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公共產品供給真的能減少中國農村瞬時貧困嗎?

2018-02-02 18:09:12劉成奎任飛容王宙翔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8年1期
關鍵詞:公共產品

劉成奎+任飛容+王宙翔

摘要 公共產品對農村減貧具有一定效應,而農村貧困分為慢性貧困與瞬時貧困兩類,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瞬時貧困的效應如何?本文分析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的農村家庭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中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確實改善了農村貧困狀況,但是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改善效果并不明顯。通過分位數(shù)回歸模型,利用2009年CHNS 的1 657個農村家庭數(shù)據,實證分析了公共產品供給對不同分位點下的農村家庭和農村貧困家庭瞬時貧困的影響發(fā)現(xiàn):非貧困家庭的存在攤薄了貧困家庭從公共產品中所得的減貧效應,實施瞄準式的精準扶貧必要而且迫切;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貧困家庭瞬時貧困和慢性貧困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第一,通信信息服務顯著降低了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和慢性貧困。第二,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減少了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但對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并沒有顯著作用。第三,教育和基礎設施會提高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同時會增加瞬時貧困成分占總貧困的比重,但會減少陷入慢性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成分。與東部地區(qū)相比,通信信息服務對中西部地區(qū)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以及教育對中西部地區(qū)慢性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都有更好的減貧作用,但是基礎設施對中西部地區(qū)農村慢性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的減貧作用要低于東部地區(qū)。為了有效地降低瞬時貧困:①要強化通信信息服務的提供,特別是互聯(lián)網服務的普及;②要加強農村家庭醫(yī)療衛(wèi)生專項供給,提高貧困家庭的醫(yī)療報銷比例;③要強化農村地區(qū)的基礎設施供給,特別是農村自來水和排污設施的建設;④完善中西部地區(qū)的教育,加強對農村貧困家庭的職業(yè)技能培訓。

關鍵詞 公共產品;瞬時貧困;慢性貧困

中圖分類號 F812.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8)01-0102-11DOI:10.12062/cpre.2017091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扶貧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到2015年0.56億人,約減少了92.8%。但是2016年底仍有4 335萬貧困人口,其中因病返貧、因災返貧占相當大比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部農村貧困家庭中僅有17%是持續(xù)性貧困,而60%以上則是新增貧困家庭,較高的貧困流動性成為了精準扶貧的主要障礙。許多農村家庭因疾病、高等教育、失業(yè)、突發(fā)事故、意外災害等負向收入沖擊而陷入暫時貧困狀態(tài),具有很強的異質性。與周期較長且廣為關注的慢性貧困相比,瞬時貧困①周期較短,原因多樣,并未得到足夠關注,極有可能跌入慢性貧困,加劇農村貧困狀況。如何準確識別這些異質性的瞬時貧困家庭是精準扶貧行動的關鍵與難點。從增強其發(fā)展能力的角度出發(fā),由“輸血式”扶貧轉為“造血式”扶貧是必然的政策選擇,為此強化公共支出、增加合適且必需公共產品的供給是消除農村瞬時貧困的合理結果。而現(xiàn)有有關貧困的諸多研究成果中,雖然公共產品供給都是政府消除農村貧困的重要政策建議,但是關于公共產品供給對瞬時貧困、慢性貧困的效果究竟如何的成果并不多見。本文基于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的農村家庭數(shù)據,從貧困家庭特別是瞬時貧困家庭的異質性角度出發(fā),討論政府公共產品對農村瞬時貧困家庭的受益情況,以期精準扶貧“落實到戶”政策可以更好地執(zhí)行。

1 文獻綜述

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扶貧效果的研究大體上是沿著貧困的界定、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扶貧的影響機制與影響效果等幾條主線展開的。

1.1 貧困的界定與分類

貧困群體可以被分解為不同的貧困人群[1],例如慢性貧困和瞬時貧困[2]。瞬時貧困是短期內由于意外負收入(消費)沖擊陷入貧困[3]。國內外學者對于中國的瞬時貧困狀況看法不一。有些認為中國瞬時貧困占比較高,已成為現(xiàn)今政府反貧困政策的主要制約因素[3-4]。與之相反的觀點則是,慢性貧困仍然占貧困的主要地位[5-6]。

與教育、醫(yī)療等公共服務相比,財產等物質資本的波動對瞬時貧困影響更為顯著[4],但是耕地的增多會加劇瞬時貧困狀況[7]。盡管外出務工,參與非農工作有利于減少瞬時貧困[8],但農民工失業(yè)返貧現(xiàn)象也隨之加劇[9]。

1.2 公共產品對減貧的影響效果

許多研究都關注公共產品供給對減貧的效果。公共產品對貧困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提高貧困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率與增強貧困地區(qū)人口發(fā)展能力等渠道來降低貧困發(fā)生率[10]。對其效果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分為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兩個層面。

第一,公共產品供給對減少農村(瞬時)貧困的顯著積極作用。政府的公共支出減貧效果顯著[11-12]。美國政府的教育、醫(yī)療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降低了南部地區(qū)持久高貧困縣的貧困率[13]。瞬時貧困與慢性貧困扶助有所不同,馬達加斯加農村地區(qū)現(xiàn)金轉移支付、短期信貸等短期扶助造血功能對瞬時貧困減貧更為顯著[14]。對于小農經濟而言,政府促進農業(yè)生產率提高,增加農民市場準入途徑更有利于減貧[15]。

在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扶貧位于倒“U”型曲線右側[16],政府公共支出仍然是減貧的主要支柱。但是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會產生結構效應[17],各項公共支出的減貧效應排序為:農業(yè)性公共支出>社會救濟支出>基本建設支出[18]。只有區(qū)劃細分、因地制宜,滿足農村貧困地區(qū)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才能更好發(fā)揮公共品的減貧效應[19]。在印度貧民窟,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供給有顯著的減貧效應[20]。而中國農村地區(qū),政府提高農民的集體行動能力,更有利于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提高貧困群體的自我發(fā)展能力[21]。教育,特別是目標明確的教育支出,例如成人教育或技能培訓,扶貧效果更為顯著[22]。對低收入群體而言,社會保障性的公共服務政策減貧效應也相當顯著[23]。

第二,公共產品供給對減少農村(瞬時)貧困的不顯著作用。貧困人口的衛(wèi)生和教育負擔漸重,對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提出了嚴重挑戰(zhàn)[24],同時銀行以及金融行業(yè)的發(fā)展對于減少貧困和不平等并沒有發(fā)揮作用[25]。當前中國公共轉移支付對減少瞬時貧困脆弱性的效果甚微[26],社會保障性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對貧困脆弱性影響水平也不突出[27]。貧困縣政府資源分配不平等,更傾向經濟發(fā)展而不是貧困需求[28],尤其是在長期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長期不足[29],使得公共產品難以有效發(fā)揮減貧作用。endprint

中國農村科教文衛(wèi)等公共品的減貧作用并不顯著[18]。Amit Thorat 等[30]指出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避免貧困,但并未表現(xiàn)出可以逃離貧困的作用。在西部貧困地區(qū),教育擴大了農村非農收入差距,推進教育普及必要且迫切[31]?;A設施、教育等公共服務供給不平等,在加劇收入不平等的同時,扶貧也收效甚微甚至惡化貧困[32]。除公共產品本身供給不足或城鄉(xiāng)不平等之外,貧困家庭自身發(fā)展意愿(能力)不足[33]也使得公共品扶貧效用不明確,低收入人群面臨外部沖擊時,能力投資不足,加重了貧困脆弱性[34]。

上述文獻關于政府公共產品供給或者公共支出的減貧效應研究十分豐富,但是在瞬時貧困研究方面不夠充分,所得結論對精準扶貧的現(xiàn)實解釋力度不夠。我們沿用Ravallion and Jalan[2]關于瞬時貧困指數(shù)的分解,嘗試著利用CHNS的農村家庭數(shù)據實證分析政府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貧困特別是家庭瞬時貧困的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非貧困家庭確實攤薄了貧困家庭從公共產品中所獲得的減貧效應,同時教育、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對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有著奇異的正向作用,為精準扶貧提出了進一步的新思路。

2 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瞬時貧困的現(xiàn)狀

我們利用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的微觀家庭數(shù)據,來度量家庭的瞬時貧困現(xiàn)狀,以檢驗政府精準扶貧的成效。由于調查數(shù)據中間有過遺失增補,為了保持平衡面板數(shù)據,以及考慮到數(shù)據的時效性,我們選取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調查數(shù)據作為樣本,研究中國農村的瞬時貧困問題。該數(shù)據包含遼寧、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9個省份的3輪調查數(shù)據。在剔除掉有重要變量缺失的家庭之后,我們得到了一個有1 657個家庭的4 971個樣本數(shù)據。

2.1 中國農村家庭的貧困流動性

我們篩選出3輪均為調查對象的家庭,將家庭收入利用CPI平滑到2011年,并根據2011年貧困線2 300元/a劃分家庭是否陷入貧困,分析農村家庭的瞬時貧困狀況。中國農村家庭的(瞬時)貧困狀況見圖1與表1、表2。

由圖1與表1、表2可知,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在不斷改善,在樣本調查中,大部分家庭都處于非貧困狀態(tài)。對陷入貧困狀況的家庭而言,僅有一少部分家庭是長期經歷貧困的,大部分貧困家庭在經歷1到2次貧困之后,脫離貧困。以2 300元/a的官方貧困線為例,3輪調查之中從未陷入貧困狀態(tài)的家庭有804戶,占總家庭比重48.52%;而3次都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家庭僅有73戶,僅占比重4.41%(由于數(shù)據原因,我們暫不考慮中間未調查年份的情況);剩余47.07%的家庭則陷入1或2次貧困,即瞬時貧困。在1.25美元/d的貧困線下,慢性貧困的比重為7%,約54.74%的家庭僅會經歷1~2次貧困。在2美元/天的貧困線下,連續(xù)3次陷入貧困的家庭占總家庭的比重為17.92%,而62.58%的家庭只會陷入1或2次貧困。

表3的貧困轉移矩陣表明,經濟的發(fā)展對農村減貧有一定效果。在2 300元/a國家貧困線下,2009年有29.03%的貧困家庭脫貧,同時有7.36%的非貧困家庭陷入貧困,則2009年新增貧困家庭占2009年當年貧困家庭的41.2%①;2009—2011年有11.71%的貧困家庭脫貧,同時有10.38%的非貧困家庭陷入貧困,則2011年新增貧困家庭占樣本貧困總家庭的62.8%。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1.25美元/天貧困線下,2009年新增貧困家庭占當年樣本貧困家庭的比重為34.6%,2011年則為56.8%。在2美元/天的貧困線下,2009年新增貧困家庭占當年樣本貧困家庭的比重為18.8%,2011年則為37.3%。由此可知,隨著貧困線標準的提高,每期新增貧困家庭占比呈現(xiàn)遞減趨勢,因為貧困線提高后,貧困家庭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其中在較低貧困線標準下依舊處于貧困的家庭,需要外部強大推力才能擺脫貧困的泥淖。

2.2 中國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成分分解

根據Ravallion[1],我們在上文將貧困分解為“在一定時間段內一直經歷貧困的家庭或個人”的慢性貧困(chronic poverty),和“在一定時間段內只有部分時間經歷了貧困的家庭或個人”的瞬時貧困( transient poverty)。但這種劃分方法僅僅考慮貧困時間的長短而忽視家庭貧困的嚴重程度,因此我們同時采用Ravallion and Jalan[2]關于家庭總貧困指數(shù)分解為瞬時貧困指數(shù)和慢性貧困指數(shù)的方法,綜合考慮中國農村家庭的瞬時貧困狀況。

(1-[SX(]yitz)2是貧困距的平方,可以對收入遠低于貧困線的人賦以更大的比重,更好地表示農村人口的貧困強度以及貧困嚴重程度。

yTi是永久性收入,用家庭i在整個觀察時期的收入的平均值來代替。

表4顯示,無論在何種貧困標準下,在中國貧困家庭中,慢性貧困占比都較低,而瞬時貧困占比分別占到70.98%、68.9%、57.45%,說明中國農村家庭中瞬時貧困問題較為嚴重,而在這些瞬時貧困家庭中,新增貧困家庭的貢獻比較突出(見表3)。

此外,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尤其是城鄉(xiāng)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了較大提升[35]。利用2009年數(shù)據計算得到的公共服務指數(shù)①(包括社區(qū)教育指數(shù)、通信信息指數(shù)、環(huán)境衛(wèi)生指數(shù)、社會服務指數(shù))與瞬時貧困指數(shù)的擬合圖(見圖2),卻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擬合度并不理想,這說明公共服務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的影響還存在其他重要影響因素,如家庭因素等。

3 實證分析

前面就公共產品供給對瞬時貧困的影響進行了理論分析,而中國公共產品供給對瞬時貧困的實際影響效應仍有待具體數(shù)據的檢驗。

3.1 數(shù)據與變量說明

本文采用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數(shù)據庫來分析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的影響。因變量采用瞬時貧困指數(shù)、慢性貧困指數(shù)與瞬時貧困指數(shù)占總貧困指數(shù)比重來分別衡量(見表4),自變量選擇CHNS中以下指標來衡量(見表5):endprint

(1)戶主家庭特征變量:主要反映戶主個體信息,包括戶主性別、年齡、婚姻、是否為漢族、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工作、工作單位性質以及家庭人口規(guī)模等。

(2)家庭信息來源:主要反映政府通信信息服務水平,包括居民戶是否擁有彩電、電腦、電話等。

(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變量:主要反映政府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包括是否通自來水、是否有沖水廁所、戶主是否有醫(yī)療保險等。

(4)家庭收入變量:主要反映家庭短期收入水平,包括工作收入和各項政策性補助(含政府給予的補助收入,即撫恤金、養(yǎng)老金收入以及“獨生子女”補貼等政府公共轉移支付)。

(5)家庭貧困變量:主要反映家庭是否貧困,將家庭工作收入(指家庭收入減去各項政策性補助后的收入)用CPI指數(shù)平滑到2011年,以2011年當年的貧困線2 300元/年為衡量標準,若家庭工作收入低于該貧困線則認為陷入貧困,取值為1,否則為0。

如表5所示,我們將樣本分為非貧困樣本和貧困樣本,其中貧困樣本分為瞬時貧困樣本和慢性貧困樣本。由t檢驗可知(由于t檢驗結果繁雜,本文只匯報最后結論,而略去具體結果),與慢性貧困家庭相比,瞬時貧困的家庭戶主更多表現(xiàn)為男性、漢族、處于已婚狀態(tài),瞬時貧困家庭主要從事非農職業(yè),收入來源途徑較多,擁有更高的家庭收入。與瞬時貧困家庭相比,非貧困家庭也表現(xiàn)出同樣的特征,顯然這些特征表現(xiàn)出更高的益貧性。

根據t檢驗可知,與貧困家庭相比,非貧困家庭享有更多教育、醫(yī)療、通信信息、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將瞬時貧困家庭分別與慢性貧困家庭和非貧困家庭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教育有助于瞬時貧困的緩解,其中高中、大專及以上教育水平對瞬時貧困家庭更為有效。與幾近全面覆蓋的合作醫(yī)療相比,擴大免費醫(yī)療對瞬時貧困的影響更為顯著。電腦、電話、電視等通信信息服務的提供也有助于瞬時貧困的緩解。政府的公共轉移支付對瞬時貧困也有顯著作用。更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助于減少瞬時貧困,同時對慢性貧困也有同樣的效果。

3.2 實證分析

本文使用分位數(shù)回歸模型,以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慢性貧困指數(shù)、瞬時貧困指數(shù)占總貧困指數(shù)比重為被解釋變量,分析家庭的公共產品供給(公共產品供給變量使用中間年份2009年的家庭數(shù)據)對家庭貧困指數(shù)的影響。

3.2.1 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實證分析

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實證分析的基本模型為:

其中,TPi表示農村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χi表示家庭收入、人口規(guī)模和戶主工作等變量。Edui表示家庭教育水平,即戶主的受教育程度;Insi表示家庭享有的醫(yī)療水平,即戶主是否有醫(yī)療保險;Comi表示家庭的通信信息水平,家庭是否有電腦;Infrasi表示周邊基礎設施,自來水管道和排污設施等。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成分影響的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在不同分位點上,公共品對瞬時貧困的影響在農村家庭和農村貧困家庭之間有較大差異。

家庭人口規(guī)模幾乎都會顯著增加家庭的瞬時貧困,這說明人口負擔即非勞動力的增加,不利于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家庭工作大都會顯著減少家庭的瞬時貧困,在各個分位點上,家庭工作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的減貧作用要高于農村貧困家庭。農村家庭收入會顯著減少農村家庭瞬時貧困。

家庭受教育程度顯著減少農村家庭的瞬時貧困(除25%低分位點之外),隨著分位點的提高,教育減貧作用也隨之增強,由50%分位點的-0.000 7增加到75%分位點的-0.002 7。與之相反,教育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有著奇異的正向作用。在50%分位點,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個單位,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也隨之提高0.001 7。

醫(yī)療保險幾乎都會顯著減少農村家庭與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隨著分位點的提高,這種減貧效應也在不斷增強。在每個分位點,醫(yī)療保險對于農村家庭瞬時貧困的減貧效應要優(yōu)于農村貧困家庭。醫(yī)療保險對于農村貧困家庭的親貧性并沒有想象中的良好。

通信信息服務,以電腦作為代表,幾乎都會顯著減少農村家庭和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隨著分位點的提高,這種減貧作用也有所增強。在各個分位點上,通信信息服務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的減貧作用要顯著優(yōu)于農村家庭。對農村貧困家庭而言,信息覆蓋的普及更有助于他們擺脫瞬時貧困。

基礎設施,以可沖水廁所排污建設和自來水管道建設為代表,會顯著減少農村家庭的瞬時貧困,隨著分位點提高,這種減貧效應不斷增強。但是基礎設施會反向增加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在50%分位上,基礎設施水平每提高1單位,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也隨之提高0.010 7。

3.2.2 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慢性貧困實證分析

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慢性貧困指數(shù)實證分析的模型為:

其中,CPi表示農村家庭慢性貧困指數(shù),χi表示家庭收入、人口規(guī)模和戶主工作等變量。Edui表示家庭教育水平,即戶主的受教育程度;Insi表示家庭享有的醫(yī)療水平,即戶主是否有醫(yī)療保險;Comi表示家庭的通信信息水平,家庭是否有彩電;Infrasi表示周邊基礎設施,即自來水管道建設等。實證分析結論見表7。

根據表7可知,家庭規(guī)模顯著增加了農村家庭與農村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隨著分位點的提高,增加作用越大。家庭工作和家庭收入都顯著降低了農村家庭與農村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隨著分位點的提高,家庭工作和家庭收入對慢性貧困的減貧作用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家庭工作和家庭收入更容易降低農村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

教育和基礎設施都顯著降低了農村家庭與農村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隨著分位點的提高,教育和基礎設施對慢性貧困的減弱作用也在不斷提高。同時,在各個分位點,教育和基礎設施對農村貧困家庭慢性貧困的減貧效應要高于農村家庭。但醫(yī)療衛(wèi)生對慢性貧困的作用并不顯著。endprint

通信信息服務,以電視為代表,顯著降低了農村家庭與農村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隨著分位點的提高,其減貧效應也在不斷提高。在50%分位點,通信信息對農村貧困家庭慢性貧困的減貧作用要高于農村家庭,但在75%的分位點卻低于農村家庭。這說明,農村貧困家庭慢性貧困指數(shù)較高的時候,信息獲取的減貧作用要低于正常家庭。

3.2.3 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占比實證分析

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占總貧困指數(shù)比重實證分析的模型為:

其中,TPPi表示農村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占總貧困指數(shù)比重,Xi表示家庭收入、人口規(guī)模和戶主工作等變量。Edui表示家庭教育水平,即戶主的受教育程度;Insi表示家庭享有的醫(yī)療水平,即戶主是否有醫(yī)療保險;Comi表示家庭的通信信息水平,家庭是否有電腦;Infrasi表示周邊基礎設施,即自來水管道建設。實證分析結論見表8。

表8結果顯示,家庭工作、家庭人均收入、家庭的教育水平、基礎設施和通信信息服務會增加貧困家庭瞬時貧困占總貧困的比重。因此,盡管表6分析結果顯示教育和基礎設施會增加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但由表8知,瞬時貧困指數(shù)占總貧困指數(shù)的比重也會增加,這亦會有助于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減緩貧困狀況。

3.3 穩(wěn)健性檢驗

由于貧困家庭樣本中公共產品供給對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的某些奇異反應,即教育和基礎設施會顯著增加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同時增加瞬時貧困指數(shù)占總貧困指數(shù)的比重。我們加入其他控制變量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其中,TPi表示農村家庭瞬時貧困指數(shù),χi表示家庭收入,人口規(guī)模和戶主性別、婚姻、民族、工作,以及是否是丘陵地區(qū)等控制變量。Edui表示家庭教育水平,即戶主的受教育程度;Insi表示家庭享有的醫(yī)療水平,即戶主是否有醫(yī)療保險;Comi表示家庭的通信信息水平,家庭是否有電腦;Infrasi表示周邊基礎設施,即自來水管道建設。Povertyi表示家庭是否是慢性貧困(累計陷入貧困3次)。依據貧困家庭樣本的分地區(qū)回歸結果見表9。

根據表9可知,家庭規(guī)模會增加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家庭工作和家庭收入則會減少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且在各個分位點上東部地區(qū)家庭工作和家庭收入的減貧效用要高于中西部地區(qū)。

教育會增加中西部地區(qū)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但當家庭陷入慢性貧困時,教育又會減少該家庭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且在中西部地區(qū),教育的減貧效用高于東部地區(qū)。通信信息服務會減少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而且中西部地區(qū)通信信息的減貧效用高于東部地區(qū)。基礎設施增加了中西部地區(qū)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但當農村家庭陷入慢性貧困時,基礎設施則會減少家庭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且東部地區(qū)基礎設施的減貧效用要高于中西部地區(qū)。醫(yī)療保險會減少農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在75%分位點,在東部地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的減貧效用高于中西部地區(qū)。

4 結論與建議

利用CHNS 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數(shù)據分析后發(fā)現(xiàn),農村家庭中的瞬時貧困不容忽視。即使在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取得較大成效的背景下,東部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之間農村公共品供給仍舊不均等以及對瞬時貧困的減貧效用也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教育和基礎設施對瞬時貧困有著反向增加作用,中國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家庭的瞬時貧困減弱也依舊未能達到合意的狀態(tài)本文中所稱“合意的狀態(tài)”是指政府公共品供給能有效地減少瞬時貧困,但事實上部分公共品并未能減少瞬時貧困。。

數(shù)據分析顯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顯著降低了農村家庭的瞬時貧困和慢性貧困。對農村貧困家庭而言,第一,教育和基礎設施都顯著降低了農村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以及陷入慢性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指數(shù),且慢性貧困的減貧效用高于正常農村家庭水平。但是教育和基礎設施會增加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成分,同時也會增加貧困家庭瞬時貧困占總貧困的比重。第二,醫(yī)療保險減少貧困家庭的瞬時貧困,但減貧作用要低于正常農村家庭水平,中西部地區(qū)低于東部地區(qū)。醫(yī)療保險對慢性貧困的效用并不顯著,并沒有臆想中“高度親貧性”。第三,通信信息服務顯著降低了農村貧困家庭的慢性貧困和瞬時貧困。對瞬時貧困的減貧作用要高于正常農村家庭水平,中西部地區(qū)通信信息的減貧效用高于東部地區(qū)。但對慢性貧困的減貧作用,在貧困家庭慢性貧困成分較高的時候,減貧作用要低于正常家庭水平。

由此,為了有效地降低貧困尤其是瞬時貧困,建議如下:①強化通信信息服務的提供,尤其是要降低互聯(lián)網使用費。家電下鄉(xiāng),網絡到村,推廣建設村級多媒體教室等,對貧困家庭開放網絡綠色通道,提供免費的公共多媒體資源等。②加強農村家庭醫(yī)療衛(wèi)生的專項供給,特別是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農村貧困家庭中免費醫(yī)療的普及。完善基層家庭信息的普查登記,建立醫(yī)療檔案的大數(shù)據平臺,提高對貧困家庭的醫(yī)療報銷比例,以及對于慢性貧困家庭的免費醫(yī)療,專病專治。③強化農村地區(qū)的基礎設施供給,推進農村自來水管道和排污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的健康狀況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在適宜地區(qū)推廣沼氣池等設施。④完善中西部地區(qū)的教育,尤其是強化中西部地區(qū)貧困家庭獲得自我發(fā)展能力的教育,提供盡可能多的受教育渠道,包括國民教育序列的教育以及針對性的職業(yè)技能培訓的教育,定期組織對農村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基本技能培訓,例如電腦使用、農業(yè)知識等多媒體共享資源學習,要充分發(fā)揮村干部尤其是大學生村官的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AVALLION M. Expected poverty under rishinduced welfare variability[J].Economic journal,1988, 98(393):1171-1182.

[2]JALAN J, RAVALLION M. Transient poverty in post reform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 26(2):338-357.endprint

[3]JALAN J, RAVALLION M. Is transient poverty different? evidence for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7, 36(6):82-99.

[4]WARD P S. Transient poverty, poverty dynamics, and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a balanced panel from rural China[J].World development, 2016, 78:541-553.

[5]WAN G, ZHANG Y. Chronic and transient poverty in rural China[J]. Economics letters, 2013, 119(3):284-286.

[6]章元,萬廣華,史清華.中國農村的暫時性貧困是否真的更嚴重[J]. 世界經濟, 2012,35(1):144-160.[ZHANG Yuan, WAN Guanghua, SHI Qinghua. Is transient poverty really serious in rural China?[J].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2,35(1):144-160.]

[7]章元,萬廣華,史清華.暫時性貧困與慢性貧困的度量、分解和決定因素分析[J]. 經濟研究, 2013,48(4):119-129.[ZHANG Yuan, WAN Guanghua, SHI Qinghua. Chronic poverty and transient poverty in rural China: decomposition and their determinant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3,48(4):119-129.]

[8]羅楚亮.農村貧困的動態(tài)變化[J]. 經濟研究, 2010,45(5):123-138.[LUO Chuliang. Poverty dynamics in rural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5(5):123-138.]

[9]趙曼,程翔宇. 勞動力外流對農村家庭貧困的影響研究——基于湖北省四大片區(qū)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16 (03):104-113,128.[ZHAO Man, CHENG Xiangyu.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abor forces outflow on rural family poverty: evidence from four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Hubei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6(3):104-113,128.]

[10]曾小溪,曾福生.基本公共服務減貧作用機理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 2012(12):91-94.[ZENG Xiaoxi, ZENG Fusheng. Research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J].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12(12):91-94.

[11]FAN S, ZHANG L, ZHANG X. Growth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J]. EPTD discussion papers, 2000, 55(125):417-419.

[12]林伯強.中國的政府公共支出與減貧政策[J]. 經濟研究, 2005(1):27-37.[LIN Boqiang.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5(1):27-37.]

[13]JUNG S, CHO S H, ROBERTS R K.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funding of poverty reduction programme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5, 94(3):653-675.

[14]THOMAS A C, GASPART F. Does poverty trap rural Malagasy households?[J]. World development, 2015, 67:490-505.

[15]ABRO Z A, ALEMU B A, HANJRA M A.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Ethiopia[J].World development, 2014, 59(3):461-474.

[16]RAVALLION M, CHEN S. 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 82(1):1-42.endprint

[17]曾松亭.貧困地區(qū)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特征研究[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6,27(3):47-49.[ZENG Songting. Studies on the requirement characteristics for rural public products in poverty stricken areas[J].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6, 27(3):47-49.]

[18]王娟,張克中.公共支出結構與農村減貧——基于省級面板數(shù)據的證據[J]. 中國農村經濟,2012(1):31-42.[WANG Juan, ZHANG Kezhong. Public expenditure structure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2(1):31-42.]

[19]匡遠配,汪三貴,陳紅穎. 區(qū)劃細分和貧困地區(qū)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向研究[J]. 開發(fā)研究,2005 (1):38-40.[KUANG Yuanpei, WANG Sangui, CHEN Hongying. Studies on administrative subdivision and the supply direc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J].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05(1):38-40.]

[20]PARIKH P, FU K, PARIKH H, et al. Infrastructure provision, gender, and poverty in Indian slums[J]. World development, 2015, 66(66):468-486.

[21]駱希,莊天慧.貧困治理視域下小農集體行動的現(xiàn)實需求、困境與培育[J].農村經濟,2016(5):80-86.[LUO Xi, ZHUANG Tianhui. The reality demand, dilemma and cultivat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collective action under the view of poverty control[J].Rural economy, 2016(5):80-86.]

[22]JUNG H S, THORBECKE E. The impact of public education expenditure on human capital, growth, and poverty in Tanzania and Zambia: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3, 25(8):701-725.

[23]盧盛峰,盧洪友. 政府救助能夠幫助低收入群體走出貧困嗎?——基于1989—2009年CHNS數(shù)據的實證研究[J]. 財經研究,2013,39(1):4-16.[LU Shengfeng, LU Hongyou. Could government assistance help the poor to alleviate poverty?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data of CHNS from 1989 to 2009[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39(1):4-16.]

[24]BANK W. From poor areas to poor people: Chinas evolving poverty reduction agenda: an assessment 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 research, 2009, 27(24): 333-335.

[25]SEVEN U, COSKUN Y.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duce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evidence from emerging countries[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16, 26:34-63.

[26]樊麗明, 解堊. 公共轉移支付減少了貧困脆弱性嗎?[J]. 經濟研究, 2014,49(8):67-78.[FAN Liming, XIE E. Do public transfers reduce vulnerability?[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4,49(8):67-78.]

[27]李齊云, 席華. 新農保對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shù)據的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 2015(7):46-54.[LI Qiyun, XI Hua. The impacts of new rural pension program on households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evidence from CFPS[J].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5(7):46-54.]endprint

[28]ROGERS S. Betting on the strong: local govern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hinas poverty count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4, 36:197-206.

[29]周才云,張毓卿. 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動因、困境與對策[J]. 經濟問題探索,2014(3):49-53.[ZHOU Caiyun, ZHANG Yuqing. The motiv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newtype urbanization[J].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4(3):49-53.]

[30]THORAT A, VANNEMAN R, DESAI S, et al. Escaping and falling into poverty in India today[J].World development, 2017, 93:413-426.

[31]李婷婷,郭沛,欒江,等.西部貧困農村地區(qū)教育與勞動力非農收入差距[J]. 經濟問題探索,2016 (8):142-149.[LI Tingting, GUO Pei, LUAN Jiang, et al. Education and the nonfarm income gap in western poor rural areas[J].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6(8):142-149.]

[32]MARINHO E, CAMPELO G, FRANA J, et al. Impact of infrastructure expenses in strategic sectors for Brazilian poverty[J]. Economia, 2017, 18(2): 244-259.

[33]慕良澤,姬會然. 農村富裕、中等、貧困三類群體思想觀念比較分析——基于河北省11個村330戶農民的調查[J]. 經濟問題,2013(2):75-79.[MU Liangze, JI Huira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oughts to the three kinds of rich, medium, poverty group in rural are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330 farmers of 11 villages in Hebei Province[J].On economic problems, 2013(2):75-79.]

[34]方迎風,鄒薇. 能力投資、健康沖擊與貧困脆弱性[J]. 經濟學動態(tài),2013(7):36-50.[FANG Yingfeng, ZOU Wei. Ability investment, health shock and poverty vulnerability[J].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3(7):36-50.]

[35]劉成奎, 王朝才.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標體系研究[J].財政研究, 2011(8):25-29.[LIU Chengkui, WANG Chaocai. Research on the equalization index system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J].Public finance research, 2011(8):25-29.]

[36]LEONARD I C. Contribution of ecotourism to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yanga, Zimbabwe[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 15(2): 87-92.

[37]WANG H J, LI D Y. Attitudes toward income inequality: perspectives from farmers living in a povertystricken rural area of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14(3): 159-166.

Can public goods provision really reduce the transient poverty in rural China?endprint

猜你喜歡
公共產品
兩型社會視角下中職教育免學費的必要性研究
教師·中(2016年10期)2017-02-07 03:35:40
公共產品消費視角下邊緣地旅游剝奪及其應對
論“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全球公共產品性質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3:42:40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問題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0:53:53
中國公共產品的國際戰(zhàn)略
經濟新常態(tài)下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研究
理論導刊(2016年9期)2016-09-20 13:57:26
財政分權對公共教育供給數(shù)量的影響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6:54:07
新形勢下PPP模式的問題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24期)2016-07-06 03:58:29
財務會計信息屬性的詰駁思辨
會計之友(2016年11期)2016-06-23 15:03:36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技術替代: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tǒng)為例
軟科學(2015年8期)2015-10-27 01:51:15
新源县| 左云县| 六枝特区| 鄂托克旗| 顺昌县| 威信县| 隆昌县| 松阳县| 民乐县| 宣城市| 东莞市| 黔西县| 平遥县| 宝兴县| 巩留县| 抚宁县| 永济市| 浑源县| 景宁| 连南| 陆川县| 安岳县| 竹山县| 平湖市| 饶阳县| 库尔勒市| 勐海县| 孟州市| 莱芜市| 武乡县| 吉安县| 宜兰市| 余姚市| 莎车县| 茌平县| 定南县| 治多县| 山阴县| 肇州县| 嵊泗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