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賽
(東??h白塔埠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 222345)
群文閱讀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選擇,教師以教學單元為群文發(fā)起點,對群文閱讀展開多重教學實踐探索,希望能夠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贏得教學主動權(quán)。由于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還在,教師對群文閱讀教學缺少基本模式應用經(jīng)歷,大多還在摸索中前行。群文閱讀不是機械性疊加閱讀內(nèi)容,也不是單純地對比閱讀,而是一種融合性閱讀教學,對單元幾篇課文教學目標、教法、訓練、評價等指標進行融合性設計,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群文閱讀品質(zhì)。
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形式呈現(xiàn),每一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都可以組建成群文群體,教師在具體施教時,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每一節(jié)課集中解決某一方面的教學指標,讓群文發(fā)揮更多支撐作用,給學生提供反復強化閱讀的機會。教師要對群文閱讀目標進行融合性處理。首先是找到相同點,進行簡單的組合和分解,細化到每一節(jié)課;其次是找到群文不同點,對不同點教學目標進行對比,為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參考,以豐富群文閱讀教學內(nèi)容。為群體閱讀教學規(guī)劃清晰操作路線,這是教師最需要直面的課題。學生有了明確的閱讀操作方向,才能確保群文閱讀正常進行。
如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整個單元有《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金蟬脫殼》《裝滿昆蟲的衣袋》《變色龍》四篇課文,都是圍繞大自然生命主題展開的,揭示自然生命特征成為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對群文閱讀目標進行了分解,并結(jié)合群文特點進行整合性設計。第一課時,自主閱讀單元內(nèi)四篇課文,梳理基本文意,掃除文字障礙,建立初步閱讀感知,對大自然生命特征有一定了解。第二課時,深入閱讀四篇課文,找到精彩的描寫片段,體會自然生命基本屬性特征。第三課時,挑選精彩文段展開復述操作,用自己的話講述自然生命特征。第四課時,展開讀寫訓練,學習單元課文習作手法,展開仿寫活動,或者是讀后感寫作活動,對自然生命進行深度反思。
教師將單元教學目標進行詳細分解,每一節(jié)課需要解決的目標指數(shù)少了,這樣能夠集中對教學目標進行強化認知。雖然要面對的是四篇課文,但關(guān)注點比較集中,學生并不感覺有更重的心理負擔,這說明融合性教學設計是科學的,為學生群文閱讀學習提供了更多啟迪。
閱讀教學有諸多方法,群文閱讀是否適應,這需要教師做出更多考量。群文閱讀有自身特點,一味照搬照抄原來的教法是不行的,教師不妨對群體特點進行細致分析,對學生學習基礎(chǔ)展開深入調(diào)研,這樣才能為群文閱讀提供更多教法資源。群文閱讀教學展開后,每一節(jié)課需要面對的閱讀目標比較單一集中,教師教法設計時,可以為學生提出具體的閱讀任務,給出具體的閱讀方法,進行具體的閱讀展示,創(chuàng)設具體的閱讀訓練。
如,課本第五單元由《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三篇課文組成,內(nèi)容相對較少,教學目標也比較集中,主要是針對大自然和人文景色進行重點認知。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利用多媒體進行集中播放,給學生帶來豐富視覺聽覺沖擊,學生細致觀看信息投放,然后展開質(zhì)疑活動,讓學生結(jié)合閱讀體驗,每位同學都需要提交三個閱讀問題,參與小組評選,小組評選之后,每一個小組挑選五個價值更高的問題提交班級。問題展示開始,教師組織小組代表進行問題展示。教師給出自己的評價,并讓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多種形式的解讀操作,課堂教學氣氛漸濃。
教師為學生設計群文閱讀質(zhì)疑活動,給學生提供難得發(fā)言的機會。從學生問題設計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的用心是良苦的,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歷練機會。學生質(zhì)疑問題體現(xiàn)其閱讀價值的高低,教師采取評比措施,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深入探究的機會。
群文閱讀教學后,教師需要給學生布設一定量的群文閱讀訓練任務。課前閱讀預習、課中閱讀鞏固、課后閱讀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群文閱讀教學訓練形式。教師在具體布設時,需要有群文意識,只有加大訓練任務的覆蓋面,才能體現(xiàn)融合性。閱讀訓練要鞏固學習認知,需要對訓練題型進行科學處理,而相關(guān)信息資源比較貧乏,教師要注意自己整合篩選優(yōu)化,為學生群文閱讀訓練提供便利,為群文閱讀提供教學資源。
如,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共四篇課文,其中三篇是介紹科學家的故事,最后一篇是對滴水穿石的持之以恒精神的歸結(jié),整個單元具有完整的閱讀體系,教師在組織閱讀訓練時,主要從融合性角度展開設計。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天火之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諾貝爾》三篇課文中科學家的形象描寫內(nèi)容,分別說明描寫展開的角度,對人物哪方面精神進行重點凸顯。其次,結(jié)合《滴水穿石的啟示》所提出的警示,對三位科學家進行個性總結(jié),并分別找出精彩描寫展開語言鑒賞活動。最后,學生任選一個科學家作為創(chuàng)作原型,設計一篇講演稿,并當場進行演講展示。學生依照教師布設展開訓練操作,課堂研究氛圍逐漸建立,學生通過自發(fā)討論,最終形成了訓練答案,提交到班級。教師組織學生對課堂訓練內(nèi)容進行集體評價,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展示機會。
教師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為學生設計融合性訓練任務,學生需要通過對照文本進行深度閱讀解析才能形成閱讀感知體悟,順利完成閱讀訓練任務。群文之間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訓練設計也體現(xiàn)了關(guān)聯(lián)性,這便是群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師對群文閱讀訓練任務進行針對性篩選設計,為學生提供學習感知機會,對全面塑造語文綜合素質(zhì)有特殊幫助。
群文閱讀評價有自身特點,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要對學生閱讀表現(xiàn)進行全面考量,對群文的挖掘深度、閱讀問題處理品質(zhì)、閱讀感悟輻射面積等,都是評價需要關(guān)注的切入點。閱讀評價涉及不同指標評定,教師要將群文評價當作難得的教學升華契機,通過對學生展開個性評價,為閱讀教學帶來豐富助力支持。無論是檢測性評價,還是課堂口頭評價,都是難得的激勵機會,教師要對評價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將群文閱讀升華到更高境界。
如,課本第七單元共有四篇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少年王冕》《黃鶴樓送別》《清平樂·村居》,從體裁看,幾篇課文都不相同,第一篇為長篇小說片段節(jié)選,第二篇為敘事散文,第三篇為古詩解讀,第四篇為古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沒有從體裁角度展開,而是從古今視角進行設計:古人表情達意角度和現(xiàn)代人有差別嗎?不妨來看看幾篇文本,體會古人是如何利用文字來抒發(fā)情懷的。先通讀文本,找出你最喜歡的一篇,說說你的閱讀感受,以及閱讀新發(fā)現(xiàn)。學生拿到這個閱讀任務后,都積極行動起來。因為教師給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學生閱讀熱情很高。課堂展示階段,教師組織學生講述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和感知,并讓學生參與自評和互評活動。
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文本展開自由閱讀認知,并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活動,將群文閱讀帶入另一種境界。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呈現(xiàn)個性化特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興趣取向展開教學設計,其契合度更高,操作效果也更為突出,特別是創(chuàng)新性評價的全面介入,也為群文閱讀增加更多活水和動力。
所謂融合性設計,是指對群文多種教學指標進行分類整合優(yōu)化處理,讓學生在廣泛信息處理過程中掌握閱讀本質(zhì)屬性,學習到基本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展開群文閱讀的習慣。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對群文閱讀設計展開全面創(chuàng)新實踐,給學生提供信息內(nèi)化的機會,幫助學生盡快掌握群文閱讀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