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迪++郭會娟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半p一流”的關鍵是要為中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作貢獻,而“世界一流強國”,必須以“中國特色”為基礎,核心或根本在于文化。因此,要在當代世界文化中融入更多中國元素,使中國文化能引領當代世界文明。高校要進入“雙一流”,大學文化必須走弘揚中國文化特色之路。2017年9月28日,北京教育雜志社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聯(lián)合舉辦“雙一流”大學建設與文化安全學術研討會。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9位專家、學者從大學文化安全的內涵與界定、大學文化安全的現(xiàn)狀與必要性、大學文化安全的構建策略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大學文化安全是國家整體安全的迫切需求,大學文化安全建設要有“坐標系”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一直處在中外文化交鋒的前沿。 “雙一流”名單公布后,社會各界均將目光投向“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中。隨著全球化現(xiàn)象日益凸顯,“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必須有安全的文化環(huán)境做保障,高校應該站在國家總體安全觀的視閾下,將大學文化安全作為“雙一流”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探討構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松認為,大學文化安全的界定要具有高度的原生性、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選擇與自我優(yōu)化的功能,能夠積淀形成一種自信的、穩(wěn)固的、安全的、可持續(xù)的精神理念體系、人文資源體系以及發(fā)展保障體系。從大學支撐看,大學文化安全是大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內涵,也是大學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從社會建設的整體看,大學文化安全是國家整體安全的迫切需求,應對西方文化沖擊和構筑國家文化安全的屏障,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大學文化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包含存在性的安全、內向性的安全、外向性的安全、本質性的安全等維度。如果說要加強大學文化安全構建,那么就要在全球文化的視野中和國家文化安全的格局中來尋找“坐標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張樹輝認為,一方面,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高校所培養(yǎng)的學生應該符合國家總體安全觀的要求,強化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和文化安全意識;另一方面,對大學自身而言,高校有文化安全的職責,也應該具備這方面的意識。要打造、培育、創(chuàng)新文化安全環(huán)境,明確學生在文化安全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體系與手段。
文化安全問題是價值觀導向問題,要傳承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農業(yè)大學黨委副書記寧秋婭認為,大學文化是“雙一流”建設的“魂”和“根”,是“雙一流”建設的前提和保障。大學文化建設要堅持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有“中國特色”和“中國品牌”。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和長遠謀劃,將高校立德樹人目標落到實處。同時,高校要增強文化自信,要弘揚辦學特色,不因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動搖,不受外來因素的干擾、支配和同化。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藍曉霞認為,“雙一流”背景下的大學文化安全建設,其核心是“中國特色”。文化安全要重視文化自信,關注現(xiàn)實需要。高校要牢牢把握鑄魂立根的主線,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多做一些“看不見”的宣傳,讓文化的宣傳“入腦”“入心”。
北方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黨委書記袁本文表示,大學文化安全,不能僅僅是建筑一個“籠子”把高校圍起來不受外來攻擊,而是要在加強自我防御的同時主動出擊。高校要樹立最好的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理念,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高等教育的故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之路。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劉長旭認為,高校的文化安全教育要尊重文化傳統(tǒng),堅持自主獨立性。通過傳統(tǒng)文化、通識教育進課堂等,從家國情懷、價值理想、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國際視野與文明對話、社會發(fā)展與公民責任等方向入手,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學生心中,以此抵擋外來“價值觀”的侵入與侵蝕。
大學文化安全需加強大學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
北京林業(yè)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院院長李鐵錚認為,大學文化安全實際上是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內容。從學校建設層面講,大學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tài)緊密相連。高校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高校思政會精神的過程中,應該將大學文化安全作為貫徹高校思政會精神的重要內容。首先,高校要把大學建設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搞清楚。建設大學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但又不完全相同。大學的文化安全要有自己的風格、特色、智慧和方案,要有自己的行動、自己的學派。
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洪成文認為,當前中國文化安全如何把握、如何評價、如何評估,危險程度有多大,是社會各界需要搞清楚的問題。國外帶有文化安全基因的慕課(MOOCs)課程,對我國大學文化安全的影響與滲透,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文化帶來的沖擊,是十分巨大的。他認為,文化安全的建設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管理上的創(chuàng)新:一是國家層面。國外許多國家的大學文化安全建設,是與國家發(fā)展緊密相連的。國家要從人才流動、技術輸出、產品轉化等方面出臺相關的管理政策。二是學校層面。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要在交流訪問活動中,加強前期培訓、中期跟蹤和后期回訪,以此提升交流活動的文化傳播力度。三是個人層面。教師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個體,要學會講精彩的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首都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蘇寄宛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如果將高校比作一個人的軀體,那么文化建設就是這個軀體的“血液”,相關管理政策的制定是“血液”暢通運轉的安全保障。同時,高校要發(fā)揮大師、學者的文化引領作用,建立學校文化發(fā)展的軟環(huán)境,豐富師生的精神生活。
大學文化安全建構需要多層把握,加強預警監(jiān)測
蔡勁松認為,宏觀層面,大學文化安全的構建亟待觀念的轉型。目前,文化發(fā)展帶來的風險和危機逐漸成為常態(tài)。風險和安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在風險和危機中間也孕育著選擇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所以高校應以國家邊界或以大學圍墻為界線對文化安全的理念進行反思,用自我“武裝”替代消極防御。中觀層面,大學文化安全和建構需要對制度進行優(yōu)化。提升文化安全的建立和聯(lián)動協(xié)作機制,形成文化建設和安全防范保障體系。特別對待某些特殊時期的特殊制度,要避免人為建構和錯誤感知,防止自主性的失衡、失控和失效。微觀層面,大學文化安全的建構要全方位地協(xié)同合作,不僅應是一個開放多元的治理體系,而且也要注重發(fā)揮師生的主體責任和義務。
李鐵錚認為,大學文化的建設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良好的環(huán)境,一旦文化遭到“破壞”,會產生一系列不可逆的影響。因此,高校要建立大學文化安全的監(jiān)測機制和預警機制,對可能出現(xiàn)的“危機”和“侵蝕”提前介入、提前防范,在保障文化安全的同時,講好中國高等教育故事,辦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
[責任編輯:卜 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