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燕嵐,徐麗琴,馬力鳳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yī)院,上海 200137)
本文選取112例初產婦并深入分析在促進初產婦泌乳過程中采用穴位按摩結合辯證施膳中醫(yī)護理的效果。
選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112例初產婦,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6例?;颊呔橥?。觀察組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8.56歲,剖宮產20例,順產36例;對照組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29.14歲,剖宮產21例,順產35例。兩組初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給予初產婦實施早期哺乳指導、常規(guī)營養(yǎng)膳食及生活護理等。
觀察組采取穴位按摩結合辯證施膳中醫(yī)護理:護理人員協(xié)助初產婦取位俯臥位并利用橄欖油、雙手拇指后推按合谷穴及少澤穴各5次[1],指壓合谷穴時需要利用拇指指腹朝小指方向用力且將按摩時間控制在10~15 min,指壓頻率為60次/min左右,產婦自覺得氣。指壓少澤穴時利用拇指指甲尖端掐按5~10 min,掐按60次/min,產婦自覺得氣。對于少乳初產婦而言,推按以上2個穴位后,給予初產婦推膀胱經肺俞至胃腧穴各5次[2],然后叮囑初產婦轉為仰臥位并利用雙手按摩放松初產婦乳房,穴位選擇乳暈、庫房、中府、屋翳、膺窗、天池、乳根等進行點按,標準是輕微脹痛,時間在5 min左右,利用五指梳抓初產婦乳房8~10遍,給予初產婦摩揉放松乳房并自一側乳房基底部各個方向向乳頭方向按摩推壓乳腺管至乳暈(注意手法由輕至重)[3],反復次數(shù)是8~10次,停止標準是少量乳液排出,最后放松乳房,給予氣血不足初產婦加按足三里、少澤穴及三陰交穴并給予肝郁氣滯初產婦加按期門、膻中、太沖穴,每個穴位點按3~5 min,標準是局部穴位酸脹及皮膚微紅,以上穴位第1次按摩時機是產后0.5 h,產后第1天按摩間隔時間是2~4 h,第2天起,按摩次數(shù)為3次/d。注意:按摩期間需要左右手交替進行且連續(xù)進行7天按摩。
經過穴位按摩后,若仍少乳則實施辯證施膳:①催乳藥膳湯。補氣血采用參芪燉雞湯、通草鯽魚湯、花生豬蹄湯,疏肝理氣采用黃花菜瘦肉湯、青皮通草豬蹄湯、絲瓜通草瘦肉湯,根據(jù)臨床辯證任意選擇,連續(xù)7天用藥;②催乳調養(yǎng)茶。補氣血方:黨參、桂圓肉、黃芪、淮山、當歸、大棗、通草、玉竹各10 g,疏肝理氣方:絲瓜絡、青皮、王不留行、合歡、通草、當歸、北芪、百合、川芎各10 g,柴胡5 g,可作為茶水分多次飲用并控制在7天用藥。
利用抽血測定兩組初產婦泌乳素水平,利用評分表法判定兩組初產婦泌乳量、泌乳量、泌乳量。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分析發(fā)現(xiàn),觀察組初產婦泌乳始動時間為(1.98±0.44)d、第1天泌乳量為(11.93±2.04)mL、第2天泌乳量為(1 0.99±2.1 3)m L、第3天泌乳量為(1 3.8 5±2.77)m L、產后2 4 h泌乳素水平為(1 6 4.2 5±8 9.0 4)n g/m L,均明顯更優(yōu)于對照組的(4.28±0.91)d、(10.37±2.66)mL、(9.28±2.57)mL、(11.99±3.61)mL、(121.88±78.14)ng/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前泌乳素水平為(104.16±62.32)ng/mL,對照組產前泌乳素水平為(85.23±56.32)ng/m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實踐證實,母乳喂養(yǎng)意義重大,可促使嬰兒免疫力、智力明顯提升,可促使嬰兒猝死率、兒童期肥胖率、過敏率明顯降低,可明顯改善母嬰不良結局。據(jù)相關性文獻報道,促進母乳喂養(yǎng)順利進行的時機是在嬰兒出生第1 h進行母乳喂養(yǎng),最初6個月,需要堅持純母乳喂養(yǎng),可促使嬰兒身體健康并促使嬰兒智力提升。目前,臨床上初產婦一般情況下缺乏母乳喂養(yǎng)知識,再加上高齡產婦及剖宮產、孕期營養(yǎng)不均、生活不規(guī)律等因素,產后缺乳情況較為嚴重,需要給予初產婦實施穴位按摩結合辯證施膳中醫(yī)護理,可獲得理想護理效果。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第1天泌乳量、第2天泌乳量、第3天泌乳量、產后24 h泌乳素水平均明顯更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促進初產婦泌乳過程中采用穴位按摩結合辯證施膳中醫(yī)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值得臨床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