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澤正,楊映映,李青偉,宋玨嫻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3.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北京 10005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所面臨的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失眠、焦慮、煩躁、抑郁等心因性精神障礙性疾病的困擾。心因性精神障礙,中醫(yī)稱之為“情志病”,即因精神情志變化所導致五臟氣機逆亂產(chǎn)生的一類疾病。仝小林教授臨床辨治此類疾病,多從“調(diào)整氣機”入手,通過虛實辨證對心因性精神障礙作出整體區(qū)分。筆者通過總結仝教授對此類疾病的辨治經(jīng)驗,分析闡述該病種的病因病機,拋磚引玉,以饗同道。
1)眠:失眠,中醫(yī)之“不寐”。2)焦:焦慮。3)躁:煩躁。4)倦:疲勞乏力,西醫(yī)之“疲勞綜合征”。5)壓抑:抑郁。6)“心”:心因性精神障礙,即心理異常導致的精神障礙,中醫(yī)歸于 “情志病”范疇,是因精神情志的變化導致五臟氣機逆亂所產(chǎn)生的一類疾病?!鹅`樞·口問》有云:“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鼻橹咀兓梢杂绊懶闹δ埽膿p則影響五臟六腑,所以心是情志病的主要病位所在。
2.1 西醫(yī)概述 心因性精神障礙指當個體突然受到難以承受的外界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從而出現(xiàn)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等一系列異常的精神癥狀[1]。精神障礙疾病分類標準(ID-10)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V)作為精神障礙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研究標準,系統(tǒng)羅列了從F00-F99等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2-3]。上世紀我國開展了兩次大規(guī)模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統(tǒng)計,各類精神疾病的時點患病率為(1982年9.11‰;1993年11.18‰),終生患病率為(1982年11.30‰;1993年13.47‰),患病率逐年增加[4]。進入21世紀以來,精神疾病的患病浙江省、江西省、北京市等省市也相繼開展精神疾病患病狀況調(diào)查: 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分別為17.3%,3.608%,11.30%,其中女性(10.79%)高于男性(9.26%)[5-7]。
在“醫(yī)學-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背景下,心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礙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精神因素、個性特征、軀體狀況三者皆是心因性精神障礙的重要病因,嚴重的心因性精神障礙可造成患者語言思維障礙,影響其工作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造成其社會功能低下,但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礙因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診斷準確率并不高。西醫(yī)治療多采用藥物或心理療法,但藥物治療亦可引起神經(jīng)-內(nèi)分泌代謝紊亂等副作用[8],心理療法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療效不確切且個體差異性較大,不適用于精神障礙急性期[9],因此,精神障礙疾病急需其他醫(yī)學治療方式予以補充。中醫(yī)學在治療情志病方面療效確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
1.2 中醫(yī)概述 中醫(yī)對于心因性精神障礙,即“情志病”的研究探索由來已久?!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酚性疲骸叭擞形迮K化五氣, 以生喜、怒、憂、悲、恐?!盵11]。當情志表現(xiàn)超過一定的閾值,就會發(fā)為“情志病”?!扒橹静 弊钤缫娪诿鞔鷱埦霸浪摹额惤?jīng)》,其中在《情志九氣》一篇中指出:與喜相關的臟腑為心肺,與怒相關的臟腑為肝膽心腎,與思相關的臟腑為心脾,與憂相關的臟腑為心肺肝脾,與恐相關的臟腑為心腎肝脾胃;不難發(fā)現(xiàn),與五志變化皆相關者為心,并在此詳細論述了因情志刺激由心而發(fā)的諸多病證,如不寐,郁證、癲證、狂證等[12]?;凇饵S帝內(nèi)經(jīng)》“五志太過致病”學說,宋代陳無擇認為“七情”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內(nèi)因”,這一點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作了詳細論述[13]。《金匱要略》亦在許多篇章和條文詳細介紹了百合病、梅核氣、臟躁、奔豚、虛煩不眠、乳中虛等情志異常相關的疾病,為臨床辨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如《金匱要略·奔豚氣脈證治》所言:“病有奔豚,……皆從驚發(fā)得之。”就指出了奔豚氣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并給出奔豚湯這一治療奔豚之效方[14]。
通過以上文獻回顧,可以發(fā)現(xiàn)“情志病”的發(fā)生與“七情”密不可分?!端貑枴づe痛論》言:“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敝赋霾煌橹具^極能夠導致人體不同的氣機變化,氣機紊亂亦可導致氣血津液的氣化運行出現(xiàn)障礙,從而引起不寐、焦慮、煩躁、抑郁和疲勞等心因性精神障礙的發(fā)生[15]。另外,七情又與五臟直接相關,其中以心為主,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言:“心者,……乃五臟六腑之大主也”,亦如《類經(jīng)》所言“情志之傷,……則無不從心而發(fā)。”因此,仝小林教授以“諸眠焦躁,煩倦壓抑,皆屬于心”這一條文精簡概述情志病發(fā)生的臨床表現(xiàn)及核心病機。故而情志病的治療,要從心入手,暢情志,調(diào)氣機,理五臟,辨其虛實,進行調(diào)治。
仝小林教授認為,情志病,多責之于心,與肝脾腎聯(lián)系密切。初病為實,久病多虛。肝者,主疏泄,具有暢達氣機,調(diào)節(jié)情志的作用,因此肝臟疏泄功能正常與否能夠通過氣機直接影響情緒、心理變化[16-17]。脾者,主運化水谷精微,而心神之所養(yǎng),來源于水谷精微所化之氣血,若脾主運化失司,氣血乏源,則心神不得濡養(yǎng)而失其功用,五臟失其主,情志觸發(fā)而為病[18-19]。腎者,主封藏,氣血化而為精藏于腎,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則神志安寧。情志致病,實證主為肝氣郁滯,肝郁日久而化熱,熱盛則煉液為痰,痰火上擾則產(chǎn)生煩躁、不寐等癥狀。虛證多為郁熱持續(xù)燔灼人體津液,久則傷津耗氣,漸至氣陰兩虛之證,或年老體衰,心脾兩虛,氣血生化乏源[20];或心腎不交,坎離難濟,心失所養(yǎng)而神亂;或腎陰虧耗,陰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神不安。
仝小林教授認為情志病多由心所主,氣機不暢是核心病機,中醫(yī)治療情志病,多從調(diào)理氣機入手,以期恢復五臟六腑的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氣上則當鎮(zhèn)潛,方用鎮(zhèn)肝熄風湯;氣緩則當收斂,方用斂氣歸源飲;氣結則當開郁,方用四逆散;氣消則當益氣,方用四君子湯;氣下則當升提,方用補中益氣湯;氣亂則當鎮(zhèn)驚,方用天王補心丹。從不寐、焦慮、煩躁、抑郁的病機分析,可知幾種情志病的發(fā)病具有相同的病機,相同的證候,實證如肝氣郁滯、肝郁化火、痰熱內(nèi)擾、虛證如心脾兩虛、心膽氣虛、腎陰虛、腎陽虛等,只是在機體上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因此在治療上應“異病同治”,根據(jù)情志病的辨證加以論治,以達到一證辨多病,一方調(diào)多病。下面則依據(jù)“實”“虛”之證分而論之:
實證:肝氣郁結證常多太息,胸悶脅脹,不思飲食,薄白苔,脈弦。方藥多用四逆散加減。方中柴胡為辛散理氣之要藥。小劑量3~9 g以升陷,配麻黃與葛根;中劑量9~15 g開郁,配香附與郁金;大劑量15~60 g解熱,配桂枝與麻黃。肝郁化熱證見性格急躁,易激惹,熱邪上擾頭面則見頭痛目赤,口苦咽干,熱勢犯脾則大便秘結,舌脈多為舌紅苔黃, 脈弦數(shù),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痰熱內(nèi)擾證伴有痰多色黃,口苦,心煩易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方用黃連溫膽湯或白金丸。方中白礬酸苦涌泄,“吐利風熱之痰涎”,合郁金開郁豁痰,為治痰熱擾神之良方。
虛證:心脾兩虛證多見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心悸、納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方以歸脾湯加減。心膽氣虛證多伴有膽怯易驚,坐臥不安,淡紅舌,薄白苔,脈細,方以安神定志丸加減。虛火上擾證(腎陰虛)多伴有心煩目澀,坐臥不安,多夢健忘,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干紅少津,苔薄少,脈細數(shù)。方藥以滋腎水,清心火,交通心腎之黃連阿膠湯加減為主,若為不寐,加酸棗仁、遠志、夜交藤以寧心安神助眠;若盜汗加煅龍牡以鎮(zhèn)心斂汗。腎陽虛衰證面虛浮無華,腰膝酸軟,畏寒喜暖,舌淡胖大,脈無力,方藥以二仙湯加減以溫腎壯陽。
焦慮癥 于某,女,31 歲,2013年8月25日初診。主訴:焦慮3個月?;颊?月前因工作壓力大,出現(xiàn)焦慮煩躁失眠等狀況,在當?shù)蒯t(yī)院給予艾司唑侖后失眠癥狀減輕。但仍有失眠多夢,且伴心煩等癥狀,經(jīng)多處醫(yī)治,未見明顯療效,故于本門診尋求治療。刻下癥見:焦慮,心煩氣躁,脘悶噯氣,納一般,眠差多夢,時便秘,小便調(diào),經(jīng)前脅肋脹痛,月經(jīng)量少,微有血塊。舌淡紅,薄白苔, 脈弦。西醫(yī)診斷:焦慮癥。中醫(yī)診斷:郁癥。中醫(yī)辨證:肝氣郁滯、氣機失調(diào)。治法:疏肝解郁,以四逆散加減:柴胡12 g,白芍9 g,枳實15 g,炙甘草15 g,炒酸棗仁60 g,焦三仙各12 g,生姜3片,大棗3枚。14劑水煎服。
2012年9月10日2診,服上方14劑,焦慮緩解,失眠、多夢等癥狀減輕,心煩急躁改善,納可,大便仍偏干,舌淡紅、苔薄白,脈偏弦。守上方,酸棗仁改為30 g,白芍改為赤芍9 g,去枳實,加枳殼15 g。28劑。后患者于2月復診,自述服上方2月諸癥消失。
按:該患者焦慮、心煩氣躁乃肝郁氣滯的表現(xiàn),肝其本性應條達疏暢,若郁而不暢致氣機郁結,但見脅肋脹痛,脘悶噯氣。且肝郁日久化熱化火,熱擾心神則見失眠多夢。整體分析辨證,不難發(fā)現(xiàn)該患者為肝郁不暢,氣機失調(diào)。仝教授根據(jù)臨床實際,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而治療焦慮癥。方中柴胡升散,枳實寬中降氣,一升一降,理肝之郁氣;白芍斂肝,以防疏散太過傷及肝氣,配甘草酸甘化陰,補肝體;酸棗仁酸澀斂神,養(yǎng)心安眠,焦三仙消食和胃,疏肝化滯,諸藥合用,以理氣除煩為主,養(yǎng)陰安神為輔,則諸癥可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