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平
(北京市朝陽區(qū)崔各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北京 100103)
慢性胃炎是由于患者由不同病因導致胃部黏膜出現(xiàn)慢性炎癥的一種癥狀、該病為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屬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在各種胃病中屬于常見且高發(fā)的胃病[1],本病在我國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病原因除了工作壓力大、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等都能夠引起慢性胃炎。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日常生活的壓力逐漸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也產生差異,且由于作息時間、飲食不規(guī)律等問題,慢性胃炎的臨床發(fā)病率逐漸上升[2],西醫(yī)治療以抑制胃酸藥物、質子泵抑制劑為主,此類藥物長期服用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免疫反應,長期食用乙酸藥物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胃黏膜萎縮,造成患者的臨床癥狀更加復雜,嚴重時導致患者發(fā)展成胃癌[3]。
中醫(yī)將慢性胃炎稱之“胃脘痛”,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飲食起居,情志內傷,外感六淫等均可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水谷、津液、氣血運化失常,引起胃的功能失調[4],治療慢性胃炎通過用中藥方法治療,治病求本,常能獲得較好的療效。石國壁教授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善用平陳調胃湯,本方由二陳湯和平胃散加減而成,臨床療效卓著。筆者對2013年~2017年我院門診慢性胃炎的30例患者,應用平陳調胃湯治療進行觀察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符合慢性胃炎的患者30例,均以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反酸、惡心等癥狀為主癥,符合《中西醫(yī)結合的慢性胃炎診治方案》[1]中的中醫(yī)診斷標準進行診斷;西醫(yī)診斷標準:萎縮性胃炎:胃鏡下可見紅黑白相間、黏膜皺褶消失、血管顯露以及呈現(xiàn)顆粒狀或結節(jié)樣;淺表性胃炎:胃鏡下可見片狀、條狀或點狀紅斑,出血點,黏膜水腫、滲出及黏膜粗糙不平。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3個月~30年。
1.2 治療方法:選取門診患者中慢性胃炎患者,用平陳調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蒼術6~10 g、厚樸6~10 g、陳皮6~10 g、姜半夏6~10 g、茯苓10~12 g、炙甘草6~10 g、生姜2片、大棗2枚。加減運用:胃脘痛甚者,加烏藥10 g、川楝子10 g、香附10 g、延胡索10 g;兼胃陰虛者加北沙參10 g、天花粉10 g、玉竹10 g。合并失眠者加合歡皮15 g;兼肝火犯胃吐酸者加黃連6 g、吳茱萸2 g;或瓦楞子30 g;兼下焦?jié)裰?,舌根白膩,加澤瀉10 g;兼痰濕凝聚,流竄肢節(jié)者加桂枝10 g、當歸10 g。每日1劑,水煎服。28 d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進行觀察,服藥期間禁食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用藥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西藥物。
1.3 療效標準:參照《中西醫(yī)結合慢性胃炎診斷、療效和辯證標準》[1],無效:患者在胃鏡檢查中顯示其癥狀沒有改善或是反而加重的;顯效:患者的胃病癥狀基本得到緩解,慢性炎癥也基本恢復正常;痊愈:患者的胃病不適癥狀全部消失。
痊愈20例(66.67%),顯效7例(23.33%),無效3例(10.00%),總有效27例(90.00%)。結論 平陳調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患者男性,40歲,2014年6月17日初診。主訴:胃痛8年,加重半年?,F(xiàn)病史:患者近8年自覺無明顯誘因胃脘疼痛,近半年加重。常于飯后半小時陣發(fā)性疼痛顯著,時有肩臂疼痛,納食可,近日稀便,夜寐安和。舌苔薄膩,邊尖赤,脈弦細無力。患者無冠心病病史。2014年6月10日胃鏡報告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中醫(yī)診斷:胃脘痛(痰濕內阻)。西醫(yī)診斷:慢性胃炎。治則:燥濕化痰,通絡止痛。方藥:平陳調胃湯加減,蒼術6 g、陳皮10 g、厚樸6 g、香附10 g、烏藥10 g、川楝子10 g、元胡10 g、茯苓10 g、法半夏12 g、北沙參12 g、白豆蔻6 g、當歸10 g、桂枝10 g、炙甘草6 g、大棗20 g、生姜3片;七劑,服用方法:水煎服,第1煎水開后煮15 min取汁,二次水開后煎煮20 min取汁,2次藥汁兌勻,分2次口服,每日1劑。服用6劑后胃脘痛大減,肩臂疼痛減輕,加減繼服至2個療程結束后胃脘痛消失,睡眠、大便正常。
按語:石老認為,脾以升為用,胃以降為和,調理脾胃有祛濕、化痰、溫胃、清熱等治法,使脾氣升、胃氣降,則中州安;本患者起居失常,致氣機紊亂,脾胃運化失職,痰濕內停,日久進一步阻滯氣機,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陣發(fā)胃脘疼痛;日久脾胃運化失職,寒濕內生,寒濕瘀阻經絡,故發(fā)為肩臂疼痛;大便稀為脾虛之象,舌苔膩為痰濕之征。治以平陳調胃湯為主方燥濕化痰;用香附、烏藥、川楝子、元胡理氣止痛,加當歸、桂枝溫通經絡;以北沙參補內耗之脾胃氣陰,白豆蔻芳香醒脾,化濁開胃。全方標本兼治,痰濕得化,氣陰得補,兩療程后諸癥悉除。
慢性胃炎病因復雜,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結論,是內科多發(fā)的一種常見病,有學者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患者的發(fā)病影響因素很多,如飲食、環(huán)境及菌類失調等因素,其中幽門螺旋桿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元兇[4]。西藥治療不良反應大,容易復發(fā)。采用中醫(yī)藥的方法治療療效較好,筆者應用石國壁教授的經驗,進行總結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值得推廣。
石國璧教授為北京中醫(yī)藥薪火傳承“3+3”工程指導老師,北京市朝陽區(qū)中醫(yī)藥薪火傳承工程指導老師。曾任甘肅省衛(wèi)生廳副廳長兼甘肅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院長等職,著作頗豐,善于治療脾胃病,平陳調胃湯是石老治療脾胃病的常用方;石老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針對慢性胃炎患者根據其病情特點,運用平陳調胃湯加減治療本病療效較好。本次共30例慢性胃炎患者,運用平陳調胃湯加減治療兩個療程,結果顯示療效顯著,值得推廣運用。但本次列入觀察的病例例數(shù)較少,若能有西藥對照、長時間的隨訪,可使觀察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