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政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公文作品。這些公文不僅是中國文章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強調(diào)“文以載道”的古人心中,公文以其強烈的現(xiàn)實指向和獨特地位,始終受到人們的重視,并影響后世。本期為您介紹的是北宋蘇東坡的公文。在一般人眼中,蘇東坡是一位文學家、書法家,而蘇東坡似乎更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位心憂廟堂、情系黎民的政治家。那么,作為政治家的蘇東坡,他的公文有哪些特點,其公文寫作風格于今又有哪些借鑒意義呢?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眹@蘇東坡的事跡傳說、情懷人格,仿佛單單“蘇東坡”三個字就足以說明一切。似乎是為了增加這份親切,人們不滿足于編傳他與佛印和尚之間的斗智爭鋒,還要給他造出一個同樣機智的蘇小妹,并將其與才子秦觀點配鴛鴦。而說到敬佩,單是他的頭銜就足夠讓人眼花繚亂。論文,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其文學、美學思想獨樹一幟、舉足輕重;論詞,他是豪放一派的領軍巨擘,與辛棄疾合稱“蘇辛”;論詩,他達到了北宋詩歌的最高水平,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論書法,他是宋四家——“蘇黃米蔡”之首;論畫,他首倡“墨戲”“士人畫”,被認為是文人畫的濫觴,自己更畫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開創(chuàng)者,“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語“胸有成竹”即出于此;在學界,他是蜀學的代表人物,與二程洛學和王安石新學鼎足而三??傊?,這樣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傳奇。
不過,與后世人們傾慕于蘇東坡文豪天才的光環(huán)不同,在蘇東坡的心里,更多地是把自己看作一名官員,一名心憂廟堂、情系黎民的官員;確切地說,是一個政治家,一個欲“挽狂瀾于既倒”的政治家。而考察他的仕宦生涯與政治主張,一個重要的窗口無疑就是他撰寫的數(shù)量繁多的公文。
秉筆直書 無所諱言
在中國,公文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對不同種類的公文作出了區(qū)分。像我們熟知的《尚書》,主要就是從堯舜禹至夏商周時期重要公文的匯編。到了漢代,各種上行、下行公文的分類已趨于完備。需要指出的是,在強調(diào)“文以載道”的古人心中,公文以其強烈的現(xiàn)實指向和獨特地位,始終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也成為中國文章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舉制度建立以后,公文寫作更是成為考查士子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事實上,國家對最優(yōu)秀的考生,首選就是將其拔擢進翰林院負責起草皇帝的誥敕等重要文書。例如,唐代最重要的進士科考試,雖重詩賦,但時務策的分量同樣不輕。到了明清時期,考生除參加頭場八股文外,還要在第二場寫作論、判、詔、表等公文以及在第三場作時務策。
從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正月在禮部考試中寫下《刑賞忠厚之至論》,到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被貶知英州時寫下《赴英州乞舟行狀》的三十八年間,蘇東坡共寫下了1400余篇公文,涵蓋奏議、表狀、書啟以及制敕等多種文體,幾近其文集的三分之一。這之后,至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在常州去世,蘇東坡始終處在一貶再貶的飄泊之中,盡管他仍心系國事民生,但再也無權參與公事了。
蘇東坡的仕宦生涯,伴隨著北宋新舊黨爭的浮沉起落。熙寧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相),正式開啟了歷時十八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蛟S是巧合,又或許是宿命,蘇東坡也在同一時間結束父喪從四川回到京城。變法一開始,就在朝野引起了強烈爭議。圍繞變法,當朝大臣自覺不自覺地分成了新舊兩黨。在這場黨爭中,蘇東坡雖然站在了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陣營,但他的政治人生又絕非“守舊”一詞那么簡單。在他的政治主張中,有一種獨特的執(zhí)著,既不汲汲名利,因為新黨炙手可熱就攀援依附;也不隨波逐流,因自己身在舊黨而俯仰附和。正如他自言:“昔之君子,惟荊(指王安石)是師;今之君子,惟溫(指司馬光)是隨。所隨不同,其為隨一也。老弟與溫相知至深,始終無間,然多不隨耳?!痹偌由纤愿竦闹甭?,心中但有所想,“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因此,無論新舊兩黨誰當權執(zhí)政,他都不被喜歡。這樣的政治立場與性格特征,也突出表現(xiàn)在他的公文中。
熙寧二年四月,王安石提出改革科舉,擬用策論替代詩賦取士,并計劃最終用學校取代科舉。由于事關重大,宋神宗下令朝中臣僚“各具議狀聞奏”。盡管心知宋神宗對變法的傾向,短短數(shù)月間也已耳聞目睹諸多重臣因反對變法而遭貶斥,蘇東坡仍然毫不遲疑地寫下《議學校貢舉狀》,表達了對這一措施的反對,強調(diào)“順其所欲行而治之,則易為功;強其所不欲行而復之,則難為力”,勸告宋神宗莫倉促變禮易俗,否則將“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如果說這還只是對變法具體措施的批評,之后,蘇東坡又接連寫下兩篇“上神宗皇帝書”,對變法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否定,指出其對于人心、風俗、紀綱的巨大破壞,并直言不諱地批評宋神宗在變法上“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變法猶如“醫(yī)者之用毒藥,以人之死生,試其未效之方”,“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則亂亡隨之”。也因此,蘇東坡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于熙寧四年(1071)離開京城出任杭州通判,此后歷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并在“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形同流放。
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哲宗繼位,次年改元元祐,由于年幼,朝政由高太后主持。高太后起用舊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蘇東坡也由此結束了在外十四年的宦旅,重回中樞。由于高太后的信任,這一時期,蘇東坡深受重用,正如他在《謝兼侍讀表》中自陳:“七典名郡,再入翰林;兩除尚書,三忝侍讀。雖當世之豪杰,猶未易居?!比欢?,由于性格上的原因,他既不見容于新黨,也不為舊黨所喜,亦如他在《杭州謝放罪表》中坦言的“早緣剛拙,屢致憂虞。用之朝廷,則逆耳之奏形于言;施之郡縣,則疾惡之心見于政。雖知難每以為戒,而臨事不能自回”。最典型的就是他與司馬光在差役跟免役存廢上的爭論。再加上不久朝中又分裂成朔、蜀、洛三黨,迭相攻軋,蘇東坡因此屢求外任,希冀遠離無盡的黨爭。endprint
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重行新法,史稱“紹述”,即繼承之意。被宋哲宗視為舊黨的蘇東坡也再次遭遇仕途的打擊,甚至在其出任定州知州時被宋哲宗拒絕上殿面辭。然而,盡管風向已變,此時的蘇東坡卻再次顯現(xiàn)了他的“不合時宜”。在向宋哲宗進呈的《朝辭赴定州論事狀》中,他甚至直問宋哲宗“降旨拒臣不令上殿,此何義也?”并試圖勸告宋哲宗勿“輕有改變”,而應“常靜而無心,天下其孰能欺之!”他在寫下這殷殷之語之際,自然不會想到,自己的余生從此將四海飄泊,直至客逝他鄉(xiāng),再也不能回到朝廷與家鄉(xiāng)。
國脈民瘼 念茲在茲
蘇東坡的公文,除了論述其政治主張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滿懷對百姓的情感。事實上,他對變法的臧否,根本上還是源于他對變法利民還是擾民的看法。
嘉祐六年(1061),蘇東坡出任鳳翔府簽判,這也是他仕途的第一站。他在此任職三年,“日夜厲精”,不僅為自己“扣好第一粒扣子”,也為百姓盡心思量。到任月余,他就在《鳳翔到任謝執(zhí)政啟》中,對當?shù)亍把们爸邸鄙娴钠D辛寄予了深切同情,并為他們積極謀劃對策,使“衙前之害減半”。在《上韓魏公論場務書》《上蔡省主論放欠書》中,他又分別對官榷與民和免除積欠提出建議,努力革新弊政,為民紓困。此外,著名的《喜雨亭記》《凌墟臺記》《鳳鳴驛記》和《思治論》也都是在這期間所寫,同樣充滿著濟世安民的情懷。
可以說,蘇東坡的為官生涯,無論在京還是外任,無論居官長還是短,每到一處,他都以國事民生為己念。特別是因為黨爭原因,他長期外任,但從不因為政治上的失意而懈怠政事。他在密州任上寫下《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憂心“蝗旱相仍,盜賊漸熾”,憤怒指斥地方官員“皆言蝗不為災,甚者或言為民除草”的無恥言論,提出為百姓減輕賦稅;在《上文侍中論榷鹽書》中,他極力反對在北方實行食鹽專賣,強調(diào)此種做法是與民爭利,既失民又失財,“非王政也”。徐州任上,他在《徐州上皇帝書》中,強調(diào)“徐州為南北之襟要,而京東諸郡安危所寄也”,詳細闡述治軍、去盜、選才等措施。登州任上,盡管只有短短五天,他還在《乞罷登萊榷鹽狀》中,繼續(xù)抨擊官府壟斷食鹽專賣的惡果,“官無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登州、萊州兩地之民為此廣立“蘇公碑”,將其文刻于碑上,留下了“五天登州府,千年蘇公祠”的佳話。杭州任上,他在《乞賑浙東七州狀》等奏議中,積極為災民申請賑濟;在《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中,他申請疏浚西湖,更是給后世留下了“蘇堤”的寶貴遺產(chǎn)。
元祐八年,蘇東坡知守定州,此后輾轉飄泊,雖然仍掛官職,但實際上已與政事絕緣,因此,這也可以看作是他的最后一任官。盡管進入人生的最低谷,他仍情懷未改,相繼寫下《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乞減價糶常平米賑濟狀》等奏議,繼續(xù)為百姓吶喊請命。而這些公文,也與他后期的詩文一起,共同構筑起了這位歷史偉人的光輝形象。
行云流水 姿態(tài)橫生
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蘇東坡提出了著名的文學觀點:“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弊鳛楸彼卧娢母镄逻\動的重要領袖,蘇東坡的公文同樣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一是觀點鮮明,指意明朗。蘇東坡性格的曠達、率真,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就是論點敞亮,從不遮遮掩掩,更不曾因為瞻前顧后、顧慮重重而畏首縮腳。這一點突出反映在他向宋神宗、宋哲宗兩位皇帝的上書中。如在《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中,他直言宋神宗“即位以來,北方之民,流移相屬,天災譴告,亦甚于四方,五六年間,未有以塞大異者”,言辭之激烈,甚至不懼冒犯天威。顯然,沒有巨大的勇氣與磊落的襟懷,是不可能寫出如此凌厲之文的。
二是層次清晰,論證嚴謹。蘇東坡的公文,或長或短,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邏輯清楚、說理嚴密。如在《論冗官札子》中,針對清理冗官這一難題,他坦言“行之則人情不悅,不行則積弊不去”,因此必須謹慎推進,“使國有去弊之實,人無失職之嘆”。進而,他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規(guī)定”的指導原則下,對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三條建議,其議論之周延,考慮之詳當,確實令人心悅誠服。
三是汪洋恣肆,雄辯有力。蘇東坡的文章,無論時人還是后來的研究者,都公認其有戰(zhàn)國縱橫家之風,洋洋灑灑,波瀾壯闊,讀之令人心潮澎湃、情懷激蕩。正如他在《自評文》中所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边@一點在他的策略、策斷以及政論、史論中尤其明顯,在《上神宗皇帝書》《論河北京東盜賊狀》等長文中亦有充分體現(xiàn)。
四是文風自然,情意真切。蘇東坡的詩文極富感染力,這與其文由心生、心發(fā)乎情是分不開的。他的公文同樣體現(xiàn)了這一點。如在《王安石贈太傅》中,面對逝去的昔日政敵,蘇東坡以如椽之筆將王安石一生的功績?nèi)谌氲綆装僮值奈闹校涣哔澝乐~而寫下“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這篇文章雖是以朝廷名義頒發(fā)的,但其感情色彩卻是蘇軾個人的,特別是文中對王安石人格操守的評價,仿佛為二人后來恩怨的冰釋寫下了最后的注腳。
余 論
由蘇東坡的公文及古代公文的特點,進而與現(xiàn)代公文作一番比較,是一件頗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如前所說,公文作為中國文章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貫受到人們的重視,古人在論述文章時,也往往將公文涵蓋其中。事實上,在古人眼中,公文原本就屬于文學的一部分。例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論,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出“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而其所述,則是強調(diào)“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這之后,不論是陸機的《文賦》,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都將公文納入文學研究的范疇。同樣,歷代文章選本,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古文觀止》等,也都收錄了大量的公文篇目,如賈誼的《論積貯疏》、晁錯的《論貴粟疏》、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韓愈的《論佛骨表》等等,歷來都被視作文學名篇而廣為傳誦。endprint
與古代公文相比,現(xiàn)代公文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其與文學作品的嚴格區(qū)分。根據(jù)《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公文應“確有必要,講求實效,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具體地說,就是“內(nèi)容簡潔,主題突出,觀點鮮明,結構嚴謹,表述準確,文字精煉”。正因為與文學作品嚴格分離,現(xiàn)代公文并不需要過多鋪張的語言、華麗的辭藻。一言以蔽之,現(xiàn)代公文重事大于重文。
盡管存在差異,但古代公文仍對現(xiàn)代公文的寫作有不少借鑒意義。如在蘇東坡公文的特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諸如觀點鮮明、指意明朗、層次清晰、論證嚴謹,以及古代公文的其他要求如實事求是、言之有物、邏輯縝密、文從字順、說理透徹、說服力強等,也都是現(xiàn)代公文所強調(diào)的。更重要的是,現(xiàn)代公文同樣需要古代公文那種“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魄力與擔當??梢哉f,正是因為懷著對文字的敬畏與負責,古人才會如此重視公文。在古人看來,公文既是職務作品,也是個人作品,二者并無界限,也因此《蘇東坡文集》中才會有大量為皇帝所擬的制敕。而對于現(xiàn)代公文來說,它是更為特殊的職務作品,著作權僅屬于單位或組織,公文的起草者甚至不能稱之為作者。盡管如此,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學習借鑒古人在公文創(chuàng)作上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經(jīng)驗,以文責自負的態(tài)度,認認真真寫好每一篇文字。
附:蘇軾《論冗官札子》賞讀
元祐元年十月二十三日a,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蘇軾札子奏。臣伏見近日言者,以吏部員多闕少,欲清入仕之源,救官冗之弊,裁減任子及進士累舉之恩b,流外入官之數(shù)c,已有旨下吏部、禮部與給舍詳議d。臣竊謂此數(shù)者,行之則人情不悅,不行則積弊不去,要當求其分義,務適厥中,使國有去弊之實,人無失職之嘆,然后為得也。欲乞應任子及進士累舉免解恩例,并一切如舊,只行下項:
一、奏蔭文官人e,每遇科場,依進士法試大義策論。如系武官,即試弓馬,或試法。并三人中解一人。仍年及二十五已上,方得出官。內(nèi)已舉進士得解者免試。如三試不中,年及三十五已上,亦許出官。應試大義策論及試法者,在京隨進士赴國學,在外赴轉運司。試弓馬者,在京隨武舉人赴武學,在外轉運司差官。
一、進士累舉免解,合推恩者f,并約嘉祐以前內(nèi)中數(shù)目g,立為定額。如所試優(yōu)長,系額內(nèi)人數(shù),即等第推恩,并許出官。如系額外,即并與一不出官名銜。
一、流外入官人,除近已有旨裁減三省恩例外,其余六曹寺監(jiān)等處,及州郡監(jiān)司人吏出職者,并委官取索文字,看詳有無僥幸定奪,酌中恩例。
右若行此數(shù)者,則任子雖有三試滯留之艱,而無終身絕望之嘆。亦使人人務學,文臣知經(jīng)術時務,武臣閑弓馬法律。皆有益于事。而進士累舉,有詞學人自得出官,若無所能,得虛名一官,免為白丁,亦無所恨。如有可采,乞降下與前文字一處詳議。取進止h。
注釋:
a元祐:宋哲宗的年號。元祐元年是公元1086年。
b任子:指由父兄恩蔭而得到官職的人。
c流外入官:唐制,一品至九品,各分正、從,謂之流內(nèi)。未入九品者為流外,流外也分品級。宋代沿襲唐制,流外之官,多為京師官署吏員,地位較低。流外入官,是指流外的人有了流內(nèi)的官職。
d給舍:給事中及中書舍人的并稱。
e奏蔭文官人:即靠父兄之恩蔭得到文官位職的人。
f合推恩者:應該得到皇上恩惠條件的人。
g嘉祐:宋仁宗的年號。
h取進止:指所奏之事或進或止,由皇帝定奪。
大意:
元祐元年(1086)十月二十三日,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蘇軾寫札子上奏。臣看到近日進言者因為吏部人員多而缺額少,要清理入仕之源,解決官冗之弊,裁減任子及進士接連推舉的恩例,裁減非正式程序入官的人數(shù),已有旨意下達吏部、禮部與給事中、中書舍人共同認真討論此事。臣認為這幾件事情,實行則人心不愉快,不實行則積弊不能除。只有謀求解決的分寸,務必適當合宜,使國家取得除弊的實際效果,人們沒有失去職位的嘆息,然后才可以說是可取的辦法。請求有關任子以及進士多次推舉免于解額的受恩條例,都一切如舊,而只實行以下各項:
一、上報恩蔭文官人,每遇科場考試,依照進士法考大義策論。如是恩蔭武官,即考試弓馬,或者考試兵法。以上均在三人中發(fā)解額一人。仍然限制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上的,才可以出外為官。已舉進士并得到解額者,可以免試。如果三次考試不中,年齡到三十五歲以上的,也可出外為官。應該考試大義策論以及兵法的,在京者隨進士到國學應試,在外者到轉運司。應該考弓馬的,在京者隨武舉人赴武學應試,在外者由轉運司差官應試。
一、進士多次應舉免于發(fā)解,又應該受恩蔭者,約略以仁宗嘉祐以前這方面的人數(shù)為準,立為定額。如果考試優(yōu)秀,又是在額定人數(shù)之內(nèi),就按等級分別推恩,都準許出外為官。如果在額定人數(shù)之外,就都授予一個非出外為官的名銜。
一、流外入官的人,除了近來已有圣旨裁減三省官員受恩的條例規(guī)定外,其余六曹寺監(jiān)等機構的官員,以及州郡監(jiān)司的官吏出任官職,都要委派官府取索有關文字檔案,具體審查此人有無舞弊現(xiàn)象,然后再做定奪,適當?shù)匕礂l例推恩。
如果實行以上幾項制度,那么任子雖經(jīng)歷三試不中的挫折,也不會有終身絕望的嘆息。這樣也使得人人都努力學習,使文臣精通經(jīng)術時務,武臣閑熟弓馬兵法律令。這都有益于世事。而進士經(jīng)過多次應舉,有辭章學問的人自然能夠出外為官,那些無所成的人,也可得到一個虛名之官,免得成為無官的白丁,內(nèi)心也無所怨恨。臣的建議如有可采用的地方,就請求把我的札子發(fā)下與別人的建議一同進行具體討論。請皇上您定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