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千里
爺爺腳大,腳大不好買鞋,小姑父有一回從北京給他帶回一雙大號的牛皮鞋,穿了不知道多少年。給他買了新鞋,他還穿舊的,他說舊鞋穿著舒坦。
家里的東西壞了就修修補補,鋤把活動了,楔上個木楔子,鐮刀不快了就在磨刀石上磨磨。那塊磨刀石年齡比我都大,中間磨得都凹下去一個槽。爺爺磨鐮刀時,一邊磨一邊蘸水,磨一會兒,就舉起鐮刀對著太陽看看,用手試試刃兒。爺爺不讓我們碰刀刃,說小孩子手嫩,割破了。爺爺手掌上是一層厚厚的老繭子,手背上毛刺很多,扎人。我小時候沒少挨扎?,F(xiàn)在都用的不銹鋼刀,不快了就換一把,磨刀石也不知道扔哪里去了,它太笨重,又占地方,放那里絆倒人磕水泥地上可不是鬧著玩的。
爺爺過世四年,他的話還時常在耳邊響起,吃飯時我一般先喝幾口湯,因為他說先喝湯潤腸道。家里有東西壞掉,我會修補,因為從小明白一針一線來之不易。一個饅頭從一粒種子開始,經(jīng)過農(nóng)人汗水的澆灌,經(jīng)過秋種、冬生、春長、夏收,運輸?shù)侥シ唬?jīng)過多道去皮、細磨的工序,變成白面,再由工人一袋袋打包、貯存、運輸,經(jīng)過抽查、安檢走到饅頭房,做手工饅頭的人起早貪黑把一捧捧面粉發(fā)酵、揉搓、上籠屜蒸熟,才有了香甜可口的饅頭。惜物就是納福。
說到傳承,一個個家庭,一代代的人都是傳承了上一輩人的生活經(jīng)驗才不至于繞彎子,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xù)向前走。
最直觀的便是手工藝人收徒授藝,我們現(xiàn)在叫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的不止是技術(shù)、手藝,更是人品、德行的魅力,技術(shù)可以三五年學(xué)會,人格魅力卻是滲透在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人。傳,傳播、流傳,使之發(fā)揚光大,能發(fā)揚光大的東西必得是心里先認同、先接納;承,就有創(chuàng)新的意思在里邊。試想,若沒有創(chuàng)新、改進,我們現(xiàn)在人人西服革履還一口“之乎者也”不知所云,豈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