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男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廣東廣州510030)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生活壓力與日俱增,如今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突發(fā)事件不斷增加,受到國民的日益關注。心血管疾病已經(jīng)嚴重威脅著國人的身體健康,其中動脈血管硬化是大多數(shù)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1]。由動脈硬化病變引起的組織缺血、損傷甚至壞死可導致冠心病、腦卒中、下肢血管閉塞等疾病。早期篩查動脈硬化病變是提高心血管防治水平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當前臨床上常用的評估動脈血管功能的檢測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動脈結構和動脈功能,常用的檢查包括超聲成像、CT、磁共振成像、動脈硬化檢測儀等。
臨床上常采用超聲檢測手段測定動脈腔-內膜界面與中膜-外膜界面的距離,測量動脈內-中膜的厚度[1]。一般來說,體表所有的大動脈的內-中膜厚度均可測量,但是頸總動脈比較容易采樣,在臨床中應用相對廣泛,且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是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2]。研究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發(fā)生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即增加11%[3]。
踝臂指數(shù)在臨床中常用于診斷下肢動脈疾病,常采用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和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來計算,是一項簡單、可靠、易操作的無創(chuàng)檢測技術[4]。其陽性預測率、陰性預測率和總的準確率均很高[5]。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6-7],踝臂指數(shù)與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關,可作為其風險評估的重要指標[8]。因此,踝臂指數(shù)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于動脈硬化疾病高危人群的常規(guī)篩查。
心臟在規(guī)律收縮的過程中,持續(xù)向大動脈射血,這此過程中形成的向末梢傳出的波動,即脈搏波,脈搏波的傳導速度即脈搏波傳導速度。目前臨床多通過測定脈搏波傳導速度頸-股動脈和肱-踝動脈的脈搏波傳導速度。
脈搏波傳導速度是反映動脈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標。健康成年人一般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小于900毫米每秒,其增大代表主動脈變硬。肱-踝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小于1400毫米每秒,其增大代表大動脈和外周動脈變硬[1]。研究[7]顯示,脈搏波傳導速度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患者整體心血管危險程度密切相關。
脈壓就是收縮壓減去舒張壓得到的數(shù)值,也可以作為評估血管硬化程度的指標之一。脈壓增大可導致動脈血管彈性降低,血管變硬,功能下降。但是,現(xiàn)在認為脈壓作為評估動脈彈性功能的指標還不夠敏感,準確性也欠佳。
動脈血管硬化可引起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變,其早期檢測、早期干預是預防心血管事件的前提。無創(chuàng)性動脈功能檢測便宜、有效,操作簡單,可在臨床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