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麗
(齊魯師范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山東 濟南 250200)
汪曾祺被人稱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他身上那種內(nèi)儒外道的文人風(fēng)范,使他有了隱士般的超然曠達。汪曾祺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有一點隱逸之氣,他在《無事此靜坐》一文提到他外祖父待客的幾間空房,收拾得非常整潔清爽,南墻掛著一條橫幅,寫著五個正楷大字:無事此靜坐,他非常欣賞這幾個字的意思,對于這幾間少有客人來甚至連外祖父也不常去的房間,汪曾祺很喜歡,“常常拿了一本閑書,悄悄走進去,坐下來一看半天”,回憶起這段往事,他不無得意地說:“看起來,我小小年紀(jì),就已經(jīng)有一點隱逸之氣了?!?汪曾祺:《無事此靜坐》,載《汪曾祺作品集4:生活的智慧》,李津繪,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65頁。汪曾祺的這點“隱逸”之氣,除了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和后天人生閱歷的影響,更多的應(yīng)該是其個人志趣的選擇。汪曾祺從小在父親的教導(dǎo)下讀古文、習(xí)書法,成長過程中又不斷接觸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逐漸形成了溫柔敦厚的性格和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具有了古典文人的氣質(zhì)。生活中的汪曾祺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花鳥蟲魚樣樣俱愛,頗有“隱逸之風(fēng)”,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更是受傳統(tǒng)隱逸文化的影響,處處洋溢著“隱逸之氣”。1980年,他憑著小說《受戒》異軍突起,揭開了當(dāng)代隱逸文學(xué)的序幕。汪曾祺延續(xù)了以周作人、廢名為代表的現(xiàn)代“隱逸派”文學(xué)的香火,把四十年前的舊夢復(fù)活在當(dāng)代生活里,為隱逸文學(xué)的復(fù)興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讓他的“隱逸”有了別樣的味道。筆者在《論中國現(xiàn)代隱逸文學(xué)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中總結(jié)了五種常見的“隱逸”表現(xiàn)形態(tài):隱于自然、隱于宗教、隱于書齋、隱于酒色、隱于死亡。*許海麗:《論中國現(xiàn)代隱逸文學(xué)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山東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第1期。這五種“隱逸”也可以稱之為自然之隱、宗教之隱、書齋之隱、酒色之隱和死亡之隱。*許海麗:《從廢名作品中的意象看廢名的“隱逸”》,《聊城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年第6期。除了死亡之隱,其他幾種隱逸形式在汪曾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體現(xiàn),他熱愛自然,崇尚儒道,酷愛讀書和飲酒,是個有著隱逸古風(fēng)的現(xiàn)代隱士,在這些隱逸形式中,自然之隱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下面筆者試從汪曾祺筆下的“自然”書寫探討一下其“隱逸”。
隱逸最典型的狀態(tài)就是寄情山水,游居自然。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春秋戰(zhàn)國以來,自然山水意識就開始形成。自然離不開山水,離不開田園,離不開一草一木,士子們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往往能獲得內(nèi)心的愉悅和平靜,“夫游之情在高曠,而游之理在自然,山川與性情一見而洽,斯彼我之趣通”*[明]王季重:《游喚》,載任遠點校:《王季重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頁。,這種“一見而洽”“趣通”往往能激發(fā)出士子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山水自然意識進入文學(xué)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就產(chǎn)生了燦爛而獨特的隱逸文學(xué)之一種。山水田園詩是古代隱逸文學(xué)的重要代表作。自古以來,有關(guān)山水田園的詩文創(chuàng)作一直未曾中斷過。魏晉、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隨便舉出一位,幾乎都能夠找到和山水田園相關(guān)的詩作。
汪曾祺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不可能不對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他說:“寫山水,無非是寫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人和山水的默契,溶合,一番邂逅,一度目成,一回莫逆。”*汪曾祺:《相看兩不厭——先燕云散文集序》,載鄧九平編:《汪曾祺全集 五 散文卷》,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頁。但有意思的是,汪曾祺對山似乎并不鐘情,而是和水成了莫逆之交。也許汪曾祺面對強大的“山”,如同張愛玲面對蒼茫的“?!币粯?,有一種“惘惘的威脅”。他曾經(jīng)在《泰山片石》中說:“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我十年間兩登泰山,可謂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進入我的內(nèi)部,我也不能外化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汪曾祺:《泰山片石》,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84頁。這或許是因為汪曾祺生性是個恬淡的人,面對泰山,他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微小,也“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汪曾祺:《泰山片石》,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86頁。。他的氣質(zhì)與旨趣決定了他規(guī)避具有宏大氣勢的景觀,醉心于小橋流水式的風(fēng)景。他雖然也寫山,但重點不在于描述山的壯闊,而是把側(cè)重點放在了自然景觀和文化意味上。他寫泰山,沒有“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而是專注于對泰山山神碧元霞君的考證,流連于泰山經(jīng)石峪石坪上字體獨特的石刻,沉醉于中天門中溪賓館的野菜宴和晨起后的泰山云霧,他寫《南山塔松》,也對南山的壯闊視而不見,而把筆端凝注在塔松的干凈、空氣的清新和倚樹吃西瓜的情趣里。他寫《桃花源記》,游覽山上的桃花觀、秦人洞時,享受的是優(yōu)雅的自然風(fēng)景,體味的是饒有趣味的人文歷史,向往的是“紅桃曾照秦時月,黃菊重開陶令花。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的閑適境界。所以,我們看汪曾祺寫山,總是有一點點距離。而水,對于汪曾祺的意義就大不一樣了。汪曾祺的小說飄溢著“水氣”,這幾乎成為評論家的共識。在詩歌《水鄉(xiāng)》中,汪曾祺寫道:“少年橐筆走天涯,贏得人稱小說家。怪底篇篇都是水,只因家住在高沙?!?汪曾祺:《回鄉(xiāng)雜詠》,載鄧九平編:《汪曾祺全集 八 其它》,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頁。汪曾祺的家鄉(xiāng)高郵(即詩中的高沙)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汪曾祺從小“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汪曾祺:《我的家鄉(xiāng)》,載《憶昔》,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頁。,與水的這種親密接觸,不僅影響了他的性格,也影響了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作品風(fēng)格。汪曾祺的很多小說名篇都離不開“水”?!妒芙洹分行∮⒆拥募蚁褚粋€島,三面都是河,明海所在的荸薺庵是佛家修行的凈土,卻沒有佛教禁忌的森嚴與神秘,充滿著世俗的快樂和純粹。小英子送明海受戒時劃的小船、途中的蘆花蕩、水上的浮萍、撲撲遠飛的水鳥,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干凈、透明、溫馨的水世界。《大淖記事》中巧云和十一子的愛情故事也和水息息相關(guān)。他們的相識離不開水,巧云在大淖邊洗衣服,不小心掉進水里,在土坪上打拳的十一子趕緊一個猛子扎到水底,救起了巧云。他們的幽會也離不開水,巧云撐船,十一子泅水,兩個人到沙洲的茅草叢里待到月上中天,水成了他們純潔愛情的見證人。“水性”可以說是汪曾祺小說最顯著的特征?!峨u鴨名家》中對安靜的沙灘、浩浩的江流雖然只有寥寥幾筆的點染,依然能讓讀者感受到遼闊江面上飄忽的水汽和這水汽帶來的神秘感。小說《看水》更是直接描繪了水的活潑、清涼與詩意,“果園的地果然都澆了……一片清涼澤潤、汪汪泱泱的水氣直透他的臟腑。似乎葡萄的葉子都更水淋,更綠了,葡萄蔓子和皮色也更深了。”*汪曾祺:《看水》,載《汪曾祺小說全編:全3冊》(中),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368頁。
除了描寫以山水天地為代表的“大”自然,汪曾祺還擅長描寫以花鳥蟲魚、草木植物為代表的“小”自然。汪曾祺寫過很多與花鳥蟲魚、草木植物有關(guān)的文章,如《花園》《臘梅花》《昆蟲備忘錄》《草木春秋》《葡萄月令》等。汪曾祺擅于把生活中各種細小的事物用活潑清新的筆觸表現(xiàn)出來,尤其擅長寫“花”。他寫過各種各樣的花,比如丁香花、荷花、石榴花、梔子花、紫薇花、桂花、月季花、茉莉花、臘梅花、野菊花等。在《紫薇》中,他形象地描繪了紫薇花的樣貌姿態(tài):“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皺縮,瓣邊還有很多不規(guī)則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幾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當(dāng)中還射出許多花須、花蕊。一個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樹上有數(shù)不清的枝子。真是亂。亂紅成陣。簡直像一群幼兒園的孩子放開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亂嚷嚷?!?汪曾祺:《紫薇》,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在《北京的秋花》桂花篇中,他建議北京多種一點桂花,因為“桂花美蔭,葉堅厚,入冬不凋。開花極香濃,干制可以做元宵餡、年糕。既有觀賞價值,也有經(jīng)濟價值”*汪曾祺:《北京的秋花》,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頁。。在《臘梅花》中,他寫他家后園的四棵臘梅:“這樣大的四棵大臘梅,滿樹繁花,黃燦燦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樣的熱熱鬧鬧,而又那樣的安安靜靜,實在是一個不尋常的境界?!?汪曾祺:《臘梅花》,載《一草一木》,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35頁。汪曾祺不僅僅在散文中專門描寫花,也常常在小說中寫到花,用花來寄予美,象征主人公美好的品格。在《仁慧》中,他看似很隨意地敘述,“院子里的雜草全鋤了,養(yǎng)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種了兩棵玉蘭。”*汪曾祺:《仁慧》,載《汪曾祺小說全編:全3冊》(下),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898頁?!妒芙洹分械拿骱J芙?,小英子把他接上船時,“頭上一邊插著一朵梔子花,一邊插著一朵石榴花?!?汪曾祺:《受戒》,載《汪曾祺小說全編:全3冊》(中),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424頁。《歲寒三友》中的畫家靳彝甫把他的畫室布置得很有情調(diào),靠墻種了幾竿玉屏簫竹,石條上擺著茶花、月季,“冬天,他總要養(yǎng)幾頭單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長的碧綠的葉子,開著白玉一樣的繁花”*汪曾祺:《歲寒三友》,載《汪曾祺小說全編:全3冊》(中),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433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玉蘭花冰清玉潔,梔子花芳香素雅,石榴花橙紅可愛,水仙花潔白馥郁,從這些花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清純與高潔。除了寫花,汪曾祺也寫草木,寫各種蟲魚鳥獸。他寫冬天的樹、夏天的昆蟲、四季的果園,寫大雁、啄木鳥、貓、螃蟹,寫蟈蟈、螳螂、螞蚱、磕頭蟲……在汪曾祺眼里,花鳥蟲魚、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是他的朋友、他的知己,因此,他用一顆熱忱的心認真書寫著這個活色生香的大千世界。
汪曾祺一生到過的地方非常多,高郵、昆明、上海、北京、武漢、張家口、內(nèi)蒙古、江西進賢等地都曾留下過汪曾祺的足跡,但是最最重要的有五處。汪曾祺不止一次說過自己小說的背景是:高郵、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這是汪曾祺生活得比較久的幾個城市,這些城市里的天、地、風(fēng)景、人和事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個大的自然空間,構(gòu)成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素材,成為汪曾祺安身立命的根本。
高郵是汪曾祺的家鄉(xiāng),從1920年出生到1939年離開高郵到昆明求學(xué),汪曾祺在高郵生活了十九年,他的隱逸人格的形成與高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高郵隸屬于江蘇省揚州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沿江經(jīng)濟帶,運河古道貫通全境,河湖交錯,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中,汪曾祺養(yǎng)成水一般溫和的性格是不足為奇的?!八坏诓蛔杂X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說的背景,并且也影響了我的小說的風(fēng)格。水有時是洶涌澎湃的,但我們那里的水平??偸侨彳浀模胶偷?,靜靜地流著?!?汪曾祺:《自報家門》,載《憶昔》,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頁。這種柔軟的、平和的、靜靜流淌的水使得汪曾祺成為遠山而近水的“水”邊隱士,創(chuàng)作出大量帶有“水性”的小說和散文?!妒芙洹贰洞竽子浭隆范际且愿哙]為背景,發(fā)生在水邊的故事。除此之外,汪曾祺以高郵為創(chuàng)作背景和題材的小說、散文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如《故里三陳》《歲寒三友》《故鄉(xiāng)人》《晚飯花》《仁慧》《薛大娘》《辜家豆腐店的女兒》《小孃孃》《合錦》《自報家門》《我的家鄉(xiāng)》《我的小學(xué)》《我的初中》《文游臺》《草巷口》《三圣庵》《故鄉(xiāng)的元宵》《故鄉(xiāng)的食物》《故鄉(xiāng)的野菜》《故鄉(xiāng)水》《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多年父子成兄弟》等。
昆明被汪曾祺認作第二故鄉(xiāng),從1939年到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度過了七年的青春時光,“昆明是夢一般的城市,四季如春的天氣和民族風(fēng)情,一開始就吸引了他”*孫郁:《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13頁。。他在《七載云煙》中寫道:“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lián)大,新校舍?!?汪曾祺:《七載云煙》,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05頁。昆明對汪曾祺的影響是深遠的,聯(lián)大的老師和同學(xué),昆明的美食、風(fēng)景、風(fēng)土人情,都給汪曾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寫了大量以昆明為背景的小說和懷念昆明的散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昆明的感激與熱愛。他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年華是在昆明度過的,《昆明的吃食》《昆明菜》《米線和餌塊》《昆明的果品》滿足了他的口腹之欲,《昆明的花》《昆明的雨》《昆明年俗》讓他的精神遨游在昆明的浪漫世界里。汪曾祺對昆明的愛是一種刻進骨子里的愛,是一種從內(nèi)心生發(fā)出來的愛,在《翠湖心影》中,汪曾祺寫翠湖的“翠”,寫翠湖圖書館里那個隨意撥動著“不走的掛鐘的時針”來計時的管理員,寫翠湖半島上按茶碟數(shù)量來計賬的茶館,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對翠湖的這種自由詩意的氛圍心生神往。汪曾祺說:“……一進了翠湖,即刻就會覺得渾身輕松下來;生活的重壓、柴米油鹽、委屈煩惱,就會沖淡一些。人們不知不覺地放慢了腳步,甚至可以停下來,在路邊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煙,四邊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趕路,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yǎng)啊?!?汪曾祺:《翠湖心影》,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頁。其實翠湖又何止是給了昆明人精神的安慰,當(dāng)年輕的汪曾祺遇到了美麗、浪漫的翠湖,遇到了包容性強、自由度高的西南聯(lián)大,遇到了炒弭塊、野生菌,遇到了昆明的花、昆明的雨,他的隱逸人格也在不斷地被定型。
上海是汪曾祺真正踏上社會的第一站,從1946年到1948年,僅僅兩年的時間,時間不長。以上海為背景的文學(xué)作品也不多,直接以上海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僅有《星期天》這一篇。這是因為汪曾祺當(dāng)時對上海的印象實在不佳,上海的氣候讓汪曾祺生活很不適應(yīng),黃梅天衣服發(fā)霉不說,還常常引發(fā)牙痛,上海的文藝界也讓汪曾祺看不慣,他在1947年7月15日寫給老師沈從文的信中直言不諱地大發(fā)牢騷,“上海的所謂文藝界,怎么那么烏煙瘴氣!我在旁邊稍微聽聽,已經(jīng)覺得充滿滑稽愚蠢事。哪怕真的跟著政治走,為一個什么東西服役,也好呢。也不是,就是胡鬧。年青的胡鬧,老的有的世故,不管;有的簡直也跟著胡鬧。”*汪曾祺:《致沈從文(二通)|1947.7.15-16》,載《汪曾祺書信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6年版,第2頁。又在短篇小說《牙疼》中說出了居留上海時的心情:“S(指施松卿)回福建省親,我只身來到上海。上海既不是我的家鄉(xiāng),而且與我呆了前后七年的昆明不同。到上海來干甚么呢?你問我,我問誰去!找得出的理由是來醫(yī)牙齒了?!?汪曾祺:《牙疼》,載《汪曾祺小說全編:全3冊》(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257頁。1983年,步入老境的汪曾祺在北京完成了具有1940年代末上海都市氣息的短篇小說《星期天》,還特別發(fā)表在《上海文學(xué)》上,這或許是汪曾祺對上海謀職教書生涯的一種追憶與和解。但小說中寫到的人物大多是庸俗空虛之輩,比如接電話時習(xí)慣先用上海話接聽讓人家等一等,再改換成普通話接聽的私立中學(xué)校長趙宗浚和不吃蔬菜酷愛吃肉,“長得像一個牛犢子,呼吸粗短,舉動稍欠靈活”*汪曾祺:《星期天》,載《汪曾祺小說全編:全3冊》(中),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673頁。的教導(dǎo)主任沈裕藻,可見汪曾祺對上海的怨氣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但不管怎樣,上海作為汪曾祺生活過的一個驛站,還是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和上海的關(guān)系也始終牽牽連連,“文革”期間,他被江青“控制使用”,奉命把上海人民滬劇團的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現(xiàn)代革命京劇,先后命名為《地下交通員》《蘆蕩火種》《沙家浜》,引起了很大反響,《沙家浜》中的經(jīng)典段落至今被人們傳唱。1993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汪曾祺文集》收入《沙家浜》時因為疏忽未注明根據(jù)滬劇《蘆蕩火種》改編,1996年底汪曾祺突然遭到原作者文牧夫人的起訴,引發(fā)了一場官司,一直到1997年5月汪曾祺去世,他都深陷“侵權(quán)”風(fēng)波,實在令人感嘆。
北京是汪曾祺生活最久的地方,從1948年到1997年,其間除了有不到三年的下放張家口的經(jīng)歷,汪曾祺一直是在北京度過的。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這樣的人生大事都是在北京完成的。他先后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北京市文聯(lián)、北京京劇院等單位工作,寫下了大量的散文小品和短篇小說,對老北京的人情風(fēng)物進行了詩性描寫,涉及飲食、建筑、風(fēng)俗、人物等方方面面。他寫老北京的豆汁兒,開頭就說“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細細講述豆汁的熬制過程:“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里一鍋豆汁,用小火熬著”*汪曾祺:《豆汁兒》,載《人間滋味》,天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頁。;寫北京最有名的用豌豆制成的食品“豌豆黃”:“豌豆熬爛,去皮,加少量白糖,攤開壓扁,切成5寸3寸的長方塊,再加刀割出四方小塊,分而不離,以牙簽扎取而食”*汪曾祺:《食豆飲水齋閑筆》,載《人間滋味》,天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頁。;寫北京的小水蘿卜“極脆嫩,有甜味,富水分”,除了生嚼,還可以拌蘿卜絲:“蘿卜斜切為薄片,再切為細絲,加醬油、醋、香油略拌,撒一點青蒜,極開胃”*汪曾祺:《蘿卜》,載《人間滋味》,天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頁。;寫老北京人的慢生活、慢享受:“安樂居十點才開門。一開門,老呂就進來……一條腿盤著,一條腿曲著,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張方凳上,——脫了鞋。他不喝安樂居的一毛三,總是自己帶了酒來,用一個扁長的瓶子,一瓶子裝三兩。酒杯也是自備的。他是喝慢酒的,三兩酒從十點半一直喝到十二點差一刻……”*汪曾祺:《安樂居》,載《汪曾祺小說全編:全3冊》(下),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768頁。汪曾祺將浸染著濃濃煙火氣的老北京的花草樹木、風(fēng)味小吃、人情世態(tài)呈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面前,他因此也被人稱為“京派作家”。
張家口是1958年下半年汪曾祺被打成右派后下放的地方,在張家口度過的這三年的右派生涯,本該是汪曾祺最艱難的低谷時期,但汪曾祺回憶起這三年的生活卻是充滿著感激和詩意。關(guān)于張家口,他寫了九個短篇小說、十三篇散文,《葡萄月令》《果園雜記》《隨遇而安》《壩上》《寂寞與溫暖》《沽源》等名篇都寫得很美。有人說,就算沒有《受戒》《大淖記事》,只憑著《葡萄月令》,汪曾祺就能在文學(xué)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這雖然有些夸張了,但可以看出讀者對這些美文的喜愛。汪曾祺在《隨遇而安》中說過:“我當(dāng)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汪曾祺:《隨遇而安》,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17頁。他曾經(jīng)非常羨慕夫人施松卿的經(jīng)歷,開玩笑說如果這些經(jīng)歷放在他身上,不知道能寫出多少好小說來。沒想到當(dāng)了一回右派,居然補上了這一課。汪曾祺家境富裕,后來一直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輾轉(zhuǎn),沒有接觸農(nóng)民、了解農(nóng)民的經(jīng)歷,而在張家口,他和農(nóng)民一起干活,一起吃住,一起談天,“晚上被窩挨著被窩睡在一鋪大炕上”*汪曾祺:《隨遇而安》,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頁。,有這樣親密無間的相處機會,汪曾祺終于能夠近距離地觀察農(nóng)民,了解農(nóng)民的生活狀態(tài)。汪曾祺在《隨遇而安》中說:“像起豬圈、刨凍糞這樣的重活,真夠一嗆。我這才知道‘勞動是沉重的負擔(dān)’這句話的意義?!?汪曾祺:《隨遇而安》,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頁。他在果園勞動時,成了噴波爾多液的能手,他說:“波爾多液,顏色淺藍如晴空,很好看”;“噴波爾多液次數(shù)多了,我的幾件白襯衫都變成了淺藍色”。*汪曾祺:《隨遇而安》,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頁。心里有詩的人到哪兒都能發(fā)現(xiàn)詩意。因此,張家口雖然是汪曾祺下放的流寓地,但也無形中成了他的避風(fēng)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這種樸素的辯證法在汪曾祺的口外生活中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隱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隱”是隱蔽、隱藏,是外在形式,是隱居行為的實施,“逸”是超脫、飄逸,是本質(zhì)內(nèi)容,是隱居以后達到的閑適、率性從容的精神狀態(tài),而隱逸文學(xué)則是由隱逸文士以及有歸隱傾向的羨隱文士共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特殊的文學(xué)形式。*許海麗:《試論中國古代隱逸文學(xué)的幾個發(fā)展階段》,《齊魯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3期。汪曾祺作為中國現(xiàn)代隱逸文學(xué)的代表性作家,在自然中隱遁,從小處、凡處入手寫宇宙自然和市井生活,進而感悟人生哲理,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最主要表現(xiàn)形式。汪曾祺筆下既有以山水天地、花鳥蟲魚為代表的“具象”自然,也有以高郵、昆明等城市為代表的“空間”自然。他從傳統(tǒng)士大夫的文化精神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處世觀,向往士子們優(yōu)游山林、醉心自然的隱逸狀態(tài),隱士般的處世生活更有利于保持文人的自由思想和獨立品格,透過汪曾祺的“自然”書寫,我們能體會到汪曾祺身上那種淡泊悠遠、別具特色的“隱逸”味。
“小隱隱于林,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是中國流傳很廣的傳統(tǒng)哲學(xué)思想,它有多個版本,說法也不一,但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晉代王康琚的《反招隱詩》說“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中唐的白居易則在他的《中隱》詩中提出了著名的“中隱”理論:“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fù)似處,非忙亦非閑?!?陳洪:《高山流水——隱逸人格》,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頁。白居易把隱士分為大、中、小三種,“小隱入丘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小隱隱于林”,而“大隱住朝市”即漢代東方朔提出的“避世金馬門”,雖在朝為官,照樣可以心存隱逸,逃避世務(wù)。這二者代表了仕與隱的兩種對立的處世方式,而中隱“走的是仕與隱夾縫中間的一條道,仕與隱的好處都能挨上邊,其壞處卻能避開,對于士大夫來說,這很理想”*陳洪:《高山流水——隱逸人格》,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這種隱逸方式,其實是隱逸的中庸風(fēng)格。做個不大不小的地方官,領(lǐng)一份不厚不薄的薪水,過一種不緊不慢的生活,討一份不喜不憂的心情。汪曾祺生性淡泊,對政治一直持有疏離的態(tài)度,他也注定難以成為“隱于朝”的“大隱”。以白居易的標(biāo)準(zhǔn),汪曾祺應(yīng)該算得上是一個清雅的“小隱”,一個接地氣兒的“中隱”。他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游歷于不同的城市討生活,既不是高官顯貴,也非一貧如洗。用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個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他奔波于一個又一個城市,又安然于做一個“城”中隱士,他不斷地行走著,卻又常常停下來安靜地思考。
汪曾祺鐘愛山水、醉心花鳥,流連于市井生活,一則受環(huán)境影響,更多的還是由于汪曾祺恬淡的個性使他拒絕那種火熱的、壯闊的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迎合的生活。汪曾祺說:“人要有一點自知。我的氣質(zhì),大概是一個通俗抒情詩人。我永遠只是一個小品作家。我寫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畫畫,畫一個冊頁、一個小條幅,我還可以對付;給我一張丈二匹,我就毫無辦法。”*汪曾祺:《〈晚翠文談〉自序》,載范用編:《晚翠文談新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336頁。汪曾祺的這種隱逸人格使他更關(guān)注柔美的事物,他曾經(jīng)反復(fù)強調(diào)“水”對自己的性格、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事實上是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重要精神元素和美學(xué)根底是溫柔的、平和的江南流水,不是巍峨高聳的大山,也不是波瀾壯闊的海洋。晚年的他說:“我是生長在水邊的人,一個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經(jīng)過了七十歲,對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個安于竹籬茅舍、小橋流水的人?!?汪曾祺:《泰山片石》,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85頁。他用竹籬茅舍、小橋流水對自己的性格和文學(xué)風(fēng)格作出了精準(zhǔn)的界定,同時也指明了自己的美學(xué)追求。汪曾祺并非不愛高山大洋般的火熱生活,而是把握不了那種巍峨高聳和波瀾壯闊,他的平和的性格決定了他更傾向于寫山的秀美和水的柔情,傾向于寫一個城市的風(fēng)俗詩意,滿足于做一個“隱于林”的“小隱”和一個“隱于市”的“中隱”,在他的小天地里感受他生命中遇到的美和詩意。他不厭其煩地寫高郵的水汽、昆明的浪漫和老北京的古樸風(fēng)味,寫山水,寫草木,寫花鳥,寫蟲魚,寫天地間最常見的事物,哪怕是一株小小的葡萄。在《葡萄月令》中,汪曾祺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葡萄的生長過程。一月,下大雪,“葡萄睡在鋪著白雪的窖里”*汪曾祺:《葡萄月令》,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頁。;二月,葡萄出窖,“有的梢頭已經(jīng)綻開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蒼白的小葉。它已經(jīng)等不及了”*汪曾祺:《葡萄月令》,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頁。;三月,葡萄上架,“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待著”*汪曾祺:《葡萄月令》,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頁。;四月,澆水,“葡萄喝起水來是驚人的。它真是在喝哎!”*汪曾祺:《葡萄月令》,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頁。……八月,葡萄著色,“白的像白瑪瑙,紅的像紅寶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汪曾祺:《葡萄月令》,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72-173頁。,等到葡萄一串一串剪下來放入果筐,再裝上車運走之后,“九月的果園像一個生過孩子的少婦,寧靜、幸福,而慵懶”*汪曾祺:《葡萄月令》,載《人間草木》,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73頁。。在汪曾祺的筆下,葡萄就像是一個活潑的、不斷成長的小生命,我們從他的字里行間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和他對生命的無限熱愛與尊重。
錢鐘書說:“道隱無名,不可得法,只好法天地,然天地蒼茫,不知何所法;只好法天地間常見聞之事物?!?錢鐘書:《管錐編》(第2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34頁。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每一個微小的生物,以及由這些山水、草木、人事、風(fēng)俗等構(gòu)成的城市空間都化作汪曾祺筆下靈動的文字,在對以山水天地、花鳥蟲魚為代表的“具象”自然和以高郵、昆明等城市為代表的“空間”自然的忘情書寫中,我們仿佛看到一個仙風(fēng)道骨的老人正沉浸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隱逸世界中,揮手之間,那一樹繁花、一程山水,便如水墨畫一般,潑灑出自然的純粹與人間的詩意。
汪曾祺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很多學(xué)者從不同的側(cè)面對汪曾祺身上的“士大夫氣”進行過分析,對汪曾祺的“水情結(jié)”和他作品中的自然意蘊之美進行詳細解讀,也有不少研究生以此為主題進行深入研究,中國學(xué)術(shù)期刊網(wǎng)搜索到的相關(guān)學(xué)術(shù)論文和碩博論文條目不下一千條,這些論文觸及了汪氏隱逸的一角,但均沒有詳細的闡釋。事實上,從理論上來論述汪曾祺的“隱逸”并非易事?!半[逸”不僅僅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學(xué)潮流,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從孔子“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的儒式之隱,到莊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道家之隱;從漢代東方朔提出隱身“金馬門”,將獨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朝隱”,到魏晉時期身居林泉、人格豪邁的“林泉之隱”,從唐代白居易具有中庸色彩的“中隱”到宋代蘇軾踐行的“酒隱”,中國隱逸文化傳統(tǒng)逐步形成和成熟。*許海麗:《中國現(xiàn)代隱逸文學(xué)體系初建》,《語文學(xué)刊》2009年第11期。汪曾祺無疑是隱逸的,從表面上看,他疏離現(xiàn)實政治,醉心于大自然,身上有老莊的影子,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與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然隱逸之道被汪曾祺全力踐行著,但究其本質(zhì),汪氏隱逸更多的還是一種被儒家文化洗滌過的隱逸,有著很積極的入世色彩。
汪曾祺從小就很有生活情趣,小時候曾經(jīng)別出心裁地把臘梅做成珠花送給親戚:“到后園選摘幾只全是骨朵的臘梅……把這些骨朵穿成插鬢的花”*汪曾祺:《臘梅花》,載《一草一木》,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35頁。,然后“在這些臘梅珠花當(dāng)中嵌了幾粒天竺果”*汪曾祺:《臘梅花》,載《一草一木》,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36頁。。黃臘梅、紅天竺,煞是好看,以至于汪曾祺每每回憶起來都覺得自己應(yīng)該去當(dāng)一個工藝美術(shù)師。青年時期,汪曾祺不改其灑脫詩意的本性,他在《七載云煙》中坦陳,報考西南聯(lián)大就是為了尋找瀟灑,就是沖著那里可以“吊兒郎當(dāng)”的自由學(xué)風(fēng)。昆明求學(xué)時期對于汪曾祺隱逸人格的定型也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昆明學(xué)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獨立思考、學(xué)術(shù)自由的空氣,使他們?yōu)閷W(xué)為人都比較開放,比較新鮮活潑,這是精神方面的東西,是抽象的,是一種氣質(zhì),一種格調(diào),難于確指……如云如水,水流云在”*汪曾祺:《七載云煙》,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頁。。后來,在北京定居期間,他被劃為右派,流放到張家口,他不以為苦,反而把日子過得輕松有趣。流放期間,汪曾祺曾到沽源畫了一段時間的馬鈴薯,畫葉子,畫花,畫薯塊,畫完了就把薯塊放到火里烤熟了吃,這在汪曾祺眼里簡直就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汪曾祺很是得意:“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汪曾祺:《隨遇而安》,載《浮生雜憶》,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25頁。汪曾祺在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隨遇而安”的哲學(xué)理念,他始終認為生活是很好玩的,要學(xué)會“哄自己玩兒”,在不順的境遇中也要保持內(nèi)心的安定,積極地迎接未來可能的美好生活,這正契合了儒家的隱逸觀。儒學(xué)經(jīng)典《論語》反復(fù)強調(diào)“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隱居以求其志”等處世理念,孔子不主張做無謂的犧牲,“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政治清明時就出來做官,政治黑暗時就收起自己的鋒芒,審時度勢,等待時機。儒家的隱逸不是為隱而隱,天下無道時的暫時歸隱不是消極無為,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入世、用世。汪曾祺對現(xiàn)實政治采取一種疏離的態(tài)度,這使他能夠在動亂年代全身而退,但他內(nèi)心是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的,并非完全不關(guān)心社會動蕩和人間疾苦,比如他的短篇小說《陳小手》寫一個底層的男性產(chǎn)科醫(yī)生陳小手被聯(lián)軍團長“請”去給難產(chǎn)的太太接生,經(jīng)過一番辛苦終于保得大人小孩平安,臨走時卻被團長一槍打死,只因團長認為自己的女人只能自己“摸來摸去”。一條生命就這樣無辜被害。汪曾祺寫得平靜內(nèi)斂,我們卻能感受到他的沉痛與控訴。所以,對于自己的作品被冠之以“悠閑文學(xué)”,汪曾祺本人是不贊成的。他認為自己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也“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格什么也不關(guān)心的離退休干部”*汪曾祺:《老年的愛憎》,載《汪曾祺作品集4:生活的智慧》,李津繪,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48頁。。當(dāng)然,作為一介文人,汪曾祺即使關(guān)心時事,也很難在政治上大有作為,但他可以用自己的文化影響力來惠及后學(xué)。1981年,已經(jīng)名聲大噪的汪曾祺重回故鄉(xiāng),受到當(dāng)?shù)卣图亦l(xiāng)人民的熱情接待,后來他又兩次回鄉(xiāng)指導(dǎo)家鄉(xiāng)的文學(xué)青年,極大地促進了高郵的文化事業(yè)。高郵人也非常熱愛汪曾祺,常常驕傲地說上一句“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高郵的文學(xué)愛好者自發(fā)組建了“汪迷”微信群,讓更多的人了解汪曾祺,了解汪曾祺的作品中傳達的從容、達觀的處世理念。
汪曾祺為人與為文雖然一直波瀾不驚,卻蘊含著向上的正能量,輕松、有趣、不壓抑,充滿生活的熱情,他寫花鳥蟲魚,寫山水天地,寫高郵,寫昆明,寫北京,寫人間煙火,是基于對這個世界和蕓蕓眾生的無限熱愛與尊重,這可能正是很多人喜歡汪曾祺、研究汪曾祺的原因。汪曾祺曾經(jīng)用“熱情的恬淡,入世的隱逸”來概括他很喜歡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的為人及創(chuàng)作風(fēng)格,這個評語也正可以作為他自己的注腳。學(xué)者孫郁說他從汪曾祺那里“讀出了廢名、沈從文以來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孫郁:《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4頁。,而“以周作人為首的‘苦雨齋’作者群的寫作,是汪曾祺意識的源頭之一”*孫郁:《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175頁。。周作人、廢名、沈從文等現(xiàn)代作家都對大自然迷戀至深,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充滿山野之趣和自然之魂的文學(xué)作品,他們的寫作趣味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汪曾祺,使他自覺不自覺地接過了隱逸文學(xué)的大旗,熱情謳歌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醉心于大自然的活潑詩意,為浮躁的現(xiàn)代人尋找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