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歆桐
【摘要】人們對于空間的認知研究最早開始于心理學領(lǐng)域的圖形-背景理論。Talmy首次把圖形-背景理論納入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領(lǐng)域,Levinson的空間參照系三分法理論推動了語言與認知的空間研究的步伐。文章嘗試在空間參照系理論的視域下梳理語言與認知空間性的研究成果,闡釋空間認知在時間域研究領(lǐng)域的拓展。
【關(guān)鍵詞】空間性;時間性;時間拓展
一、引言
心理學最先關(guān)注對空間的認知研究,Talmy(1978;2000)首次把圖形-背景理論納入認知語言學領(lǐng)域的研究,Levinson(1996;2003)的關(guān)于空間認知參照系的三分法理論拓寬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視域。本文嘗試依據(jù)Levinson的空間參照系理論,梳理語言與認知空間性的研究成果,闡釋空間認知在時間域研究領(lǐng)域的拓展。
二、語言的空間認知
Lakoff和Johnson(1999)認為,空間認知是最基本的概念??臻g認知基于人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是人對事物在空間中的方位、存在及運動狀態(tài)的能動反應(yīng)。外界事物間的空間及相互關(guān)系需要經(jīng)由觀察者的認識及解讀來實現(xiàn)。但人在觀察外部事物的空間認知關(guān)系時是帶有主觀性的。例如:
(1)The school is near the park. 學校位于公園附近。
(2)The school is on the right of the park. 學校在公園的右邊。
可以看出,說話人對學校和公園之間的空間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觀察帶有主觀性。
(一)圖形-背景理論視域下的語言空間認知
Talmy分析和研究了圖形-背景理論后發(fā)現(xiàn),在本質(zhì)特征和聯(lián)想特征方面,圖形是一個定位概念,背景是一個實施定位的概念。某個移動或方位事件中兩個相關(guān)物體的空間關(guān)系可以用這兩個概念來解釋(Talmy, 2000: 311)。
(3)Baby is in the room. 寶寶在房間里。
(4)Tom is between Mary and Tiffany. Tom位于Mary和Tiffany之間。
在例(3)中,the room為背景,baby為圖形,baby的空間位置的確定是以room作為參照。在例(4)中,Mary和Tiffany一起組成背景,Tom為圖形,此例句說明Tom的位置是在Mary和Tiffany的中間。
空間位移是一種動態(tài)性的空間認知,空間參照系為“起點-路徑-終點”(Lakoff & Johnson, 1999: 32-34),說明某一目的物從起點開始,沿著或經(jīng)過某一路徑移動到終點的動態(tài)性過程。
(5)The yellow cat jumped from the chair into the grass. 黃色的貓從椅子上跳至草坪。
例(5)的貓完成了一個從起點到路徑再到終點的位移過程。
外部事物之間空間關(guān)系的語言表述,通常會選取具備符合背景的聯(lián)想特征及本質(zhì)特征的參照物,目的是具備該特征的事物可被用來確定事物間的空間關(guān)系。例(6)、例(8)的語言表達范式是可以接受的,而例(7)、例(9)的表達范式則是不被接受的。
(6)The cup is on the desk. 杯子在桌上。
(7)The desk is under the cup. 桌子在杯子的下面。
(8)There is a river in South China. 中國南方有條河。
(9)There is South China in the river. 河里有個中國南方。
如果空間認知中的兩個事物所具有的圖形特征和背景特征相同,則二者可互為參照來確定兩者之間的空間關(guān)系,均為可被接受的表達式。
(10)The notebook is on the dictionary. 筆記本在字典上面。
(11)The dictionary is under notebook. 字典在筆記本下面。
可以看出,如果空間認知中的兩個事物具有顯著不同的圖形特征和背景特征,具有圖形特征的物體會被視為目的物,而具有背景特征的事物則被視為參照物;若是所具有的圖形特征和背景特征均相同,則被視為目的物和參照物。后一種情況的背景和圖形是可以替換或轉(zhuǎn)換的。
(二)參照系理論視域下的語言空間認知
Levinson的空間參照三分說將空間參照系具體劃分為內(nèi)在、相對和絕對三種。觀察圖景時是基于地標物體其固有特征的方位角度。例如:
(12)Teacher is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 老師在房子前面。
背景是建筑物,有門的一側(cè)為前面,老師位置的確定就是通過這種內(nèi)在空間關(guān)系的認知視角。
二元是內(nèi)在參照系的基本特征,相對參照系是從觀察者的角度來觀察圖景。例如:
(13)The little girl is to the right of the pool. 小女孩在水池的右邊。
(14)That famous writer is sitting to the left of the yard. 那位著名的作家坐在院子的左邊。
例(13)、例(14)中,小女孩及作家的位置的確定是以觀察者的身體平面為參照。
(15)The wild flower is in front of the hill. 野花在山的前面。
(16)The little deer is running around the lake happily. 小鹿圍著湖邊歡快地跑跳著。endprint
位置能被確定是基于觀察者以自己為參照中心。相對參照系由三個要素構(gòu)成,即背景、圖形和觀察者。
絕對參照系以固定方向為背景來觀察圖景,比如太陽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場提供的“東”“西”“南”“北”等方位詞語。
(17)Hes east of the castle. 他在城堡的東邊。
(18)That injured swan had to stay under the tree. 受傷的天鵝只能待在樹下。
例(17)、例(18)空間認知與關(guān)系的表達是二元的,觀察者基于固定不變的方向,而被觀察者則要保持固定的方位。
在Levinson的空間參照系理論中,絕對參照系和內(nèi)在參照系皆闡述了一個二元的空間認知與空間關(guān)系。然而絕對參照空間可以用來確定非對稱性的轉(zhuǎn)換關(guān)系,而內(nèi)在參照空間卻不能。絕對參照系和內(nèi)在參照系相對容易理解;相對參照系是一個觀察者、圖形、背景三元空間關(guān)系,需要依據(jù)具體語境,才有可能做出合適的判斷。
三、空間參照系視域下的時間投射
從空間參照系理論的角度,有些研究者提出空間參照系有可能會映射至時間域。
(一)絕對、相對、內(nèi)在參照系視域下的時間投射研究
Bender等(2005)提出,三種參照系在時間域中有存在的可能,他論證了空間參照系向時間概念投射的可能性。固定參照點被用于空間絕對參照系,內(nèi)在參照系的中心則是物體本身。時間域內(nèi)發(fā)生的事件,正如空間中的物體序列,也包含著自身的始源和結(jié)束。由此可見,內(nèi)在參照系在時間域的投射是可能的。
(二)外在、內(nèi)在和指示參照系視域下的時間投射
Kranjec(2007)基于相關(guān)分析提出了時間域的三類參照系:外在參照系、內(nèi)在參照系和指示參照系。首先,使用“相對”術(shù)語是恰當?shù)?,與“絕對”相比,“外在”對于強調(diào)以“背景”為基礎(chǔ)的參照系更合適。其次,雖然Kranjec以及Bender等人曾提出將空間參照系擴展到時間域為出發(fā)點,對空間向時間投射系統(tǒng)進行了劃分,將“周四在周五前面,周一跟著周二”這種序列關(guān)系表達是以內(nèi)在特征為參照的,歸于內(nèi)在參照系。外在參照系與指示、內(nèi)在參照相區(qū)別的關(guān)鍵在于時間本身在外在參照系中是背景,或者是向前移動的某個事物,且與置于其中的特定時間是保持相互獨立的。
四、文化對時間認知的影響
觀察了多種語言后,人們發(fā)現(xiàn)大量表示時間的詞匯均來自空間概念。時間范疇和空間范疇間有著系統(tǒng)性的對應(yīng)。 漢語與英語分別以空間的不同維度來隱喻時間,即英語主要以水平空間圖式來隱喻時間,漢語中水平空間圖式和垂直空間圖式的隱喻都存在,但垂直方向的隱喻更具有優(yōu)勢。對于英語較為熟練的漢語母語者而言,仍然表現(xiàn)出較強的漢語表示時間的特性,沒有表現(xiàn)出英語表示時間的特性。這些結(jié)果表明,人們對時間的加工的確受到本民族語言對事物規(guī)定特性的限制。但是,由于不同的語言最初在建立時間表達方式時對時間的限定不同,后人只能承襲前人的表達習慣,按照本民族語言規(guī)定的方式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進行匹配,從而以相應(yīng)的方式思考時間。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空間域向時間域的投射為表征時間特性提供了關(guān)系性結(jié)構(gòu)。人們在獲得語言的同時,在心智(大腦)中也建立起相應(yīng)的空間和時間結(jié)構(gòu)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由于受不同語言及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時間概念的建構(gòu)及表征亦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Bender,A.,Bennardo,G.,& Beller,S. Spatial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temporal relations:A conceptual analysis in English,German, and Tongan. In B. G. Bara,L. Barsalou, M. Bucciarelli (Eds.),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v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M].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2005:220-225.
[2]Levinson, S. Frame of reference and Molyneuxs questions: cross-linguistic evidence. In P. Bloom,M. A. Peterson,L. Nadel,& M. Garrett (eds.),Language and Space[M]. Cambridge,MA:MIT Press,1996:109-169.
[3]Nú?ez, R., & E. Sweetser. With the future behind them: Convergent evidence from Aymara language and gesture in the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spatial construals of time[J]. Cognitive Science, 2006(30):401-450.
[4]劉麗虹,張積家.時間的空間隱喻對漢語母語者時間認知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04):266-2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