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主任醫(yī)師 徐偉祥
慢性腹瀉多由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克隆恩病、放射性腸炎等原因引起。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大便不能成形或次數增多,餐后馬上需要排便,正是脾虛喪失運化功能的表現。若是大便溏爛,并夾有不消化食物,又伴有疲乏無力,舌邊有齒印等癥,即是脾虛泄瀉,在治療方面要運用健脾止瀉的方法,方用參苓白術散,如炒白術、茯苓、焦山楂、焦六曲等藥,并配用澀腸的石榴皮、五倍子等。
但是,慢性腹瀉還有其他類型或兼夾癥狀,又需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相應的治療。例如,長時間腹瀉,晨起即需大便,甚至急促難忍,或伴有畏寒肢冷,是脾腎兩虛型腹瀉,需運用健脾溫腎的方法,方用四神丸加味,如補骨脂、肉豆寇、吳茱萸等。精神緊張而腹痛腹瀉是肝氣乘脾,治療上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方用痛瀉藥方加減,如白術、白芍、陳皮、防風、青皮等。
另外,若是兼有口膩,舌苔厚膩,是為脾虛盛濕,常用健脾滲濕的方法,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如藿香、蒼術、茯苓、白術等。大便中伴有黏凍膿血,是為兼有濕熱,常用清化濕熱的方法,方用白頭翁湯加減,如黃連、黃柏、白頭翁、苦參等;伴有腸鳴、腹痛,可加木香、芍藥、香附等理氣止痛的藥;伴有里急后重,可加葛根、黃苓、黃連等澀腸止瀉的藥。
慢性腹瀉患者平時飲食以易消化、少纖維、富有營養(yǎng)的為主,并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進行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