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核心”。語言能力是一個含義很廣的概念。它既包括過去常說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也包括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還包括語言意識、交際身份意識等。具體地講,語言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英語和英語學習的一些意識和認識;(2)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是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建構和表達意義的能力;(3)理解各種題材和體裁的英語口語和書面語篇的能力;(4)使用英語口語和書面語進行表達的能力;(5)通過語言建構交際角色和人際關系的能力。[1]
語言能力內(nèi)涵豐富,需要特別關注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知識。語言知識不局限于語音、詞匯和語法層面的知識,還包括語篇知識和語用知識。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語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語言知識,其中包括語篇知識和語用知識。[2]
第二,語言能力的界定不僅強調(diào)了語言知識的學習,而且特別注重語言知識在建構和表達意義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說,語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語用等方面的知識來表達意義的。
第三,在語言技能方面,特別強調(diào)對語篇作出的反應。過去更加強調(diào)對語篇的理解,即知道語篇表達了什么意義,而不太重視讀者對語篇表達的意義應該作出的反應。也就是說,我們讀一篇文章之后,應不只停留在理解上,還要對語篇內(nèi)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斷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語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維層次的目標,準確把握目標描述中使用的“闡釋”“評 價”“分析 ”“比較”“理 解 ”“區(qū) 分 ”“ 找出”等描述詞語的內(nèi)涵差異。
第五,強調(diào)語篇的人際意義。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與其說是讀者與文本互動,不如說是讀者與文本的作者互動。既然是互動,那么作者與讀者總是以一定的角色進行互動。換句話說,作者在創(chuàng)作語篇時,總要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自己的角色,也會為期待的目標讀者設置角色。這就是語篇的人際意義。[1]
由此,可以看出:語言能力是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語言能力主要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篇、話題、功能等,它是語言能力的基石,沒有語言知識的鋪墊,就無法實現(xiàn)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
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等,它是語言能力的載體,是形成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途徑。語言各技能相互依托、共同促進。語言理解是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一種內(nèi)化,而語言表達則是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理解基礎上的最終輸出。
事實上,在當今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學習者除需要使用傳統(tǒng)的文本閱讀技能外,還需要觀察圖表中的信息、理解符號和動畫的意義。因此,“看”也成了一種語言技能。這里的“看”,就是指學習者利用多模態(tài)語篇中的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理解語篇意義的技能??傊?,語言能力要求學習者整合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并經(jīng)由語境與語篇等傳遞意義,進行人際交流。同時,英語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是學生發(fā)展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依托。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拓寬文化視野,豐富思維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開展跨文化交流。
1.基于語篇。當代應用語言學主張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英語口語與書面語語篇,通過各種方式接觸和觀察英語語篇,逐漸發(fā)展英語語言意識和英語語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離開語篇與語境,開展以單元為單位的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實踐活動?;谡Z篇,將語言知識通過聽、說、讀、看、寫等技能,與主題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問題—語境—知識”這種三結合的學習活動。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讓學生去悟,而不是靠教師講。
2.運用知識。首先,學生要掌握常用的英語單詞,背誦一定量的精彩語段和優(yōu)秀文章,廣泛閱讀原版英文書刊,掌握常用的語法知識,這些是形成英語語言素養(yǎng)的基礎。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根據(jù)語言交流的情景整合性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其次,英語教學還必須引導學生在充分的語言使用過程中,促進學生聽、說、讀、看、寫等能力的發(fā)展,初步形成收集和處理知識信息的習慣。
3.展示語言的內(nèi)涵。學生在理解語篇的表層意義之后,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充分領會語篇的深層內(nèi)涵,賞析有效表達意義所借助的語言手段,并進行多維度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進一步領會語篇的深層內(nèi)涵。因為,英語教學的本質就在于讓學生真正體會語言、加工信息、使用語言、交流信息、感受文化、陶冶情操。語言的處理,離不開形式、結構和意義。如果學生能夠多角度展示語言的內(nèi)涵,就會逐漸形成對語言的立體感知,從而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和認知思維,提升語言素養(yǎng)。
4.組織整體性的語言學習活動。語言能力是一個整體,不能碎片化。因此,一個詞,一個句,都不應該是孤立的學習。培養(yǎng)語言能力要建立在一個個整體性的語言學習活動中。具體的教學,離不開“目標—過程—產(chǎn)出”。就初中英語教學而言,目標要定位在一個主題上,借助的語言以這一個單元或多個單元共有的這一主題語言為主,解決學習產(chǎn)出這樣的問題。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語境的設計要能夠將一連串的活動整合起來。唯有如此,語言的產(chǎn)出才是學生的主體行為,即學生運用語言解決了問題。教師要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給予適時而恰當?shù)脑u價,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生成。[3]
此外,適當?shù)牟倬毢陀浾b也有利于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內(nèi)化;對于語篇中部分結構復雜的句子要進行恰當?shù)姆g,這樣才能有助于精準理解語篇內(nèi)涵,避免理解上的模糊和似是而非。語言活動的任何成果都離不開從語言輸入到知識技能的內(nèi)化進而遷移運用的過程,活動前的鋪墊以及活動的過程往往比獲得成果更重要。[4]
1.確立積極的學習取向。發(fā)展語言能力必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確立積極的學習取向。學習取向包括在學習時或是應對不同情境時所顯示出的動機、態(tài)度、習慣和認知風格。積極的學習取向包括主動性(樂于參與各種新的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毅力(能夠堅持完成各項任務與活動)、注意力(在進行由教師指導的活動時能夠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自我引導(能夠逐漸獨立地自己設定目標、做出選擇、管理時間和精力,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的獨立性)、問題解決(能夠使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包括找到不止一種的解決方法)、創(chuàng)造性(在面對任務時能表現(xiàn)出更多的靈活性、想象力和發(fā)明才能)。
要確立積極的學習取向,教師應努力做到:與學生多互動,支持和鼓勵他們自主探究;減少對最終成果的過度關注;抽出時間了解學生在家中及社區(qū)里的日常經(jīng)歷,幫助學生學習;提供多種方式的教學,使學生能使用到多種感官;在和學生互動和活動時做出恰當?shù)难哉Z、視覺和身體榜樣;觀察、識別并支持學生處理新信息及表達自己的獨特方式,要考慮到他們的性情、傾向和態(tài)度;在向學生介紹新的觀念與概念時,使用學生語言系統(tǒng)中的詞匯和詞組;以符合學生文化信仰的方式向學生提供持續(xù)的肯定和承認,讓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5]
2.創(chuàng)設適切的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或語境(如問題情境、動態(tài)語境、上下文語境、文本語境等),創(chuàng)造適合某種學習形式的條件,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轉變學習方式。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jīng)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jīng)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6]
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該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即學生圍繞某一具體的主題語境,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通過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獲得、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和賞析,比較和探究文化內(nèi)涵,評價和汲取文化精華。同時,在適切的情境中,學生要嘗試運用所學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生成在一定主題語境下帶有個性特征的、豐富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在整個情境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嘗試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以提高理解和表達的效果。
3.發(fā)揮教師的中介作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中介作用非常重要。學習行為的變化取決于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行為。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一方面應鼓勵學生憑借個人的愛好、需求和條件,大膽探索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摸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發(fā)掘自己內(nèi)在的學習潛能;另一方面教師還應針對學習內(nèi)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特征,澄清其學習條件,選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
教師的職責就是,在學生進行信息處理的過程中,助他們一臂之力。教師的學識、信念、激情、才智和深切的關懷比最好的教育方法還要好。教師要把一個完整而真實的自我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為這個健康的自我而激動,而熱愛,而參照,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個人可以影響另一個人的一生,但他在另一個人面前必須是真實的人,真誠的人,完整的人,完善的人。[3]
1.符合語言學習的特點。語言活動是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的,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實現(xiàn)自身成長的過程。英語學習活動的分類方式很多。根據(jù)學習的內(nèi)容和目的,可分為發(fā)展理解和賞析能力的學習活動、發(fā)展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學習活動、基于語境的語言知識梳理探究活動等;根據(jù)認知水平及活動目標,可分為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和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等等。[4]
因此,一個好的活動應該符合語言學習的特點:先進行學習理解類活動,基于語篇獲取信息,感知語言的內(nèi)涵及其價值取向;再進行應用實踐類活動,內(nèi)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形成語言運用能力;最后進行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轉化。同時,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還應注意到:一個好的活動還應該面向具有能力差異的全體學生,具有一定的張力。如,介紹自己,容易的只介紹姓名年齡,稍難些的就加上興趣愛好,還可以再加上為什么有那些興趣愛好等。
2.展現(xiàn)文本的多重價值?;顒拥脑O計要展現(xiàn)文本的多重價值,就需要教師多方面解讀文本。深入分析主題內(nèi)容及承載的文化信息與內(nèi)涵;分析語篇產(chǎn)生的情境和作者動機;分析作者為了有效地表達內(nèi)容、主題,采用了怎樣的語言形式,不只是短語、句型,還有語用、語篇、文體等。只有多方面解讀教學文本,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它在語言教學和人文教育上的價值和可用資源。
展現(xiàn)文本的多重價值,要視語言為整體,視活動為整體。設計的活動要讓學生將語言各個方面串起來,將語言活起來,變成我們生活中所用的語言。這樣的活動有三個要素:第一是目標;第二是輸入,聽力的、閱讀的、視覺的等;第三是活動,展現(xiàn)文本的多重價值。當然,我們還需要分析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主題和語言形式理解的當前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并在此基礎上準確地預期學生課堂學習的結果,不能盲目拔高課堂教學的語言目標和育人目標。
3.發(fā)揮閱讀的普適功效。閱讀活動是普通學校發(fā)展語言能力最佳的方式,活動可小到任務,大到項目。如果每位英語教師堅持在每堂課上給學生五分鐘閱讀時間,讓學生進行持續(xù)默讀、拼圖式閱讀等活動,那學習的發(fā)生是必然的。任何活動的設計一定要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興趣緊密結合,即便是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成果展示的方式等也應給學生自主的權利。在活動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要抓住這個活動的主旨,展開前后呼應、層層遞進的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活動中,教師不應只著重于詞句、長難句的講解,不應局限在強調(diào)知識點的掌握,而應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和闡釋,針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不僅包括細節(jié)性的和理解性的問題,更要包括分析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問題,使學生對文章能有自己的理解,并與別人分享。同時,閱讀教學不應局限在課內(nèi)閱讀中,還應努力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課外閱讀中發(fā)展語言能力。
4.不可缺少目標意識。發(fā)展語言能力的活動除了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外,還需要重視語法結構、詞匯的教學,不可缺少目標意識。語言的學習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英語教學應著重加強對語音、詞匯、語法、閱讀等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活動系統(tǒng)教學基礎知識,并形成基本技能,從而發(fā)展語言能力。
關于語言能力在中學學業(yè)質量標準中的體現(xiàn),程曉堂有如下表述:
(1)聽:能通過重音、語調(diào)、節(jié)奏的變化理解說話人所表達的意義、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能通過聽,抓住日常生活語篇的大意,獲取其中的主要信息、觀點和文化背景。
(2)說:能口頭簡要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jīng)歷,表達觀點并舉例說明,介紹中外傳統(tǒng)節(jié)日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在口語表達中,根據(jù)交際場合和交際對象身份的不同,選擇恰當?shù)恼Z言形式,如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進行日常交際,表達意義和意圖,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借助手勢、表情等非語言手段提高交際效果;能通過重復、解釋、提問等方式克服交際中的語言障礙,維持交際。
(3)讀:能在閱讀中抓住日常生活語篇的大意,獲取其中的主要信息、觀點和文化背景;能區(qū)分語篇中的主要事實與觀點;能預測語篇的主要內(nèi)容;能識別語篇類型和結構;能辨識和分析語篇的文體特征及銜接手段;能識別語篇為傳遞意義而使用的主要詞匯和語法結構;能識別語篇直接陳述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
(4)寫:能以書面形式簡要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jīng)歷,或續(xù)寫結尾,或表達觀點并舉例說明,介紹中外傳統(tǒng)節(jié)日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用詞匯和語法結構能夠表達主要意思;能運用語篇的銜接手段構建書面語篇、表達意義,體現(xiàn)意義的邏輯關聯(lián)性。[7]
總之,語言能力是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在社會情境中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的過程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科學設計語言活動,精心引領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建構和表達意義。同時,將發(fā)展語言能力與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充分結合起來,以“四位一體、整體推進、有所側重、互不分離”的素養(yǎng)教學理念,改進我們的英語教學,讓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