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韓韞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南寧 530007)
(一)秦代。廣西的主要水利工程就是開鑿運河——靈渠。史祿在今興安縣境內(nèi)開鑿靈渠(又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修筑大壩,截斷湘江,將河水一分為二,三分入漓,七分入湘,溝通了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把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聯(lián)系起來,又經(jīng)長江,與淮河、黃河和海河等水系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航運網(wǎng),從而把廣東、廣西與中原地區(qū)緊密地連在一起。在廣西現(xiàn)存最早的通志——明《(嘉靖)廣西通志》卷十六溝洫志有關(guān)于靈渠的記載:“靈渠,在興安縣之北,經(jīng)縣廓西南,其源即漓水。其初乃秦史祿所鑒,至漢,歸義越侯巖出零陵下漓水即此渠也。馬伏波率南征之師餉道出于此。唐寶歷初,觀察使李渤立陡門以通漕。咸通九年,御史大夫魚孟威重修……”②林富修,黃佐纂:明《(嘉靖)廣西通志》卷十六溝洫志,嘉靖十年(1531)刻本。清《(乾?。┡d安縣志》卷一輿地志記載有靈渠的三七分水法:“海洋江水至龍王廟前,疊石橫障披流,分二道:一東北入楚,地勢低而流駛,十分之水,直有其七;一西南入粵,地勢高而流緩,十分之水,正得其三。乃入粵一派至此(指馬嘶橋下的泄水天平)復(fù)從橋下流入于楚,三分又去其二,是海洋入粵水源,十中竟得一?!雹埸S海修,蔣若淵纂:清《(乾?。┡d安縣志》卷一輿地志,乾隆五年(1740)刻本。
(二)漢代。主要的水利工程也是開鑿運河。隨著海上絲綢之路:長安(西安)至南郡(湖北荊州),然后經(jīng)水路順長江入湘江,過靈渠和漓江、桂江、西江,再通過北流河和鬼門關(guān)驛道,從南流江到達(dá)合浦,出海至東南亞、南亞等地的開辟,在今北部灣地域開鑿了兩條運河:欽州運河和天威遙運河,但天威遙運河未能鑿成。欽州運河:位于今欽州市欽南區(qū)犀牛腳鎮(zhèn)西坑村龍眼山村旁,長約2.5公里,寬4—5米。東通大觀港,西達(dá)龍門。這條運河是馬援南征交趾時開挖的。在清《(康熙)合浦縣志》卷一四外紀(jì)志有記載:“運道遺跡,合浦大觀港潮,西道名九河江。江只有赤羊墩,疍人取蠔于此,又名赤蠔墩。父老相傳,馬伏波征交趾時,合浦由外海運糧至軍恒,苦烏雷風(fēng)濤之險及??苋翃Z之患,遂以昏夜鑿白皮蜂腰之地,以通糧船……此河直通龍門七十二徑,抵欽城。其掘鑿處約長七八里,闊五六丈,深三四丈,其兩頭潮水尚通,但中間木植交生耳?!雹購堓o修,林如峣纂:清《(康熙)合浦縣志》卷一四外紀(jì)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抄本。天威遙運河:又稱潭蓬運河,位于今防城港市江山半島月亮灣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間,運河寬數(shù)米,長約10公里,攔腰穿過江山半島,把防城港和珍珠港溝通,不僅能避免江山半島頂端白龍尾的風(fēng)暴襲擊,而可以縮航程41公里。清《(道光)欽州志》卷十一古跡·天威遙碑記有:“陸有川遙,頑石梗斷焉。伏波嘗加功力,迄不克就厥,后守臣屢欲開鑿,以便漕運?!雹谥齑荒甑刃蓿乓詫?、葉輪纂:清《(道光)欽州志》卷十一古跡·天威遙碑,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一)興修河渠陂塘。唐代,大力興修河渠陂塘,推行屯田制,桂州和容州實施較好。明《(嘉靖)廣西通志》卷二十九兵防三·屯田載:“唐,桂州、容州開諸屯田。神宗景龍末,王晙為桂州都督,州兵舊常仰餉衛(wèi)永晙始筑羅郛罷,戍卒埭江,開屯田數(shù)千頃,以息轉(zhuǎn)運,百姓賴之。韋丹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雹哿指恍?,黃佐纂:明《(嘉靖)廣西通志》卷十六溝洫志,嘉靖十年(1531)刻本,卷二十九兵防三·屯田;卷十六溝洫。該志卷十六溝洫載:“靈陂,在府東北二十里,唐中宗時桂州都督王晙開?!雹芰指恍?,黃佐纂 :明《(嘉 靖)廣西 通志》卷十 六溝洫志 ,嘉靖十年 (1531)刻本, 卷二十九 兵防三·屯 田;卷十 六溝洫。
(二)興修城市水利設(shè)施。一是修濠溝。部分城市如容縣、天河縣等興修了濠溝。清《(光緒)容縣志》卷七建置志一載:“縣城在容江上,唐容管經(jīng)略使韋丹所筑,內(nèi)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濠深二丈,廣五丈”。⑤易紹德、王永貞修,封祝唐、黃玉年纂:清《(光緒)容縣志》卷七建置志一,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清《(道光)慶遠(yuǎn)府志》卷五建置·城池載:“天河縣,故城在東鄉(xiāng)下里東南,依山為固,西北筑土垣。唐天寶元年,宜州刺史吳懷忠建有濠?!雹抻⑿?、恒司修,唐仁等纂:清《(道光)慶遠(yuǎn)府志》卷五建置·城池,道光九年(1829)刻本;卷七建置志·梁津。二是鑿井。柳州、梧州等地開鑿了水井。柳州的水井由刺史柳宗元于元和間主持開鑿。清《(乾?。┝莞尽肪砣凰囄摹ぞ懖⑿蜉d:“始州之人,各以罌甈負(fù)江水,莫克井飲。崖岸峻厚,旱則水益遠(yuǎn),人陟降大艱。雨多,涂則滑而顛。恒惟咨嗟,怨惑訛言,終不能就。元和十一年三月朔,命為井城并隍上。未晦,果。寒食冽而多泉,邑人以灌?!雹咄蹂\修,吳光升纂:清《(乾隆)柳州府志》卷三十一藝文·井銘并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梧州的冰井,為大歷間容州經(jīng)略使元結(jié)倡導(dǎo)開鑿,在城東二三里,清而甘寒若冰,當(dāng)盛暑之時,蒼梧人得以解渴,泉與火山相對,故曰冰泉。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四山川二十一載:“冰泉,在城,一郡人民皆飲此水。唐大歷三年,容州經(jīng)略使元結(jié)撰冰泉銘。蒼梧郡城東有泉出焉,在郭中,清而甘寒若冰,在盛暑之候,蒼梧之人得救暍,泉與火山相對,故命之曰冰泉。”⑧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四山川二十一,嘉慶七年(1802)刻本。三是筑堤防洪和引渠防洪。景云年間,邕州司馬呂仁在州城,筑渠引水防洪?!叮駠╃邔幙h志》地理二載:“呂仁。引渠分流,以殺水勢,自是無漂溺之害,乃夾水而居。邕州邊鬱江,百姓先居一岸,每年秋夏,江水泛溢,郭邑沉溺。景云年中,司馬呂仁于南岸引開小水,若有泛溢,分流而過,令百姓兩岸分居?!雹嶂x祖莘修,莫炳奎纂:《(民國)邕寧縣志》地理二,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該志食貨二載:“防水埌壩。該埌壩位于東門鄉(xiāng)浪東村,距城八里。全浪長十余里,澗幾一里,沿岸埌塍而居者有五村。舊名南湖。該處地勢低洼,每逢夏秋水潦,大河之水由竹排沖進(jìn)入,浸沒田禾,損失甚巨。舊時原有防水堤基,梠傳唐景云中邕州司馬呂仁所筑?!雹庵x祖莘修,莫炳奎纂:《(民國)邕寧縣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卷十五食貨二。貞元十四年(798年),桂州刺史王拱在州城筑回濤堤,以捍水勢。清《(光緒)臨桂縣志》卷十二山川志四載:“回濤堤在城東南十五步,桂江西岸。水自嶺南流桂嶺去州二百余里,水勢極高,每歲三月至五月,大水暴漲,淹浸城池。唐貞元十四年刺史王拱筑此堤,長五百五十四步,以捍水勢,居人免墊溺之患。”①吳征鰲修,黃泌、曹馴纂:清《(光緒)臨桂縣志》卷十二山川志四,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
(三)興修和維修運河。一是興修兩條運河。開鑿了相思埭(又稱臨桂陡河、桂柳運河)和天威遙運河。長壽元年(692年),在今臨桂境的良豐鎮(zhèn)至大灣之間,開鑿相思埭,溝通桂江與洛清江、柳江,使桂林通往桂南與左右江流域可直通水路。相思埭與靈渠并稱為桂林府的南北陡河,靈渠稱北陡河,相思埭稱南陡河。清《(光緒)臨桂縣志》卷十二山川志四載:“臨桂縣有相思埭,長壽元年筑,分相思水使東西流。自縣屬辨塘山流出獅子巖匯分水塘,一東流曲折十五里至太平腳陡經(jīng)蔣家壩至相思江口入漓江,一西流灣折十五里至鰱魚陡下大灣達(dá)蘇橋合永福江以至柳州?!雹趨钦黯椥?,黃泌、曹馴纂:清《(光緒)臨桂縣志》卷十二山川志四,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咸通七年(866年),安南節(jié)度使高駢續(xù)漢代之跡,鑿?fù)ㄌ焱b,縮短了通往安南的航程。清《(道光)欽州志》卷十一古跡·天威遙碑載:“咸通七年,置靜海軍于安南,以高駢為節(jié)度使。八年,駢以安南至邕廣海路多潛石覆舟,募工鑿之,漕運無滯?!雹壑齑荒甑刃蓿乓詫?、葉輪纂:清《(道光)欽州志》卷十一古跡·天威遙碑,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二是維修靈渠。唐代共兩次維修靈渠。其中一次是寶歷初年,桂州觀察史李渤維修靈渠,運用先進(jìn)的技術(shù)成果,在原有的攔河壩建造鏵堤,即將攔河壩做成人字形的鏵嘴,使水分流入南北渠道。同時,置石斗門,即在南陡和北陡上設(shè)置兩座進(jìn)水閘,開漓水則全入桂江,擁桂江則盡歸于湘水。鏵堤和陡門的修建,延長了靈渠的通航時間和保證了行船安全。在清《(雍正)廣西通志》卷一百七藝文·桂州重修靈渠有記載:“寶歷初給事中李公渤廉車至此,備知宿弊,重為疏引,仍增舊跡,以利行舟,遂鏵其堤以扼旁流,斗其門以級直注?!雹芙疸p修,錢元昌、陸綸纂:清《(雍正)廣西通志》卷一百七藝文·桂州重修靈渠,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在靈渠還修建堰壩和水函,是用于灌溉的水利設(shè)施。堰壩:有兩種,一種是用石塊砌成半圓形,與石砌陡門相似,但這種堰壩沒有引水溝,用法是并堰時把渠水堵住,提高水位,以便用水車取渠水灌田。一種是建在河面較寬的渠道中,結(jié)構(gòu)多是用巨木作成長方形框架,橫放渠中,兩邊都用長木樁密排深釘,框架里則堆砌鵝卵石,砌成高約1米的斜面滾水堤壩。有的比較簡單,不用大木框架。堰壩上開有堰門,以便船舶往來。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載:“堰壩,蓄水者五十有三,北河二十八,自海陽堰至官堰……止,南河二十五?!雹葜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水函(渠眼、塘孔):是靈渠岸邊開鑿的方孔,圍砌石塊,形成一個排水涵洞,水漲時可以排洪,水退時可以引水入溝,灌溉農(nóng)田。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載:“十函,在縣東靈渠內(nèi),水潦嚙堤為患,開置十函,以泄其勢,并灌田數(shù)千畝。”⑥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
(一)興修和維修運河。一是在今北流六洋河和玉林市玉東區(qū)茂林置堰,皆在溝通南流江與北流江水系。宋代的《容州志》有載:“北宋咸平六年,轉(zhuǎn)運使馮琦,議于綠藍(lán)水上游置堰,合蔚林妙林江,以便差鹵運。此后,因為其水源流小,于內(nèi)又有大石多攔礙,難通舟楫,景德二年,運使舒奔奏廢?!雹呙鳌队罉反蟮洹返?343卷。綠藍(lán)水是今北流六洋河,蔚林妙林即今玉林市玉東區(qū)茂林。在綠藍(lán)水上游置堰,溝通了南流江與北流江水系。二是維修靈渠。宋代對靈渠進(jìn)行7次修治。其中比較徹底的大修是在嘉祐三年(1058年),由提點廣西刑獄都水監(jiān)李師中、馬仲芳等人主持,征調(diào)縣夫1400人,在渠道河床上下功夫。之前的多次維修,均未能把渠道上的堅硬巖石開鑿疏浚,這種巖石為害最大,因此李師中、馬仲芳等人指導(dǎo)縣夫“燎石以攻”,即用火燒石,然后再潑冷水或鹽水,按照熱脹冷縮的原理,使石頭裂成碎塊。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載:“親率其徒,燎石以攻,既導(dǎo)既辟,作三十四日乃成陡門三十六,舟楫以通。”①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
(二)完善城市濠河開鑿。宋代,桂州(今桂林)城新開和展闊濠河,形成環(huán)城水系。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七金石十三·修桂州城圖記載:“濠河,自南陽江十字城起至平秩門尊義門至西北古舊城團(tuán)樓,過寶積山花園轉(zhuǎn)至鎮(zhèn)嶺門,接碧霞巖腳,通長八百六十九丈。又自東江門下訾家洲至陽江口轉(zhuǎn)至西錀匙頭接望夫山至寶積山背止,通長一千余丈,并系新開及展闊之?dāng)?shù)?!雹谥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七金石十三·修桂州城圖記;卷二百三十九勝跡十·宋端溪令林絢墓。崇寧三年(1104年),王祖道以直龍圖閣知桂州時,在桂州城北鑿濠,名為朝宗渠。該渠東通漓江,西接西湖,而西湖又與陽江相通,使桂州環(huán)城皆有流水貫通。清《(光緒)廣西通志輯要》卷三桂林府載:“朝宗渠,在府城安定門外,宋治平中知全州王祖道于城北當(dāng)?shù)来┣淞?,東接漓江,西入西湖,達(dá)于陽江?!雹垩驈?fù)禮、夏敬頤增輯:清《(光緒)廣西通志輯要》卷三桂林府,光緒十六年(1890)增輯,刻本。
(三)修筑大陂塘。宋代,注重修建大陂塘。如在懷集修筑大陂,可灌溉田畝數(shù)萬頃。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三十九勝跡十·宋端溪令林絢墓載:“懷州大陂,凡溉田數(shù)萬頃?!雹苤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七金石十三·修桂州城圖記;卷二百三十九勝跡·宋端溪令林絢墓。
(一)興修水利,開墾荒田。廣西兩江道宣慰副使僉都元帥府事烏古孫澤,根據(jù)邕州地方形勢,在關(guān)防險要之處,鄰近交趾的地方,設(shè)置雷留、那扶等10多個屯田點,招募強(qiáng)壯的屯戶4600多家,大修灌溉渠道,開墾水田52000多畝,修建陂塘8處,蓄備流水以備天旱之用。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載:“募民伉健者四千六百余戶置雷留、那扶十屯,列營堡以守之。陂水墾田,筑八堰以節(jié)潴泄得稻田若干畝。”⑤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
(二)完善城市水利設(shè)施。有些距江河稍遠(yuǎn)的城市,開鑿濠河,引水灌注。如慶遠(yuǎn)城的水利建設(shè)得到羅咸的精心規(guī)劃,將城郊的陂、塘等水源加以疏導(dǎo)利用,作為濠河。同時,修筑排洪設(shè)施,防洪水暴發(fā)沖毀城墻。清《(乾?。c遠(yuǎn)府志》卷九·慶遠(yuǎn)城北山圖記(至正十八年,羅咸撰)載:“公退之暇,周覽形勢,稽度力用,導(dǎo)官陂,疏龍?zhí)?,眾流匯于城南,引溉前注潴為西濠,溢于東關(guān)。光涵玻璃,洽浸城址,鑿盤石于香山寺,囊括陂路,甃函竇于五通廟,蓄泄淫潦。”⑥李文琰修,何天祥纂:清《(乾隆)慶遠(yuǎn)府志》卷九·慶遠(yuǎn)城北山圖記,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一)航道疏浚。明代,對府江(漓江、桂江)進(jìn)行較大規(guī)模的3次疏浚。府江從平樂經(jīng)昭平到梧州,沿江灘多流湍,計有在小灘360個。這3次疏浚,對廣東、廣西、湖南三省間航運和廣西經(jīng)濟(jì)的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平樂陳郡守組織募工對府江的險灘進(jìn)行疏浚。在施工中,本地工匠黃仲拙比較聰慧,制造了三角船、千斤飛撞、五爪龍、蜈蚣鏟等治灘的先進(jìn)工具,因此工程進(jìn)展很快。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三山川二十載:“募得土舍黃仲拙,足智多干,數(shù)效急公之義,所制三角船、千斤飛撞、五爪龍、蜈蚣鏟諸器,匠心獨創(chuàng)……籠石維舟,架木懸梃,百夫鵠立瀾瀑中,前牽后掣,呼聲動天,橫空下?lián)簦侵鬯?,無湍不分;飛撞所摧,無堅不破;龍爪所擎,無根不拔;蜈蚣所鏟,無峭不平。”⑦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三山川二十。萬歷十三年(1585年),明朝政府派一支軍隊在府江沿岸進(jìn)行“耕屯防御”,接著由平樂府縣地方官員沿途進(jìn)行實地勘察,了解“孰山宜刊,孰江宜流,孰石宜鑿,孰崖宜焚,孰澗宜舟、宜梁柱,孰地宜館、宜亭,孰沖達(dá)何處,孰村出何所,孰堡接何壤”①全文炳修,伍嘉猷、羅正宗纂:清《(光緒)平樂縣志》卷十府江開路記,光緒十年(1884)刻本。(清《(光緒)平樂縣志》卷十“府江開路記”載)。之后,組織耕屯戍守的士兵和夫力,開辟兩岸山路,并進(jìn)一步疏浚航道,以利航行安全。這次水陸兼施的修治工程,共開通了“自小蒼板歷龍頭磯、廣運堡足灘、雷辟至銅盆沖總二百余里”②全文炳修,伍嘉猷、羅正宗纂:清《(光緒)平樂縣志》卷十府江開路記,光緒十年(1884)刻本。(清《(光緒)平樂縣志》卷十“府江開路記”載)的山路和航道,連最稱險絕的松林、鼓羅二峽也都鑿平疏浚了。
(二)興修和維修運河。一是開鑿運河。明代,開鑿了聯(lián)結(jié)南流江與北流江的運河——茂(林)北(流)運河(僅開挖6公里左右即停止)?!睹魇贰ず忧尽份d:“鬱林州民言,州南北二江相開運河二十余里,乞鑿?fù)ㄔO(shè)石陡閘從之。”③《明史》十五《河渠志》。二是維修靈渠。明代共修治靈渠6次。對靈渠進(jìn)行大規(guī)模的一次維修,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監(jiān)察御史嚴(yán)震直主持。有人曾把嚴(yán)震直維修靈渠之功與史祿鑿渠、馬援修浚之功并列?!叮尉福V西通志》卷十六溝洫載:“筑其堤岸長百丈余,高五尺有奇,上下砌以巨石,中門二函,以泄余流。次修中江石堤近土岸當(dāng)潦漲之沖,乃高之以殺水勢。增筑龍母祠前土堤五十丈許,浚河渠五千余丈。改筑滑石陡,凡渠石礙舟者,則焚而鑿之。修白云、攀桂橋及灌田水函二十有四。其工匠精致,渠岸堅深,較之前代,相去萬萬?!雹苤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十六溝洫。
(三)大力興修陂塘。嘉靖年間,廉州知府張岳組織修建了白沙江、蛟龍?zhí)?、五水江、黃芝水、七里江、大水江、偷狗水、大浪陂等8處水利工程。明《(崇禎)廉州府志》卷二水利載:“自陳調(diào)白沙江至大浪陂,凡八處皆知府張岳所灌田總約數(shù)千畝,民蒙其利,碑而祠之。”⑤張國經(jīng)修,鄭抱素纂:明《(崇禎)廉州府志》卷二水利,崇禎十年(1637)刻本?!叮駠╃邔幙h志》卷十五食貨二·水利載,明代在邕寧修筑的水利有25處,其中在歸仁江的有5處,分別筑于景泰、嘉靖、萬歷、崇禎年間,共約灌田八百五十畝;在荷丹水的有4處,分別筑于洪武、景泰年間,共約灌田八百余畝;在西云江的有1處,灌田六百余畝。
(四)大力在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鑿井。在靈山縣城,僅成化九年(1473年),僉事林錦所倡修官井就有30個,分布于城內(nèi)各街道?!叮尉福J州志》卷之一載:“官井,三十口,俱在縣治內(nèi)各街,成化九年,僉事林錦開鑿?!贝送?,還有:“石井,在縣治西北永寧坊一里?!?/p>
“旺井,在縣治東七十里宋泰鄉(xiāng)?!薄伴]屋井,在縣治西四十里。”⑥林希元纂修:明《(嘉靖)欽州志》卷之一,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
(一)興修引灌工程。一是興修引水工程,墾荒。如慶遠(yuǎn)府,由政府借司庫銀二千四百兩給墾戶作工本,歷四年建成洛潢引水工程,墾出萬畝耕地,改荒地為水田六千二百多畝?!叮ǖ拦猓c遠(yuǎn)府志》卷七建置志·梁津載:“洛潢河,縣東南二十里至雒壽橋陂,乾隆十六年,新筑壩于洛潢橋上,引水灌小漕三堆等處墾田?!雹哂⑿恪⒑闼拘?,唐仁等纂:清《(道光)慶遠(yuǎn)府志》卷七建置志·梁津,道光九年(1829)刻本。二是興修灌溉工程。清代,灌溉面積較大的水利工程有100多處。筑堤蓄水:南寧府知府趙良璧令宣化縣民筑堤蓄水灌田,該縣的長山水溝、凌暮村水溝灌田多至三四千畝?!叮螒c)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九山川二十六載:“康熙間知府趙良璧令民筑堤蓄水灌田。長山水溝,在上東四圖,離城二百五十里,筑壩灌田三千余畝。凌暮村水溝,源出澗,離城一百二十里,筑壩架車灌田四千余畝。”⑧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九山川二十六。修建大陂:邕寧縣在林村溪修建了灌田六百八十畝的永寧陂,在可利江修建灌田三千畝的天瀑陂,在沙江修建灌田一千六百畝的丹竹陂?!叮駠╃邔幙h志》卷十五食貨二載:“永寧陂,灌田六百八十畝,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府趙良璧督耆老李瓊賞等筑?!薄疤炱仝椋h北三十里,在心墟村西北。源自武緣山口流出??滴蹰g,知府趙良璧令民筑堤潴水灌田至三千畝?!薄暗ぶ穸?,一名龍?zhí)?,乾隆四十六年,滕超文、青景福等筑,灌田一千六百畝。”①謝祖莘修,莫炳奎纂:《(民國)邕寧縣志》卷十五食貨二,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筑堰架車灌田:很多江河隨處筑堰,架車灌田。如《(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對思恩府武緣縣的記載:“西江,縣西門外,源出大明山,繞過府城經(jīng)止戈永寧直抵西江,歸南寧大江,隨處筑堰,架車灌田一百四十余頃?!雹谥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山川二十七。泉井灌溉:灌溉用的泉井星羅棋布。據(jù)《(道光)武緣縣志》載,該縣就有泉84眼。全州縣的糠頭井和內(nèi)外二井潛通的大井源,分別灌田三百余畝、一千余畝?!叮螒c)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載:“糠頭井,城西二十五里……灌田三百余畝。大井源,在思鄉(xiāng)時肖村上,內(nèi)外二井潛通,溉田千余畝?!雹壑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山川七。思恩縣的飛洞泉、上善泉灌田四百余畝。萬承土州的思崖泉,灌田萬畝?!叮螒c)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載:“飛洞泉,城北十里北羅村,灌田四百余畝。上善泉,邑西石拘里上善村,灌田四百余畝?!雹苤x啟昆 修,胡虔纂 :清《(嘉 慶)廣西通 志》卷一百 十八山川二 十五;卷一 百十七山川 二十四;卷 一百二十山 川二十七。《(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二十山川二十七載:“思崖泉,有二源,溉田萬畝?!雹葜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五;七四。三是筑陡注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處理好灌溉與交通的矛盾,并做到漁農(nóng)兩利?!叮螒c)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對柳州府的記載:“居民各就瀕水處設(shè)木障石為陡,春夏秋資溉田畝,冬則截流取魚,中開濠口丈許,以通舟楫,陡隨沙勢修筑無定所?!雹拗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卷一百七山川二四。
(二)航道疏浚。一是內(nèi)河疏浚。由于地形復(fù)雜,桂江、潯江、柳江、郁江和右江的灘與峽皆險。清代,對這些內(nèi)河航道進(jìn)行大力疏浚??滴跏迥辏?676年),桂平監(jiān)生謝天祐疏浚桂平縣的大黃江,以通舟楫?!叮螒c)廣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傳十載:“修大黃江以通舟楫,由良四埠至崖龍長一百余里無擔(dān)負(fù)之勞,且可資灌溉,鄉(xiāng)里賴之?!雹咧x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傳十;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卷一百十二山川十九。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南知縣李仲良整治郁江上的惡灘?!叮ǖ拦猓┢侥峡h志》卷五輿地二載:“古雍灘,縣西二十五里……邑之諸灘,此為最險,乾隆乙亥,知縣李仲良請項于灘之南畔,開鑿水道以避漩水,秋冬水涸其勢少減。”⑧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傳十;卷一百七山川二四九。二是整治溝通省際的航道。清政府十分重視整治溝通廣西與湖南、貴州、云南等省的航道。在湘桂之間,由于全州、興安、靈川至桂林灘河多惡石,康熙時,廣西巡撫陳元龍在組織重修靈渠的同時,將這些惡石鑿去。《(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載:“全州、興安、靈川至桂林,灘河多惡石,損行舟……而鑿去之,于是永害盡除”⑨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傳十;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四;卷一九。在滇桂之間,通航也不方便。云貴總督鄂爾泰幾次飭修滇桂航道?!叮螒c)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二山川十九載:“同舍河,源自云南廣南府馬別山,流入州界土黃甲同舍寨之東南,流經(jīng)西林縣八陽寨,計行五十里,兩岸峻嶺,雍正十一年,總督鄂爾泰請滇帑開修,始可通小舟?!雹鈴堬@相修,黎士華纂:清《(道光)平南縣志》卷五輿地二,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在黔桂之間,雍正間,鄂爾泰勘修都柳江,整治了黔桂航道。
(三)完善城市地下水道。城市地下水道在清代已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如柳州城有環(huán)繞城區(qū)的地下水道體系,即三個“川”:一是西川:西向流入左營塘,經(jīng)青云街,再流入柳江。二是中川:由文武街流過景行路(舊稱木行街,街上架有木橋,水在橋底流過),再穿過耳環(huán)橋(舊稱中旺街)和蓮花橋,流經(jīng)道臺塘,再經(jīng)香竿街(今曙光路),穿城而下沙街(今柳江路),入柳江。三是東川:流過牛黃塘,過公園路低洼處,流入后府塘,過太平橋(文惠路),貫入粵東會館(今柳州高中),過東臺路入江。
(四)興修和維修運河。一是開鑿運河。明末清初,明朝將領(lǐng)楊彥迪被清兵追趕,從福建經(jīng)廣東一直南逃到欽防沿海一帶。1644年,楊彥迪以防城光坡為政治中心,稱王后在今港口區(qū)公車鎮(zhèn)與光坡鎮(zhèn)交界處建筑“皇城”,盤挖海上運河“皇帝溝”(又稱皇城坳運河,貫穿今防城港市光企半島,東至欽州龍門港,西達(dá)防城港市港口區(qū)東灣,長12公里),以防城、欽州、北海及其附近的北部灣海域為統(tǒng)治范圍,形成了一股與清朝對抗的割據(jù)勢力。《(雍正)欽州志》卷之一歷年紀(jì)載:“彥迪,自福建、臺灣率賊船八十雙,賊眾數(shù)千人,航海至龍(門),結(jié)窠作亂?!雹俣B美修,吳邦瑗纂:清《(雍正)欽州志》卷之一歷年紀(jì),雍正元年(1723)刻本。二是維修運河。修治靈渠:清代共修治靈渠16次。對靈渠的維修,使用一些先進(jìn)的技術(shù)。如使用采打松樁的辦法,據(jù)《(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載,在修陡門和陡岸時“掘地七、八尺,用大木排椿上。”②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疤炱较碌袒闾帲鶆t盡釘松樁”修天平時,在兩石相接處“灌鐵甃成”③謝啟昆修,胡虔纂: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即用生鐵錠連接巨石。在維修大小天平時,把巨石鋪如魚鱗和累卵的“舊制”,改為“巨石作龜背形,而魚鱗用長石直樹,其下不可動搖”④謝啟 昆修, 胡虔纂 :清《( 嘉慶) 廣西通 志》卷一 百十七 山川二 十四。,等等。維修相思埭:清代,對相思埭進(jìn)行大規(guī)模的維修,疏浚了黔粵航道。《(雍正)廣西通志》卷二十一載:“建閘水之陡二十座,鑿去礙船之石三百八十六處,開濬河道如石槽形,水得容蓄長流不竭,又泝流而上,經(jīng)懷遠(yuǎn)達(dá)古放棄,且為黔粵通津,農(nóng)田商楫,萬世攸賴。”⑤金鉷修,錢元昌、陸綸纂:清《(雍正)廣西通志》卷二十一,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此外,在龍山附近開挖水源,一共找到泉源七處,筑塘引流進(jìn)入相思埭,增加了相思埭的水量。在分水塘設(shè)閘門以控制水流量,計有東西閘門各一座,如東陡需水,則閉西閘門,使流水集中東流;西陡需水時,則關(guān)閉東閘門,使流水向西流。在西陡河上還有插花屏岔河一條,可以宣泄汛期洪水。這條插花屏岔河滾水壩,作用相當(dāng)于靈渠的泄水天平。分水塘兩岸修建的東西閘,作用相當(dāng)于靈渠的南陡和北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