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悉,今年北京市出臺了新規(guī),將打破職稱評審論文“一刀切”等條條框框,支持人才自選代表性成果代替論文,比如教育,只要有教育教學成績成果就可以取代論文。降低論文要求,甚至取消論文要求,儼然成為目前不少地方職稱評審改革的關鍵、核心和重中之重。但,我想,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一葉障目。
首先看看評正高級、副高級職稱,要一篇論文是否過分。工作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評上高級職稱,并且是十分優(yōu)秀的教師才能評得上,尤其是正高。這么長的教學經(jīng)歷,寫篇2000字以上的論文,除非不去寫,除非不屑寫,否則絕非難事。當教師,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都會讓學生寫文章——語文叫寫作文,政史地叫寫問答題,實際上相當于小論文,理科包括數(shù)理化生,叫寫實驗觀察和報告。但是,如果,一個語文老師整天指導學生寫作文,批改學生的作文,告訴學生如何如何才能寫好文章,而自己成年累月也不寫一個字,不作一篇文,怎知文章深淺冷暖?豈不荒唐?要讓學生具備素養(yǎng)、有關鍵能力,教師的關鍵能力里面難道連寫塊豆腐塊的文章也不包括了嗎?
再說,要成果成績替代論文,那么成果成績怎么體現(xiàn)?不要寫出來嗎,難道僅僅是做出來、說出來?我們很多人以為論文就是所謂的八股文,不著邊際,紙上談兵。這是寫論文出了問題,是論文評價或者評審出了問題,而不是論文本身的問題。我們不去考量論文的價值,而只去關注形式,豈不是一葉障目?
現(xiàn)在之所以論文被貶視,就是有一些不正確的論文觀在作怪。諸如:一是論文寫好的人,課上不好。這個觀點值得反思。但連篇文章都寫不像的人能夠上好一節(jié)課,似乎也不能成立。論文寫得好,有思考,有表達,怎么可能遇到上課就沒想法?好課究竟是什么標準?二是擔心寫論文的人無暇兼顧教學。論文是什么?是對教學的總結與提煉,寫論文促進教學毫無疑問。當然,一味寫論文耽誤教學,一味搞教學沒時間寫論文搞總結,都是偏頗的選擇。三是寫論文的人會鉆牛角尖,不知變通。但那些看問題簡單化、淺表化的人就能夠看到教育的真諦嗎?四是外國的教師不寫論文。發(fā)達國家的教師做課程設計,做教學設計,他們的設計文字是什么呢?我想也應該是論文。
我認為,中小學寫寫設計、方案、案例,是常態(tài)工作,稍加提煉和總結,就是論文。我們與其改變要求,不如改變觀念,或者在改變要求的同時,對論文的觀念也要改變。這樣,對教育也許更為有利。總之,任何時候,我們教師也不能一味退到不著一字的境地。教師,不動筆墨,不但讀不好書,還真的教不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