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課具有培養(yǎng)大學生品德的重要功能。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手段單一、內容枯燥而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應當整合學校及社會的實踐教學資源進行情境化實訓,同時創(chuàng)新課堂,構建項目教學體系,并銜接課內與課外,實現(xiàn)跟蹤式教學和全程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改革
一、 引言
高校的思政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也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為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偏重于講授、分析、推理、演繹,缺乏對學生的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也難以保證。所以,為了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目前全國范圍內的高校都在進行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在此,結合時代特點、現(xiàn)實需要,并參照國內其他院校的改革經驗以及我校思政課開展的現(xiàn)實情況,提出幾點思考意見,和大家共同商榷。
二、 高校思政課教學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
從目前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基本上學生上思政課“來了也可以不聽”的情況,早就不是什么不能說的秘密了。每次思政類的教師培訓,都會聽到很多關于現(xiàn)在課難上、學生難帶的抱怨。就連在復旦大學這種重點高校,在面對“如果你是復旦校長,你想做什么?”的提問時,都有學生會說“我想取消思政課”。這種回答會讓每個從事思政教學的高校教師寒心大于尷尬。那么,思政課到底怎么了?或者說,學生到底怎么了?為什么不喜歡上思政課?這是我們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應該說,從大學思政課的設置來看,主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職業(yè)素養(yǎng),從而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符合國家、社會與個人三者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受傳統(tǒng)的中學政治教學模式影響以及具體的教學條件如師資水平、教學設備等的限制,很多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仍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手段單一,空泛的理論講授往往與實際脫節(jié),讓學生感覺枯燥、難懂,從而失去學習興趣,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效果。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由于入學門檻相對較低、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注意力比較分散,所以如何引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可謂難上加難。例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本人曾經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講述“一國兩制”的提出過程,并反復強調這一創(chuàng)舉最早是用來解決臺灣問題的,但是考試的時候仍然會有學生認為“一國兩制”僅與香港、澳門有關,因為他只對于課堂上所放的香港、澳門回歸視頻記憶猶新。所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要大膽創(chuàng)新,切實改進傳統(tǒng)教學的重灌輸輕內化、重認知輕體驗、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探索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的教學新模式。
三、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思考
目前,部分高校已經形成了一批比較有影響的思政課改革成果,如清華大學推出“一對一”師生交流模式,大連理工大學推出“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南京師范大學采取“網(wǎng)絡授課、 課堂互動”的O2O時髦手段上課等。這些教學改革雖然具體的實施過程各異,但是又具有共同的特點: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科學利用有利的課程教學資源,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所以,借鑒上述教學改革的經驗,對于今后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提出以下幾點參考意見:
(一) 整合學校及社會的實踐教學資源,開展情境化實訓。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于思政課實際效果的取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網(wǎng)絡時代,資訊的便捷使得大學生具有更強的自主意識,這就使得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很難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對于高職學生而言,由于在注意力及理解能力上相對于本科學生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對理論本身的接受程度更加弱,導致很多學校思政課的教學成為老大難。針對這種情況,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于2005年創(chuàng)建了全國首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訓平臺,把高職大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要點,經過高度概括提煉,以圖片、文字、視頻課件等形式通過聲、光、電的手段立體化展示出來,從而達到了一看便懂、一見便知的實訓效果。由此,我們可以從中借鑒經驗,致力于思政課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即使不形成這種規(guī)?;膶嵱柶脚_,也可以在現(xiàn)有基礎上建立更加多樣性的實訓基地,并提供必要的學時和經費來切實有效地組織實踐教學,從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真正使他們在實踐中有所感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 創(chuàng)新課堂,構建項目教學體系,實現(xiàn)立體化教學。現(xiàn)有思政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那么近又那么遠”。“近”是指與書本的距離過近,甚至恨不得能將書上的內容全部都背下來。而事實上,書本只是在“拋磚引玉”,它列出學生應該思考的問題,并明確思考的大致方向,至于具體的細節(jié)及理解“不在書本內而在書本外”,實踐是對書本內容最好的詮釋。所以,這種過于依賴書本導致的問題就是“那么遠”,學生讀了等于沒讀,學了等于沒學,永遠離教學目標那么遠。因此,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式至關重要。比如關于法律部分的講授,一定要突出案例教學,因為書本知識都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如果沒有具體法律條文和案件的輔助,根本無法理解那些孤零零的規(guī)定。而且法律強調的是實用性,僅靠這些原則你無法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所以需要根據(jù)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困境,來引入一些相關的具體法律來講解,如婚姻法、繼承法、勞動合同法等,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其法律素養(yǎng)。此外,還需引入項目教學法,以活動體驗為基礎,以內化生成為目的,根據(jù)課程教學要求,精心設計課堂主題,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實訓項目,如演講、模擬法庭、趣味游戲等,通過學生參與活動、分享體驗,教師對話點撥,來達到感悟道理、升華認識的教學目的。至于具體的項目選擇及參與人員,可以充分賦予學生自主性,讓學生自己從項目中挑選想要參加的部分,并尋找合作伙伴,然后利用課后時間來溝通、演練并向老師咨詢,課堂上進行展示,從而使課堂為老師和學生所共同擁有,改變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
(三) 銜接課內與課外,實現(xiàn)跟蹤式教學和全程教育模式。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化、長期化的工程,僅靠課堂的教學時間,遠遠不能完成教育的最終目標。所以,近年來許多高校的思政課改革都致力于銜接課內和課外,打造包含課前調研、課堂教學和課后追蹤輔導的全程教學模式。如清華大學的“一對一”教學、大連理工大學的“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模式以及南京師范大學的網(wǎng)絡教學、東北師范大學的“雙導師”等,都是如此。鑒于此,在教學活動中,應強化課外教學對課內教學的輔助和深化作用,在“大班授課”條件下,為了保證學生能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消化和吸收,可以通過組織教師寒暑假課前調研、委托輔導員課后組織小班討論以及聘請相關專家舉行講座、建立馬列協(xié)會等理論社團來進行自學等方式來形成合力,鞏固教學實效。此外,打造完善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溝通也是今后思政課教改的大勢所趨。
四、 結語
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就是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重新樹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并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和教學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尤其是在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要適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要求,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手段融入思政課堂,通過直觀、形象、有趣的互動式講解和交流,真正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 李夢云,王向東.高校思政課開放式教學模式探索[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6):105-108.
[2] 黃春芳.多元社會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理性思考[J].文教資料,2015(02):131-132.
[3] 許艷麗.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回顧[J].教育教學論壇,2016(51):101-102.
作者簡介:
孫晶,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