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琨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詞語破碎之處,無物存在?!倍U宗卻要在語言之外,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表達佛法的真如實在。禪宗對超越性的追求,必然不能在語言中得到束縛,語言之外別有真意,語言如同山河大地都是假有、不自性的存在。禪宗立意高遠,看似棒打喝罵的對象是學佛子弟,實則是對語言的“侮辱”與“喝罵”。禪宗的傳法有極大的憤懣與苦惱在其中,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卻不能反身而誠。覺悟的禪師意欲拯救,語言成為一種存在的規(guī)范和佛法傳播的障礙。
《壇經(jīng)》是禪宗宗派的代表作,其中的語言模式有對前代的繼承,更有對馬祖道一等人的后繼開拓。語言是現(xiàn)實存在和表達的必然,人們總是在語言中表達自己,與他者進行交流和確認世界的存在。語言使得人類得到進化、使得地域文明得以分野,但是語言畢竟是理性的產(chǎn)物,在理性主義之下,信仰何以可為?《壇經(jīng)》中的語言對話模式則已然說明,佛法在現(xiàn)世的傳播離不開語言。“佛法不破世間法”,唯一達成和解的途徑是“中道觀”,對“世間法”和“佛法”進行雙重肯定,以達到最終肯定“佛法”的目的?!岸U宗語言觀一言以蔽之,即‘不立文字’與‘不離文字’?!盵1]禪宗的既肯定,又不肯定,既立文字,又不立文字,類似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之否定”。禪宗語言模式之所以要這樣,即是雙遣雙非、不落兩邊,它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在承認語言表意功能的同時,禪宗又開啟了一扇新的語言沉思之門?!盵2]這其實就是對語言的不信任,禪宗作為一種信仰和心地澄明界的“了悟”,它不認為語言能夠實現(xiàn)“直指人心”的目標。
既然“世間萬法皆是假名施設的存在,物、我本體皆為虛空?!盵1]那么語言作為存在中的一種,語言本身是否也是借助外界而存在的呢?也即語言也是一種“空性”、“不自存”的存在。語言的發(fā)出有其依賴之物,“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盵3]有“語”的存在,就有對應的“語業(yè)”?!罢Z業(yè)”是“語”的現(xiàn)象,而“語”是不自持的存在,是一種“假名”。禪宗發(fā)展至慧能時期,已是“呵佛罵祖”打破對“佛祖”的偶像崇拜了,對“語言”一種“假名”的存在自然采取的是一種貶損和喝罵的形式?!秹?jīng)》中多次提到語言與佛性的關系?!澳嵩唬骸炔蛔R字,如何解釋其義?’大師曰:‘佛性之理,非關文字。’”[4]接著《壇經(jīng)》中提到“法無文字,以心傳心,以法傳法?!盵4]禪宗所重視的是個人的頓悟,是一種思想上的悟性。因此,從《壇經(jīng)》的語言中可以看到,它所用到的語言大致是具有否定性的,具有神秘性、象征性和詩意的表達?;勰艿摹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盵4]即是一種典型的否定性語言表達。五祖為慧能說《金剛經(jīng)》,“慧能一聞,言下便悟?!盵4]這又是一種神秘性和頓悟。慧能之所以能夠頓悟,即是“用自性的語義突破語言符號的囚牢?!盵1]語言是現(xiàn)實世界的規(guī)范,為現(xiàn)實世界命名和立法,但是禪宗似乎想尋找的一個問題是語言的邊界在哪里?語言作為人類理性的一部分,語言不是萬能的,理性主義也不是。理性需要為信仰讓出地方,以便透過語言系統(tǒng)的多義性、世間諸法的“假有表象”,直指人心到達佛性的澄明境地。
禪宗其實通達明白,禪師們能夠了然“從話語與修辭的視角來看,無論普世價值還是共同價值,實質上都是一種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話語構筑,是政治宣傳的策略性手段?!盵5]其實,價值從來都是世俗的范疇,不在佛法的關照之內?!岸U詩偈語是《壇經(jīng)》中出現(xiàn)最為頻繁的言說方式。”[1]《壇經(jīng)》通過類似于一種詩意言說的隱喻實現(xiàn)“言說有響,句里藏鋒”的目的。但是隱喻、機鋒卻只是途徑,頓悟才是目的。《壇經(jīng)》特別重視弟子的個人化的“悟性”和“生命體驗式”了悟。禪宗師傅的這種語言方式頗類似于現(xiàn)今的說服技巧,說服一個人,讓人明白一個道理,不是簡單地將自己通曉的道理灌輸給人,而是通過啟發(fā)、誘導,讓人通過自我的懷疑、疑惑、自我理解上的澄明實現(xiàn)的。這種說服會更加穩(wěn)固,達到終身信篤的目的。其實,語言皆是程式化、規(guī)范化的東西,語言的語法是確定的,語言的表達方式可選擇的種類并不是很多,打破語言符號的牢籠是《壇經(jīng)》語言所要實現(xiàn)的重要目的。
《壇經(jīng)》中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6],佛法的諸多妙理可以和文字無關,但在弘法的過程中作為接引方便的文字語言是不能離開的。這就是所謂“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盵6]語言猶如水,飲水之后,自我感受,冷暖自知。禪宗是非常重視這種自我的覺醒的。禪宗與語言達成和解,“在承認語言表意功能的同時,禪宗又開啟了一扇新的語言沉思之門。”[2]沉思與覺悟是禪宗弘法的重要方法,為了達到這種境界,禪師通常使用反問、否定、喝罵、機鋒等方式迫使發(fā)問者進行沉思,從而達到頓悟。禪宗“羅漢辟支猶如廁穢,菩提涅槃如系驢橛?!盵7]“釋迦干屎橛,達磨老臭禿?!盵8]這種方式是很常見的,通過這種醍醐灌頂、苛佛罵祖的語言形式,讓學者沉思。地位如佛祖、菩提且是老臭禿,那么學佛的終極目的和意義為何?佛堂的佛菩薩只是泥胎偶像,參禪打坐不能成佛。真正的成佛是心中的覺醒,體悟到萬法皆空、天道自然?!秹?jīng)》的編輯者雖然與語言達成和解,使用的卻是貶低語言、侮辱語言或語言侮辱的方式。
“要想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在情感上必須始終符合中道?!盵9]除了機鋒和喝罵等語言方式,語言的沉默也是禪宗進行傳法的重要途徑。佛祖“拈花微笑”以心傳心即是以語言沉默來傳法的著名案例。“維摩詰居士怎樣悟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居士‘默然無言’,這時文殊菩薩也不由地贊嘆:‘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盵10]維摩詰居士并無言語應答,卻已經(jīng)回答。這類似于儒家孔子“天何言哉”的觀點。在禪宗看來,語言只是一種途徑,不論如何應用,目的都是讓發(fā)問者自我了悟。但是沉默卻是對語言的消解,默然無言否定了言語,語言仍舊作為一種信息在傳遞著。事實上,禪宗想要在世俗中傳播是很難擺脫語言的。禪宗不僅不能舍棄語言,由于禪宗深入民間,所使用的語言更應是大眾化的語言。而《壇經(jīng)》的編纂者明晰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真如佛性的,這里存在一種張力和沖突。在語言之外,禪宗對行動很是重視。百丈懷海能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盵1]龐蘊居士認為“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盵1]通過《壇經(jīng)》中的語言可以看出,佛法不過是運水搬柴,平常道理,離開了世俗生活無佛可求,無法可成。以這樣的道理推論,禪師傳法的語言使用平常生活語言即可,大不必使用隱喻、機鋒等等。事實上,《壇經(jīng)》中的大部分語言的確是平常語言。慧能說“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轉經(jīng)?!盵4]結果法達大悟,涕淚悲泣言道:“七年被法華轉,已后轉法華?!盵4]慧能使用的言語也都是挑柴擔水者的言語,并不高深,也非拋棄俗世語言另建立一套佛家語言體系。法達大悟,是慧能與其對話的目的?;勰懿⒉幻孕呕蛞蕾囀褂脵C鋒、喝罵等形式。不論通過何種途徑,這些都是傳法的“方便”。在明確目的的前提下,“方便”可是多種多樣的,禪宗自然能夠和語言達成和解。
慧能和尚對悟性十分重視,他自言:“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盵4]慧能自身是頓悟成佛,他對后學弟子也是同樣的要求,頓悟成為慧能后繼者的“方便法門”。在《壇經(jīng)》中慧能常常使用類比來喻佛,他言道:“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盵4]一切的“光”都是由“燈”發(fā)出的,佛法的真如即是“燈”。因此,慧能又言:“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盵4]通過“光”能夠尋見“燈”,這里的“光”只是“燈”普照的惠施和尋找到真如實在的途徑,前者是佛法的展開,后者是佛法的接引。在《壇經(jīng)》的編纂者看來,這種語言是需要通過個人的悟性實現(xiàn)的?!秹?jīng)》中認為:“自行佛法,自作自成佛道。”[4]當后學弟子問禪師處求法,禪師才會言道佛門之中“無法可求,無佛可成。”“自修”是成佛的唯一法門,沒有悟性是很難意識到這些的。其實,“傳統(tǒng)的審美方式則是從人的主觀性出發(fā)對客觀對象進行審美,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11]一些學者認為,禪宗雖然“喝罵性”地使用語言,但是終究是與語言達成了和解。“不管是毫無邏輯的‘說’,還是問指答月的‘說’,亦或者是惜字如金的‘說’,甚或閉口不言,禪師們畢竟還是‘說’了?!盵12]“言說”之后帶來的必然邏輯結果即是學者通過自身的“悟”達到佛性。
“悟性”是成佛的關鍵,如何達到這個“悟性”的機緣,在《壇經(jīng)》及其后來者認為主要依靠師徒之間“對話體系”的建構來實現(xiàn)。如來禪、祖師禪、公案禪、默照禪等都是這種“對話體系”的重要表現(xiàn)。通過醍醐灌頂、富有深意的對話,使得發(fā)問者陷入沉思,開始思考。自我陷入沉思是“悟性”達成的第一步,體認到“言外之響,句里深鋒”才是目的。這種發(fā)啟悟性的案例甚多,如源律師問和尚是否用功于佛法,如何用功于佛法。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13]初入佛門的弟子不熟悉佛法,似乎都將佛法看得高深不可攀援,饑餓欲食,困頓欲眠不過是尋常道理,如何能夠是佛法?禪師通過這種“對話體系”所要達到的即是發(fā)問者的深思。佛法與尋常道理一般無二,在世俗的生活世界中完全能夠頓悟成佛?!皩υ捪到y(tǒng)”的構建表象為祖師禪和公安禪等,這里作為語言系統(tǒng)一部分的“對話”是目的達成的渠道,個體的了悟是需要實現(xiàn)的最終結果?!耙獏⑼腹?,必須先參透這層隱喻系統(tǒng)。”[14]隱喻蘊含在“對話系統(tǒng)”中,參透“對話系統(tǒng)”,找尋其“言外之意”成為禪宗傳法不照而宣的“方便法門”。禪宗弟子通過禪師的對話,放棄其對話的表面含義,尋找其中的真意和真諦成為意義解碼的共識。這種“言下見性”的獨特方式,“可以是當頭棒喝,甚至沒有語言——靜默。一顰一笑皆是禪,萬法心為宗?!盵2]心的體悟,心性的覺醒是從“語言”中解脫才能體認到的?!秹?jīng)》中有大量的偈語,通過這種頻繁的言說方式,語言的程式化和邏輯化被打破,悟性開始出現(xiàn)。
語言成為現(xiàn)實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佛法在世間傳播必然借助語言的力量。語言具有內在的規(guī)范性、邏輯性和語法理性、使用理性的存在,難以清楚表達信仰或與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以心傳心,雖然不立文字,《壇經(jīng)》的文字文本卻是存在,在弟子傳法過程中“言說”成為不得不出現(xiàn)的事實。禪宗消極使用語言,試圖打破語言的邏輯性、語法理性和使用理性。在《壇經(jīng)》的“對話體系”中,禪師的回答與弟子的發(fā)問往往不具有直接的邏輯相關性,即問東答西,問指答月,這需要發(fā)問者的自我沉思,通過悟性才能明曉這種“對話體系”的理論相關性。
參考文獻:
[1]單欣.語言與世界—《華嚴經(jīng)》語言哲學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王菲菲,梅珍生.《壇經(jīng)》哲學的語言觀探析[J].長江論壇,2014,(3):71-77.
[3]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M].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10冊.
[4]慧能.壇經(jīng)校釋[M].郭鵬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
[5]賴玉英.“普世價值”還是”共同價值”:論價值宣傳的策略性建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3):71-74.
[6]惠能.壇經(jīng)[M].尚榮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7]慧然.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M].大正藏:第47冊.
[8]蘊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M].大正藏:第47冊.
[9]劉大濤,袁義軍.亞里士多德的和諧美學思想[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2):56-60.
[10]秦萌.不二法門與禪宗參話頭[J].佛學研究,2014,(1):188.
[11]李子芯.論生態(tài)美學對傳統(tǒng)審美方式的超越[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1):77-80.
[12]莫照發(fā),王小華.論禪宗語錄中“不可說”的語言藝術[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4):3.
[13]徐琳.點石成金:禪宗語言的風格與智慧[J].中國宗教,2011,(5):55.
[14]張昌紅.禪宗公案、頌古隱喻系統(tǒng)初探[J].宗教學研究,201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