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瑤 劉文利
伴隨著大腦變化、激素調(diào)節(jié),青少年開啟了新的探索歷程,在自我和外界之間不斷地尋求屬于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心理功能,同伴關系對于他們越來越重要,一些青少年會面臨愛情的萌芽。面對青少年的戀愛,教育者應該秉持端正的心態(tài),培養(yǎng)青少年的交往技能,同時告訴他們需要注意的事項,讓青少年能夠勇敢積極地面對,并在面對愛情、處理愛情相關事務中順利健康地成長。
很多成年人會說,青春期的愛情算不上真正的“愛情”,不必引起重視。但是事實不然,一方面,當青少年的這段關系本身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包含親密、激情和承諾的愛情元素時,我們很難說出“真正的愛情”與青春期愛情的特定界限或區(qū)別;另一方面,這種說法本身是對青少年的不尊重,即使他們對于愛情還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和體會,我們也要尊重他們的情感發(fā)展,尊重他們的情感和對于情感的探索。
調(diào)查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戀愛行為并不罕見。2014年,一項針對廣東、福建和山東1088名青少年的調(diào)查顯示,學生戀愛的比例為28.5%,有2.2%的中學生發(fā)生過性行為。無論我們?nèi)绾位乇埽嗌倌甑膽賽郜F(xiàn)狀已不容忽視,由此引發(fā)的相關親密行為也需要引起充分重視。
除了不加重視,另一種錯誤的態(tài)度是認為青春期的愛情必須禁止。相當一部分學校和父母對于孩子戀愛的態(tài)度是“明令禁止”的,甚至有一些學校采取讓孩子寫保證書的措施以保證校園內(nèi)不會有“戀愛事件”的發(fā)生,還有父母“棒打鴛鴦”,堅決拆散孩子之間的“戀愛關系”。
然而,這種專制打壓的方式未必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很多學生瞞著父母和教師偷偷戀愛。換言之,不是這種專制真的發(fā)揮了作用,而是學生的戀情從公開轉(zhuǎn)入“地下”。孩子的教育者、監(jiān)護人失去了知情和獲得孩子信任的機會,不了解孩子的戀愛狀況,不了解他們在戀愛中的情緒變化,更不了解他們是否會發(fā)生性行為。如果任其發(fā)展,后果不堪設想。
愛情在每個人心中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核心特質(zhì)是積極、美好的,這一點受到廣泛認同。哈佛著名的“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花費76年時間,證明了親密關系對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一個人擁有滿意的職業(yè)、可觀的收入和健康的身體,但是沒有愛與支持,他無法幸福。而人際關系的建立,特別是親密關系的處理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需要長期培養(yǎng)和鍛煉。如果孩子從小就視戀愛為禁區(qū),甚至視異性交往為禁區(qū),等其成年后,想要發(fā)展一份感情、處理好一段關系可能會變得異常困難。
美國、俄羅斯、立陶宛、中國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戀愛被認同的五個核心特點包括:生理吸引、侵入性思維、利他主義、自我實現(xiàn)、情感滿足,這些特點具有國家間的一致性。其中,生理吸引是指認同性吸引很重要;侵入性思維是指總是想到對方;自我實現(xiàn)是指認為戀愛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成為更好的人;利他主義是指愿意為對方付出;情感滿足是指認為浪漫關系是最幸福的事。從生理機制上來說,與戀人有關的聯(lián)想會帶來與受到獎勵相似的感受。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鄒枝玲等人的研究還證明了愛情會引起大腦的改變,戀愛中的人與沒戀愛的人相比,大腦更加興奮、幸福感更高。因此,我們在給青少年說“愛情”這一話題時,需要傳達積極、正面的思想,讓他們認識到愛情的美好,切勿打破他們對于愛情的美好向往。
青春期的愛情心理有其特殊性。青少年處于從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他們大多在戀愛問題上并非像成年人那樣在意關系的聯(lián)結(jié)和長久性,而是更多地關注自我探索和自我發(fā)展。我們會發(fā)現(xiàn)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關注異性,也愿意讓異性關注自己,注重穿著打扮,在意異性對自己的看法,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當孩子能夠直面這一份內(nèi)心的悸動時,它很可能成為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激勵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或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關心、學會表達、學會完善自我,這些都是追求愛情的重要品質(zhì)。
在青春期的愛情教育中需要向孩子傳達“客觀”的知識,所謂客觀,即正、負面的信息都需要呈現(xiàn)。盡管愛情有其美好的一面,青春期的愛情自然發(fā)生,不能采取消極壓制的態(tài)度,但比起成年人,青少年的戀愛存在著諸多風險因素,監(jiān)護人或教育工作者必須跟孩子坦誠相待,幫助他們認識這些風險,提高他們應對風險的能力。
1.情緒問題。
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以下簡稱《珍愛生命》)五年級下冊“青春期的愛情”主題中,我們告訴孩子:青春期的情感是美好、純真而甜蜜的,但同時也是易變的。諸多研究表明,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他們的戀愛往往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低、周期短等特點,大多不超過一年。由此引發(fā)的暗戀、失戀或戀愛中的矛盾成為情緒問題的根源,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這是因為個體到了青春期,情緒變得敏感而脆弱,青春期個體的情緒反應性和敏感性提高,一方面為青少年提供了比兒童更強的信息分析和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也讓青少年更易沖動,使其情緒障礙的發(fā)生率高于兒童期。就拿失戀來說,心理咨詢和個案研究中,不乏青少年因失戀而產(chǎn)生嚴重情緒問題,從而較長一段時間影響生活、學習的案例。
對此,教育者需要教育孩子平衡好愛情和生活其他部分的關系。在遭遇愛情煩惱時,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如找到消極事件的積極意義、轉(zhuǎn)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學會向家人、教師或者同伴傾訴。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對于人的一生極其重要,如果青春期的孩子能夠在愛情的探索中修習了這門功課,對他將來的成長大有益處。
2.身體健康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且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性行為帶來疾病傳播和身心傷害的風險較高。因此,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包括教會他們生理衛(wèi)生、自我保健、避孕等知識;培養(yǎng)學生溝通、協(xié)商、拒絕、做負責任的決定等能力。
“早戀”一詞事實上是一個不科學的本土概念,因為人生的發(fā)展階段并沒有劃定一個專門戀愛的階段。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認識到:青春期的愛情發(fā)生是不可小視也不可打壓的現(xiàn)實情況。在《珍愛生命》中,三年級涉及“青春期的身體變化”“青春期來了”“青春期的困惑”,四年級涉及“青春期的性萌動”,五年級涉及“青春期的愛情”,都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青春期的情感話題。如果教育者主動觀察到青少年的情感變化,或有幸被孩子當作朋友交流戀愛的話題,切莫輕易剝奪其“練愛”的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