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xué)高三(1 0)班 張博倫
其實你不需要走遠(yuǎn),也許就在你的小區(qū),或者就在對面的花園,你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這樣的洋名字“塞納河畔”“阿拉丁花園”“羅馬宮”……給小區(qū)、店鋪、花園起一個洋名字,這種現(xiàn)象已不鮮見。而這背后恰恰是國人文化自信的缺失。
這樣的洋名字真的就高人一等嗎?我們中國的文化不足以給一個地方命名嗎?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紅樓夢》中關(guān)于大觀園命名的描寫。當(dāng)時元春才選鳳藻宮,賈府建的省親別墅已經(jīng)告竣。賈政欲試寶玉才情,令他為各處景點題匾。題匾,事雖小,但非胸中有大丘壑、腹中藏文墨者不能為也。且看寶玉題的“曲徑通幽”“有鳳來儀”“蓼汀花溆”不比賈政旁邊那群看客題的“小終南”“賽香爐”高雅意趣得多?而這些題匾豁暗含典故或字字斟酌,或讀來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豈是“阿拉丁”“塞納河畔”所能比肩的嗎?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人名士講求“春花秋月入詩篇”,不論是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展現(xiàn)的神隨物往,還是嚴(yán)羽《滄浪詩話》中所描繪的和諧的思與境,亦或是王國維筆下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都講求景境情的和諧與美感。像極具中國特色的地名“姑蘇”“長安”等,它們只要從口出念出,就會有一種悠悠的情思,它們背后承載了祝福與希望,回憶與鄉(xiāng)愁,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再看這些洋地名呢,看上去高端大氣,實則輕薄如紙,蒼白無色。
文化自信的底氣源于自知自賞。羅素曾經(jīng)稱贊中華文明,說它是唯一從古代留存至今的文明。無論是儒家學(xué)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思想,還是喊著“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提倡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亦或是“兼愛非攻”“法治中央集權(quán)”的墨家法家思想,這一句句充滿哲思的話語像一顆顆閃耀的星星,閃爍在歷史的漫漫長夜。認(rèn)識它 ,理解它,底氣油然而來,自信塞滿胸膛。
擁有了文化自信的我們才能更加冷靜理智地對待外來文化,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獨我為尊。魯迅先生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本土文化是關(guān)鍵,但也不要一味排斥外來文化。熊培云曾在一篇文章《今夜,誰在搜捕圣誕老人》中寫道:“我們的一切文明,當(dāng)歸屬于人類文明。然而,有些人非要將人類文明像切西瓜一樣分成幾瓣,然后將它們對立起來,就像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勾引大家舉起各自的一瓣西瓜進(jìn)行肉搏。”
總而言之,尊重自我,博采眾長,為我所用,這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
愿文化自信常駐你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