茅根,加用浙貝母10g、桑白皮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地龍10g、淮山藥20g。
三診:服藥28劑后,患者口干咽燥好轉,夜間烘熱未再作,偶有痰中帶有血絲,精神較前明顯改善,食納增進,無明顯口干,二便正常,舌質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此時辨證屬肺脾氣虛,痰瘀阻滯。治擬培土生金,化痰活血。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黨參15g,太子參15g,豬苓15g,茯苓15g,茯神15g,生薏仁30g,山藥15g,麥冬20g,五味子10g,黃芩10g,浙貝母10g,陳皮6g,法半夏10g,雞內金10g,郁金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三七5g,仙鶴草15g。服藥28劑后,患者咳嗽咳痰已經緩解,大便正常,食欲較好,精神較振,體力恢復。目前患者仍定期隨診,病情平穩(wěn)。
按:患者有長期糖尿病病史,形體偏瘦,口咽干燥,咳嗽咯血,夜間燥熱,結合舌脈表現,當屬陰虛體質。初診時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口干便秘等為主癥,舌紅少苔、脈細,辨證屬陰虛火旺證。分析病機,火熱急速易耗血動血,火性炎上易損傷肺絡,出現咯血極易造成窒息之危證,故此時急當防止再次出血,熱盛而動血,清熱方能止血。通過養(yǎng)陰清肺、涼血止血治療,肺熱得清,咯血漸止,而其肺部病灶仍在,邪氣傷正,氣血耗傷,子病及母,故轉而扶正為主,虛則補其母,以培土生金為法,健脾而使氣血生化有源,正氣得復,肺行其主氣功能,宣發(fā)肅降正常,脾運得健則痰濕得化,肺部病灶得以控制。治療中當謹守患者為陰虛體質,用藥不宜溫燥,雖為晚期腫瘤患者,但其高齡、病程日久,當注重調整體質,恢復自身陰陽平衡,緩消病灶,維持病情平穩(wěn)。
[1] 劉苓霜,劉嘉湘,沈麗萍,等.中醫(yī)辨證治療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鞏固治療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2015,56(17):1473.
[2] 王琦.中醫(y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
[3] 倪誠.試論辨體用方與辨病辨證用方的離合關系[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方劑學分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2007:133.
[4] 王文銳.王琦中醫(yī)體質學說“體病相關”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11):2501.
[5] 王琦.中國式的精準醫(yī)學:九體醫(yī)學健康計劃[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30(10):3407.
[6] 于東林,張啟明,張磊,等.中醫(yī)病機的內涵探討[J].中醫(yī)雜志,2014,55(6):537.
[7] 吳偉,王創(chuàng)暢.“五診十綱”中醫(yī)臨床新思維探討[J].中醫(yī)雜志,2014,55(6):455.
[8] 李爽姿,王勤明.淺議證候與病機的辨證關系[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5,8(4):465.
[9] 郭倩倩,趙帥,蘇懿,等.中醫(yī)體質分類與肺癌預后因素相關性分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3):112.
[10] 鄭同寶,張征,蔚敏,等.肺癌中醫(yī)體質辨證探討[J].新中醫(yī),2005,37(4):13.
[11] 張向農,王欣,王梅,等.355例腫瘤患者中醫(yī)體質類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5):13.
[12] 任秀東,張曉妮,陳澤濤.淺議從肺陽虛論治老年性肺癌[J].福建中醫(yī)藥,2015,46(4):52.
[13] 郭海濤.溫陽化痰法治療肺癌芻議[J].光明中醫(yī),2010,25(4):680.
[14] 張永杰,宋長明,馮瑩.溫陽法結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29例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1,30(10):722.
[15] 謝雄,謝斌,饒斌,等.肺癌陰虛證型特點及補肺陰選方參考[J].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27(6):8.
[16] 孫有智,劉紅寧,朱衛(wèi)豐,等.“陰虛癌瘤相關”假說的提出及其意義[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0(4):1.
[17] 于珊珊.百合固金湯聯(lián)合化療對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2(10):1920.
[18] 郭慧君,朱金華,劉春花,等.不同滋陰中藥對小鼠誘發(fā)性肺腫瘤發(fā)生及抗腫瘤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3):226.
[19] 李麒,陳澤濤.活血化瘀法改善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高凝狀態(tài)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8):182.
[20] 劉英雄,李佳,徐復娟.祛瘀湯聯(lián)合西藥對非小細胞肺癌高凝狀態(tài)的影響[J].新中醫(yī),2016,48(4):208.
[21] 王斌.自擬肺癌湯對晚期血瘀痰凝型肺癌患者血瘀癥狀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7):254.
[22] 羅純,張建軍,胡玲,等.銀杏葉注射液治療晚期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4,31(6):53.
[23] 楊必安,遆保忠.四種中醫(yī)體質偏頗與腫瘤篩查及其康復的關聯(lián)性研究[J].中醫(yī)雜志,2010,51(2):169.
[24] 姚海強,王濟,李玲孺,等.痰濕體質與腫瘤的相關性探討[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6,9(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