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驚濤/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大學校園文化活動通常具有某種序列性,有的按時間排列,有的按主題排列,有的按屬性排列。這種序列性不僅為后續(xù)者提供了經驗與決策參考,還顯示出案例本身的條理性,具有很高的檔案價值,從而成為觀察與研究文化動態(tài)的富礦。
2018年3月26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關于第四屆“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系列活動示范項目和特色展示項目公示的通知》中,“中國計量大學:文脈千秋儒潤當代——中國計量大學持續(xù)9年傾力打造‘中國文化節(jié)’”赫然在列。查及申報檔案,可知教育部此屆“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項目評選是在2017年啟動;而今年中國計量大學舉辦的“中國文化節(jié)”,恰逢第十屆。十年磨一劍,需要的或許只是定力;但以十年之功持續(xù)做文化活動,則不僅需要定力,還需要規(guī)劃,更需要創(chuàng)意。由于該?!爸袊幕?jié)”主辦方人文與外語學院存有十屆“中國文化節(jié)”檔案,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厚實基礎與條件,相信可為理工科高校舉辦同類活動提供多重啟發(fā)。
現(xiàn)有檔案資料表明,中國計量大學“中國文化節(jié)”起源于該校的一個學生社團“漢學社”創(chuàng)意?!皾h學社”為該校原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創(chuàng)辦的旨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團,指導老師系筆者。該社團后更名“國學社”,既做國學研究,又做知識競賽,更多次組織“漢服秀”?!抖际锌靾蟆酚浾呦年栐?009年5月19日在該報“浙江讀者喜愛的十佳版面·新聞超市”中,以《漢朝女子穿得最開放?》為題,進行圖文報道,指出“從這身服裝來看,漢朝女子的穿著,算得上中國歷代女子中最開放的。”而現(xiàn)有圖文佐證,當年秋季該校原人文社科學院(后與外國語學院合并為“人文與外語學院”)“首屆中國文化節(jié)開幕式暨09級新生入學禮”,其壓軸戲即為“國學社”表演的“漢服秀”。
就主題而言,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舉辦的十屆“中國文化節(jié)”,與教育部業(yè)已組織的四屆“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校示范項目與特色項目題旨高度契合。細察中國計量大學歷屆“中國文化節(jié)”主題創(chuàng)意,既各有側重,又一脈貫通:第一屆(2009)題為“文脈千秋”,表達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以貫之的脈動;第二屆(2010)題為“儒潤當代”,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貢獻;第三屆(2011)題為“道濟古今”,闡釋了道家文化千百年來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關系的有益影響;第四屆(2012)題為“詩意人生”,將中華文化中對人類文化最重要的審美建樹“詩意地棲息”進行推廣;第五屆(2013)題為“人文之美”, 充分展示了“天地大美集于人文”的魅力;第六屆(2014)題為“禮樂修身”,體現(xiàn)“六藝”對儒家文化“修齊治平”的重意義;第七屆(2015)題為“文以進德”,呼應國家“以德治國”規(guī)范社會行為準則的戰(zhàn)略;第八屆(2016)題為“人文化成”,取自《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強化人文精神與家國情懷的血脈關系……到此做成一個輪回,至第九屆(2017)周而復始,進入第十屆(2018)。這種循環(huán)架構,既照顧了年復一年學生的代際交替,又使相關題旨不斷鞏固,達至螺旋式上升的高度,從而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得到強化與弘揚。
理工科高校做文化活動,其內容布局當適應參與者,也就是在校大學生及研究生文化層次與興趣指向。中國計量大學所舉辦的十屆“中國文化節(jié)”,堅持舉辦三大賽事——“中國文化征文”、“金秋綺艷校園文學大獎賽”和“國學知識競賽”,覆蓋全校,參與者甚眾。其中的“中國文化征文”每屆均有主題范圍,如“文化論衡”“文脈歸根”“以文載春”“運河文脈”等,強化了文化研究的指導性與方向感。同時,還邀請陳來、楊國榮、吳光、徐文明等全國著名學者,面向全校師生舉辦中國文化學術講座,如《儒家視域中的人》《“五行篇”作者新論》《佛教哲學與健康生活》《關于重塑儒學核心價值觀的理性思考》等,受到師生廣泛歡迎。而“紅船精神”體驗、民間風俗展覽、文化影視展映、傳統(tǒng)經典誦讀、中華禮儀表演、儒家六藝見習、“湖畔詩人”沙龍等活動,由于生動活潑,更為參與者喜聞樂見與“點贊”。每屆“中國文化節(jié)”閉幕式演出,均是重頭戲,集演藝、頒獎、表彰、匯展于一體,成為節(jié)日高潮。
中國計量大學的“中國文化節(jié)”,建有圖文檔案資料庫。從現(xiàn)有的文字檔案柵格化程度看,已經構成非常有價值的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矩陣,在一所理工科背景的高校形成每年一波的中國文化潮汐,使參與者從聆聽到閱讀、從調研到著文、從創(chuàng)作到表演、從體驗到思考、從組織到參與,多角度參與、多層次介入,為學生“知行合一”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平臺,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典籍中活起來,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入學生心靈,俾成未來文化軟實力。
從檔案資料看,中國計量大學的十屆“中國文化節(jié)”,舉辦場域中心是校園;但舉辦方卻不局限于校園,而是與社會組織和單位形成一體化互動格局。
中國計量大學是下沙高教園區(qū)內最美校園之一,向來注重校園文化硬件建設,如學校的“嘉量大會堂”“仰儀數(shù)”“方圓樓”“格致樓”“羲和亭”“日月湖”以及用祖沖之、郭守敬、張衡等命名的道路,無不源于中華計量文化中重要人物與史實。在這樣的校園中做“中國文化節(jié)”,使得學生的“國學知識競賽”、“文蹤謎影”燈會、“漢服情景表演”、經典民樂演奏、“漢韻中國”文辭大賽、中秋賞月詩會、“太極遺風”表演、“祈福風鳶”風箏展覽與“百鳶齊飛”放飛活動等,不僅接“地氣”、有“氣場”,而且特別能夠融情于景,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魅力。
在此基礎上,該?!爸袊幕?jié)”還積極與社會組織互動。這種互動格局的表現(xiàn)之一,是聯(lián)手舉辦相關活動。這所高校的人文與外語學院,設有浙江省儒學學會高校分會。以此為紐帶,自首屆“中國文化節(jié)”始,多次與浙江社會科學院所屬的浙江省儒學學會合辦,拉抬了其“中國文化征文”等學術賽事檔次,并組織下沙八所高校舉辦“國學辯論賽”,2012年12月20日《杭州日報》曾在A10版給予報道。浙江省儒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吳光研究員認為,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擁有一支儒學與浙學的優(yōu)秀科研團隊;“中國文化征文”作為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賽事,對儒學與浙學研究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
互動格局的表現(xiàn)之二,是打通校園與社會高墻,將“中國文化節(jié)”與社會聯(lián)動。如該校與云林禪寺聯(lián)手組織的“云林國藝匯演”,在第六屆“中國文化節(jié)·禮樂修身”中走向杭州拱墅區(qū)“金海岸劇場”,獻上了一臺美輪美奐的“六藝”表演,受到市民盛贊;而該區(qū)中老年“旗袍秀模特隊”也應邀到此屆“中國文化節(jié)”閉幕晚會中演出,令在校大學生耳目一新,感受到杭州作為品質生活的都會,其幸福生活指數(shù)怎樣具體化為中老年女性模特隊魅力的。
互動格局的表現(xiàn)之三,是與社會組織機構聯(lián)合打造“中國文化節(jié)”延展平臺,如在杭州拱墅區(qū)小河街道辦事處合辦“小河大講堂”,與蕭山區(qū)孔子學堂聯(lián)辦“國學系列講座”,與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合辦“經典誦讀”大賽……這些納入“中國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的內容,使該節(jié)慶活動空間得到大幅拓展,有力擴張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影響力。
上述理念,均由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現(xiàn)存十屆“中國文化節(jié)”檔案資料透析而來。這一方面說明高校文化活動的序列性本身葆有檔案屬性,另一方面也說明理工科高校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只要以“紅船精神”引領,積極主動作為,一定能夠有所建樹,光照同儕。中國計量大學即是理工科大學,今年10月18日,恰逢該校建校40周年。她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1978年由國家計量總局建校(時稱杭州計量學校),1985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中國計量學院,2003年遷至下沙,2016年更名為中國計量大學,2017年成為省部共建大學。這幾大步,都踏在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節(jié)點上。從該校人文與外語學院保存的十屆“中國文化節(jié)”檔案資料看,中國計量大學在“紅船精神”引領下,在理工科大學序列中積極探索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路徑,連續(xù)十年不懈努力,在千余所高校參與的教育部“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項目評比中,該校呈送的“中國文化節(jié)”特色項目,與浙江大學比肩位列第一方陣,被媒體譽為全省入選教育部此屆項目的“雙子星座”,為理工科高校如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了標桿,構成了豐富而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