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琳琳
摘 要:明末袁崇煥之死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眾所周知的后金反間計也并非決定因素。袁崇煥最初的許諾與現(xiàn)實中軍事的失利兩相對比,讓崇禎帝對其的信任逐漸喪失,袁崇煥張揚的個性與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也從根本上注定了明朝悲劇性的命運,同時朝論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guān)鍵詞:袁崇煥之死;反間計與黨爭;悲劇性;朝論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2 — 0055 — 03
明朝人對袁崇煥評價的源頭是崇禎帝頒布的上諭。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之變”當(dāng)中崇禎皇帝拘捕了時任薊遼督師的袁崇煥,之后進(jìn)行了數(shù)月的審訊,在會審以后形成了定案,最終判決如下:“諭以袁崇煥付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qū),頓兵不戰(zhàn),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chǎn)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薄?〕
袁崇煥被判處極刑,禍及家族,在其被殺之后“于鎮(zhèn)撫司綁發(fā)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 。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jié)者, 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2〕在袁崇煥死亡之后骨肉全無,僅剩一個頭顱。為什么當(dāng)時的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致使袁崇煥悲劇性命運的具體原因是什么?目前在這個問題上的各種史料繽紛繁雜,甚至自相矛盾甚多,而且自從金庸在“碧血劍”中為袁崇煥翻案成為大英雄之后,袁崇煥的真實面目變的更加模糊。本文著重研究袁崇煥之死的原因,管窺之見, 尚請指正。
首先,袁崇煥失去了崇禎帝的信任。
崇禎帝與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不同,其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曾六下罪己詔,是個年輕有為的君主,但是崇禎帝幼年的不幸造就了其性格“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3〕卷309,7984。在崇禎帝即位之初,大明王朝內(nèi)部的中央政府機構(gòu)被魏忠賢等閹黨集團(tuán)所控制,且閹黨和東林黨的斗爭不斷,外部后金的勢力不斷擴張,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并不斷侵?jǐn)_明朝邊境。內(nèi)憂外患之下立志有所作為的崇禎帝雖然不禁感嘆道“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2〕卷24,335,但其在用人上“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2〕卷309,7984。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中,所殺大臣不計其數(shù),其中總督7人,巡撫11人,內(nèi)閣重臣更替頻繁,先后用了五十人左右。
崇禎帝最初對袁崇煥非常信任,四月即位,七月召見平臺,慰勞甚至,咨以方略,曰:“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薄?〕卷1,17袁崇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fù)。”〔2〕卷259,6713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回答甚是滿意“復(fù)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薄?〕卷259,6713
1619年(明萬歷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的薩爾滸之戰(zhàn)中,后金以少勝多,力量已經(jīng)逐漸超過明朝,其后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又間接為后金長驅(qū)南下解除了后顧之憂,同時后金的統(tǒng)治者已具備了深邃遠(yuǎn)大的政治抱負(fù)和智謀成熟的軍事策略,種種因素綜合造就了“己巳之變”:崇禎二年十月,即斬殺毛文龍的三個月后,皇太極繞開袁崇煥苦心經(jīng)營的關(guān)寧錦防線,取道內(nèi)蒙,直逼京師?!凹核戎儭笔敲髋c后金交戰(zhàn)以來,后金軍第一次直接攻擊天朝的心臟、皇帝本人,這些導(dǎo)致的直接結(jié)果是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看法發(fā)生了變化,即感覺受到了欺騙和愚弄。從毛文龍事件到己巳之變,使得崇禎皇帝的內(nèi)心深處對袁崇煥已產(chǎn)生了不滿。
其次,袁崇煥與后金的議和及后金的反間計。
早在天啟帝之時,袁崇煥奏請議和“關(guān)外四城雖延袤二百里,北負(fù)山,南阻海,廣四十里爾。今屯兵六萬,商民數(shù)十萬,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必不可已。業(yè)移商民,廣開屯種。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敵知,則三城已完,戰(zhàn)守又在關(guān)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薄?〕卷259,6711袁崇煥的議和固然有爭取時間備戰(zhàn)的作用,但在明軍完全被后金壓制,皇太極開出毫無誠意的議和條件的情況下,明朝即便議和也占據(jù)絕對的劣勢;另外明朝的議和是一種政治上示弱的手段,促使徘徊觀望中的蒙古各部紛紛倒向后金,而且基于天朝尊嚴(yán),崇禎帝在和與戰(zhàn)之間尚且猶豫不定,而袁崇煥卻與皇太極之間進(jìn)行議和的私下交流:“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2〕卷259,6711,這種越俎代庖的行徑已經(jīng)超出了為人臣子的底線,是崇禎帝決不允許的。
在己巳之變后,后金放風(fēng)說是與“袁巡撫有密約”,兵困京城是為了迫使朝廷同意袁與后金的和談。同時,有意讓被俘“獲明太監(jiān)二人”偷聽到袁與后金私下交易,放他們逃回去“詳奏明帝”〔5〕。這些有傾向性的文件,不足為憑。從崇禎帝諭定其罪九款來看,并無“通敵”之詞;再者,這時的崇禎帝對內(nèi)臣還未大加寵信,所以反間計僅僅起到導(dǎo)火索的作用,并非袁崇煥死因的決定因素。
第三,黨爭與朝論。
明末黨爭指的是東林黨與宦官以及浙黨之爭,黨爭是明代政治的一大痼疾。天啟朝,魏忠賢秉政,嚴(yán)酷鎮(zhèn)壓東林黨人,大興冤獄,崇禎帝登基,鏟除魏氏閹黨,東林黨人把持朝政。御史“逆案之定,半為龍錫主持,奸黨銜之次骨”〔2〕卷251,6485。錢龍錫是著名的東林黨人,與袁崇煥交往甚密,一些尚未被清除的閹黨及東林黨的反對派,紛紛起而彈劾袁崇煥,以此來達(dá)到扳倒錢龍錫的目的。崇禎帝對黨爭深惡痛疾,在作出對袁崇煥的判決時,曾征詢閣臣及文武諸臣的意見,當(dāng)時的閣臣有成基命、周延儒、錢象坤、吳宗達(dá)和溫體仁。這五人中,至少首輔成基命及錢象坤等可被視為袁崇煥一派或者是傾向東林黨的大臣。如果說是純粹的黨爭,這兩人無疑是可以據(jù)理力爭的??墒聦嵣?,就連他們也認(rèn)為袁崇煥是有罪的。史載崇禎帝在歷數(shù)袁崇煥的罪狀后說:“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諸巨頓首惟命”〔5〕卷91;而且崇禎帝問過成基命“輔臣曰其罪不宥”〔6〕卷91,形式上征求了各方意見,以避免受黨爭因素的影響,但朝野中黨派紛雜,在處理袁崇煥問題上,黨爭雖不是決定因素,但確實造成袁崇煥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endprint
朝論實質(zhì)是當(dāng)時的社會輿論,包括官員們的言論,也有市民百姓的傳聞〔7〕。己巳之變后,“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2〕卷259,6718。早在天啟年間,袁崇煥就有與后金擅自議和的前鑒,所以當(dāng)時京師的輿論是異口同聲的罵袁崇煥“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2〕卷259,6718,這種社會輿論也勢必會對崇禎帝及朝臣們有所影響。崇禎帝在作出決策時也會對某種意義上的社會輿論做出妥協(xié)——主要是京師官員及市民輿論的導(dǎo)向。身處京城的百姓之前從未親身經(jīng)歷過類似遼東戰(zhàn)事吃緊的狀況,所以把心中不滿和憤怒的情緒均指向了保衛(wèi)京師安全的督軍袁崇煥,這些必定會對崇禎帝的決策帶來一定的影響。
最后,崇禎帝和袁崇煥的性格方面的問題。
首先,先了解一下崇禎皇帝的性格特點。第一,年輕幼稚。閣臣劉鴻訓(xùn)曾在同崇禎帝交談后,有過一個評價“主上畢竟是沖主”〔2〕卷251,6848。的確,崇禎皇帝繼承大統(tǒng)時17歲,與袁崇煥平臺召對時是18歲,而作出處死袁崇煥的決定時也不過19歲。第二,性格弱點。崇禎皇帝有著很突出的情緒化性格。所謂“上求治頗急,召對群臣,多不陳旨,每加誚詰”〔3〕卷1,14。而且,臣下稍有疏緩、紕漏,不問原由,即刻貶斥;另外,對自己的決定頑強堅持“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8〕。崇禎帝不接受批評源自于他極強的自尊心理,使他難以忍受臣下對自己的欺騙與愚弄,所以在對袁崇煥做出處置決定時,才會如此決絕?!按缍ㄖ胶??”〔5〕卷91,則恰好說明了崇禎帝性格特點的情緒化。
其次,袁崇煥的性格特點則直接的導(dǎo)致了他的死。
第一,個性張揚。明末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造就了其獨特性格。薩爾滸之戰(zhàn)后,后金軍事力量超過明朝,同年得中進(jìn)士的袁崇煥便急切地投身入報國的戰(zhàn)場。天啟三年,袁崇煥接受朝廷政績考核,在朝勤在都時,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guān),崇煥即單騎出闖關(guān)內(nèi)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卷259,6707在其出閱關(guān)內(nèi)外回來,具言關(guān)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薄?〕卷259,6707這種極端自信甚至是自負(fù)狂妄的語調(diào)顯露無遺。
第二,敢犯上司。袁崇煥善待同僚,體恤下屬,“煥得大將風(fēng),士卒同甘苦”〔9〕。但是,袁崇煥不善于與上司相處,經(jīng)略王在晉因袁崇煥膽識過人,便提拔其為寧前兵備僉事,而袁崇煥對王在晉“不盡遵其令”,〔2〕卷259,6707在軍事部署上,與他反道而行,“在晉議筑重城八里鋪,崇煥以為非策,爭不得,奏記首輔葉向高?!薄?〕卷259,6707這種悖上司的意思,“奏記首輔葉向高”的舉動,定不得上司歡心。
因整軍治邊才能突出,孫承宗“益倚崇煥”〔2〕卷259,6707任命其駐守寧遠(yuǎn),但是孫承宗出擊后金,兵敗柳河,袁崇煥不顧及孫承宗的情面揭斥道“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薄?0〕374
天啟二年,袁崇煥受命駐守寧遠(yuǎn)城,經(jīng)略關(guān)內(nèi)外是高第,謂關(guān)外比不可守,令盡撤錦,右將士入關(guān)。袁崇煥深知遼東防線對整個戰(zhàn)局的重要性,請曰:“我寧前道也,官此當(dāng)死此,我必不去?!薄?〕卷259,6708高第雖對此也沒有辦法,聽其守寧遠(yuǎn)。
由此可見,袁崇煥的個性,與上級相處的態(tài)度與行為,對其仕途,甚至命運的影響必然會處于不利的位置。
第三、獨斷專行。依靠個人杰出的軍事才能,得當(dāng)?shù)能娛虏渴穑跋冗M(jìn)武器“紅夷大炮”相助,袁崇煥取得了寧遠(yuǎn)大捷,改變了明末以來明王朝在軍事上對后金的局勢,這一戰(zhàn),使袁崇煥的聲名大噪。但袁崇煥在守衛(wèi)寧遠(yuǎn)初期,面對后金軍隊的瘋狂進(jìn)攻,卻缺乏與軍民的足夠溝通,以至于城里軍民大為擔(dān)心,俱怨曰:“袁爺為己一人,累我一城百姓”〔11〕,這是他做事專斷,一意而為之的表現(xiàn)。
通過對崇禎皇帝和袁崇煥的性格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出袁崇煥骨耿剛直、獨斷專行的張揚個性與崇禎帝的情緒化性格特點相沖突。在君為臣綱、君視臣如草芥的帝制時代,袁崇煥與崇禎帝的個性沖撞的結(jié)局就注定了袁崇煥的悲劇結(jié)局。
綜上分析,袁崇煥之死,可以說是多因一果。日薄西山的明朝及其統(tǒng)治者無法容忍“五年復(fù)遼”希望的破滅,由此袁崇煥失去了帝王信任的根基,已巳之變進(jìn)一步將袁崇煥和崇禎帝的矛盾拉大,后金的反間計以及明末黨爭最終成為袁崇煥獲刑的導(dǎo)火索,因此可見,袁崇煥的悲劇并非單一事件導(dǎo)致的,而是諸多因素疊加、各種矛盾交錯的結(jié)果。
〔參 考 文 獻(xiàn)〕
〔1〕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2〕〔明〕張岱.石匱書后集〔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3〕〔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明〕文秉.烈皇小識〔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1.
〔5〕〔清〕蔣良騏.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明〕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王昊.崇禎帝與袁崇煥之死〔J〕.史學(xué)集刊,1993,(01):27—31.
〔8〕〔清〕全祖望.明壯烈帝論〔C〕//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明〕錢家修.白冤疏〔C〕//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C〕//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清〕 計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4.
〔責(zé)任編輯:張 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