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健強
【摘要】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在繼承古典自由主義的基礎之上,繼承并修正了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開創(chuàng)了向新自由主義轉變的道路。密爾將政治自由延伸為更加廣闊的社會自由,以更加詳盡的理論為個人自由做辯護,尊重個性的合理發(fā)展,保障公民的自由結社權利,將實現與保障公民的個人自由作為自由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
【關鍵詞】密爾自由觀;個性自由;個人權利;社會權威;現實意義
一、密爾自由觀產生的背景
(一)經濟引起的社會變革
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之后,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正是由于這種經濟所帶來的全社會的變革,最終影響了原有政治選舉的利益分布,因此政治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趨勢之下,資產階級制度日趨完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顯著。
雖然工業(yè)革命之后英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但是上層建筑并未隨之改變,這就導致公民在原有的制度里無法進一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為達到這一政治訴求,他們寄希望于奪取議會的控制權,以此來制約政府的調控手段,使之盡可能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干預。
(二)密爾對古典自由主義的現代改造
約翰·洛克開創(chuàng)了古典自由主義,他在“天賦人權”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闡發(fā)自由主義學說。密爾深刻認清了此時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即階級之間的矛盾,他在強調公民個人自由的同時更加注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他認為個人利益的實現與個性的發(fā)展要以社會整體的進步為最終目標。
由于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任務基本完成,需要經濟領域做出相應的改革,因此以“自然權利說”為基礎的古典自由主義遭到批判,思想家們更趨向于以功利主義學說作為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密爾進一步深化并闡發(fā)了功利主義學說,他深化了對人性的認識,兼顧人精神層面的愉悅;在快樂的計算方面加入了“質”的參考;更加注重功利主義的利他性,主張通過良心實現對幸福的內部制裁。
二、密爾自由觀的核心內容
(一)自由概念的界定
密爾重申了自由主義的內涵,他在《論自由》一書開篇就指出:“這篇論文的主題不是所謂意志自由,不是這個與那被誤稱為哲學必然性的教義不幸相反的東西。這里所要討論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稱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于個人的權力的性質和限度。”
所以,密爾研究的自由主義概念是在民主制度下的社會自由,是與任何強制性有關政策相對立的,社會自由則要為國家在行使其權利時做出相應的規(guī)范,明確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借此保障每一個公民的自由權不受強權的侵犯。
(二)思想和討論的自由
密爾將思想與討論的自由放在其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認為思想與討論互為基礎,應當予以思想與討論的自由完善的保障。密爾在闡述思想與討論的自由時就以其絕對性作為出發(fā)點,他認為不論所在政府的好壞以及是否符合全體受眾的意見,任何政府、組織與個人都無權干涉思想與討論的自由;即使只有一人站在全體人類的對立面,全體民眾也沒有正當的權力去阻止這一人進行思考與發(fā)表言論。
在密爾看來,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是以保障和維護個人的自由為基礎的,而思想與討論的自由是個人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密爾認為思想與討論的自由是一種發(fā)展的觀點,因為獨立的思考與自由的表達不僅僅可以為社會培育偉大的思想家,也可提高人們的精神素養(yǎng),以此來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密爾在堅持思想與討論的自由的絕對性基礎之上,指出我們在這種自由的實現的方法上要加以限制。他認為人們在關于真理的討論的過程中容易逾越自由討論的界限,這種行為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都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為了自由的更好實現與真理的獲得,我們必須對這些觸及底線的行為加以控制。
(三)個性自由與人類福祉
密爾認為公民的個性發(fā)展可以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種關系中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與愛好;而社會要給予不同的個體廣闊的空間供其自由地發(fā)展,在以不妨害他人為前提之下,公民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與個性自由地活動。
密爾在闡述個性自由發(fā)展的同時,還回應了當時人們對于個性自由發(fā)展所帶來的罪惡的批判。他認為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恰恰是人們認為具有罪惡感的“欲望”與“沖動”,往往具有這兩種特性的人大都是自然感情充沛并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只要有一定的規(guī)則去引導和控制他們這種情感,他們不僅不會成為罪惡的化身,相反,他們會成為個性最為豐富且最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人。
為此,密爾提出了兩個原則來預防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所帶來的罪惡的可能,即“不傷害原則”與“負責任原則”:“第一,個人的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交代。他人若為著自己的好處而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對他忠告、指教、勸說以至于遠而避之,這些就是社會對他的行為表示不喜或非難時所僅能采取的正當步驟。第二,關于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動,個人應該負責交代,并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假如社會的意見認為需要用這種或那種懲罰來保護他自己的話?!?/p>
(四)個人權利與社會權威
密爾明確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其中“涉己”就是關涉到個人自由的那部分行為是應該完全被保障的不能受到干預的;而“涉他”就是指個人與他人或社會有交集的那部分行為,對于這部分行為個人就不能為所欲為,而是要遵守相應的規(guī)范,這也是社會可以合法干預個人的范圍。
在密爾的自由主義思想中,對于個人自由的權利是需要絕對捍衛(wèi)的,在“涉己”這一領域內,個人有著不容剝奪的絕對性的自由,社會與他人不得以各種借口去阻礙個人的自由發(fā)展。他在為個人自由爭取發(fā)展權益時,也在兼顧著思考應當如何緩解個人自由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對立關系。所以密爾也并非支持完全放任的自由,在“涉他”這一領域中,個人的自由是有前提的,是需要有規(guī)則來約束的,而社會干預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正當且必需的。
總之,密爾為個人的自由設置了一定的限制,他人的利益便是這一限制的具體表現,當這一限定被逾越時,社會的干預就是正當且必然的善,社會的干預就是捍衛(wèi)自由的體現。
三、密爾自由觀的評析
(一)密爾自由觀的現實意義
密爾開啟了自由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它以社會文明為立足點,從社會的角度去研究自由,在功利的基礎之上去考察個人自由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更加關注的是以社會為前提的自由,很好地解決了個人自由與社會福利之間的沖突,保障了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共同實現。他不贊成講政府完全不干涉的理論,提倡政府的有限干預。
(二)密爾自由觀的局限性
首先,密爾對于快樂的評價標準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之上的;其次,他的功利原則核心是幸福原則,所以從幸福原則推導出的自由主義思想難免會讓人們懷疑密爾究竟是將“幸福”作為最高原則還是“自由”。密爾的自由主義思想充滿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因此有著濃厚的折中性。密爾過分強調精英的作用,脫離了社會的具體情況。
【參考文獻】
[1]【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