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棠詩歌的語言富有色彩感、層次感及畫面感。詩人通過運用具有色彩義的詞語,營造了孤寂幽冷的詩境,加深了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通過空間手法的運用,使詩歌具有了層次感;通過動景、靜景、動靜景相結(jié)合的描寫,使詩歌呈現(xiàn)出了蕭疏寂寥的畫面。
關(guān)鍵詞:許棠;詩歌語言;色彩感;層次感;畫面感
作者簡介:曹小燕,女,27歲,河南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01
許棠(822-?),字文化,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晚唐時期的一位詩人?!度圃姟肥珍浧湓姴⒕帪槎恚娋砹鹑辆砹鹚?,共計詩歌 155 首,除一篇為殘句外,其余皆為五七言律詩。許棠詩歌語言富有色彩感、層次感、畫面感,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1.色彩感
1.1善用帶有色彩義的詞語
許棠詩歌中常出現(xiàn)帶有色彩義的詞語,如“白”、“青”、“碧”、“黃”、“紫”等。其中,冷色調(diào)詞語(如“白”、“青”、“綠”等)出現(xiàn)得最為頻繁。許棠詩歌中冷色調(diào)詞語的頻繁運用,營造出了孤寂幽冷的詩境。如“青門無到客,紫閣有來鶯”(《題鄭侍郎巖隱十韻》),詩人通過“青門”的冷清與“紫閣”的生氣對比,展現(xiàn)了鄭侍郎居住環(huán)境的幽靜。又如“紫塞唯多雪,胡山不盡春”(《雁門關(guān)野望》),詩人通過布滿皚皚白雪的紫塞與了無生機的胡山描寫,抒發(fā)了登高遠眺時的孤獨感傷之情。
1.2善用強烈的色彩對比
許棠詩歌中能運用不同色調(diào)的詞語,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明了清晰的視覺觀感,從而加深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如“塹黑初沉月,河明欲認潮”(《早發(fā)洛中》),“黑”與“明”的強烈反差,使月沉河明的景象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更增添了一種幽寂冷清之感。又如“西出黃云外,東懷白浪遙”(《五原書事》),“黃”與“白”的色彩對比,讓我們仿佛看到了西北邊塞風(fēng)沙彌漫、奔騰的長江水滾滾東流的情景,從而更增添了一種蕭疏荒涼之感。
2.層次感
2.1由遠及近,由近及遠
許棠詩歌善用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手法。如“月隔明河遠,花藏宿鳥深”(《春夜同厲文學(xué)先輩會宿》),夜晚一輪皎月掛在天邊,遠處的明河似是被阻隔了一樣,顯得愈發(fā)遙遠。此時,近處的鳥兒也把自己深深地隱藏在花叢中夜宿。又如“殘日沉雕外,驚蓬到馬前”(《塞外書事》),遠處的殘陽在飛翔的雕鳥之外漸漸西沉,近處被風(fēng)突然刮過的蓬草飄落到了馬前。再如“棧底鳴流水,林端斂夕陽”(《過湍溝谷》),棧底傳來水流流動的聲音,落日的余暉散落在樹林中。
2.2由上到下,由下到上
許棠詩歌善用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手法。如“樹折巢墮鳥,階荒草覆蟲”(《經(jīng)故楊太尉舊居》),樹折木斷,鳥巢墜落,蟲子躲藏在長滿雜草的荒階上。又如“野蕨生公署,閑云拂印床”(《送李頻之南陵主簿》),再如“樹飛鸚鵡眾,川下鶺鴒疏”(《隴上書事》),山坡上綠樹蔥郁,鸚鵡在其間飛來飛去。山中的溪水潺潺流動,鶺鴒在空中自由翱翔。
2.3由外而內(nèi),由內(nèi)而外
許棠詩善用由外而內(nèi),由內(nèi)而外的手法。如“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過洞庭湖》),環(huán)視四周似是無路可走,一座山卻突然出現(xiàn)在了眼前。又如“石上吟分海,樓中語近天”(《贈天臺僧》),詩人的視角由海邊轉(zhuǎn)向樓中,突顯了海的廣闊和樓的高危。再如“曉林花落雨,寒谷鳥啼風(fēng)”(《奉天寒食書事》),樹林寒谷中,花落鳥啼。
3.畫面感
許棠詩通過嫻熟的靜景描寫、動景描寫、動靜景相結(jié)合等手法,描繪出一幅幅蕭疏寂寥的畫面。
3.1靜景描寫
許棠詩歌常通過靜景描寫來描繪畫面。如“風(fēng)收枯草定,月滿廣沙閑”(《送李左丞巡邊》),靜謐的夜,無風(fēng),草定,皎潔的月光靜靜地傾瀉在沙上。又如“城疊連云壑,人家似隱居”(《隴上書事》),山岡峰巒間,城堞蜿蜒,遙入云際;層層山坡上,點綴著稀稀疏疏的人家屋舍,白云繚繞,山色迷蒙,仿佛隱居一般。這兩句寫遠望之景,從靜態(tài)著筆,突出了隴原山地的地域特點。再如“閭里故人少,田園荒草深”(《冬杪歸陵陽別業(yè)五首》其一),重歸故里,已很少能看到故人的身影,田園里長滿了野草,一片荒蕪的景象。這兩句亦從靜態(tài)著筆,表達了詩人重歸故里時的落寞心境。
3.2動景描寫
許棠詩歌也常通過動景描寫來描繪畫面。如“馬行高磧上,日墮迥沙中”(《邊城晚望》),馬兒在沙漠中行走,落日漸漸消失不見。通過動態(tài)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邊塞荒漠的廣袤無垠。又如“云勢崩騰時向背,水聲嗚咽若東西”(《過分水嶺》),多變的云時升時降,既相向又向背,嶺下水聲似為惜別而嗚咽。通過動態(tài)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隴山一帶的自然環(huán)境及詩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再如“聽鶯離灞岸,蕩槳入陵陽”(《送李頻之南陵主簿》),(李頻)在鳥兒的鳴叫聲中離開了灞水之岸,蕩槳駛進了陵陽。
3.3動靜景相結(jié)合
許棠詩也較多通過動靜景相結(jié)合的手法來描繪畫面。如“蘭菊俱含露,杉梧為奏風(fēng)”(《題李昌符豐樂幽居》),靜態(tài)的蘭菊和動態(tài)的杉梧,動靜景結(jié)合,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面。又如“地出浮云上,星搖積浪中”(《宿靈山蘭若》),再如“落石泉多咽,無風(fēng)樹盡閑”(《貞女祠》)。
晚唐詩人許棠流傳下來的詩歌雖然并不多見,但詩人善于把握景物的色彩,能夠嫻熟地運用空間手法及動、靜景物的描寫手法,使得詩歌語言富有色彩感、層次感和畫面感,在晚唐詩壇上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
[2]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陳伯海.唐詩匯評[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梁德林.意象與主題[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
[5]聶樂根.許棠生平及其詩歌考論[D].碩士,湘潭:湘潭大學(xué),2002.
[6]王宇.許棠及其詩歌研究[D].碩士,黑龍江:黑龍江大學(xué),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