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軍 肖金鳳 杭州市大江東醫(yī)院兒科 (浙江 杭州 311225)
內容提要: 目的:對細菌性痢疾并發(fā)腸套疊的嬰幼兒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探討,以免誤診導致不良結局。方法:對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細菌性痢疾并發(fā)腸套疊的嬰幼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2例患兒經氣囊肛管空氣灌腸治療后復位,4例患兒手術復位,給予補液、抗感染、對癥治療后均痊愈。結論:腸套疊是嬰幼兒細菌性痢疾的并發(fā)癥之一,痢疾患兒病情惡化、大便性狀改變時,需考慮并發(fā)腸套疊可能,重視診斷與治療。
細菌性痢疾(以下簡稱痢疾)屬兒科常見腸道傳染病,患兒以腹瀉、腹痛、發(fā)熱、血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痢疾并發(fā)癥包括脫水、病毒性心肌炎、原發(fā)性腸套疊(以下簡稱腸套疊)等,其中以脫水、病毒性心肌炎較為常見,原發(fā)性腸套疊較為少見,原發(fā)性腸套疊為腸管套入相連腸腔導致內容物通過障礙,患兒多表現(xiàn)嘔吐、腹痛、便血、腫塊等,腸套疊表現(xiàn)與痢疾表現(xiàn)有一定相似之處,故診斷難度較大,易導致誤診?,F(xiàn)對嬰幼兒細菌性痢疾并發(fā)腸套疊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探討,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細菌性痢疾并發(fā)腸套疊的嬰幼兒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4個月~3歲、平均(1.1±0.1)歲,患兒均表現(xiàn)腹瀉、發(fā)熱、腹痛、血便、膿便等典型痢疾臨床癥狀,腹瀉14例,發(fā)熱12例,發(fā)熱13例,糞便性狀均發(fā)生改變,呈蛋花樣稀便,大便次數(shù)6~11次,經大便培養(yǎng)確認志賀菌陽性,大便鏡檢顯示見大量紅細胞、巨噬細胞、膿細胞;1~3d后腹瀉突然停止或減少,患兒表現(xiàn)陣發(fā)性不安哭鬧,多次嘔吐,精神萎靡:哭鬧不安16例、嘔吐加劇14例、精神萎靡15例,大便性狀再次改變:暗紅色水樣便3例、果醬樣大便13例,糞便中均存在黏液,腹部可觸及包塊11例,患兒不配合、腸脹氣導致未觸及包塊5例,肛門指檢見血便、指套染血,3例捫及宮頸樣腫塊,腹部彩超檢查見“同心圓”,X線片顯示杯狀缺損、鉗形/杯狀形氣影。
給予氣囊肛管空氣灌腸,空氣灌腸不成功的行手術整復,術中發(fā)現(xiàn)腸壞死的行腸切除吻合術??諝夤嗄c:灌腸前30min給予患兒鎮(zhèn)靜劑,患兒哭鬧不安嚴重時可考慮全麻下整復?;純喊察o后直腸內插入Folev氏雙腔氣囊管,氣囊管涂潤滑劑,插入深度控制為5cm左右,氣囊充氣10mL后夾緊氣門芯,輕拉肛管,稍感壓力時為氣囊插入到位。連接空氣灌腸復位器與氣囊肛管,經X線透視檢查腸管氣體分布與膈下游離氣體情況,開始注氣,注氣時保持緩慢,起始壓力8kPa,逐漸升高,最高12kPa。X線下見空氣至肝曲、結腸脾曲時移動緩慢,盲腸部停止移動時,持續(xù)加壓至回盲部較大圓形縮小至消失,X線可見大量氣體進入小腸時,提示套疊復位成功,X線顯示回盲部陰影消失但小腸內氣體不足時,提示回-回套疊可能仍在,持續(xù)注氣直至大量氣體進入小腸。手術整復:剖腹后探查套疊處,套疊遠端逆行擠出套入部位,擠壓時確保手法輕柔,復位至最后時可稍微牽引套入部以完全復位。對無法手術復位者、套疊后腸壞死、空氣灌腸致腸穿孔并腸壞死者行套疊段切除吻合術:腸管已失活、惡性病變者盡量一期切除,乙狀結腸、降結腸者行左半結腸切除;右側結腸套疊者行右半結腸切除;乙狀結腸直腸套疊,無直腸病變者套疊整復后前切除;有直腸病變者經腹會陰切除。
整復成功后患兒禁水、禁食24h,給予補液(1/3張含鈉液):第1d補液90mL/kg,第2d補液70mL/kg,加入流質飲食,第3d及以后均補液40mL/kg,病情好轉后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給予抗感染治療,注射用頭孢噻肟鈉(新亞雅太,上海新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720)100mL/kg+0.9%氯化鈉溶液靜滴,1次/d[1]。給予對癥治療,痢疾癥狀明顯者給予復方黃連素片(太極集團四川綿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1020212)1~2片。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糾正酸中毒。給予患兒生理鹽水灌腸,生理鹽水4mL,1次/d,灌腸2~3d。
16例患兒中,氣囊肛管空氣灌腸12例,均整復成功;手術整復4例,整復成功,術中發(fā)現(xiàn)腸壞死1例,行腸切除吻合術,患兒均痊愈。
細菌性痢疾由志賀菌屬感染腸道發(fā)病,患者表現(xiàn)腹瀉、腹痛、里急后重、發(fā)熱、毒血癥癥狀等,以青壯年、兒童為多發(fā)群體。嬰幼兒細菌性痢疾可并發(fā)腸套疊,細菌性痢疾腹瀉頻繁,導致腸道蠕動紊亂,且小兒回盲部系膜薄弱,尚未完全固定,回盲部移動幅度大導致腸套疊發(fā)病。單純腸套疊以嘔吐、腹痛、便血、腫塊及全身情況改變?yōu)橹饕攸c,臨床癥狀不典型,且與細菌性痢疾癥狀相似,易被誤診為原發(fā)病;嬰幼兒表達能力缺乏,難以準確描述病情,檢查時嬰幼兒依從性差,檢查難度大;部分醫(yī)師對細菌性痢疾并發(fā)癥認識程度不高,對腸套疊的警惕性不夠導致觀察不仔細,診斷時缺乏X線片支持等導致誤診,易導致不良后果。
細菌性痢疾患兒精神萎靡、陣發(fā)性哭鬧不安,大便性狀改變、病情突然惡化時,需考慮并發(fā)原發(fā)性腸套疊,立即進行彩超與X線檢查,發(fā)病時間短,就診早的患兒給予空氣灌腸通常能治愈,就診晚且病程長的患兒則需盡快進行手術整復。細菌性痢疾由志賀菌屬感染腸道發(fā)病,因此給予對癥治療及對志賀菌屬敏感的抗生素即可[2]。
腸套疊治療方式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為給予灌腸整復,手術治療為手術整復。灌腸整復包括鋇劑灌腸與空氣灌腸,臨床多給空氣灌腸。痢疾導致腸壁炎性反應,腸壁(特別是結腸)易發(fā)生水腫、充血、炎癥浸潤,并發(fā)腸套疊時加大腸壞死發(fā)生可能,且灌腸時腸穿孔是常見并發(fā)癥,鋇劑屬重金屬制劑,鋇劑灌腸發(fā)生、腸穿孔時,鋇劑進入腹腔導致重金屬中毒及化學性腹膜炎,故進行灌腸(診斷/治療性)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鋇劑。腸套疊的首選治療方案為空氣灌腸,空氣灌腸的適用指征為腸套疊發(fā)生48h以內,患兒無休克癥狀與脫水癥狀、無腹膜炎體征,故空氣灌腸前需進行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治療[3]。空氣灌腸時整復時機超過48h、空氣注入不足或過量、套管過長或嵌緊、非原發(fā)性腸套疊、患兒哭鬧不安導致腹部壓力增大等都會導致空氣灌腸失敗,故需注意空氣灌腸適用指征,患兒多次腹瀉加大肛門失禁可能,選帶氣囊肛管進行空氣灌腸能避免肛門失禁后肛管滑脫。選擇合理空氣注入量與氣壓,給予患兒鎮(zhèn)靜劑等。腸梗阻發(fā)病48h后宜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酸中毒,行手術整復。
綜上所述,嬰幼兒細菌性痢疾與腸套疊臨床表現(xiàn)相似,需提高警惕性,診斷時結合體格檢查、詢問病史、影像學依據(jù)與腹部腫塊檢查進行診斷,盡早給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