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蘭金山,徐建榮,徐靜,張偉紅,傅寅
慢性淚囊炎不僅影響患者儀容,而且嚴重威脅眼球健康。近年來,鼻內(nèi)鏡外科的發(fā)展為慢性淚囊炎的治療注入了新的活力,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已經(jīng)逐步成為治療慢性淚囊炎主要手術方式之一。Knisely[1]回顧了目前的相關文獻和最近更新,進行Meta分析,內(nèi)鏡淚囊鼻腔造口術與外部淚囊鼻腔吻合術療效相當。然而,淚囊的定位、造口位置及大小、鼻部疾病的處理等操作技巧、術后隨訪及處理等因素均可能影響手術療效[2]。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和眼科聯(lián)合探索,在眼內(nèi)導光纖維引導下使淚囊準確定位后,再進行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2例(36眼)患者,男7例,女25例;年齡38~56歲,中位年齡48歲;左側(cè)16例,右側(cè)12例,左右兩側(cè)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眼充血、溢淚、溢膿等慢性淚囊炎癥狀,淚道沖洗有黏膿性分泌物從下淚小點反流。術前28例曾反復行淚道沖洗、淚道置管等治療。病程5個月至6年,4例曾行鼻外鼻腔淚囊造口術。排除:小淚囊及淚囊壁瘢痕化、淚小管及淚總管阻塞患者,術前行淚囊碘油造影及CT平掃檢查+冠狀位三維重建,可以明確。術前均行正規(guī)談話,患者在治療方案選擇書及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手術方法 采用局部或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鼻內(nèi)鏡下常規(guī)鼻腔收縮和表面麻醉,以2%鹽酸利多卡因行患側(cè)篩前神經(jīng)、眶下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及淚道表面麻醉。經(jīng)同側(cè)下淚點將眼內(nèi)導光纖維(美國Storz公司生產(chǎn),直徑約1.1 mm)導入淚囊,關閉鼻內(nèi)鏡光源,內(nèi)鏡下可觀察到鼻腔外側(cè)壁有一光斑,即淚囊在鼻腔外側(cè)壁投影位置,用針頭作標記。2%鹽酸利多卡因行標記部位周圍及鼻丘區(qū)黏膜下注射浸潤麻醉。在光斑最亮處前0.5~0.8 cm位置,沿光斑上下1.0~1.2 cm作“U”形切口,由前向后剝離并切除黏骨膜,止于鉤突前緣,暴露淚骨與上頜骨額突,顯露二者之間的骨縫,向上超過中鼻甲附著平面,向下達下鼻甲緣,暴露2.0cm×1.5cm大小骨床。在中鼻甲腋部前緣縱形鑿開較薄的淚骨上下達切緣,然后分別在骨床上端、下端由后向前鑿開骨質(zhì);再縱形鑿開骨床前端,剝離骨片達眶骨膜及淚囊,清除碎片骨質(zhì),用電鉆磨平邊緣并進一步擴大骨窗至1.5cm×1.0cm大小,淚道探針頂起淚囊;再次確認淚囊后,用鐮狀刀沿骨窗前緣及上下緣弧形切開淚囊,形成蒂在后的淚囊壁瓣,將淚囊瓣向后鋪平;修剪鼻腔黏骨膜瓣多余部分,壓于淚囊瓣上,清除骨窗周圍的骨屑,沖洗淚囊后,用修剪成錐形的吸血海綿填塞造口處48 h。
32例(36眼)均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出血20~80 ml。術后使用抗生素5~7 d,鼻噴布地奈德鼻噴霧劑2個月。術后復查:1個月內(nèi)1周1次鼻內(nèi)鏡下淚囊沖洗,以后每個月1次鼻內(nèi)鏡下淚囊沖洗,直至痊愈。術后隨診至少6個月。
4例(5眼)術后2~8周出現(xiàn)淚囊沖洗時需加壓通暢,在鼻內(nèi)鏡下用鉤突刀或鼓膜切開刀輕輕分離造口處少許粘連,沖洗通暢,局部用復方妥布霉素眼膏及布地奈德鼻噴劑;2例患者后來上皮化良好,造口偏小,直徑2~4mm,但患者無癥狀或癥狀較術前明顯減輕;另2例(3眼)患者中1例再次手術治愈,1例(2眼)患者拒絕再次手術,后失訪。其余28例(31眼)術后恢復良好,隨訪6個月以上無再阻塞,無并發(fā)癥發(fā)生。鼻內(nèi)鏡下見造口形成上皮化良好,淚囊內(nèi)淚液像燈塔樣反光,眨眼后淚液順利排出。
慢性淚囊炎是眼科常見的淚器疾病,淚道阻塞須重建鼻腔淚道來達到治療目的。目前治療手段有機械探通淚道沖洗及鼻外進路淚囊鼻腔造口術,前者并發(fā)癥多,且效果不理想;后者療效好,簡單易行,但有面部留下瘢痕、淚點可能移位、內(nèi)眥韌帶被切斷及眼輪匝肌部分損傷等缺點。近來也有采用淚道激光[3]、鼻淚道硅膠插管、氣囊導管擴張淚道成型、鼻腔逆行植入硬膜外麻醉導管手術[4]及人工鼻淚管植入術[5]等,雖然符合微創(chuàng)及美容的要求,但療效尚有爭議。
隨著鼻內(nèi)鏡的廣泛普及,傳統(tǒng)的鼻外徑路鼻腔淚囊造口術逐漸被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所代替。由于對淚囊的準確定位是手術順利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淚囊的解剖對于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操作十分重要,其直接關系到術中淚囊暴露范圍的大小及手術的成功。國外已采用相關的導航系統(tǒng),但由于價格昂貴,國內(nèi)未能普及使用。Luchtenberg等[6]利用光探針進行透照試驗進行定位,行鼻內(nèi)淚囊鼻腔吻合術,成功率為78%,認為使用光探針定位淚囊對手術的安全及成功很有幫助。黃陽等[7]報道將眼內(nèi)光導纖維用于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中對淚囊定位的方法簡單可行。
導光纖維可將淚囊準確定位,在其指引下,可在鼻腔外側(cè)壁清晰看到光斑,這便是淚囊的投影。淚囊定位后,手術很容易進行,提高了手術解剖的準確性,縮短了手術時間,同時提高了手術成功率。但是,淚囊定位后仍要求術者熟悉淚囊解剖。當上頜骨額突骨質(zhì)厚度過大或術后局部瘢痕增生淚囊壁厚時,導光纖維在鼻腔的投影亮度極弱。3例患者看不到明顯光斑,考慮上述因素,可先作切口剝離黏骨膜瓣后,才見到低亮度光斑。
淚囊定位成功是手術成功的前提條件,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和成功與否的因素很多。在切除骨質(zhì)方式上,可用咬骨鉗、骨鑿及電鉆等方式,前二者速度快,但粗糙、邊緣不平;后者操作精細,但易起熱、速度慢及易損傷黏膜瓣。葉海波等[8]報道,淚骨骨質(zhì)菲薄,厚度平均值僅為0.06mm。故筆者聯(lián)合采用骨鑿及電鉆兩種方式,由于淚骨明顯薄于上頜骨,由后向前逐漸變厚,先在中鼻甲腋部前緣縱形鑿開較薄的淚骨上下達切緣,接著分別在骨床上端、下端由后向前鑿開骨質(zhì),再縱形鑿開骨床前端,剝離游離的骨片,然后用電鉆磨平邊緣并進一步擴大骨窗,清除碎片骨質(zhì)后,達眶骨膜及淚囊。淚囊的定位及大小、造口位置及大小、造口黏膜瓣的處理等因素均可能影響手術療效[9]。外路淚囊鼻腔吻合術一直是治療鼻淚管阻塞的療效判斷金標準[10],內(nèi)鏡入路的局限在于鼻腔解剖因素限制淚囊造口的大小。筆者手術時用導光纖維定位后,做切口黏骨膜剝離面積2.0cm×1.5cm,所做骨窗1.5 cm×1.0 cm大小,骨窗以中鼻甲腋部前上0.5 cm為中心,用電鉆切除磨平周邊骨質(zhì),避免裸露。2例(3眼)療效不佳患者,均為手術早期,與器械不熟練、缺乏手術技巧、骨窗及淚囊造口偏小關系極大。鼻腔黏骨膜瓣修剪要適當,過大易阻塞造口,過小難以壓住淚囊瓣,術后用塑成錐形吸血海綿填塞。黃陽等[7]術中使用銀夾,第2次手術患者術后留置麻醉導管,筆者未使用銀夾,未使用擴張管,4例二次手術患者恢復良好可能與篩選病例及例數(shù)偏少有關。本組手術治愈率91.7%(33/36),隨著手術技術的改進,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Andrew等[11]報道內(nèi)鏡淚囊鼻腔造口術切除術術后總出血率和嚴重出血發(fā)生率分別為1.7%和0.6%。本組資料未出現(xiàn)術后明顯出血患者,可能與術中雙極電凝使用有關。手術順利完成僅是慢性淚囊炎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一步,鼻內(nèi)鏡鼻腔淚囊造口術比鼻內(nèi)鏡鼻竇手術更易發(fā)生局部粘連和阻塞,導致手術療效差甚至失敗。術后鼻內(nèi)鏡下淚道沖洗、及時復診,是術后最重要的治療措施。動態(tài)了解術區(qū)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造口處水腫、狹窄及粘連情況,分離后局部用復方妥布霉素眼膏及布地奈德鼻噴劑,仍有可能取得一個良好的預后。這就需要耳鼻咽喉科醫(yī)生加強與眼科醫(yī)生的合作,以提高手術療效。
[1]Knisely A,Harvey R,Sacks R.Long-term outcomes in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5,23(1):53-58.
[2] 吳松林,張林,姚媛貞.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臨床研究 [J].國際眼科雜志,2015,15(7):1274-1276.
[3] 崔瑋,姜嵐,姜永華,等.三種手術方法治療淚囊炎療效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7):1510-1511.
[4] 文勇,白美春.鼻腔逆行植入導管與鼻腔淚囊吻合術對比研究[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0,32(2):132-134.
[5] 何躍,陳潔,歐陽科,等.人工鼻淚管植入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J].眼科新進展,2013,33(7):679-681.
[6] LuchtenbergM,TratzF,SchalnusR,etal.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ies with transillumination and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mbined pathologies of the nose and after revision[J].Klin Monbl Augenheilkd,2013,230(1):46-50.
[7] 黃陽,姜鶴群,何曉光,等.經(jīng)眼光導纖維引導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治療慢性及復發(fā)性淚囊炎的臨床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24(20):931-934.
[8] 葉海波,馮云海,殷善開.淚囊鼻腔吻合術中淚骨的定位測量[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21(17):774-776.
[9] Savino G,Battendieri R,Traina S,et al.External vs.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has the current view changed[J]?ActaOtorhinolaryngolItal,2014,34(1):29-35.
[10]At'kova EL,Root AO.Therapeutic methods of scar prevention at the site of 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J].Vestn Oftalmol,2015,131(5):68-73.
[11]Andrew N,Selva D.Postoperative haemorrhage in powered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J].Clin Exp Ophthalmol,2014,42(3):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