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陽
【摘 要】個案研究是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方漢奇先生在2007年曾提出新聞史研究要“多打深井,多做個案研究”。本文選取2008-2017年新聞傳播類四大核心刊物的19篇個案研究為樣本,一方面對發(fā)表數(shù)量、涉及國家、主題內(nèi)容等進行量化統(tǒng)計,總結(jié)近十年來“外新史”個案研究特征;另一方面從具體個案出發(fā),歸納其研究方法、思路等,在此基礎上對當前“外新史”研究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外新史;個案;問題意識;思考
不同于新聞史研究中的宏觀梳理與總結(jié),個案研究著眼于具體媒體、報人、社會事件、新聞事件、某次報道等,強調(diào)在史學研究中要做好對某一點的探索與挖掘。在過去的外國新聞史(以下簡稱“外新史”)研究中,不乏有以個案研究為例,但宏觀上缺乏對其研究概況的梳理。在“外新史”個案研究中是否包含相關共性與規(guī)律?這些共性對于當下“外新史”研究有哪些啟發(fā)?
帶著上述問題,本文對新聞傳播類四大期刊(以下簡稱“四大期刊”)近十年來“外新史”個案研究主題、涉及國家、采用方法等進行分析總結(jié)。在選取范圍上嚴格按照以下條件進行篩選:一、文獻須來源于《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xiàn)代傳播》《新聞大學》;二、時間跨度從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三、文獻內(nèi)容須為外國新聞史;四、研究對象須是具體個案(如某報人、某團體、某報刊、某事件等)。
一、“外新史”個案研究的統(tǒng)計與分析
上述四大期刊中除《現(xiàn)代傳播》外均設有新聞史固定專欄,按照上述范圍,筆者從四大期刊中篩選出19篇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從發(fā)表期刊來看,8篇發(fā)于《國際新聞界》,5篇發(fā)于《新聞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與《現(xiàn)代傳播》各占3篇。本文在量化統(tǒng)計基礎上總結(jié)其研究特征。
(一)人物研究為主,事件研究為輔
首先,從研究題材可發(fā)現(xiàn),外國新聞史個案研究中以人物研究為主,事件研究為輔(如圖1)。涉及人物的11篇研究中,以美國人物為主,包括報人赫斯特、普利策、密勒等,政壇人物如西奧多·羅斯福、安德魯·杰克遜等,此外還有蘇聯(lián)的列寧、日本的佐藤善雄。而在以事件為個案的研究中,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其中3篇關涉戰(zhàn)爭事件,另外3篇關于美國的國家事件(五角大樓文件案與“揭黑運動”)和日本黃色新聞潮。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外國名人(尤其是名報人、政治家)的研究是近十年來四大期刊“外新史”個案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美日新聞史研究側(cè)重點不同
按照個案所涉國別劃分,可分為“美國”“日本”“蘇聯(lián)”和“其它”(如圖2)。觀察可見,美、日、蘇占近3/4比重,其中美國又占近一半比重,可見美國是“外新史”個案研究中的主要國家。在此基礎上,關涉美國新聞史的9篇研究中有6篇關于人物,而在關涉日本新聞史的4篇研究中僅有1篇關于人物。此外,在涉及多個國家的事件研究中,也同樣顯示出美國側(cè)重人物,日本側(cè)重事件這一特點。由此可見,美國是新聞史個案研究的主要國家,對其研究偏重人物,而對日本新聞史則更偏重事件。
(三)個案選題過半與中國相關 `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9篇文獻中有9篇與中國息息相關,如《佐藤善雄在華活動考察》《密蘇里‘新聞幫與中國》《“美國在華新聞業(yè)之父”密勒研究》等。由此可見,四大期刊中對“外新史”個案研究不僅關注外國新聞史本身,而且注重挖掘與我國新聞史的相關點,嘗試建立兩者間的聯(lián)系。
二、“外新史”個案研究的方法與思路
本文通過對19篇文獻的文本分析,歸納出個案研究中經(jīng)常被采用的四種主要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考辨法、內(nèi)容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在總結(jié)研究思路和模式的基礎上,尋求個案研究中具體操作方法的借鑒意義。
(一)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指對文獻資料的檢索、搜集、鑒別、整理、分析,形成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查閱對新聞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其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方漢奇先生曾提出,“多做個案研究,指的是要重視報刊原件、新解密的檔案資料和口述歷史的搜集整理工作?!?/p>
在《日本侵華新聞史的一個特異人物——佐藤善雄在華活動考察》中,作者在文獻的引用上全部采用了日文文獻,其中5次直接引用了《奉天新聞》1920年-1931年間的新聞報道資料,同時7次引用了佐藤善雄的回憶錄《新浪人の人生記》;而在《美國新聞出版自由與國家安全——以1971年五角大樓文件案的研究為中心》中,作者12次引用了《紐約時報》在1971年對于該案件經(jīng)過的原文報道,大量查閱了有關記錄該案件的外文書籍等。由此可見,對于大量一手資料的查找與分析,是影響“外新史”個案研究能否深入、還原真實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考辨法
考辨研究是建立在大量資料、相關研究的考察基礎之上,對過去既定史實、觀點進行辨析。上述文獻中《對有關赫斯特的三個“定論”的考辨》《東亞操觚者大會到底舉辦了幾屆?》等6篇論文采用了考辨研究法。
以《對有關赫斯特的三個“定論”的考辨》為例,該篇論文研究思路為“總結(jié)過去-提出疑問-進行考辨-提出觀點”。文中首先總結(jié)了過去對于赫斯特有關歷史的三個“定論”——美西戰(zhàn)爭的“制造者”、麥金萊總統(tǒng)刺殺案的煽動者、公民凱恩即赫斯特,隨后作者對以上三個“定論”依次提出疑問,通過列舉出報紙原文、當事人手稿、旁人敘述等材料進行佐證,同時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分析出現(xiàn)以上“定論”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觀點。
(三)內(nèi)容分析法
相比文獻分析和考辨研究,上述文獻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的并不多,主要體現(xiàn)在《朝鮮戰(zhàn)爭美軍心理戰(zhàn)傳單類型及策略分析——以1950-1953年投放志愿軍的傳單為例》中。在具體研究方式上,采用了定性內(nèi)容分析,即“帶著問題研究,尋求的是理解和解釋”。endprint
文中首先介紹了美軍投放傳單的歷史背景及目的,隨后從心理戰(zhàn)角度出發(fā)來看傳單在戰(zhàn)爭中的優(yōu)劣勢,在此基礎上對美方傳單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其中,包括研究主題分析和策略分析兩大類,在涉及主題上,包括挑撥中蘇兩國的關系、炫耀美軍的武裝力量、描繪國內(nèi)家人的思念等;在宣傳策略上,采用了如圖文并茂、特別定做和符合國人閱讀習慣等方法。
(四)對比分析法
上述研究中不乏采用將案例中的涉事雙方進行對比的方法。例如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輿論較量及影響》一文中,作者將中日在甲午戰(zhàn)爭中對于輿論的認知、輿論宣傳和輿論公關進行對比,認為日本高度重視并主動進行輿論宣傳,而清政府對于輿論漠視、茫然無措和不作為導致了話語權(quán)喪失。在此事件研究中,采用對比方法可以更好地以二元視角分析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因此,對于那些包含雙方或多方的歷史事件,我們同樣可以采用對比分析法進行研究。
三、關于“外新史”研究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縱向研究力度
近年來,有學者統(tǒng)計,在外國新聞史課程中,以“外國新聞事業(yè)史”命名的有10種左右,以“外國新聞傳播史”為名的也有10種左右,還有其他名稱的。方漢奇先生也曾表示,“據(jù)說‘通史類的新聞史教材,目前已經(jīng)有五六十種之多,其中很多屬于重復勞動……。”
在相關教材趨同的背景下,相比于一般“通史”類研究,個案研究顯得更具研究價值?!巴庑率贰眰€案研究不僅關注的是研究對象本身,還嘗試從個案中總結(jié)出不同類型國家的特點和區(qū)別,這也有助于我們挖掘個案背后的國家、民族與時代特點。
(二)培養(yǎng)“跨國”研究意識
程曼麗在評價《外國新聞傳播史導論》中提到,該書在歷史分期中突出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冷戰(zhàn)特色,使得外國新聞史研究由特定國家、特定媒介轉(zhuǎn)變?yōu)椤翱鐕焙汀敖换ァ?,這就為其后的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研究做了基礎性的鋪墊。
相比于僅關注特定國家的“通史”類研究,個案研究更能成為“跨國”研究的交匯點,也更容易擁有全球化的研究視野。當研究國外某報紙、報人時,可以嘗試開辟連接國內(nèi)新聞史發(fā)展的視角;當研究特定國際事件時,可以嘗試分析多個國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涉及跨國研究的包括朝鮮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密蘇里新聞幫”等,打破國與國研究的邊界,采用“跨國”研究視角可以更好地找到國內(nèi)外新聞史共通的交織點。
(三)嘗試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在上述歸納的四種研究方法中,并不是一篇論文僅采用一種方法,而是以某種方法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例如,在考辨研究中始終離不開對相關文獻的查閱,內(nèi)容分析中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空談內(nèi)容本身,對比分析中往往也會采用量化方法進行比較研究。
嘗試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是對單一研究方法的補充,同時也是增強觀點說服力的重要條件。此外,研究方法的選擇也要視研究對象而定,要配合研究問題的角度和方向,不能固守某一種或某幾種研究方法。
(四)做好對“定論”的考辨研究
在“外新史”研究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定論”,如提到赫斯特,會聯(lián)想起他的“黃色新聞”,提及李普曼,會聯(lián)想起“華爾街智囊”、“白宮謀士”稱號。這些“定論”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史實,但這樣的一些單一化、刻板化的觀點容易將思維局限于某個人物、事件的某方面,進而造成認知上的“盲點”。敢于對既定觀點提出疑問,是研究者不迷信權(quán)威、追求事實真相的體現(xiàn)。
做好對“定論”的考辨研究,不是對過去既定觀點的否定,而是提倡用更加全面的視角考察史實。在具體方法上,首先要深挖一手資料,如報刊原件、檔案材料、口述資料等,其次將有價值的輔證材料運用到考辨過程中,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新觀點、實現(xiàn)新突破。
參考文獻:
[1]方漢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作個案研究——與方漢奇教授談新聞史研究[J].新聞大學,2007(03):4.
[2]杜曉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獻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1.
[3]彭增軍.媒介內(nèi)容分析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2.
[4]陳艷輝.外國新聞史教材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138.
[5]程曼麗,趙曉航.時代變遷下的外國新聞史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5-04.
[6]卜衛(wèi).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J].國際新聞界,1997(05):49-54.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7級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