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高中語文人教版“新聞與報告文學”單元的一篇新聞作品。本文顯現(xiàn)出極強的特殊性:語言上,大量使用否定表述句,但在文字背后又有明確的主張與肯定;內(nèi)容上,呼喚和平、反思戰(zhàn)爭,又仿佛并不止于此;形式上,即遵循新聞“及時性”、“真實性”的傳統(tǒng),又對此有所突破。本文以語言上的“否定表述”為抓手,帶領(lǐng)學生體會新聞的多樣性,引起學生對戰(zhàn)爭、對人性的思考。
關(guān)鍵詞:奧斯維辛;新聞;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①理解標題“沒有什么新聞”,把握本篇新聞的獨特性。②感知新聞主體段落中“否定表述”句,體味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③體會本文由反思戰(zhàn)爭到反思人性的深意。2. 過程與方法:通過默讀、問答、仿寫等方法,著重閱讀新聞主體部分。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走進、銘記、反思歷史,反思人性,呼喚理性、自省。
教學重點、難點:“及時性”與“真實性”上的突破;反思戰(zhàn)爭的同時反思人性。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新聞名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板書: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文章原題為:“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PPT給出)兩者相比較,結(jié)合句式和表達效果,改后的標題好在哪里?(生)原題為陳述句,清楚明白,營造意境。改后為否定句,產(chǎn)生反差,引起思考:為什么沒有新聞?特殊寫作角度。沒有新聞有什么?(本篇文章寫了什么?)內(nèi)容情感+主旨,(師)我們從標題入手,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二、 文章研讀
(一) 否定之中見角度
研討語句: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師)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1. 作者為什么說“沒有什么新聞”?(生)時間角度:不符合新聞的及時性特點(新聞—“新”—新鮮)事件影響:影響巨大,不需提及。(新聞—“要”—大事)
(PPT展示)請生朗讀:“如果二戰(zhàn)前,新聞界普遍認為,最沒有生命力的東西莫過于昨天的報紙的話,那么今天的看法是:最沒有生命力的東西莫過于幾個小時前發(fā)生的新聞?!薄都~約時報》副主編(美)羅伯特·賴斯
(師)新聞想要具有“生命力”必須具備什么要素?(生)及時性。(師)“沒有新聞”有什么?作者在新聞主體段落寫了什么內(nèi)容?(生)參觀者的感受、反應(yīng)。(師)以誰的視角在觀察參觀者?他此時的身份是?(生)羅森塔爾記者。(師)羅森塔爾跟隨眾多參觀者一同參觀奧斯維辛,他是參觀者。(師)這篇新聞與其他新聞有什么不同?(PPT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圖片)結(jié)合新聞圖片內(nèi)容比對思考、比較。(生)一般新聞選擇角度:重:儀式感強(活動:領(lǐng)導人出席,發(fā)表重要講話,下半旗,默哀,敬獻花圈,撞和平鐘等)大:全民參加(成千上萬人)
本文選擇角度:普通人的普通參觀
(師)小結(jié):羅森塔爾舍棄了富有儀式感的“歷史性一刻”,與一般新聞選取的“角度”不同。從這個角度看,他的新聞不僅具有“及時性”,而且還實現(xiàn)了“及時性”的突破——記錄“普通人”的參觀經(jīng)歷。
(板書:角度——不同)
(二) 否定之中有深情
(師)參觀者看到什么?又有怎樣的思考?
(PPT展示)提出問題:1. 細讀6-15段,勾畫出的否定表述句,2. 結(jié)合自身閱讀體驗,擇取三處最能觸動你的句子。用“奧斯維辛再沒有修飾語+中心詞,有的是修飾語+中心詞?!本涫奖磉_出作者蘊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師)小結(jié):“再也聽不到受難者的喊叫”、導游“無需多說”,沒有指責和控訴,我們卻能感受到默然的沉痛和無聲的憤怒。(板書:情感——無聲)(師)新聞作品能否流露出強烈的個人情緒?
(PPT展示)“新聞寫作者要不偏不倚地將事件的發(fā)生經(jīng)過記錄下來。記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用表示程度的詞語,帶有情感色彩或情感指向的詞語;理性地對事件進行報道,不摻雜個人情緒。‘零度寫作就是中立的寫作,不體現(xiàn)個人好惡。”——(法)羅蘭·巴特評論家《寫作的零度》
(師)“零度寫作”對新聞寫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有什么要求?(生)客觀性、克制情緒、真實性。(師)真實客觀的寫作,要求我們在表達方式上主要選擇哪幾種?(生)敘述、描寫為主,少有議論,絕無抒情。
(師)羅森塔爾的寫作帶有濃重的情感色彩,甚至書寫情感本身,在新聞主體部分,有哪些記錄身為記者的羅森塔爾自己情感體驗的句子?(生)“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她在想什么呢?現(xiàn)在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師)小結(jié)作者在記錄參觀者情感的同時,寫書寫了自己深切的情感,實現(xiàn)對“真實性”的突破。
(三) 否定之中見主題
(師)羅森塔爾不僅捕捉到了群體感受,還展現(xiàn)了一個特寫鏡頭。一位參觀者因心靈折磨而跪下禱告。有這樣一句深刻的否定性議論:“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比绾卫斫??(生)禱告的對象是上帝,禱告的作用是求得上帝的庇佑,或者對上帝進行懺悔,所以禱告的主體有可能是受難者,也有可能是施暴者。作者說“沒有可以禱告的地方”是說,這里是不折不扣的“人間地獄”沒有上帝能救贖受難者,施暴者泯滅人性,不可能反思和懺悔。(師)為什么在羅森塔爾的筆下,跪下禱告的人,是一位普通的“參觀者”?(生)不管是受難者、施暴者還是普通的參觀者,我們都有共同的身份——人。(師)拓展挖掘:生而為人,我們有無盡的自豪,先秦典籍中充分肯定人的地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認可人的價值。人與他物不同在于:追求美善、理性判斷、創(chuàng)造文化,而這一切美、善、智,在戰(zhàn)爭中被撕得粉碎,瘋狂的殺戮顛覆了人們對人性的已知。戰(zhàn)后人們陷入迷茫進入長久的對人性,對自我的反思當中。(PPT展示同時期同主題作品)薩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荒誕派戲劇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1951年發(fā)表《麥田里的守望者》、海明威《老人與?!罚?951年創(chuàng)作反思名單有羅森塔爾,有跪下禱告的普通參觀者,以及每一個走進那段歷史,觸摸那段歷史的人。(板書:主題——反思)
三、 結(jié)語
對于奧斯維辛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罪行,我們應(yīng)永遠否定。而在否定姿態(tài)的背后,我們肯定反思,主張自省。這正是文章給予讀者非同尋常的啟示。
(齊讀最后一段)
作者簡介:
寧婉璐,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第二中學。endprint