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要:古體詩,包括樂府等,長短不拘,句式不定,可以較自由地抒情、敘事,韻律也不那么嚴格,掌握起來顯得容易些,也正是這樣,朗誦時必須根據思想感情的變化,加以強化處理,表達的自由度大了,朗誦的功力和技巧也便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結合唐代詩人杜甫的《兵車行》來分析古體詩的朗誦技巧,探究提升朗誦功力的途徑。
關鍵詞:古體詩; 朗誦;運用心力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47-01
一、演播前的備稿
在朗誦時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題材,都需要要從閱讀稿件開始,進行有聲播讀前的備稿。在備稿過程中,閱讀和思考是反復進行的。思考,包括對稿件的深入理解、感受體驗,也包括對表達技巧的構思設計。以《兵車行》這篇稿件為例,依據備稿六步,可以做以下的備稿準備。
(一)理解稿件內容
1.層次的劃分。無論是便于自己對這篇的稿件背誦還是為了讓聽者聽得清楚明白,都需要對這篇稿件劃分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從車轔轔,馬蕭蕭”至“哭聲直上干云霄?!钡诙哟螢椋簭摹暗琅赃^者問行人”至“被驅不異犬與雞?!痹搶哟斡挚梢苑譃槎€小層次,從“君不聞”至“被驅不異犬與雞”為第二個小層次。第三層次為: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至“天陰雨濕聲啾啾!”
2.主題概況。主題,就是稿件的中心思想,是稿件中提出的核心問題。概括主題是由具體到抽象,向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是深入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進一步掌握稿件精神實質,激發(fā)播講愿望的必需。在《兵車行》這首詩中,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二)明確播講目的
1.聯(lián)系背景。作者寫作的時代,是寫作背景,它是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并深入理解稿件內容時必須搞清楚的?!侗囆小愤@首詩大約創(chuàng)作于唐天寶年間,詩人解一位老兵的怨訴,反映了連年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2.明確目的。這首詩時隔千年,至今讀起來仍有極大意義。戰(zhàn)爭的殘酷與對廣大人民的傷害至深,無論哪個時代都會讓人痛心。戰(zhàn)爭時代下,親人對上戰(zhàn)場親人的送行,總讓人動容。如詩中的:“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么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寄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親情的溫暖,無論哪個時代都是人們需要的。當今的時代因為微信、電話等科技手段的使用,親人們面對面的交流的機會和時間反而變少了。我們能不能像古人那樣,更加珍惜與親人面對面的相聚呢?通過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聯(lián)系和播音背景的聯(lián)系,可以激發(fā)演播者的播講愿望,從而獲得 “我有所聞,我有所感”的積極、貼近的心態(tài)。經過感受體驗,使朗誦者與稿件貼近,與現實生活貼近,也更能與當下人們的思想貼近。這樣,才能讓朗誦具有時代氣息和生活熱力。
二、形之于聲的準備
在演播技巧方面,如何將作者對戰(zhàn)爭深惡痛絕的心境揭示出來,并以當下的時代精神融入其間,造成“己知”的從容感、“深知”的穩(wěn)定感,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智慧的閃光感。需要朗誦者在感受和調動思想感情上下功夫。
(一)具體感受的變化
播音的具體感受分為形象感受和邏輯感受。在朗誦《兵車行》時,不僅要有具體感受,而且要進行變化。
1.形象感受的變化。形象感受的變化應隨場景而動,轉換迅速到位。具體方法是:把握場景布局,借鑒鏡頭語言的推拉搖移,設計景別?!败囖O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笨稍O想成全景,攝像機好像就放在路旁是一個固定鏡頭;“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笨稍O想成遠景,乃至俯拍;“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可設想成近景和特寫。
2.邏輯感受的變化。在朗誦《兵車行》時,邏輯感受的變化更體現在遞進感上。從“道旁過者問行人”到“長者雖有問”體現了作者與老兵談話由敘事到說理的一個過程的遞進。只有將這一遞進感得以理解和形之于聲,才能將該作品的文路要化為朗讀者的思路,并落實為言路。
(二)運用心力
詩歌朗誦是一種形象化的藝術,詩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甚至思想都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展現形象的過程是朗誦者綜合運用心、腦、嘴的過程,也是綜合調動情感、思維和語言表達技巧的過程。而運用心力的過程就是調動和抒發(fā)情感的過程。運用心力,關鍵是要充分調動情感,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比如對老兵“歸來頭白還戍邊”的無奈,感受他們“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處”的無奈。因此,在朗誦時,在投入心力的前提下,讓情感擁有波動,要做到情感的抒發(fā)與發(fā)聲表達同步。
三、結語
朗讀是一項有聲語言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以文本為基礎,感受其藝術的分寸,站在今天的高度,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進行表達,做到審美超越。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美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張頌.詩歌朗誦[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3]李洪巖.詩歌朗誦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