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蔡慧+郭倩+陳衛(wèi)民
摘要:將以系列微課為特色的互聯網線上網絡課程平臺,融入傳統教學方式,針對高校工科專業(yè)課程的理論教學,形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chuàng)新方案,以一門專業(yè)課程為試點,進行研究與探索。
Abstract: A series of online courses featuring micro-courses are integrated into traditional onlin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jor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innovativ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nnovation program is formed. A professional course is used as a pilot to mak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關鍵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業(yè)課程創(chuàng)新;混合式教學;微課
Key words: relay protection of power system;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novation;mixed teaching;micro-class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05-0258-02
0 引言
近年來,從可汗學院、TED課程,到英國牛津公開課,從SPOC到MOOC等,這些國際教育前沿的變革信息,都預示著高校傳統教學,尤其是面向工程的工科專業(yè)教育,勢必面臨巨大挑戰(zhàn)。唯有積極探索有效的以人為本的新型教學模式,才能從容應對挑戰(zhàn)。
本文旨在探索將系列微課及其配套的多種教學元素融入傳統教學方式,針對高校工科專業(yè)課程的理論教學,形成混合式教學改革方案,以一門專業(yè)課為試點,進行研究與探索。既使得高年級段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同步提高,同時也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滿意度,以人為本,取得師生教學相長的最佳平衡點,有助于面向工程的高等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 傳統課堂、混合式教學
相對于傳統課堂,混合式教學的確有很多優(yōu)勢,如用技術支持學習、優(yōu)化了學習者的時間和空間、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讓掌控式學習成為可能等。但若徹底推翻傳統教學模式,在目前國內高校存在巨大障礙。
無論哪種新型模式都各有利弊,不能貿然地僅僅采用唯一的一種模式,況且也不應該極端地顛覆傳統教學模式。因此,研究和探索將系列微課、在線測試、小班討論等多種教學元素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態(tài),是最為高效和可靠的課堂改革方案之一。
微課程,即對常規(guī)課程的微縮,是基于“微學習”而建立的“微內容”。具體地,就是用10-20分鐘的教學設計,將一個知識點講解通透,并以網絡媒體作為平臺,展示給學習者。由于微課程具有“位微不卑”、“課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等優(yōu)勢,隨近幾年,高等院校也掀起了微課程的研究之風[1][2]。但是,目前高校的微課程研究多集中于基礎課程教學,尤其工科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應用甚少[3-7]。因此,本文選擇有教學改革基礎的課程,探索了系列微課設計與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
2 應用案例
為了探索高校工科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改革,本文以面向高年級段的專業(yè)課程為試點,取得成效后,總結經驗,推廣至其他專業(yè)課程。
2.1 總體實施方案
本案例實施方案如圖1所示。
2.2 線上課程建設
將整門課程按照知識點碎片化,重新組織教學內容、配套更新教學設計,制作了50個知識點的微課,按照精品在線課程的要求,每個微課控制時長在10分鐘左右,與學習情境的注意力保持曲線盡量吻合,使得學習效率最大化[8-10]。從前期準備,到拍攝制作、反復校對。
課程評價做了如圖2所示改革。
線上學習部分,強化微課視頻觀看率、線上作業(yè)完成情況。微課視頻是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陸續(xù)發(fā)布、適度提前。值得一提的是:在重要的10個知識點的視頻中,加入了打點測試,即客觀測試題(不定項選擇),回答正確,視頻才可以繼續(xù)播放。既達到平臺開發(fā)者原本意在防止學習者掛機播放的目的,更是加強了重要知識點的重點學習,一舉兩得。除此之外,學習者可以一邊觀看微課,一邊記錄筆記,非常方便。另外,在平臺上開發(fā)了一套全新的試題庫,包含百余道主觀題,是每個章節(jié)線上作業(yè)題目的主要來源。
2.3 線下小班討論
結合本課程的特點,繼電保護的整定計算是其重點、難點,也是解決電力系統中實際工程問題最終的落腳點。由于完成這樣綜合的大型計算需要牢固掌握并靈活運用相關知識點,同時需要嚴密的邏輯和規(guī)范的套路,根據往屆經驗,這對于初學者往往在短時間內難以很完備地掌握,需要大量的實例訓練。所以選擇系列的綜合大型整定計算作為小班討論的主要內容。
在學校小班討論教室里先進的電子白板等教學儀器設備配合下,教師能夠非常方便地一邊啟發(fā)學生、一邊梳理計算過程。學生應用先進的智能筆,能夠實時在大屏幕上實時共享每位參與者的計算過程,從而方便教師面向整個討論小班進行點評、總結。比傳統課堂黑板板書或者PPT直接播放的教學效果更吸引學習者。同時,由于學習者全程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3 滿意度調查與分析
對試點課堂進行學生和教師的滿意度統計調查。其中面向學生,主要針對7個問題,采用4點量表,即“1-非常滿意,2-滿意,3-不滿意,4-非常不滿意”。參與調查的同學共計90人,發(fā)放測量表90份,收回88份。endprint
從表1中可以看出,約91%以上的學生對試點課程的學習感興趣,激發(fā)的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主動性,同時認為該學習方式靈活。這對于高年級學生的專業(yè)課學習來說,這么高的比例,實屬難得。但是,也有不到80%的學生認為該方式可以方便地了解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進行比較學習。當然,不排除一部分學生對他人的學習狀態(tài)不是十分關心。將近90%的學生比較認可這種新的方式。80%以上的學生甚至希望其他課程也采用這種方式、或者愿意推薦給其他同學。不難看出,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混合式教學帶來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除此,對參與教學的改革課程組成員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增加了很多前期準備、路線設計、微課拍攝、后期處理、視頻上傳、網絡維護、師生互動等不小的工作量,但卻激發(fā)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賦予課堂新的生命活力,增進了師生交流,有利于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 結論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的分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這種新老結合的學習方式非常認可,普遍認為該方式的學習,達到了“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比較學習”的效果。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也由此陡然上升。但是,實現“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從外延到內涵、從形式到內容的創(chuàng)新型混合式課堂,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46-49.
[2]梁樂明.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67-69.
[3]張保會,尹項根.電力系統繼電保護[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4]王穎.我校電力系統類課程教學實踐的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2(34):23-26.
[5]程嵐.微課教學設計思路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6):60-62.
[6]王穎.《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3(12):28-29.
[7]王穎.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微課程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4(23):30-33.
[8]何朝陽.美國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52-55.
[9]祁蕓.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大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35-37.
[10]陳明選.圍繞理解的翻轉課堂設計及其實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8-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