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
內容摘要: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不僅能幫助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引導學生圍繞文本展開想象,激發(fā)真情實感,提高審美能力。本文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 朗讀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在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都提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雖然教師也注重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文本、升華情感,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當前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形成正確的朗讀方式,仍存在一些阻礙學生朗讀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現(xiàn)階段朗讀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從現(xiàn)狀看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齊讀、小組比賽讀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為完成任務,扯開嗓門為讀而讀,聽起來精神飽滿,但容易養(yǎng)成“念經式、念字式”的朗讀方式。或有字無詞,或有詞無句,只是機械地讀字,讓人很難聽懂朗讀的內容。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理論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課堂教學中朗讀氛圍的營造不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都較注重文本的理解,慣常于分析文章,疏忽了師生間的交流、學生情感的融入和對文本的個性化體驗,導致沒有明確的朗讀目的,也看不出每一次朗讀的作用。此外,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受限于教師的朗讀能力,這都導致課堂上無法形成良好的朗讀氛圍。
2.學生的朗讀興趣不濃
大多數語文課堂書聲瑯瑯,但這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出來,并沒有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并且教師只用“讀得真好、真流利”這些膚淺的語言來進行朗讀評價,久而久之,學生對朗讀也提不起任何興趣。
3.欠缺朗讀的技能技巧
許多學生讀課文時語調固定,無論是什么作品,都用一種腔調去讀,以不變的聲調,應萬變的作品內容。很多教師也一味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忽略了不同體裁的文章應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朗讀技巧。
二.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開展豐富的朗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迸d趣可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閱讀教學教學中可設計新穎、有趣、能取得實效的朗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思考、理解、想象,從而與作者達到情感共鳴,習得朗讀方法。如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時間,可組織開展班干部選舉演講、美文朗讀展示、經典文化誦讀展示等,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好書推薦”或“課本劇表演”活動,要求小組“演員”先自擬劇本,運用語言和動作豐滿人物形象,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為了讓學生當好“演員”,可先讓他們嘗試當好“編劇”,編排場景,揣摩人物心理、說話語氣和動作,引導他們相互配合表演,這種“創(chuàng)造性表演”不但能使興趣和能力同時提升,而且鍛煉了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可謂一舉多得。
2.合理運用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首先要分析作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再現(xiàn)作品,激發(fā)聽者的感情,引起共鳴。對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依據文體特點,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朗讀技巧:如童話和寓言中人物形象鮮明,以指導讀好人物對話為突破口,高興時氣滿聲高,惱怒時氣粗聲重,憎惡時氣足聲硬,通過語氣的快慢、高低、強弱、虛實來體現(xiàn)人物形象。寫景類文章節(jié)奏舒緩,語言優(yōu)美適合朗讀。應引導學生掌握語調、重音、頓連及節(jié)奏的運用。詩歌也是適合朗讀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后,再按平仄規(guī)律有感情地朗讀。說明文語言質樸平實,語調沒有太大的起伏,主要引導學生掌握頓連、重音和節(jié)奏??傊?,要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就要將情、氣、聲融為一體,才能在朗讀時做到表達清楚、言語生動、感情真摯。
3.巧用朗讀評價,保持學生的朗讀熱情
朗讀評價,是提高朗讀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朗讀情況的認定。從評價方式來看,可讓學生在自評中反思自我,在小組互評中幫助別人,取長補短,教師點評要中肯,并注意評價語言的使用,盡量以賞識和鼓勵為主,還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可從語音、語調、感情等方面評價,必要時做示范讀。此外,富有幽默感的評價語能調動情緒、活化課堂,讓學生享受朗讀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朗讀能力。
總而言之,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教師身體力行,從激趣入手,以引導示范為主,評價為導,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羅小玲,《新課程》.
2.《淺談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朗讀教學》,袁瑩,《小學教學研究》2016.5.
3.《教師口語》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主編,1996年5月第2版.
4.《語文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甘肅靜寧縣阿陽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