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雨+梁正宇
摘 要:文章通過對趙蘿蕤《草葉集》譯本的細讀和文本分析,探討其作為知名翻譯家、教授對待翻譯的態(tài)度、標準和方法。她的態(tài)度是嚴謹且堅持;她一貫遵循的翻譯標準是忠于原著及具有高語言水平;她采用的翻譯方法是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及注釋法。
關鍵詞:趙蘿蕤;《草葉集》;翻譯藝術
一、 前言
趙蘿蕤是浙江籍著名翻譯家、學者,她以自己翻譯的文學作品參與了中國新文學體系的構(gòu)建,且為《草葉集》全文的第一位中文譯者,在中國近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翻譯追求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力求完美地再現(xiàn)原作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文章將從語言角度對趙蘿蕤的《草葉集》譯本進行研究,結(jié)合相關文獻和其生平,總結(jié)其翻譯藝術。此文章可為趙蘿蕤研究學者、文學翻譯研究者提供參考,并有助于高校翻譯教學的創(chuàng)新。
二、 趙蘿蕤譯《草葉集》研究
(一) 譯者趙蘿蕤的翻譯態(tài)度研究
1. 嚴謹?shù)姆g態(tài)度
趙蘿蕤在翻譯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體現(xiàn)在翻譯準備工作中。趙蘿蕤在著手翻譯《草葉集》之前,花了很長的時間并奔赴母校來搜尋與惠特曼和《草葉集》相關的資料進行研讀。她認為只有了解《草葉集》及作者的思維習慣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翻譯作品。
二是體現(xiàn)在翻譯作品中。從其翻譯的《草葉集》中可以看出,趙蘿蕤堅持實事求是地將原文翻譯出來,不受當時中國人民對一些問題接受程度的影響,也不添加其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如《我自己的歌》中的第五節(jié),她如實地翻譯了惠特曼描述的場景。此外,趙蘿蕤還堅持對翻譯作品進行詳細注釋,方便讀者了解原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情感。
因此,趙蘿蕤治學嚴謹、務實求真的翻譯態(tài)度使其翻譯的《草葉集》能夠博采眾長。
2. 執(zhí)著的翻譯態(tài)度
趙蘿蕤在翻譯《草葉集》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很多變故,但仍對翻譯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態(tài)度。趙蘿蕤在完成了翻譯《草葉集》的準備工作后,“文革”爆發(fā),使她遭受多種變故,且無法進行翻譯工作。直至1978年,古稀之年且僅有微弱視力的趙蘿蕤才得以重新開始翻譯《草葉集》,最終此譯作在學術界、在國內(nèi)外獲得了高度贊揚,其執(zhí)著的翻譯態(tài)度是此譯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譯者趙蘿蕤的翻譯標準研究
1. 忠于原著
從趙蘿蕤的翻譯態(tài)度中可看出其忠于原著這一翻譯標準,此標準可從其《草葉集》譯作中得出。
首先是體現(xiàn)在文體形式中。趙蘿蕤翻譯的《草葉集》與原著的形式大都一一對應,以其翻譯的Beginners為例:
原文:
How they are provided for upon the earth,(appearing at intervals,)
How dear and dreadful they are to the earth,
How they inure to themselves as much as to any — what a paradox appears their age,
How people respond to them, yet know them not,
How there is something relentless in their fate all times,
How all times mischoose the objects of their adulation and reward,
And how the same inexorable price must still be paid for the same great purchase.
譯文:
他們是怎樣受大地供養(yǎng)的,(每隔一段時間才出現(xiàn),)
他們對大地來說又是怎樣可親又可畏,
他們又怎樣適應了自己如同適應其他——他們的時代又顯得何等自相矛盾,
人們是怎樣對他們作出反應的,然而又并不理解他們,
他們的命運又怎樣每時每刻都顯得冷酷無情,
每時每刻又怎樣錯選了崇敬和獎勵的對象,
又怎樣為了取得同樣偉大的收獲必須付出同樣無情的代價。
此例中,譯文形式與原文保持高度一致,原文用了七個“how”來層層遞進地對Beginner(初學者)發(fā)出提問,譯文則采用“怎樣”加上一句的小部分內(nèi)容來達到層層遞進的效果。同時標點符號也如出一轍,這明顯體現(xiàn)了趙蘿蕤忠于原著的翻譯標準。
其次,表現(xiàn)在對原著情感的高度還原。如,Song of Myself中的第三節(jié),有一句話為“As the hugging and loving bed-fellow sleeps at my side through the night”,最初趙蘿蕤譯為“上帝像一個親熱的同床者一樣”,此中的“上帝像”是原文中沒有涉及的,可以說是譯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加進去的,因此,最后趙蘿蕤將其修改為“徹夜在我身旁睡著的,擁抱我、熱愛我的同床者”,從而高度還原原文內(nèi)容,體現(xiàn)忠于原著的翻譯標準。
2. 高語言水平
趙蘿蕤譯作的成功也因其具備高語言水平,這可從其生平中得出。
趙蘿蕤1919年進入景海女子師范學校接受美國式的教育。同時,其父親趙紫宸教授其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趙蘿蕤從小就接受了中西方的教育。之后,趙蘿蕤進入燕京大學學習外國文學,畢業(yè)后在清華繼續(xù)學習,研讀外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這為其之后翻譯惠特曼的《草葉集》提供了理論基礎。
趙蘿蕤對文學作品涉略廣泛,具備較強的文學素養(yǎng)和較高的雙語水平,這讓其在外國文學研究和翻譯工作中有所成就。endprint
(三) 譯者趙蘿蕤的翻譯方法探析
1. 直譯法與意譯法相結(jié)合
趙蘿蕤對于文學翻譯追求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因此其在堅持直譯法的同時利用意譯法來進行結(jié)合。
其直譯法的運用體現(xiàn)在其《草葉集》譯本與原文在結(jié)構(gòu)和節(jié)奏上的相似。如,Song of Myself的開頭。
原文: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譯文:
我贊美我自己,我歌唱我自己,
我承擔的你也將承擔,
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
此例中的譯文結(jié)構(gòu)與原文相同,音節(jié)節(jié)奏也保持一致,且在遣詞造句方面均從原文出發(fā),忠實表達了原文的意思。又如,Song of the Open Road的第十二節(jié),趙蘿蕤運用了大量的“者”來翻譯原文中多個后綴為“er”的名詞,高度還原了詩歌。
但僅僅使用直譯法是無法流暢且準確地翻譯出整部作品的,因此,趙蘿蕤在翻譯《草葉集》的過程中,會靈活地采用意譯法來使譯文更加通順且好理解。例如,Song of Myself 中的一句:“I will go to the bank by the wood and become undisguised and naked”,用直譯來翻譯是“我要去林畔的河岸那里,成為不加掩飾的和赤裸的”,這明顯不符合中文邏輯,因此,趙蘿蕤將其譯為“我要去林畔的河岸那里,脫去偽裝,赤條條的”,對“undisguised”靈活采用了意譯,使得譯文語句通暢且更符合整首詩歌的韻律。
綜上所述,趙蘿蕤在翻譯過程中堅持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使譯文更加通暢且貼近原著。
2. 善用注釋法
趙蘿蕤對于翻譯中的“不可譯”持有寧釋不譯的態(tài)度,在其《草葉集》譯本中有450余條注釋,大致可概括為四類。
第一類是對直譯內(nèi)容的闡述。如詩歌beginner,楚圖南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將其譯為《創(chuàng)始者們》,但趙蘿蕤則譯為《初學者》,取其基本意義,并輔以注釋:“初學者其實是指那些偉大的創(chuàng)新者?!边@不僅堅持了直譯它本身的翻譯特點,也幫助了讀者對詩歌的理解。
第二類是對詩歌背景的注釋。如,To a Certain Cantatrice 的注釋:“這首詩是寫給著名女低音歌唱家瑪麗埃塔·阿爾波尼女士的。1852至1853年間她在紐約演出了十個歌劇,作者每場必到?!贝俗⑨屪屪x者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第三類是對固有名詞的解釋。趙蘿蕤在Song of Exposition中注釋了多個地名,如將“愛奧尼蘭”(Ionia)注釋為“希臘的文化中心”等等,這使讀者閱讀更為順利。
第四類是對原作寫作手法和情感的解釋。在Song of Myself的第三十三節(jié)中有一個注釋:“從這里開始作者用了他典型的‘列舉法,多寫自然界、勞動和戶外生活,反映大千世界和詩人的博大情懷?!边@不僅指明了作者的寫作手法,也告知了該篇詩歌的基本情感方向。
三、 結(jié)束語
文章研究了趙蘿蕤翻譯的《草葉集》,解讀了其相關文獻研究,結(jié)合了其生平,較為完整地闡明了其翻譯藝術。并得出,從事翻譯工作,首先要具有較高的雙語功底,其次要有熱情,要秉持著嚴謹?shù)膽B(tài)度和忠于原著的原則進行準備和翻譯工作,最后要學會直譯意譯在翻譯過程中的有機結(jié)合,使翻譯作品整體上保持原著的形式與風格,細節(jié)上遵循內(nèi)容的準確與通順。愿此文能為翻譯工作和趙蘿蕤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幫助,并為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一些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 Gargan, Edward A. Walt Whitman Sings Anew, But Now With a Chinese Lilt[N]. New York Times. Feb16, 1988. A.1.
[3] Hessler, Peter. Oracle Bones; Letter from China [J].The New Yorker, 2004(1),p118.
[4] Huang, Guiyou. Whitman in China. Walt Whitman and the World. Ed. Gay Wilson Allen and Ed Folsom[C]. Lowa City: University of Lowa Press,1995.pp406-422.
[5] Wang, Baihua.Emily Dickinsons Reception in China: A Brief Overview, PartI[J].The Emily Dickinson Journal22.1(2012):110-116.
[6] 崔學新.治學嚴謹 務實求真——詩歌翻譯家趙蘿蕤逝世十周年紀念及其詩歌翻譯述評[J]. 中國翻譯,2008(3).
[7] 崔學新.“形式與內(nèi)容的血緣關系” ——趙蘿蕤詩歌翻譯思想與實踐探索[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9).
[8] 韓桂良.對趙譯惠特曼Song of Myself 的幾點商榷[J].中國翻譯,1991(1).
[9] 劉樹森.一個學者與翻譯家半個世紀的足跡[J].中國翻譯,1994(1).
[10]肯尼斯,M.普萊斯,劉樹森,趙蘿蕤.趙蘿蕤訪談錄[J]. 高校社科信息,1997(3):42-45.
[11] 區(qū)鉷. 趙蘿蕤譯惠特曼[J].外國文學評論,1988(4).
[12] 黃宗英等.“靈芝”與“奇葩”: 趙蘿蕤《荒原》譯本藝術管窺[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
[13] 劉樹森.評《草葉集》的六個中譯本——紀念惠特曼逝世一百周年[J]. 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2(1).
[14] 王賓.淺談國外文學著作翻譯及其現(xiàn)狀[J].中國科技博覽,2012(20).
[15] 王壽蘭.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16] 趙蘿蕤.讀書生活散禮[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7] 劉樹森.我的讀書生涯·后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周婧雨,梁正宇,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