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連云港市徐山中心幼兒園,江蘇連云港 222100)
留守兒童是農(nóng)村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jié)構的調(diào)整,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勞動者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中。這些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就是所謂的留守兒童。農(nóng)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典型的弱勢群體。由于他們長時間與父母分離,身心存在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疏導,久而久之,他們在性格上和學習上都明顯有別于正常家庭的孩子,自閉、敏感、任性、自卑、膽怯等問題較突出。
根據(jù)全國婦聯(lián)關于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狀況報告顯示,近一半的留守兒童與家里老人生活在一起,由留守老人照看兒童的日常生活,甚至有部分留守兒童獨自生活,無人看管。這給幼兒教育帶來嚴峻挑戰(zhàn)。
事例1:小鵬是幼兒園大班的一名留守兒童,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經(jīng)有五個年頭了,在這期間,父母離異,又各自組成了新的家庭。這對小鵬的影響很大的。小鵬只能跟著年邁的爺爺一起生活。家庭的變故,讓小鵬養(yǎng)成了自閉的性格。筆者班里有不少幼兒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性格都比較自閉。為了對幼兒心理進行有效疏導和干預,幼兒園邀請了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到園開展講座,講座以“你是我的好朋友”為主題。在聽講座的過程中,幼兒心靈受到震撼。講座結(jié)束后,心理專家主動找到小鵬,與他進行溝通、交流,關心他的學習情況。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小鵬逐漸擺脫了自閉的心理,積極主動與其他幼兒交朋友。愛心講座為幼兒提供了傾訴平臺,通過這樣的方式,及時清除了幼兒存在的自閉依賴心理。
教師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有清晰認知,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對幼兒開展心理疏導。心理專家具備專業(yè)的心理方面的知識,他們能針對幼兒心理特點進行疏導,為獨立個性的形成奠定基礎。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nóng)村家庭教育意識缺失,家長為了經(jīng)濟利益,完全將幼兒交給留守老人。由于代溝,老人對孩子比較寵溺,無論幼兒提出什么樣的要求,他們都盡量滿足,對于生活細節(jié)不予指導或誤導。這就容易導致幼兒產(chǎn)生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嬌氣的性格特點,面對困難和挫折,存在畏懼心理。這些因素使家庭教育的艱巨性加大。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家園之間必須實現(xiàn)多元交流互動,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為幼兒獨立性格的培養(yǎng)提供必要的條件。
事例2:小芳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最近幾天,幼兒園教師發(fā)現(xiàn)她總是一個人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淚。教師了解到,小芳的父母在她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這一走就是三年,這三年中都沒回來過,小芳非常想念父母。一直以來小芳跟著奶奶生活,但是最近奶奶也生病住院了,一個五歲的孩子承擔起了照顧奶奶的重任。教師了解到她的情況后,及時與她的父母取得聯(lián)系,希望小芳的父母能抽空回來一趟,與孩子及時溝通。受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小芳的父母無法及時趕回,委托教師給小芳買了一部手機,這樣小芳的父母就能每天和小芳視頻通話了。小芳的父母每天都會跟女兒打電話,鼓勵她,與她談心。教師也經(jīng)常找她了解相關情況,同時,教師還發(fā)動班級幼兒給小芳的奶奶捐款、捐物。很快,小芳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在村里好心人的幫助下,奶奶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家園聯(lián)動是現(xiàn)代幼兒園教育的必然要求,家長必須與幼兒園密切溝通,形成統(tǒng)一認知,才能使幼兒健康成長。
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表明,任何一個智力發(fā)展正常的幼兒,他們都具有一定的獨立個性,都能在教師、家長的引導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但這種性格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在幼兒園、家庭的合力下才能得到開發(fā)和升華。幼兒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幼兒獨立性格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幼兒園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教師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家園聯(lián)動,引導大班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yǎng)他們獨立的性格。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健全人格素養(yǎng),這是現(xiàn)代幼兒教育的重要要求。教師要在充分了解農(nóng)村大班留守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主題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啟動思維,玩中學、學中玩,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游戲類型很多,如何進行篩選,需要教師進行多元考量。4—5歲的大班幼兒,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動手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獨立意識較強。教師要抓住農(nóng)村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游戲內(nèi)容,給幼兒提供鍛煉機會。
事例3:一直以來,小華都是一個老實、不善言辭、遵守班級制度和紀律的好幼兒,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教師發(fā)現(xiàn)小華變得暴躁,不專心。經(jīng)過一番了解后,教師得知,最近這段時間,小華的媽媽外出打工去了,現(xiàn)在只能是爺爺接送他了。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教師多次與小華進行溝通,但效果不大。為了矯正幼兒的性格,教師設計了一期“我為爺爺奶奶吶喊助威”的主題游戲:“大家知道爺爺奶奶是誰的爸爸媽媽嗎?明天我們園有個主題游戲,邀請你們的爺爺奶奶參與到我們的游戲中,請你為爺爺奶奶吶喊助威。”通過這樣的游戲,小華對爺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爺爺每天接送自己上學、放學是如此不易。小華決定以后自己走路去幼兒園,減輕爺爺?shù)呢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的身心變化,及時采取主題游戲使幼兒形成健全人格。
對于農(nóng)村大班留守兒童來說,教師的講述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大,幼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很難被完全激活。然而大班幼兒大多好奇心強、喜歡參與活動,這與游戲的教育功能相符合。教師要多設計一些操作性更強的游戲活動。當然,教師設計的游戲不能脫離留守兒童的生活,教師必須根據(jù)農(nóng)村現(xiàn)實情況進行設計,切不可急功近利,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
幼兒活動設計沒有維度限制,教師要積極拓展活動維度。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將幼兒教育生活化、實踐化,讓幼兒在游戲中完成認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升生活技能,迎合社會需要。角色演繹活動是讓幼兒選擇具體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多種感官,給幼兒提供交流探討機會,深化幼兒情感體驗。
事例4:小強是大班中年齡最小、膽子最小的一個,幼兒園所有的活動他都不會參加,性格內(nèi)向,他整天蓬頭垢面,整個人毫無生機。據(jù)了解,小強的父母常年在外,很少管孩子,小強由叔叔照看。小強的這種情況還是比較特殊的。為了培養(yǎng)小強獨立生活的能力,教師專門設計了一個“逛商場”的游戲,教師設計了一個商家服務員的角色,讓小強扮演。在扮演服務員的過程中,小強認識到自己外在的形象如此重要,也學到了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如自己洗頭發(fā)、洗臉、洗衣服。角色演繹后的第二天,小強像是換了一個人,干凈的臉蛋,整齊的穿著,整個人看起來精神十足,參與活動的熱情極高,做事也不拖拉了。
游戲形式多樣,幼兒參與到游戲中,自然要有角色定位。在進行角色演繹時,教師要設計適合農(nóng)村大班留守兒童的角色,讓幼兒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價值和閃光點。這樣,他們自然愿意主動參與其中,展示自我,與人交流,適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升級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是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在角色演繹中,幼兒能夠提前進入模擬社會,在多重角色的演繹中,幼兒更深切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對父母的情感也更深刻。
農(nóng)村大班留守兒童教育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幼兒園是大班留守兒童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師是幼兒教育的主導者和指路人。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從清除幼兒自閉依賴心理、培植幼兒獨立性格土壤、塑造幼兒健全人格素養(yǎng)和升級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等幾個方面加以探索,對幼兒存在的問題進行矯正,從不同角度對幼兒展開獨立性教育,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