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獻珍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以應試教育為主,其中語文課程的重點是傳授學生語文知識而忽略素質教育。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素質教育的推進,教育部提出了適合各年齡層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用以培育學生的能力,這就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在語文課程教學上,通過培養(yǎng)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健全人格和學習能力三個方面實現(xiàn)文化基礎、社會參與水平和自由發(fā)展能力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素養(yǎng);素質教育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觀念,確定了各個年齡層次學生應當完備的適宜其成長和社會進步需求的能力?!昂诵乃仞B(yǎng)”一詞源于西方,其內在包括各個學科范疇的知識、能力,還蘊含了學生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核心素養(yǎng)內涵包括文化基礎、社會參與水平、自由發(fā)展能力三個層次。新階段的初中語文課程,需要在課改的基礎上,將核心素養(yǎng)體系有機地融入到教學之中。下面將從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視角,探究如何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課改要求相融合。
一、提升學生文化基礎,培養(yǎng)其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
初中語文教學需要灌輸中華傳統(tǒng)文化底蘊與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fā)揮教科書范圍價值,引導學生從古典文學中發(fā)現(xiàn)國家倡導的道德品質與文化內涵。初中生剛剛開始形成獨有的審美觀,他們往往忽視內在美而關注外在美,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培養(yǎng)其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展現(xiàn)和諧價值觀的審美。
《秋天的懷念》一文是作家史鐵生寫來感念母親的文章,作者寫出了在自己人生最為波折的一段時期,母親的所作所為以及自己對母親的誤解,表現(xiàn)了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和贊美,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深深的懊悔。文章雖然樸實簡短,但是通過作者的真實體驗,表露出真實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體會母子之間的深情,理解母親對兒子深厚的愛。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這種文章更能夠引導學生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愛和付出,培養(yǎng)學生完善和諧的道德品質。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愛,還要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間的愛。《濟南的冬天》一文是老舍先生在濟南居住期間,感受到的濟南冬天的動人與美麗。文章雖短,但用輕快、自然的筆法描繪了濟南冬天的美麗,能自然地反映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學習這種類型的文章時,需要指導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麗,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并且,通過以上兩種文章的學習,可以教導學生將其寫作手法有機地運用到寫作之中。《秋天的懷念》是典型的舒情記敘文,學生可以學習其樸實、詳盡的記敘風格;《濟南的冬天》可以教導學生學習其描繪景色的手法。教師需要充分領會課本范文的內涵,引導學生將課本里的內容與自身的生活、學習、寫作等有機融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著重看中華文化底蘊的傳播,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而這往往是教師乃至學校容易忽視的部分。在課程過程中,教師必須能夠善于挖掘課本里有助于傳播科學精神的素材和范例,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進行獨立思考。在課堂上,既要充分利用課本,提高教材范文的利用率,還要敢于批判其中存在的問題,關注改革的前沿內容,主動引入教材外的內容,引導學生探索更優(yōu)質的資源,從而構建更為科學、適應本校學生的課堂教學體系,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二、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其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
語文課程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應試教育的目的上,要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先賢事跡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優(yōu)良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堅持品德教育是一直以來的教育改革目標和發(fā)展主題,語文課程改革必須符合這一發(fā)展趨勢與要求。
《黃河頌》采用象征的手法,頌揚了生生不息的精神,激勵國人如同黃河一樣剛毅堅挺,要在革命過程中,不惜一切代價,保衛(wèi)祖國。在學習這種類型文章時,教師需要介紹作者的背景資料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引導學生體會到革命黨人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的精神,得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體會到革命成功的來之不易以及自己的歷史使命。通過對語文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體會并深刻理解到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
創(chuàng)新思維在初中語文課上,就是經過對中外優(yōu)秀作品的學習,提高初中生對語言文學的思維與理解,要著重培育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與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水平與習慣,可以用討論的方法或者比較的方法,逐漸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如魯迅先生的《風箏》一文,文章通過對兒童往事的回憶,表達了自己對弟弟的愧疚之情與自身的深刻反思,進而通過弟弟的“全然忘卻”體會到國民對封建道德奴役的不覺醒,感到“國民性”改革任務的艱巨性。全文敘事敘議夾雜,明線和暗線交織,指導學生通過同一件事物從不同的角度領會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思路。
語文課程上的創(chuàng)新不能僅僅局限學生的創(chuàng)新,也在于方法的創(chuàng)新,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教師能夠嘗試在課堂中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水平、探索性能力,可以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既能夠深入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能夠理解創(chuàng)作人物的內涵與思想。如安徒生的代表作《皇帝的新裝》一文就比較適合進行角色扮演,可以適當選出4~6名學生,或者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更有利于體會到文中皇帝的昏庸丑惡,表達出孩子無私無畏、敢于直言的天真爛漫。
三、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和學習能力
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與交友意識不斷增長的階段,適應這一發(fā)展階段,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和社會、家庭有關的文章。教學中需要逐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聯(lián)系課本里的人物形象,培養(yǎng)學生完善健全的品格,要讓他們理解語文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完善的道德品格而非簡單的閱讀背誦。
健全的人格決定著學生能否正確認識自身,能否明確樹立個人奮斗目標。課文選擇了李大釗先生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這篇文章是用來激勵中華民族要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持下去,不拋棄,不放棄,要始終保持中華民族豪放豁達、雄渾壯闊的品格與氣勢。這同樣教育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雖然充滿了崎嶇與艱難困苦。但是,首先我們要擁有毫不氣餒的精神,堅信自己必將成功的決心;其次,我們要擁有堅強的毅力,在過程中絕不放棄,為了達成個人目標矢志不渝。初中生正處于人格的培養(yǎng)期,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成熟,在這一重要的成長階段,需要明確:成長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成績,也要培育健全的人格。學習這種類型的文章,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為了目標不斷奮斗,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擁有一個完善健全的人格。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边m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課堂上必須區(qū)別于以往的填鴨式教學,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必須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白灾鲗W習”的含義并不是“自由學習”,這是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下學習過程中有主見、有目的主動性行為,需要保證學生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教師要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指揮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取得自己所需求的知識,肯定正確的學習方法,去除錯誤的無效的學習方法。如學習沈復的《童趣》一文時,作品詳細描寫了兒時觀察蚊飛、觀察花臺草木等活動,表現(xiàn)了作者天真活潑的性格。學生通過對自己兒時游戲、娛樂的回憶,將自己最深刻的兒時回憶寫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學生互相批改作業(yè)的方式來達到互相進步的目的。將全班同學組成5~6個小組,每個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批改作業(yè),挑出錯別字、病句,對同學的文章給予評價。最后,由每個小組推薦一篇文章在全班范圍內朗讀評比,這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還能提高學生的興致以及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課堂學習的優(yōu)化,是課程內容、目標和方法等多層次的優(yōu)化,語文學科是實踐水平很高的學科,同時也是學好其它各門課程的根本。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改革,除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在課堂上還應著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質,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力與興趣,使其能夠得到適宜的、全面的、符合國家與社會要求的發(fā)展,達到語文課程設計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銀龍.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6).
[2]龍浩宇.初中語文教學中增強核心素養(yǎng)的嘗試[J].智能城市,2016,(11).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