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媛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普外三科,遼寧 丹東 118002)
腸癌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尤其好發(fā)于40~70歲的人群,男多于女[1-2]。目前治療手段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但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受手術、麻醉的影響,術后患者可能水電解質(zhì)失衡、胃腸激素紊亂等,從而導致腸功能抑制,出現(xiàn)腸鳴音減弱、腹脹、排氣時間延長等[3],患者的痛苦進一步增加。良好的護理模式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采取知、信、行(KAP)護理模式獲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腸癌手術患者,納入標準:①性別、年齡不限;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無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④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55.48±10.58)歲,直腸癌67例,結(jié)腸癌33例,小學及以下31例,初中44例,高中17例,本科8例,隨機分為KAP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KAP組接受KAP護理模式,包括:①知識:評估患者的學歷和接受能力,就疾病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講解,做到語言通俗易懂,特別是老年人,要耐心地進行反復講解,同時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消減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②信念: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心理狀態(tài),鼓勵患者積極與病友相互交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可邀請預后較好的患者對患者進行疏導,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健康的態(tài)度,主動配合治療,遵從日常注意事項。③行為:向患者講解哪些行為是可取的,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對于不健康的行為要避免,對于健康的行為要堅持。合理飲食,保證三餐的營養(yǎng)攝入,不吃不健康的食物,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增強體質(zhì)。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②在患者出院時采用本院自擬滿意度問調(diào)查患者護理滿意度,分為3個等級: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比較:KAP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23.33±3.56)h、開始進食時間為(42.59±10.46)h、肛門排氣時間為(44.88±11.24)h;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30.29±3.77)h、開始進食時間為(67.39±13.29)h、肛門排氣時間為(69.36±14.73)h。KAP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KAP組滿意32例(64.0%),一般滿意15例(30.0%),不滿意3例(6.0%),滿意度為94.0%;對照組滿意22例(44.0%),一般滿意15例(30.0%),不滿意13例(26.0%),滿意度為74.0%;KAP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通常情況下,腸癌根治術后2~4 d腸功能會逐步恢復正常,當腸功能恢復延后,可能引起腸粘連、腸梗阻及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甚至是更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4-5]?;颊叩牧己门浜鲜亲o理工作正常開展的關鍵因素,KAP護理模式以“知”、“信”、“行”為切入點,“知”即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轉(zhuǎn)變其健康觀念,減輕對疾病的認識誤區(qū),減輕心理壓力;“信”即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能夠配合治療;“行”即糾正患者的不健康行為。KAP護理模式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實現(xiàn)與醫(yī)護人員的良好合作,從而更快得到康復。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KAP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縮短,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綜上所述,對腸癌手術患者實施KAP護理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其腸胃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