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迪
貴州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武漢市江岸區(qū)8歲兒童用母親支付寶賬號,將家中9萬余元的積蓄打賞網(wǎng)絡主播。湖南株洲14歲少年偷拿了父親的身份證,開通一個手機號碼,并交納1699元參與相關活動。海南海口環(huán)衛(wèi)工人李女士發(fā)現(xiàn)4萬多元從賬戶上不翼而飛,調查發(fā)現(xiàn)全部被自己12歲的兒子用來打賞了游戲主播。2017年8月24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黃女士發(fā)現(xiàn)自己卡內的6萬余元被8歲的兒子轉出購買“王者榮耀”的手游裝備……。近年來,未成年人在游戲或者網(wǎng)絡直播過程中巨額打賞事件頻發(fā),這一類型涉及未成年人民事行為的糾紛案件,不僅引起許多家庭內部矛盾,也在社會上和司法領域造成了極大的反響。
案例一、上海13歲女孩蘇某用媽媽手機偷偷給自己喜歡的網(wǎng)絡主播打賞,兩個月共花費25萬元。事發(fā)后蘇某與其母報案,經(jīng)民警了解,報警人蘇某通過“全民K歌”直播平臺主動送禮物給男主播,整個期間并未發(fā)生任何詐騙行為,不構成詐騙,公安機關決定不予受理此案。蘇某母親最終將網(wǎng)絡公司告上法庭,提起民事訴訟。
法院審理認為:由于蘇某未滿16周歲,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其在直播平臺的行為遠超過自己的認知,未經(jīng)法定代理人追認行為認定無效,直播平臺應全額退賠。
案例二、13歲的宋某在北京某電器連鎖商場花2600元買了一臺MP4,其母發(fā)現(xiàn)后,以宋某的名義將該商場告上了法庭。其母向法院提出起訴,請求法院撤銷買賣合同,要求該電器連鎖商場退還2600元的MP4貨款,并公開道歉。
法院審理后認為宋某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本案中,宋某購買MP4時13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考慮到宋某的生活環(huán)境和涉案標的物價值,系宋某能自行處置的交易行為范圍。因此,不需法定代理人追認即可認定其購買行為應為有效。最終,法院判決宋某與該商場之間的買賣行為有效,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以上兩個案例,法院審理得出完全相反的兩個結果??梢姺ㄔ涸趯徖碇幸罁?jù)不同的標準。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未成年人能自主支配的財富金額幅度漲,而當前法律規(guī)定依據(jù)年齡判定行為能力,顯然無法普適于所有司法情況。
此類案件的關鍵在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是否有效?其與民商事活動中的“禁止反言”原則是否沖突?日常的民商事活動中,“禁反言原則”作為活動的前提原則,其精神實質與內涵均在于“言出必諾”,不可出爾反爾。合同和承諾一旦生成,對合同當事人便具有強制力,當事人屬于真意表示情況下,任何一方均不可隨意解除合同或者承諾。
司法實踐中認為,未成年人對網(wǎng)絡主播進行打賞行為效力待定,應當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如法定代理人拒絕追認則行為歸于無效①。依此學說,法定代理人可拒絕追認,請求直播平臺返還相應的賞金。但問題是,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的地區(qū)不平衡,未成年人的網(wǎng)絡活動,依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有明顯區(qū)別。只有加以區(qū)分方能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并能鼓勵和促進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②。
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J省基層法院審理的關于未成年人民事行為效力認定案例表(案例來源司法統(tǒng)計系統(tǒng))。
年度案件數(shù)量撤訴調解認定無效駁回訴訟請求2014341191402015291021702016612011300
上表中,調研區(qū)域內近三年的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認定案中,均沒有認定未成年人行為有效。這也變相表示各級司法機關在處理類似案件時,均以責任年齡作為唯一的判令標準,其他諸如個體家庭經(jīng)濟情況、教育背景、地域差異等均未納人判決因素進行考量。此種司法實踐顯示出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消極了經(jīng)濟活力,約束了消費主體的經(jīng)濟活力③。
“禁反言原則”(Equitable Estoppel)在傳統(tǒng)英美法系中又稱為契約理論,是解決古典主義下對價理論的適當路徑,故而部分學說也稱之為“允諾禁反言原則”。其精神實質為言行一致,不得出爾反爾④。
英國美國先后確立“禁反言原則”分別源于1947年英國丹寧大法官所作的高樹案和1898年的里基茨訴斯科森案。英國的獲益受損理論認為,“所謂法律意義上的有價值的對價,包括一方所增加的某種權利、利益、獲利或好處,或者是他方所給與、遭受或承擔的某種容忍、損害、損失或責任”⑤。法官在審理時,將“禁反言原則”適用于對將來事項的允諾,進一步明確了“禁反言原則”的基本思想。這也意味“當一個人以他的言論或行為己經(jīng)使另一個人相信,并按其意思表示行事時,就不能允許這個人對他說的話或所作的行為反悔,即使這樣作對他是不公平的,也應如此?!雹?/p>
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除卻不能辨別自身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群體,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即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個年齡標準的確定,不僅體現(xiàn)在生理和心理的分界,更多體現(xiàn)個體的獨立性。我國憲法中規(guī)定滿十八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看來憲法也把這一年齡作為判斷公民是否成年的標志⑦。
《民法總則》(草案)第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钡缮喜⒉荒馨咽軞q以上不滿十八周歲并以自己收入生存的群體權利與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擁有的民事權利等同。另有學者認為:“如果以具體勞動收入作為判斷行為能力的標準,則會使對行為能力的確定標準多樣化,不利于司法實踐中法官對行為能力的準確判斷”⑧。我國當前的民事立法在不斷修改完善,但對民事行為能力的判定,依然單純的僅依年齡標準劃分。第二款的規(guī)定,顯然經(jīng)濟收入為標準賦予部分限制行為能力人更多的權利,這條規(guī)定是對民法的例外規(guī)定。民法總則草案修改過程中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分界線降低為八周歲,主要考慮到當前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現(xiàn)狀,也是從保護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出發(fā),將他們視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⑨。
英美合同法中關于未成年的問題,法律上堅持一個標準即合同能力(the Capacity for Contract)。判定一個合同是否有效,只看訂立合同當事人是否達到了法定年齡。普通法系在維護合同訂立當事人中未成年人的權益,防止未成年人訂立合同并非出于意思自治的完全自由,發(fā)展出了相當完備的理論學說和法律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在學理上稱之為“未成年人法律原則”。但此種機制存在一個弊端,即未成年的合同當事人如果具有完全的意思自治能力而形成特別合同——必需品合同,那么合同一旦被判定無效,未成年人獲取必需品的行為就會受限?;诖吮锥?,英美法中的原則由早期的未成年人參與合同均無效逐步改造為可撤銷(Voidable)⑩。司法實踐中法院也反對未成年人濫用合同撤銷權,這種做法立足于一種假設:一旦未成年人無所顧忌行使撤銷權,社會將形成拒絕與未成年人簽訂合同的慣例,未成年人再難獲取必需品。另外,考慮到部分未成年人在訂立合同中謊稱自己成年,且具有使人相信的外觀,那么基于自愿公平原則形成的合同,未成年人將不再具有撤銷權,受騙合同相對人具有單方撤銷權利,至于未成年人獲取不當?shù)美麘珨?shù)返還。衡平法中合同法做出此類規(guī)定,正是平衡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和合同相對人的利益的一種嘗試,也是為了最大限度維護經(jīng)濟市場的自由意志。
大陸法系中對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的賦予及保護,更多的是一種消極傾向。大陸法系中,法定代理人的意志凌駕于未成年人的意志上,未成年人自主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其一要看其行為年齡,其二要看法定代理人事后態(tài)度,這與英美法系中的積極保護理念顯著區(qū)別。日本民法針對未成年人實施民事行為有較為完善的法律規(guī)定,如規(guī)定未成年人通過欺騙手段令人相信其為完全行為能力人時,其行為強制有效,而英美法規(guī)定此情形下未成年人仍享有撤銷權○11。但是,即使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兩大法系在這方面的規(guī)定還有相似之處。大陸法系如臺灣民法就規(guī)定了“日常生活行為”的原則,其精神實質與“必需品合同”不謀而合,在判定未成年人行為能力方面發(fā)揮相同作用。但追究根本,大陸法系對未成年人行為能力的規(guī)定,更多的排除意思自治的空間,而是控制未成年人的法律行為活動范圍,限縮自主參與民商事相關活動的法律行為和意志空間。
立法者設立未成年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時不僅要考慮保護未成年人群體,還要考慮到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我國社會現(xiàn)狀和司法實踐以及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中,針對未成年人行為范圍規(guī)定寬泛,致使司法工作者在實踐中缺少判案依據(jù),導致相關案件結果的公正性飽受爭議。如果法律能對未成年人行為范圍作出具體規(guī)定,不同情形均有相關規(guī)定,就能為法官提供參考依據(jù),規(guī)避司法不公風險,具有相當大的可操作性。
“未成年人在社會中是享有的一定特權的,但是該特權只能作為盾牌使用,而不能作為寶劍使用”。即合同的善意相對人如能舉證證明自己在談判的過程中,與之交易未成年人采用了欺騙的手法,謊報年齡,或者裝作成年人,或謊稱其行為得到了其法定代理人的允許,讓對方誤認為其有行為能力的○12,該種情況下法院對于該未成年人的締約能力要予以特殊的考慮,不能直接判定其行為屬于可撤銷或是無效。日本民法、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以及德國民法的規(guī)定都相似。依據(jù)在于,未成年人具有欺騙他人相信自己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智力水準和判斷能力便已足夠成熟,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亦不需法律特別保護。
現(xiàn)實案例中,未成年人訂立合同,父母在其成年后得知,可向法院請求撤銷該買賣合同,按照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法院只能撤銷。可是從該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fā),若自己在成年后沒有追認權,也可選擇在該合同撤銷后重新達成一個新的合同。為了節(jié)約社會交易成本,法律可賦予未成年人成年后追認權,這與成年后即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可自主參與民事活動規(guī)定一致。如此,也能更好地保護好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促進私法自治原則的實現(xiàn)。
網(wǎng)絡普及和科技水平進步,未成年人觸網(wǎng)年齡逐漸降低,其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與發(fā)展。因此通過單一的年齡標準限定未成年人行為已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應全方位考慮保障并限定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新路徑。通過分析研究我國的立法現(xiàn)狀以及國外的司法實踐,更清晰認識到限制未成年人行為能力規(guī)定的諸多不足。因此筆者建議從多方入手,研究各國的立法案例,結合我國司法實踐和社會現(xiàn)狀,確定未成年人相對明確的行為范圍,以便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獲得更可靠的判定標準。
[ 注 釋 ]
①童列春,孫娟.商事行為能力質疑[J].西部法學評論,2014(5).
②王芳.民事行為能力宣告制度的檢討一一以智障人士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為對象[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③格蘭特·吉爾莫著,曹是兵等譯.契約的死亡[A].梁慧星編.民商法論叢(第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④陳愛武.家事法院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7.
⑤劉承韙.英美法對價原則研究—解讀英美合同法王國中的“理論與規(guī)則之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41.
⑥[英]丹寧勛爵.法律的訓誡[M].楊百揆,劉庸安,丁建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1:235.
⑦[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著,韓世遠譯.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A].梁慧星主編.為權利而斗爭[C].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⑧[英]約翰·史密斯爵士.合同法(第四版)[M].張昕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1.
⑨朱云.未成年人侵權賠償實務探討[J].法制與經(jīng)濟,2013(19).
⑩孫海濤.美國欠缺行為能力成年人公共監(jiān)護制度的構建[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