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沁悅 , 馬 艷 , 劉誠潔
(上海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上海 20043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作了名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全面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經濟思想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被命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從研究主體來看,十九大報告中的經濟新思想應屬于官方經濟學①官方經濟學指一定時期內,基于一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現狀和執(zhí)政黨的價值取向,由官方認可并獲得主流地位的經濟學說,它是一定時期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并為最高決策集團提供理論和輿論支持。范疇,是學界經濟學②學界經濟學的研究目標是探索和發(fā)現經濟運行中的規(guī)律與矛盾,并利用經濟規(guī)律以適應和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矛盾,主要進行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具有相對獨立的發(fā)展空間、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和相對穩(wěn)定的對策體系。學界經濟學一般具有思想上的多流派、研究上的多層面、看待問題的多視角等特征。研究與官方經濟學的辯證關系走向符合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關系的階段性成果。而要將這些經濟思想全面貫徹落實,并作為未來工作的行動指南,要求完善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這對學界經濟學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我們認為,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應在十九大報告的指引下,以學界研究為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來源。為此應首先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哪些與經濟有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二是官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形成的歷史與邏輯是什么?重點在于弄清這一過程中官方經濟學與學界經濟學研究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三是在弄清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礎上,如何建立完善的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即如何實現學界研究與官方指導的良性互動,并辨明實現這一基本原則的評判標準和具體實施路徑。為此,本文將依次解答上述三個問題,在闡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形成和發(fā)展路徑的同時,為完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研究提供建議。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框架,整體涵蓋了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內容。經濟思想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被梳理歸納為五大方面。
第一,闡明了中國繼續(xù)進行經濟建設的歷史新方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第二,指明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與學界研究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同時特別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雹芰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第三,在新時代和新矛盾論斷的基礎上闡明了新時代經濟工作的奮斗新目標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第四,指明了支撐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的五大基本經濟方略?;窘洕铰园ā皥猿忠匀嗣駷橹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fā)展理念、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⑥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第五,首次提出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六大戰(zhàn)略舉措。⑦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同時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在經濟建設具體工作方面提出了數十條新措施。
上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中央在選擇和提煉學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出的方向性判斷,是官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范疇。其重要來源是學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
學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創(chuàng)新土壤??v觀官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fā)展,每一次理論飛躍,都以學界豐富的研究成果為支撐。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這些重大戰(zhàn)略思想,無不建立在學界積極探索的基礎上。十九大報告中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來源仍然是學界的研究工作和理論創(chuàng)新。本文將從中國跨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論斷,新時代“兩步走”的戰(zhàn)略安排,新時代中國主要矛盾變化的論斷,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略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zhàn)略目標及其實現舉措的選擇等方面加以論述。
(一)學界“社會主義階段論”是新時代論斷及“兩步走”戰(zhàn)略安排的理論基礎
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歷史現實分階段進行。這一觀點與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相一致,學界在此總體方略下進行了具體研究。程恩富(1993)曾論述了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胡連生(2012)進一步指出,有必要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細分為前期與后期。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經濟文化顯示出新的特征,說明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后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流派之一的“資本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SSA)”學派將具體的資本主義制度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進行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將這一理論中國化后,用于分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SSA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大衛(wèi)·科茨(2015)指出,未來中國發(fā)展有三個可能的方向,即“延續(xù)的SSA”、“資本主義SSA”或“社會主義SSA”。在此基礎上,研究中國資本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CSSA)的代表性學者馬艷等(2016)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的走向,是由“混合所有制”中哪一種資本占主導地位決定的:如果私人資本占主導地位,則CSSA極大可能走向資本主義方向;如果公有資本占主導地位,則仍將堅定地走向社會主義的中高級階段。馬艷等的最新研究,進一步將社會主義走向明確為“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CSSA”。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現實,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時代”的論斷,并提出了新時代的分階段戰(zhàn)略目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同時,為保證前進道路的正確方向,十九大報告多次強調了走社會主義道路②“明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見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確保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做大做強國有資本等③“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yōu)做大”。見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觀點。
(二)學界對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總過程的矛盾分析是新矛盾變化論斷的理論支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起穩(wěn)居世界第二,經濟維持中高速增長,在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維持在高位;科技不斷發(fā)展,城鎮(zhèn)化率不斷提高。但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和矛盾,學界從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活動總過程中對新矛盾進行了研究和闡述。
從直接生產領域來看,學者從生產力發(fā)展的外延和內涵的角度、生產部門的結構性失衡角度等,闡明了中國經濟在生產效率、發(fā)展方式和創(chuàng)新力等方面的新矛盾。在生產力發(fā)展的外延和內涵問題上,學界指明,社會主義中國發(fā)展生產力,更重要的是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內涵式經濟增長”。馬艷(2009)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內涵式經濟增長”的定義,即科技進步條件下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勞動的復雜程度的提高,會帶來內涵的資本有機構成變化,從而帶動經濟“內涵式”的增長。同時多數學者指出,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本質是打破傳統(tǒng)的主要由生產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逐步邁入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并提出市場、政府和第三種力量(非正式關系)同時推動創(chuàng)新,即創(chuàng)新既要有市場創(chuàng)新,又要有政府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激勵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張來武,2011;洪銀興,2011;任保平和郭晗,2013;等等)。在研究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過程中,學界特別重視生產力發(fā)展與“生產的自然條件”,即經濟建設與環(huán)境承載力的矛盾。21世紀以來,對環(huán)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驗證研究十分豐富,眾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基本驗證了EKC在我國的存在性(陳華文和劉康兵,2004;穆紅莉,2008;符淼,2008;等等)。馬克思主義學者也對生態(tài)矛盾進行了豐富的研究,劉明遠(2006)指出應結合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建立生態(tài)政治經濟學,以解決追求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的環(huán)境問題。陳學明(2012)指出,資本由于其“增殖原則”,決定了它對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壞是無止境的。我們必須在充分認識資本與生態(tài)的矛盾對立的同時,分析兩者關系的復雜性。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基于生產過程、生產方式與制度安排等角度對經濟與生態(tài)的具體矛盾成因與解決方式進行了研究(楊志和王夢友,2010;謝富勝等,2014)。此外,學界還考察了生產的中觀和宏觀領域的結構性矛盾。部分學者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整體上存在“脫實向虛”、區(qū)域上存在“東快西慢”的問題(魯保林和易淼,2014;孫龍建,2015;安樹偉,2015;等等)。黃暉(2013)認為,制度因素在區(qū)域經濟增長差異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虛擬經濟發(fā)展如何更好地支撐實體經濟發(fā)展的矛盾關系上,何玉長(2013)談到,改革開放30多年快速發(fā)展之后的增速遞減并不意味著經濟走向衰退,實體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克服了虛擬經濟的風險,當前我們要正確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夯實實體經濟,促進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
從收入分配領域來看,學界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分配到的經濟成果不斷增長的同時,仍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尤其表現在普通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我國當前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財產性收入差距而非勞動收入差距(張宇,2011;衛(wèi)興華,2012;劉國光,2012;等等)。關于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及解決方案選取等問題,大量學者認為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是所有制關系的變革(程恩富,2012),具體原因是在國民產出的最終使用過程中投資比重過大、消費比重過低,勞動收入在功能性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過低并呈現下降趨勢(程恩富,2014;賈康和蘇京春,2015)。在解決途徑上,程恩富和劉偉(2012)特別強調,必須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在重視初次分配領域存在的根源性問題的同時,合理發(fā)揮政府再分配調節(jié)手段的作用。
從交換領域或資源配置手段的選取方面來看,學界關于政府與市場手段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問題的爭論從未停止。當前,學界大致有三類觀點。一類是部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者強調政府對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邱海平(2015)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存在低效率,甚至會出現無效的一面,因此,政府必須發(fā)揮重要作用。第二類觀點是西方新自由主張的市場決定論,認為只有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問題(張維迎,2015;吳敬璉,2015;等等)。第三類觀點是主張政府與市場可以共同作用于資源配置。其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認為在公有制為基礎的條件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fā)揮市場作用,也要發(fā)揮政府作用,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不意味著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就不發(fā)揮作用(胡鈞,2014;程恩富,2014;黎宏,2016;等等)。西方經濟學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普遍開始反思“小政府,大市場”的新自由主義思潮,重提“政府干預”的作用(羅伯特·希勒,2008;方興起和保羅·克魯格曼,2009;邁克爾·舒曼,2009)。當然學者們在政府作用的認識上存在根本性分歧,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政府宏觀調控應基于公有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主導作用,西方經濟學者更多強調政府干預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必要補充。
從消費領域來看,學界普遍認為,當前我國存在生產性消費占比過大、供給結構性不足和過剩并存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消費不足具有顯著的特異性,既體現出與別國相似的消費不足的一般規(guī)律,又體現出消費不足在中國的特殊規(guī)律,以及消費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洪銀興,2011;溫立武和譚順,2013;逄錦聚,2016;等等)。關于用何種理論來指導和解決當前消費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學界認為應選用馬克思的消費力理論而非經典經濟危機理論。當前中國的主要任務是滿足居民消費需求,著力培育廣大居民的消費力,同時關注人的發(fā)展(洪銀興,2011;逄錦聚,2016;譚順和郭乾,2017;等等)。近期,學界主要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消費需求擴張的問題,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有效釋放技術進步與消費需求互動效應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促進消費需求擴張(湯向俊和馬光輝,2016;朱富強和朱鵬揚,2016;金曉彤和黃蕊,2017;等等)。
正是基于學界豐富的現實分析與理論探索,十九大報告指明了我國當前發(fā)展階段的特征,即“我國經濟已經由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并基于我國總體上已經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特征和消費需求升級的角度論述了人民需要的維度變化,著重闡明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范圍“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指明了發(fā)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問題在經濟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包括“發(fā)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chuàng)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居住、養(yǎng)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從而得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論斷。
此外,學界研究闡明經濟過程中的新矛盾的同時,也從多角度多方面指出了解決矛盾的對策思路,十九大報告將其提煉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ōu)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fā)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chuàng)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xié)同發(fā)展的產業(yè)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三)學界理論爭鳴為新時代經濟建設的基本方略和具體舉措提供豐富營養(yǎng)
在應對和解決新矛盾的具體思路與對策方面,學界著力于從促進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變革兩方面著手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與官方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論斷相互聯系,進行了積極有效的辯論與爭鳴,從而為新時代經濟建設基本方略的制定以及具體實施措施的選取方面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
首先,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思想和舉措問題。2015年11月,習近平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同年12月指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①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見2015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自這一概念提出后,學界首先對改革的指導思想進行深刻研究。一種觀點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采用供給學派的相關理論來指導改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來實施改革(邱海平,2016;逄錦聚,2016;裴小革,2017;等等)。在學界爭鳴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非西方供給學派,更非新自由主義②“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
在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思想后,學界有的放矢地提出了改革的具體舉措。一是分析了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矛盾。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于供需不平衡,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供需錯配,傳統(tǒng)行業(yè)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較低,相關結構性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動力(裴長洪,2016;邱海平,2016;洪銀興,2016;等等)。二是闡明了供給側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堅持“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切實抓好“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持續(xù)不斷增加經濟的創(chuàng)新力(張晨,2016;邱海平,2016;洪銀興,2016)。三是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舉措。自供給側改革提出后,學界開始對不同領域的具體改革措施展開分析,如能源領域、農業(yè)、體育產業(yè)等(梁曉菲,2016;韓長賦,2016;李博,2016;梁樞和王益民,2016;等等)。
其次,關于如何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促進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問題。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即認識到了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指出國有企業(yè)改革無法回避產權制度改革問題(董輔礽,1987;童大林,1986;等等)。至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學界關于混合所有制的探討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經濟的模式選擇(周新城,1990;姚邁,1992;蔣一葦,1992;等等)。到1993年,中國社科院經濟學片課題組第一次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概念,認為非公有經濟在改革中表現出很強的活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多種所有權相互滲透,界限越來越模糊,很難再按所有制形式來劃分,更多的混合型產權結構將出現,并明確提出了要調整和改革所有制結構,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此基礎上,厲以寧(1994)提出并積極倡導國有企業(yè)股份制改革的具體思路,其后更多學者認為,混合所有制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兼容性要高于傳統(tǒng)的國有企業(yè),也更有利于企業(yè)經營績效的提升(許小年,1999)。
近年來,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現加速態(tài)勢,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學界研究也進一步推進,認為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為了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時能夠且必須更好地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以及促進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更好融合(周新城,2014;程恩富,2014;衛(wèi)興華,2016;劉鳳義等,2016;等等)。然而,在改革的具體方向上,學界有兩類不同的觀點。一類持“國有企業(yè)低效率論”,因此認為應在改革過程中弱化國有經濟地位。有學者片面地將“去產能”理解為對國有企業(yè)的私有化,大肆宣揚“國有企業(yè)低效論”。劉瑞明和石磊(2010)甚至宣稱“國有企業(yè)的效率低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以此為基礎論證國有企業(yè)存在雙重效率損失并拖累經濟增長。另一類堅決反對“國有企業(yè)低效率論”,認為應當在改革過程中強化國有經濟地位。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國有企業(yè)低效率論”完全忽視了我國的現實情況,基于國有企業(yè)的特質論證了“國有企業(yè)的效率低下并非一個不爭的事實”(劉國光,2007;左大培,2006;程恩富,2012;等等)。程恩富(2012)指出,國有經濟的整體高效已得到歷史的檢驗,重視經濟效率或績效不能限于局部效率和經濟效益,對國有經濟的局部低效和階段性虧損應作具體分析。張宇和張晨(2012)認為,進入新世紀以來,國有企業(yè)的經營效益明顯提高,國有資產和企業(yè)利潤均實現了較快增長,并提出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不斷深化是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朱安東(2016)指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不僅是憲法規(guī)定的,而且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物質基礎。針對上述學界討論,習近平(2016)強調了國有企業(y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并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是推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①“國有企業(yè)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yōu)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绷暯剑骸对谌珖鴩衅髽I(yè)改革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4日。。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十九大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的論斷,以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具體舉措等,均建立在學界豐富研究的基礎之上??梢妼W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是官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的土壤,沒有學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官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與基本方略,為我們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指引與方向,如何進一步采取舉措以應對和解決新矛盾,要求系統(tǒng)的經濟理論價值加以指導。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思想也是如此。從“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到實現“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的目標,需要全面完善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這要求我們正確把握學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官方經濟學的辯證關系。下文將從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原則、評判標準和具體實施路徑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基本原則是堅持官方指引與學界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學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研究與官方經濟學的辯證統(tǒng)一,二者具有共同的思想來源,存在不可分割的內在邏輯,均具有與時俱進的開放性特征。學界“解放思想,百花齊放”的研究爭鳴與理論創(chuàng)新為官方經濟學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與理論源泉;官方經濟學在秉承自身價值觀和執(zhí)政理念的基礎上對學界的理論進行進一步的抽象和凝練,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指引與治國方略,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必須堅持官方指引與學界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
首先,學界理論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應以官方的正確價值導向為指引。經濟學研究暗含一定經濟集團的利益取向,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特征。研究中必須把握為誰的利益研究、為誰的利益創(chuàng)新的問題。為此,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從理論實踐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必須時刻牢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始終是人民的經濟學,研究中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研究的目標是通過揭示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為“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背鲋\獻策。如果學界片面強調“研究獨立性”,偏離正確的價值取向盲目追求“創(chuàng)新”,則將導致方向性偏差。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身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要求批判地吸收各流派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將其納入自身的有機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西方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我國經濟學研究有了一定的滲入,一些經濟學研究者出現了認識偏差,在具體經濟實踐中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例如,前文闡述的對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國有經濟地位的正確認識上,對產權制度改革方向的選擇上等。出現這些偏差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是改革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必須付出的成本。只要牢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研究的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發(fā)現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解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的新矛盾必須堅持以有利于人民的方向,“不忘初心”,則上述偏差可以及時得到發(fā)現和修正。十九大報告中“新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出臺也證實了這一點。
其次,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基礎上,學界研究必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鼓勵爭鳴,勇于創(chuàng)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來源。如果學界研究一味強調“解釋”官方經濟思想和政策,則無法為官方經濟學提供豐富的思想來源和恰當的理論支持。這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不“跟風”,不“唯上”,不只對官方經濟思想和對策作辯護性的解釋,更應對經濟矛盾和經濟規(guī)律進行實事求是的研究,勇于指出官方經濟學在提煉學界觀點時出現的一些錯誤判斷和不足,才能真正促進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
(二)官方與學界良性互動的評判標準為是否與新時代基本方略保持一致
由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出發(fā)點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其對經濟過程中矛盾的認識和作用將與其他立場的經濟學必然不同,對經濟規(guī)律的認識和闡述具有新時代的歷史性特征,在利用經濟規(guī)律解決經濟矛盾的方向上也將有所變化。在評判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方向是否恰當時,應注意是否與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保持一致,具體標準是,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否有利于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強國”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加強對基本假定與研究范圍的分析與完善。
例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對人性的理解和對人的行為模式的假定上,應強化對“在歷史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制約中分析個體經濟行為”②林崗、張宇:《〈資本論〉的方法論意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個方法論命題》,《當代經濟研究》2000年第6期。這一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人性認識。認識到經濟活動中的人不僅僅是自私自利的“經濟人”,更有可能是“利己利他經濟人”或者“制度人”。如果秉承“自私自利的經濟人”假設,則經濟活動中人的行為模式僅僅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經濟建設不可能做到以人民大眾的利益為中心。重視歷史和邏輯均證明的經濟活動中的人更可能是“利己利他經濟人”或者“制度人”這一結論和研究出發(fā)點,研究通過怎樣的制度安排,保證促使人的行為動機從個人利益考慮轉向集體利益考慮,這樣才能解決現行經濟中的某些矛盾,真正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目標。
又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在研究范圍上應明確經濟規(guī)律的作用界限,反對和批判運用經濟規(guī)律分析一切社會現象的“經濟學帝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辯證法指出,經濟規(guī)律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特定經濟規(guī)律只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才能發(fā)揮作用;同一經濟規(guī)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揮的作用和結果均不同;經濟規(guī)律只有在經濟領域中才能發(fā)揮良好的作用,如果侵入不應由經濟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的領域,則會導致“異化”,產生不利于人民的后果,這要求我們在研究中明確經濟規(guī)律的作用界限。例如,有人用經濟學的成本收益法則來分析犯罪現象,得出犯罪是“經濟人”理性選擇的結論,提出由于打擊某些犯罪行為的成本高于收益,因此可以在一定界限范圍內容忍這些犯罪。鑒于此,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明確指出,對腐敗“要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這一論斷暗含了對某些學者利用經濟規(guī)律分析腐敗現象的批判。事實上,上述構建“經濟學帝國”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僅考慮了經濟成本,對社會成本的考慮嚴重不足,這是因為這些研究未能注意到經濟與社會的有機聯系,沒有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科學研究方法為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不僅不能構建“經濟學帝國”,還要對類似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結論作科學而嚴肅的批判。
第二,更好地實現“兩步走”的階段性目標,要求研究時著力把握建立在中國歷史與文化基礎上的中國現實。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的階段性目標是為“兩步走”的具體經濟工作和具體制度改革獻計獻策,從而緩和并解決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一項制度是否能有效發(fā)揮作用,受到社會整體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結構的制約,只有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歷史與中國現實,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變革。這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即唯物史觀與唯物辯證法相一致,這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鑒世界經濟理論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
(三)具體實施路徑是著力研究解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新矛盾與新問題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始終是開放和發(fā)展的理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也是如此。這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在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上,堅持“真理越辯越明”;在具體問題研究上,堅持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為更好地落實十九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五大戰(zhàn)略舉措獻言獻策。具體實施路徑上應著重分析和處理好以下五大矛盾:
一是著力研究和解決產權制度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矛盾,包括私有產權與公有產權制度的矛盾,以及公有產權及其具體實現制度的矛盾。認識到我國雖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但仍然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fā)展仍然不充分不平衡。因此,在基本產權制度的選擇上,要在“做大做強做優(yōu)國有資本”的同時,“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重點放在“引導”上,引導創(chuàng)新,引導競爭,為實現中國復興而服務。同時,不容回避我國公有資本產權實現制度本身也有內在矛盾,例如國有經濟在運營過程中的效率低下問題,著重分析問題的具體成因和解決方式。
二是著力研究和解決經濟發(fā)展失衡的矛盾,并以處理好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的矛盾為前提。在新時代新矛盾的背景下,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是在繼續(xù)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同時解決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戰(zhàn)略”,特別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等具體目標。這要求我們在研究中首先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矛盾關系,研究如何既“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加強政府的作用”。在明確二者職能分工的基礎上,遏制市場力量的不當擴張,促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同步平衡發(fā)展,“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提升就業(yè)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應對人口老齡化特征,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實現“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
三是著力研究和解決經濟發(fā)展與自然的矛盾。應按照不同群體的利益損益進行多角度研究,加強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對不同群體利益的不同影響,重視環(huán)境規(guī)制政策的“分配效應”,在政策分析上以有利于勞動者利益提升為主要導向。同時,推動綠色發(fā)展,著力解決突出問題,不僅要堅持未來的綠色發(fā)展,還要解決歷史生態(tài)“欠賬”問題,不僅要利用市場化手段,還要加強行政監(jiān)管。在研究中秉承為實現建設美麗中國服務的具體思路。
四是處理好中國國內經濟發(fā)展與國際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構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命運共同體?;舅枷胧羌纫鲃映袚袊谑澜缃洕l(fā)展中,作為整體上的大國強國的責任與義務;又要認識到我國從人均收入和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角度上來看的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地位。著力于研究如何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同時,更好地參與到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過程中,一方面使世界發(fā)展環(huán)境更有利于我國自身經濟建設,另一方面引導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進程,解決世界人民共同面臨的挑戰(zhàn),并為世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樣板。
五是著力解決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勞動者利益提升的矛盾。發(fā)展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最重要的是促進人民利益的提升。之所以將這一實施路徑放在最后,是因為在前述四大實施路徑中,均須強調矛盾解決過程中的勞動者利益提升方向。在此前提下解決好前述四大矛盾,第五大矛盾將迎刃而解。
中共十九大報告闡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基本方略、發(fā)展戰(zhàn)略和舉措為我們繼續(x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進取,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通過梳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可以看出,學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是十九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來源。在這一前進方向下進行具體的經濟建設,要求完善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因此必須處理好學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研究與官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引的內在聯系??傮w來看,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即學界理論證明與理論創(chuàng)新是官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來源,學界研究為官方理論提煉和提供現實依據、理論來源與對策建議,官方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抽象和提煉,并為學界指明研究立場與價值導向。在完善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道路上,應堅持官方指引與學界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的基本原則,即學界研究在堅持價值觀取向正確,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創(chuàng)新,為官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提供豐富的思想來源與創(chuàng)新土壤;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前進方向上,應注意是否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略保持一致,具體標準是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否有利于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強國”。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實施路徑是繼續(xù)為推動生產力發(fā)展與制度變革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集中力量研究和解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新矛盾與新問題。從而實現“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一切服從于能否真正實現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為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理論支持與建設方略。
[1]安樹偉. “一帶一路”對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及格局重塑[J]. 經濟問題,2015,(4).
[2]陳學明. 資本邏輯與生態(tài)危機[J].中國社會科學,2012,(11).
[3]陳華文,劉康兵. 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質量:關于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驗分析[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4]程恩富, 劉偉.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論解讀與實踐剖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6).
[5]程恩富,鄢杰. 評析“國有經濟低效論”和“國有企業(yè)壟斷論”[J].學術研究,2012,(10).
[6]程恩富. 完善雙重調節(jié)體系:市場決定性作用與政府作用[J].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11).
[7]程恩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多樣化創(chuàng)新的原則和思路[J]. 中國社會科學,2016,(11).
[8]董輔礽. 所有制改革與經濟運行機制改革[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3).
[8]方興起. 保羅·克魯格曼. 反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分析——一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解析[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4).
[10]韓長賦. 著力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中國農業(yè)會計,2016,(5).
[11]符淼. 我國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形態(tài)、拐點和影響因素[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1).
[12]何玉長. 實體近幾個阻退“唱空”中國的論調[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5).
[13]洪銀興. 科技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型經濟[J]. 管理世界,2011,(7).
[14]洪銀興. 準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與任務[J]. 中國工業(yè)經濟,2016,(6).
[15]胡連生.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劃分問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6).
[16]胡鈞. 正確認識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關系[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4,(7).
[17]黃暉. 中國經濟增長區(qū)域差異的制度分析[J]. 經濟地理,2013,(1).
[18]賈康,蘇京春. “十三五”:中國直面“中等收入陷阱”[J]. 人民論壇,2015,(9).
[19]蔣一葦. 關于企業(yè)改革的系統(tǒng)思考[J]. 中國工業(yè)經濟研究,1992,(4).
[20]金曉彤,黃蕊. 技術進步與消費需求的互動機制研究——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要素配置分析[J]. 經濟學家,2017,(2).
[21]厲以寧. 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yè)制度[J]. 理論學習與探索,1994,(2).
[22]李博. “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啟示——基于新供給經濟學視角[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2).
[23]黎宏.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歷史發(fā)展[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
[24]梁樞,王益民. “互聯網+”視域下體育制造業(yè)供給側改革研究——O2O商業(yè)模式的開發(fā)與應用[J]. 體育與科學,2016,(7).
[25]梁曉菲. 能源領域供給側改革與法治架構建立研究[J]. 中國能源,2016,(8).
[26]林崗,張宇. 《資本論》的方法論意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個方法論命題[J]. 當代經濟研究,2000,(6).
[27]劉國光. 關于分配與所有制關系若干問題的思考[J]. 紅旗文稿,2007,(12).
[28]劉國光.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6–18.
[29]劉瑞明,石磊. 國有企業(yè)的雙重效率損失與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2010,(1).
[30]劉明遠. 關于創(chuàng)建生態(tài)政治經濟學的思考[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06,(2).
[31]劉鳳義,崔學東,張彤玉. 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需要厘清的幾種基本關系[J]. 天津社會科學,2016,(1).
[32]劉謙,裴小革. 供給學派經濟學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辨析[J]. 學習與探索,2017,(2).
[33]盧映西. 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中外理論與政策——“中國經濟規(guī)律研究第22屆年會”綜述[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5).
[34]魯保林,易淼. 中國實體經濟的現實困境和發(fā)展出路——兼論錢荒[J]. 財經科學,2014,(3).
[35]羅伯特·希勒. 終結次貸危機:How today’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ppened and what to do about it[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6]馬艷. 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流地位及其創(chuàng)新[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5,(1).
[37]馬艷. 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證分析[J]. 學術月刊,2009,(5).
[38]馬艷,王琳,張沁悅. 資本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中國化探討[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6).
[39]馬艷,張沁悅,王琳,李韻,鄔璟璟. 中國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的六大核心關系研究[R]. 工作論文,2017.
[40]邁克爾·舒曼. 全球經濟衰退迎來轉折點?[J]. 海外經濟評論,2009,(38).
[41]穆紅莉. 北京市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分析[J]. 生態(tài)經濟(學術版),2008,(5).
[42]逄錦聚. 馬克思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原理及其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的現實意義[J]. 經濟學家,2016,(2).
[43]逄錦聚. 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2).
[44]邱海平.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新發(fā)展[J].理論學刊,2015,(9).
[45]邱海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3).
[46]裴長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標準化戰(zhàn)略[J]. 中國標準化,2016,(14).
[47]任保平,郭晗. 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創(chuàng)新驅動機制[J]. 學術研究,2013,(2).
[48]孫龍建. 我國促進實體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研究[J]. 改革與開放,2015,(12).
[49]湯向俊,馬光輝. 供給側改革與消費需求擴張[J]. 經濟問題探索,2016,(4).
[50]譚順,郭乾. 破解當前我國消費不足的治理困境——基于馬克思消費力理論的研究[J]. 經濟學家,2017,(5).
[51]童大林. 論社會主義聯合經濟——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研究之一[J].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1986,(6).
[52]衛(wèi)興華. 理直氣壯做強做優(yōu)做大國有企業(yè)[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1.15.
[53]衛(wèi)興華. 研究我國收入分配的新視角[N]. 光明日報,2012–10–30.
[54]吳敬璉. 中國經濟體制與發(fā)展模式轉型[J]. 新金融,2015,(5).
[55]溫立武,譚順. 關于中國當前消費不足治理理念轉變的思考[J]. 商業(yè)時代,2013,(31).
[56]許小年. 方案與國情[J]. 資本市場,1999,(3).
[57]謝富勝,程瀚,李安. 全球氣候治理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中國社會科學,2014,(11).
[58]姚邁. 關于股份制度的所有制性質問題[J]. 學術研究,1992,(4).
[59]楊志,王夢友. 綠色經濟與生產方式全球性轉變[J]. 經濟學家,2010,(8).
[60]張晨.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3).
[61]張維迎. 國有企業(yè)非改不可[J]. 資本市場,2015,(11).
[62]張來武. 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J]. 中國軟科學,2011,(12).
[63]張宇,張晨. 如何看待國有企業(yè)的效率[N]. 北京日報,2012–10–22.
[64]中國社科院經濟學片課題組.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思考與政策選擇[J]. 經濟研究,1993,(8).
[65]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課題組. 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fā)展報告2014[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5,(2).
[66]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課題組. 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fā)展報告2015[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3).
[67]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課題組. 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fā)展報告2016[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3).
[68]左大培. 市場失靈將醫(yī)藥行業(yè)引入“囚徒困境”[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06,(12).
[69]周新城. 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保證社會主義方向[J]. 經濟縱橫,1990,(4).
[70]周新城. 牢牢把握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方向——關于混合所有制經濟同基本經濟制度的關系的一點看法[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12).
[71]朱富強,朱鵬揚. 經濟增長的根源:投資推動抑或消費拉動——一個思想史的梳理和辨析[J]. 財經研究,2016,(2).
[72]朱安東. 國內新自由主義幾個錯誤論調[J]. 人民論壇,2016,(3).
[73]David Kotz. Terrence McDonough. Applying SSA analysis to China since 1978[R]. Presentation for Session“Economic Transformation,Capitalist Crisis,and Reforms in China”,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